柳中往事
1年前 (2024-04-22)
柳中往事胡杰 柳中往事(一) 最近母校柳中一位老校长过世,掀起了柳中中年校友们的一片感伤之情,纷纷撰文纪念辞世的老校长,回忆自己在柳中清苦而激越的青春。
我对老校长认知不多,他对我们94初的一届学子来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是一个权力和威严的象征,但我们从未见过其庐山真面目,因为等我们进校时,他已经当上了教育局的教委主任,我对他的观感是他那个与我们同年级但有些娇纵的小女儿。
但不可否认是,这么多年回望过去,当年的柳中确实是辉煌的。
柳中是射洪县三所重点中学之一,其他两所一所位于县府腹地,得一切师资、生源、地理之优势,另一所和柳中一样地处乡镇,但每年在高考升学率上却远远落后柳中。
于是柳中虽屈居老二,但大有不输的雄浑气势,成为柳树镇十里八乡莘莘学子的求学福地。
在八九十年代,大家都说柳中的学风最正,学生最刻苦,老师最负责。
而得其美誉的柳中每年确实能有上百人考上大学,其中不乏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优秀学子。
。
就冲这一点,柳树中学,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就足以成为每一位农门学子心中的一盏明灯。
对于哥哥们口中赞誉不绝的老校长我其实了解不多,但我知道当年柳中的辉煌离不开几代柳中师生的辛苦付出。
我记得我们当年的数学老师刘老师,每堂课都是写满一黑板、一黑板的数学推理题,虽然我大部分都看不懂,但等下课要真正要搽掉时,我总有些心疼和不舍。
那时的老师,虽然物质匮乏,却好像没有几个人愁眉不展,阴郁而不开怀的。
被我们戏称为黄列表的历史老师,每次在讲到重要的知识点时,总会一脸幸福地说“来,我们列个表”。
还有段子手语文陈老师,讲到动情处,总是唾沫横飞,我想那是因为刚刚走出校门的他可能还不会好好驾驭他那中气十足的高音频。
那时的我们也特别单纯或者也可以叫做简单。
我们一心向往的就是大学,于考上大学干什么,考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专业对未来有用,我们一概不知,我们只知道傻傻地学,狠狠地学,然后满心期待那如约而的运逆转,鲤鱼跃龙门。
我们吃最简单的午餐,但食量惊人,我们付出最辛苦的努力,但却甘之如醴,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未来,但总觉得未来注定光明。
(二)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
几年前姐姐家在柳中成绩优异的大女儿高考失利,在射中复读一年后才勉强考上一个师范专科。
几年后她家的小儿子据说在班上成绩也能进前十五的,却最终考了一个职业技术学校匆匆了事。
后来问姐夫,柳中的升学情况,他说柳中早已不是当年的柳中了,好老师都走得差不多了,教学质量严重下滑,在高考升学率普遍的今天,柳中早已拿不出手的什么傲人的成绩。
于是在一阵唏嘘之后,作为曾经柳中学子的我和哥哥开始分析这其中原因。
哥哥说这是因为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化,好的师资,好的生源都被绵阳、德阳、成都等大城市教育机构所吸引,柳中的衰落在所难免。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突然震惊地发现教育资源原来从来都没不平等过。
我们当时之所以在柳中能够得到那么多好老师的陪伴,启迪,其实很多好老师都是柳中历任校长从其他乡村中学挖过来的,只不过当时中国城市化进程还没有加剧,一个镇上的重点高中完全可以留住那些来自比它贫困得多的乡村中学的老师又或者一个镇重点中学的待遇也还可以吸引到那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师范学生。
可是当资源不断向大中型城市集中,再有情怀,再有当担的老师也无法阻挡来自大城市的诱惑。
学生亦是如此,在经济不发达的八九十年代,我们的父母能把我们送入柳中,每周拿上足够的生活费都要盘算很久,从来没有父母想过要把我们送到射洪县城以外的学校读书。
但今天荷包日益充实的父母,他们愿意付出更大的代价让孩子们尽早地走向大城市,去接受大城市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不得不留在小城镇求学的孩子们在网络上见到了更大的世界,去上大学已经没有了朝圣的意义。
在他们一眼望就望得到头的未来里,他们没有了那份心心念念地执着也没有了那份确信不移的笃定。
所以今天柳中的衰落,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局,是教育不公平的车轮最终碾向小城镇的车祸现场。
而我们感叹的三十年前的柳中辉煌或许也只是因为分享了当年小城镇经济繁荣的红利,而我们不自知罢了。
(三)于是再回到我哥们集体怀念的邬校长,我不知道是时代成就了他,还是他成就了辉煌的柳中时代,我想是双方面的吧。
放在今天这个城市化的大潮之下,再怎么有情怀,有魄力,再怎么求贤如渴,爱生如子的校长恐怕都难以维继师资短缺,学生质量下降的局面,可即便在小城镇经济欣欣向荣的当时,如果没有邬校长等历代校长的孜孜以求,没有柳中师生的昂扬斗志也不会有柳中的辉煌时代。
其实,我们在怀念邬校长的同时也是在缅怀自己,缅怀自己那个随着青春一去不复返的时代,缅怀自己与柳中一起荣辱与共的那段历史。
可是,记忆有时会掩埋一些东西,制造一种假象,好像逝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这是记忆在欺骗我们。
事实上我们的中学时光也并非纯洁如白月光。
在校的时候,我就知道学校旁边沱牌酒厂以及县上的达官贵人们的公子、小姐们是惹不起的,他们一般劣迹斑斑到县府的中学已经无法容忍,所以他们就流放到我们这个乡镇中学。
但他们作威作福的本性是改不掉的,在初中时,我就听闻有高年级的一位学长被哪个公子逼得跳楼,还有一位师兄的头完全被打坏了,。
不得不辍学回家休养。
最可气的是我们一位音乐老师,就因为在课堂上训斥了一位官员子弟要注意课堂纪律,不仅被当事人扇了耳光,还被校方直接下放去了乡下教书。
长大后,一次跟以前的女同学聊天,惊闻当时我最崇敬的一位男教师,竟然多次对后排座的女孩子动手动脚。
所以,你看记忆很多时候就是一个筛子,它一下滤去许多丑陋,只留下了美好。
邬校长的离世,引起了柳中校友,尤其是上世纪 九十年代校友的集体感伤。
这本身无可厚非,邬校长作为一个符号,代表了柳中最光辉的一段岁月。
只是我觉得如果要纪念,首先要记得,美好还是不堪那都是柳中的历史,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柳中往事。
我对老校长认知不多,他对我们94初的一届学子来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是一个权力和威严的象征,但我们从未见过其庐山真面目,因为等我们进校时,他已经当上了教育局的教委主任,我对他的观感是他那个与我们同年级但有些娇纵的小女儿。
但不可否认是,这么多年回望过去,当年的柳中确实是辉煌的。
柳中是射洪县三所重点中学之一,其他两所一所位于县府腹地,得一切师资、生源、地理之优势,另一所和柳中一样地处乡镇,但每年在高考升学率上却远远落后柳中。
于是柳中虽屈居老二,但大有不输的雄浑气势,成为柳树镇十里八乡莘莘学子的求学福地。
在八九十年代,大家都说柳中的学风最正,学生最刻苦,老师最负责。
而得其美誉的柳中每年确实能有上百人考上大学,其中不乏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优秀学子。
。
就冲这一点,柳树中学,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就足以成为每一位农门学子心中的一盏明灯。
对于哥哥们口中赞誉不绝的老校长我其实了解不多,但我知道当年柳中的辉煌离不开几代柳中师生的辛苦付出。
我记得我们当年的数学老师刘老师,每堂课都是写满一黑板、一黑板的数学推理题,虽然我大部分都看不懂,但等下课要真正要搽掉时,我总有些心疼和不舍。
那时的老师,虽然物质匮乏,却好像没有几个人愁眉不展,阴郁而不开怀的。
被我们戏称为黄列表的历史老师,每次在讲到重要的知识点时,总会一脸幸福地说“来,我们列个表”。
还有段子手语文陈老师,讲到动情处,总是唾沫横飞,我想那是因为刚刚走出校门的他可能还不会好好驾驭他那中气十足的高音频。
那时的我们也特别单纯或者也可以叫做简单。
我们一心向往的就是大学,于考上大学干什么,考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专业对未来有用,我们一概不知,我们只知道傻傻地学,狠狠地学,然后满心期待那如约而的运逆转,鲤鱼跃龙门。
我们吃最简单的午餐,但食量惊人,我们付出最辛苦的努力,但却甘之如醴,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未来,但总觉得未来注定光明。
(二)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
几年前姐姐家在柳中成绩优异的大女儿高考失利,在射中复读一年后才勉强考上一个师范专科。
几年后她家的小儿子据说在班上成绩也能进前十五的,却最终考了一个职业技术学校匆匆了事。
后来问姐夫,柳中的升学情况,他说柳中早已不是当年的柳中了,好老师都走得差不多了,教学质量严重下滑,在高考升学率普遍的今天,柳中早已拿不出手的什么傲人的成绩。
于是在一阵唏嘘之后,作为曾经柳中学子的我和哥哥开始分析这其中原因。
哥哥说这是因为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化,好的师资,好的生源都被绵阳、德阳、成都等大城市教育机构所吸引,柳中的衰落在所难免。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突然震惊地发现教育资源原来从来都没不平等过。
我们当时之所以在柳中能够得到那么多好老师的陪伴,启迪,其实很多好老师都是柳中历任校长从其他乡村中学挖过来的,只不过当时中国城市化进程还没有加剧,一个镇上的重点高中完全可以留住那些来自比它贫困得多的乡村中学的老师又或者一个镇重点中学的待遇也还可以吸引到那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师范学生。
可是当资源不断向大中型城市集中,再有情怀,再有当担的老师也无法阻挡来自大城市的诱惑。
学生亦是如此,在经济不发达的八九十年代,我们的父母能把我们送入柳中,每周拿上足够的生活费都要盘算很久,从来没有父母想过要把我们送到射洪县城以外的学校读书。
但今天荷包日益充实的父母,他们愿意付出更大的代价让孩子们尽早地走向大城市,去接受大城市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不得不留在小城镇求学的孩子们在网络上见到了更大的世界,去上大学已经没有了朝圣的意义。
在他们一眼望就望得到头的未来里,他们没有了那份心心念念地执着也没有了那份确信不移的笃定。
所以今天柳中的衰落,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局,是教育不公平的车轮最终碾向小城镇的车祸现场。
而我们感叹的三十年前的柳中辉煌或许也只是因为分享了当年小城镇经济繁荣的红利,而我们不自知罢了。
(三)于是再回到我哥们集体怀念的邬校长,我不知道是时代成就了他,还是他成就了辉煌的柳中时代,我想是双方面的吧。
放在今天这个城市化的大潮之下,再怎么有情怀,有魄力,再怎么求贤如渴,爱生如子的校长恐怕都难以维继师资短缺,学生质量下降的局面,可即便在小城镇经济欣欣向荣的当时,如果没有邬校长等历代校长的孜孜以求,没有柳中师生的昂扬斗志也不会有柳中的辉煌时代。
其实,我们在怀念邬校长的同时也是在缅怀自己,缅怀自己那个随着青春一去不复返的时代,缅怀自己与柳中一起荣辱与共的那段历史。
可是,记忆有时会掩埋一些东西,制造一种假象,好像逝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这是记忆在欺骗我们。
事实上我们的中学时光也并非纯洁如白月光。
在校的时候,我就知道学校旁边沱牌酒厂以及县上的达官贵人们的公子、小姐们是惹不起的,他们一般劣迹斑斑到县府的中学已经无法容忍,所以他们就流放到我们这个乡镇中学。
但他们作威作福的本性是改不掉的,在初中时,我就听闻有高年级的一位学长被哪个公子逼得跳楼,还有一位师兄的头完全被打坏了,。
不得不辍学回家休养。
最可气的是我们一位音乐老师,就因为在课堂上训斥了一位官员子弟要注意课堂纪律,不仅被当事人扇了耳光,还被校方直接下放去了乡下教书。
长大后,一次跟以前的女同学聊天,惊闻当时我最崇敬的一位男教师,竟然多次对后排座的女孩子动手动脚。
所以,你看记忆很多时候就是一个筛子,它一下滤去许多丑陋,只留下了美好。
邬校长的离世,引起了柳中校友,尤其是上世纪 九十年代校友的集体感伤。
这本身无可厚非,邬校长作为一个符号,代表了柳中最光辉的一段岁月。
只是我觉得如果要纪念,首先要记得,美好还是不堪那都是柳中的历史,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柳中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