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望旅游篇
1年前 (2024-04-22)
平望旅游篇忘忧草 图片采集忘忧草 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原作者部分图片——忘忧草拍摄文字转载和编排忘忧草2019年6月26日 地图上的平望↓ 老祖宗留下的风水宝地——平望,那是二省一市的交通要塞。
平望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
平望的名点名吃——北大街的冰雪糕,麦芽塌饼,糰子,粽子,鳝丝面等等,那是在周边几个镇区是小有名声的。
平望镇的传说在央视《舌尖上的平望》有过二十五分钟的拍摄报道。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平望这座发展中的江南名镇。
↓ ——题记: 发展中的江南水乡强镇——平望↓ 花团锦簇中的平望。
↓ 平望是一張让人珍藏並难以忘怀的名片。
↓ 平望风景掠影图↓ 平望育龙莊园 座落位置——平望育龙路↓ 平望育龙莊园 座落位置——平望育龙路↓ 平望育龙莊园装修效果图↓ 平望汽车站↓ 运河边的平望↓ 平望的桥↓ 平望商贸城北向的玫瑰园花圃↓ 太浦河流经的平望段↓ 平望古镇居然汇聚了京杭运河、烂溪和頔塘三条运河。
流经平望的三条古运河拓宽了航道,焕发着勃勃生机。
每天,成百上千的巨轮南来北往于三条运河间,为江浙沪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 平望水系实景图↓ 平望水系实景图↓ 京杭大运河吴江段(局部)↓ 京杭大运河吴江段(局部)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从苏州市区、吴中区逶迤来吴江境内。
自松陵镇刘河浜口起,流经吴淞江分水墩、三里桥、运河古纤道(2014年公布为中国大运河上的世界文化遗产点)、八坼、胜墩等节点,穿过太浦河,流经平望古镇区,穿过莺脰湖东侧水面,往东南经盛泽黄家溪,麻溪出口,然后去浙江王江泾、嘉兴,再杭州,这是大运河的正线。
平望莺脰湖大运河到了平望,又有两条复线。
一条是自平望莺脰湖西南竺光桥(亦名浙江桥)起,名为烂溪(亦名澜溪),流经盛泽、坛丘、南麻、铜罗、桃源等地,浙江桐乡乌镇,然后经新市、练市、临平等地杭州。
↓ 平望大桥↓ 平望新运河大桥↓ 平望泰通桥,现改名为劳动桥,附近的风景图。
↓ 烂溪这一条复线近些年不断拓宽,现运输量,被交通部门视为正线。
另一条是自平望安德桥起,名为荻塘(又曾因由唐代于頔修缮亦名頔塘),流经梅堰、震泽,浙江南浔(南浔籍此整个古镇于2014年公布为中国大运河上的世界文化遗产点)、湖州,然后通杭州。
↓ 頔塘↓ 客船云集莺脰湖这么说来,平望确实是一个有三条大运河流经的古镇。
平望大运河两岸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
2007年5月23日国家文物局在《关于印发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的通知》中即明确平望镇北、横跨大运河的安民桥和位于大运河正线与复线荻塘交界处的安德桥为“与古运河有关的文物遗存”。
↓ 安民桥远影安民桥,当地人呼为北渡桥、北大桥,这桥名是相对于它的南面还有一座石拱桥——南渡桥(南大桥)而叫的。
南渡桥正名叫通安桥,一名赛安桥,也跨京杭大运河,三孔,该桥又名画眉桥(相传“桥初成,藏一石画眉于内,舟有画眉经其下者,辄无声,知者携笼从岸而过”),初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明成化八年(1472年)、天启二年(162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数度重修、重建,最近的一次修治是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
1976年,该桥改建为了水泥桥,一些原构件散落各处。
桥东侧小西村的田塍上有两块桥石,上面均镌刻着联句,一块上镌:“文曜西临发桂香”,另一块上刻“彩虹影接画眉春”,看来这两联句均为下联(句尾之字均为平声),后一联句与该桥藏有石画眉的传说相吻着。
现平望水利站内藏有其中的一块对联石。
↓ 安民桥↓ 横跨大运河的安民桥安民桥侧影安民桥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东西两堍也有着古老的地名。
西堍是铺基弄,明代时曾设急递铺于此,后来毁了,但其“基”尚在,故“铺基”之名流传了下来,再后来,这里开过哺坊,遂也谐音叫为哺鸡弄。
东堍不远处是城濠里,这地名的由来与元末自称为吴王的张士诚有关。
张士诚在扩地期间,曾在平望下塘修筑了一座土城,以作窥视嘉兴等地之用。
土城周围三里,东为旱门,南、北、西三门水陆并通,后被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所破,其旧址被称为“城濠里”,一直沿袭了下来。
安民桥,为拱形单孔,东西走向,桥的间壁由武康石砌筑,金刚墙由青石砌筑,其余由花岗石砌筑,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成,券石上刻有信士捐银造桥、祈告家门昌盛、太平如意的图案。
桥总长36.7米,宽4.6米,跨度9米,矢高8米,其矢跨比为1:1.125,这在江南水乡是少见的陡拱桥,东、西侧石阶分别为32级、35级,桥两侧置有栏石,桥顶正中心桥面石为一块颇大的长方形武康石,上面刻着图案,但已分辨不清。
该桥由当时的僧人圆真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崇祯二年(1629年),里人钮明达、孙谏臣重建。
以前,桥东堍有弥陀殿寺,清顺治初年该寺曾在桥上建了一座关帝阁,后圮。
安民桥重建今已历经400个春秋,但依旧巍然矗立着。
↓ 大运河和頔塘河交界的安德桥安德桥↓ 安德桥桥面石轮回图案↓ 安德桥亦名平望桥,西通荻塘,东连古运河,农舟商船,日夜不绝。
桥下水道为莺脰湖的泄水主道,故水势甚是湍急。
桥初建于唐朝大历年间(766—779年),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清康熙、乾隆年间数度重建,现存之桥为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当时的水利工程总局重建。
安德桥跨度大,桥孔高,气势雄伟,为全镇35座桥中最高的一座,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曾游平望,写下了《登平望桥下作》五言诗,中有“望极与天平”之句,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也曾作有“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之句。
站在古运河的东岸,隔河而望安德桥,只见一方桥孔把古镇人家尽揽腹中。
《人民画报》曾在上世纪70年代把安德桥的这一雄姿介绍给了海内外广大读者。
安德桥始建年代确切,于那时是由谁营建的则不得而知,但在镇传着两个造桥的传说。
↓ 有一个传说,这里原本无桥,全靠一只渡船运送来往的行人。
一年,来了一个名叫刁华的渡工,经常向渡客苛收渡钱。
一个冬日,有一个穷书生摆渡前往京城赶考。
他向刁华告说,家境贫寒,请求行个方便,并拿出身上仅有的三文钱。
这时,船到了河心,刁华说道:“乘我的船最起码要六文钱,你出三文钱只能乘一半。
”说着,真的将船掉转回去。
穷书生又气又恨,顾不得河水冰冷,一头跳进了河里……几年时间过去了,,渡口上锣声锵锵,来了一位巡按大人,刁华忙跪地迎接。
巡按说道:“本官今天只带三文钱,不知可摆渡否?”刁华听了,觉得这声音好熟,偷眼一看,顿时魂飞魄散,原来这位巡按正是几年前那位跳入河中的穷书生,忙求饶。
这时,县官领了一班人来迎接巡按。
闻说刁华之事,要予严惩。
巡按说道:“此事且慢,本官尚有一事相商:此处无桥,来往行人甚是不便,本官愿献一百银两,在此造桥,不足之数,还望各位解囊。
”县官等听了,哪有不允之理。
不久,一座高大的石桥矗立了起来。
大家为纪念巡按的功德,就以他的名字“安德”作了桥名。
↓ 安德桥下的房屋是司前街。
↓ 司前街平望司前街平望司前街只不过是一条东西长108米、南北宽3米由石板铺成的小街,但却是一条有着800多年历史名副其实的老街。
平望镇是县之巨镇,军事要地,自古以来素有驻军防守。
早在宋代建炎三年(1129年),建都杭州。
平望遂为三辅要冲,驻重臣镇守,设巡检一员,官从九品,率士若干,掌士军招填,教习之府令,以巡防捍御盗贼。
相近于现今公安派出所的责职,不属于正规军,由地方政府管辖。
当时巡检司署就设在安德桥的北堍,司前街的东首。
在平望可以说是先有巡检司署,后有司前街,自在这里设置巡检司署后,不断有公干人员往来,需有足之所。
于是傍着巡检司署,沿着頔塘河岸建起了不少客栈,陆陆续续的民居聚集,渐渐形成了这条街-——司前街。
这条街东西走向,东起自于古运河边与南前街相接,西市河和南大街相连,街的南面是頔塘河的尾段与之并行。
頔塘河最初是由晋朝吴兴太守殷康所开,浙江南浔平望长50里。
唐贞观元年(791年)苏州刺史于狄修缮堤防。
頔塘河一直为地方性排水和浙西北地区洪水东泄的重要水道之一。
頔塘河流经平望的末端正好与司前街平行,在司前街的东首与南北向的古运河贯通,在这二河的交汇点有一座平望最著名的古桥“安德桥”(也作平望桥),此桥是一拱形单孔古石桥,南北走向,跨于古运河和頔塘河的交汇处,该桥长54米、宽4.5米、矢高9.30米、跨径11.50米,型制壮观。
为吴江市境内古石桥之最。
唐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曾游平望,作《登平望桥下作》五言诗,其中有“登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之句。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过平望》诗云:“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
登桥远眺,可见莺脰湖淼然一波、天光一色,一望皆平。
令人心旷怡。
传说最早是由一个名安德的巡抚捐款集资所建,所以取名作“安德桥”。
据志载,安德桥最早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宋淳熙十二年(1158年)陶庄人陶氏重建。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知县陈尧弼重建。
清康熙初又重建,后圯。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吴江县令叶前率里人募建。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吴江县令沈名琰和震泽县令赵德基率里人程国梁等重建。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吴江县令金龙铎与震泽县令孟芮又率里人孙绍英、吴文燮等重建。
现存的安德桥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水利工程局重建。
1986年7月1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的北堍也就是司前街的东头除巡检司署外,沿着司前街朝西傍着頔塘河岸分别建有迎秀楼(又名霁月楼)和问莺馆及其他的茶肆酒业。
可见当时司前街的热闹,象极现如今的宾馆一条街。
随着时代的变迁,巡检司署也不断有撤、建,自宋代建制起先后有元、明、清分别在此设立过巡检司署。
经历了多少次战火的毁坏,司前街当年建街时的辉煌已不服存在。
当年巡检司署的旧基在民国时成了烧香拜佛的皇庙,建国后改成了平望粮管所的仓库。
问莺馆、霁月楼等楼堂馆所也已湮灭,整条街因此萧败,只剩下孤独的几幢民居。
直清同治二年(1863年),平望因水陆交通发达,古运河、頔塘河在此交汇,平望开始动轮船过境,大多是公务官长往来所用,也有丝商雇用往来于苏州、湖州、上海之间用于商贸。
由于司前街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街的西首沿頔塘河边建起了码头,方便来往轮船停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正式建立了轮埠。
当时过境轮船多达二十多班,可说是商贾云集,热闹繁华。
此商机催生了三家轮船局,分别是震昌、招商、戴生昌。
都傍着轮埠设在司前街上,作为货物的集散仓储。
这使得败落多时的司前街重现繁荣。
可后来随着古运河的改道,轮埠搬迁,水上运输日渐凋零,三家轮局也先后关闭,司前街也重归寂冷。
现在的司前街己无商家,的群乐旅馆也在九十年代搬迁他处,只剩下几十户民居。
因不是交通要道平时除原驻居民外,少有人来往,整条街显得格外冷清、安静。
谁又能想到它曾经的繁荣,想来也只有默默屹立在司前街东首的安徳桥才能见证这条老街曾有过的辉煌年代。
↓ 安德桥北堍司前街↓ 平望南大街↓ 平望北大街↓ 平望老街↓ 平望市河图↓ 司前街姚家弄↓ 司前街姚家弄——展示乡土气息的农耕年华的农具↓ 司前街姚家弄展示的旧时石磨等↓ 平望灯谜活动↓ 平望灯谜活动↓ 首届平望杯灯谜邀请赛会场↓ 灯谜活动↓ 那年的,看到湖泊中有新人别岀心裁的用一艘舟船进行迎娶新娘。
↓ 平望新世纪文化广场↓ 平望新世纪广场↓ 平望时代广场↓ 平望书场↓ 九华寺安德桥的南堍是小九华寺。
该寺为近现代名僧太虚法师的出家之地,濒临莺脰湖,佛光虹影,黄墙绿波,交相辉映,晨钟暮鼓,橹声渔歌,时分时,与安德桥一起组成一幅寺桥互衬的秀丽图景,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八方游客。
九华寺↓ 平望小九华寺↓ 小九华寺历史上,平望大运河两岸胜迹尤多,单敌楼就有三座,都与抗击倭寇有关。
倭寇为十四十六世纪劫掠我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海商与海盗集团,因日本古称“倭国”,故称其为“倭寇”。
嘉靖三十年(1551)以后的三四年里,倭寇劫掠最为猖獗,驾舰数百艘,大规模地骚扰江苏、浙江等地沿海,有时甚深入到南京、安徽一带。
倭寇所过之处,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吴江也深受其害。
面对倭寇的肆意横行,各地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抗击。
九华寺↓ 九华寺办公室↓ 九华寺南 河边亭↓ 九华寺南 河边亭↓ 九华寺南 河边亭↓ 平望↓ 平望溪港古村落↓ 胜墩村↓ 胜墩村土地庙与吞海楼隔运河相望,还有着一座敌楼。
吴江知县杨芷在抗倭中功绩,升任南京部主事。
接替他的是知县曹一麟,为继续抵御抗击倭寇,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在袅腰桥对面运河边上新建了一座敌楼,此楼比吞海楼大数倍。
此楼建成后,倭寇未侵扰,故该楼未曾发挥作用,但400多年来一直巍然屹立着,直到1958年才塌圮。
胜墩村和土地庙↓ 井径三杀皇古驿道↓ 井径三杀皇古驿道↓ 平望新莺湖园↓ 莺湖园↓ 莺湖公园↓ 秦东园故居秦东园故居,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北河西街,由秦氏先人秦澜伯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
该 宅坐西朝东,隔街临平望市河,前后三进,共有房屋17间。
↓ 中文名称秦东园故居地理位置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景点级别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847年文物简介该宅、二进平屋;第三进为两层楼厅,上作居室,下为厅堂,方砖铺地,落地长窗,堂中悬有“庆善堂”匾。
第二、三进之间向北侧延伸,建有平屋三间。
全宅花园、院子、天井颇多,最东侧有一面积约为100平方米的小花园,过半亭、进门樘,是一石板天井。
第二、三进间的北侧平屋前和第三进楼厅前均为院子。
第三进后面西南侧是一个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大花园,园内广植名木奇花,百年以上的黄杨、木樨就有10来棵。
宅内尚存一口古井,青石井圈上镌“永安泉”字样。
[1]吴江平望秦东园故居2009年,秦东园故居被市政府列为第五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因行政区划调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秦东园生平秦东园(1885~1953) 苏州吴江平望镇人,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长辈行医治病。
及长,悬壶行医,专攻妇科。
民国23年(1934年),任吴江县中医公会平望分事务所主任,县中医检定妇科专门委员,平望镇夏令施诊所负责医师。
秦东园除应承门诊外,还出诊乡里,遇贫困病家则不计报酬。
解放初期,组织平望医联会,并积极参加下乡巡回医疗。
1951年11月,与黄德亨、金储之、王二仁等创建平望联医院,还在平望区建立梅堰、秋石、平南、溪港和胜墩5个妇婴站,1953年病逝平望。
↓ 平望中鲈科技园图片↓ 中鲈科技园↓ 舌尖上的平望↓ 乾隆皇帝赐名的糕薄荷糕是平望的名点,民间曾流传这样一首民歌:“闵姓名糕深雪色,到眼团团秋半月,张生携馈登我堂,经尺浅浅疏筠筐”,每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最好佳礼。
(借谐音高高兴兴,步步高讨口彩)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去杭州路过平望,陪同官吏浙江巡抚熊学鹏备闵家薄荷糕充御食。
乾隆皇帝看到糕点,觉得如冰似雪,吃到嘴里,入口即化,清凉香甜,龙颜大悦,于是当场提笔写了“冰雪糕”三个大字,闵家薄荷糕就成了冰雪糕,从此名声大振,生意兴隆,一直延续到现在,今已有250年的历史了。
冰雪糕用料考究,用上等的糯米、白粳、薄荷草、玫瑰花、蔗糖,采用炒、磨、煮、烘、蒸等传统工艺制作,吃口雪白松软、清凉微甜。
近日,入选吴江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因这糕纯属手工操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但是经济效益却不尽人意。
目前,平望镇上仅有三名传承人能掌握一手冰雪糕制作手艺,后继乏人,传统特色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吃货们要尝正宗冰雪糕,赶紧来平望哦!↓ 麦芽塌饼费孝通念念不忘的麦芽塌饼计小妹的糕点在平望镇上非常有名,她制作糕点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麦芽塌饼是平望的特产,她就是麦芽塌饼的非遗传人。
她制作的麦芽塌饼秉承传统工艺,纯属手工制作,做功考究,货真价实,赢得吃货们的一致好评,前年入选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每到春天万物生长,她的时令食品麦芽塌饼上市,总是供不应求,不少人买了送亲戚朋友,更有寄往国外的亲人,以解乡愁。
她做的麦芽塌饼坚持用原生态的艾草榨成汁,糯米粉和着赤豆沙、芝麻、胡桃肉,蒸熟后再用油煎。
黄豆沙面上撒白芝麻,赤豆沙面上撒黑芝麻。
有人次看到它黑乎乎的,还不敢吃,可咬了一口就会发现甜糯可口,很有嚼劲,齿颊留香,特别是那股艾草的清香,让人回味无穷,吃了还想吃。
麦芽塔饼不仅好吃,还有帮助消化、健胃开脾的功效。
所以啊,就连我们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费孝通吃了她做的麦芽塌饼,意犹未尽,念念不忘,特地为它题了字麦芽塌饼↓ 费孝通为平望麦芽塌饼题词↓ 平望2018首届腊八民俗风情节展示现场↓ 2018年平望司前街农历腊八民俗风情节集市展示↓ 平望腊八民俗风情节↓ 平望点心↓ 平望糕点↓ 平望糕点↓ 平望糰子↓ 冰雪糕↓ 平望百姓爱吃的传统汤团平望阿二汤团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最早是他爷爷靠挑汤团担来平望落脚谋生,如今已传到他孙辈手中。
他们的汤团做工讲究,用上等糯米浸泡数小时甚半天左右,等米吸水充分后再进行磨制加工,粉质更细腻柔滑。
馅料讲究,肉馅用猪肉的前夹心,不精不肥。
肉馅汤圆,咬一口鲜汁直流。
另一种口味的豆沙芝麻汤团是用上等赤豆芝麻做成细沙,口感细滑香甜。
由于他们做的汤圆,传承了祖辈的传统手艺,深受平望百姓的欢迎,口碑好的不得了,天天顾客盈门,不少人还特地从外地赶来品尝他的手艺。
阿二汤团也成了平望美食的一张名片。
↓ 传统阿二汤圆店 菜场↓ 江苏民歌《采红菱》↓ 平望采红菱↓ 平望采红菱↓ 平望 油菜花儿开↓ 平望百年酱园厂↓ 平望土特产↓ 平望百年酱园店↓ 交通便捷,人杰地灵的平望,吴江人民赞美你!↓ 前世今生吴江平望篇的作品经过几天的整理和编排,现在新鲜出炉了。
谢谢大家的喜欢。
↓
平望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
平望的名点名吃——北大街的冰雪糕,麦芽塌饼,糰子,粽子,鳝丝面等等,那是在周边几个镇区是小有名声的。
平望镇的传说在央视《舌尖上的平望》有过二十五分钟的拍摄报道。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平望这座发展中的江南名镇。
↓ ——题记: 发展中的江南水乡强镇——平望↓ 花团锦簇中的平望。
↓ 平望是一張让人珍藏並难以忘怀的名片。
↓ 平望风景掠影图↓ 平望育龙莊园 座落位置——平望育龙路↓ 平望育龙莊园 座落位置——平望育龙路↓ 平望育龙莊园装修效果图↓ 平望汽车站↓ 运河边的平望↓ 平望的桥↓ 平望商贸城北向的玫瑰园花圃↓ 太浦河流经的平望段↓ 平望古镇居然汇聚了京杭运河、烂溪和頔塘三条运河。
流经平望的三条古运河拓宽了航道,焕发着勃勃生机。
每天,成百上千的巨轮南来北往于三条运河间,为江浙沪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 平望水系实景图↓ 平望水系实景图↓ 京杭大运河吴江段(局部)↓ 京杭大运河吴江段(局部)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从苏州市区、吴中区逶迤来吴江境内。
自松陵镇刘河浜口起,流经吴淞江分水墩、三里桥、运河古纤道(2014年公布为中国大运河上的世界文化遗产点)、八坼、胜墩等节点,穿过太浦河,流经平望古镇区,穿过莺脰湖东侧水面,往东南经盛泽黄家溪,麻溪出口,然后去浙江王江泾、嘉兴,再杭州,这是大运河的正线。
平望莺脰湖大运河到了平望,又有两条复线。
一条是自平望莺脰湖西南竺光桥(亦名浙江桥)起,名为烂溪(亦名澜溪),流经盛泽、坛丘、南麻、铜罗、桃源等地,浙江桐乡乌镇,然后经新市、练市、临平等地杭州。
↓ 平望大桥↓ 平望新运河大桥↓ 平望泰通桥,现改名为劳动桥,附近的风景图。
↓ 烂溪这一条复线近些年不断拓宽,现运输量,被交通部门视为正线。
另一条是自平望安德桥起,名为荻塘(又曾因由唐代于頔修缮亦名頔塘),流经梅堰、震泽,浙江南浔(南浔籍此整个古镇于2014年公布为中国大运河上的世界文化遗产点)、湖州,然后通杭州。
↓ 頔塘↓ 客船云集莺脰湖这么说来,平望确实是一个有三条大运河流经的古镇。
平望大运河两岸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
2007年5月23日国家文物局在《关于印发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的通知》中即明确平望镇北、横跨大运河的安民桥和位于大运河正线与复线荻塘交界处的安德桥为“与古运河有关的文物遗存”。
↓ 安民桥远影安民桥,当地人呼为北渡桥、北大桥,这桥名是相对于它的南面还有一座石拱桥——南渡桥(南大桥)而叫的。
南渡桥正名叫通安桥,一名赛安桥,也跨京杭大运河,三孔,该桥又名画眉桥(相传“桥初成,藏一石画眉于内,舟有画眉经其下者,辄无声,知者携笼从岸而过”),初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明成化八年(1472年)、天启二年(162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数度重修、重建,最近的一次修治是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
1976年,该桥改建为了水泥桥,一些原构件散落各处。
桥东侧小西村的田塍上有两块桥石,上面均镌刻着联句,一块上镌:“文曜西临发桂香”,另一块上刻“彩虹影接画眉春”,看来这两联句均为下联(句尾之字均为平声),后一联句与该桥藏有石画眉的传说相吻着。
现平望水利站内藏有其中的一块对联石。
↓ 安民桥↓ 横跨大运河的安民桥安民桥侧影安民桥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东西两堍也有着古老的地名。
西堍是铺基弄,明代时曾设急递铺于此,后来毁了,但其“基”尚在,故“铺基”之名流传了下来,再后来,这里开过哺坊,遂也谐音叫为哺鸡弄。
东堍不远处是城濠里,这地名的由来与元末自称为吴王的张士诚有关。
张士诚在扩地期间,曾在平望下塘修筑了一座土城,以作窥视嘉兴等地之用。
土城周围三里,东为旱门,南、北、西三门水陆并通,后被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所破,其旧址被称为“城濠里”,一直沿袭了下来。
安民桥,为拱形单孔,东西走向,桥的间壁由武康石砌筑,金刚墙由青石砌筑,其余由花岗石砌筑,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成,券石上刻有信士捐银造桥、祈告家门昌盛、太平如意的图案。
桥总长36.7米,宽4.6米,跨度9米,矢高8米,其矢跨比为1:1.125,这在江南水乡是少见的陡拱桥,东、西侧石阶分别为32级、35级,桥两侧置有栏石,桥顶正中心桥面石为一块颇大的长方形武康石,上面刻着图案,但已分辨不清。
该桥由当时的僧人圆真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崇祯二年(1629年),里人钮明达、孙谏臣重建。
以前,桥东堍有弥陀殿寺,清顺治初年该寺曾在桥上建了一座关帝阁,后圮。
安民桥重建今已历经400个春秋,但依旧巍然矗立着。
↓ 大运河和頔塘河交界的安德桥安德桥↓ 安德桥桥面石轮回图案↓ 安德桥亦名平望桥,西通荻塘,东连古运河,农舟商船,日夜不绝。
桥下水道为莺脰湖的泄水主道,故水势甚是湍急。
桥初建于唐朝大历年间(766—779年),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清康熙、乾隆年间数度重建,现存之桥为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当时的水利工程总局重建。
安德桥跨度大,桥孔高,气势雄伟,为全镇35座桥中最高的一座,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曾游平望,写下了《登平望桥下作》五言诗,中有“望极与天平”之句,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也曾作有“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之句。
站在古运河的东岸,隔河而望安德桥,只见一方桥孔把古镇人家尽揽腹中。
《人民画报》曾在上世纪70年代把安德桥的这一雄姿介绍给了海内外广大读者。
安德桥始建年代确切,于那时是由谁营建的则不得而知,但在镇传着两个造桥的传说。
↓ 有一个传说,这里原本无桥,全靠一只渡船运送来往的行人。
一年,来了一个名叫刁华的渡工,经常向渡客苛收渡钱。
一个冬日,有一个穷书生摆渡前往京城赶考。
他向刁华告说,家境贫寒,请求行个方便,并拿出身上仅有的三文钱。
这时,船到了河心,刁华说道:“乘我的船最起码要六文钱,你出三文钱只能乘一半。
”说着,真的将船掉转回去。
穷书生又气又恨,顾不得河水冰冷,一头跳进了河里……几年时间过去了,,渡口上锣声锵锵,来了一位巡按大人,刁华忙跪地迎接。
巡按说道:“本官今天只带三文钱,不知可摆渡否?”刁华听了,觉得这声音好熟,偷眼一看,顿时魂飞魄散,原来这位巡按正是几年前那位跳入河中的穷书生,忙求饶。
这时,县官领了一班人来迎接巡按。
闻说刁华之事,要予严惩。
巡按说道:“此事且慢,本官尚有一事相商:此处无桥,来往行人甚是不便,本官愿献一百银两,在此造桥,不足之数,还望各位解囊。
”县官等听了,哪有不允之理。
不久,一座高大的石桥矗立了起来。
大家为纪念巡按的功德,就以他的名字“安德”作了桥名。
↓ 安德桥下的房屋是司前街。
↓ 司前街平望司前街平望司前街只不过是一条东西长108米、南北宽3米由石板铺成的小街,但却是一条有着800多年历史名副其实的老街。
平望镇是县之巨镇,军事要地,自古以来素有驻军防守。
早在宋代建炎三年(1129年),建都杭州。
平望遂为三辅要冲,驻重臣镇守,设巡检一员,官从九品,率士若干,掌士军招填,教习之府令,以巡防捍御盗贼。
相近于现今公安派出所的责职,不属于正规军,由地方政府管辖。
当时巡检司署就设在安德桥的北堍,司前街的东首。
在平望可以说是先有巡检司署,后有司前街,自在这里设置巡检司署后,不断有公干人员往来,需有足之所。
于是傍着巡检司署,沿着頔塘河岸建起了不少客栈,陆陆续续的民居聚集,渐渐形成了这条街-——司前街。
这条街东西走向,东起自于古运河边与南前街相接,西市河和南大街相连,街的南面是頔塘河的尾段与之并行。
頔塘河最初是由晋朝吴兴太守殷康所开,浙江南浔平望长50里。
唐贞观元年(791年)苏州刺史于狄修缮堤防。
頔塘河一直为地方性排水和浙西北地区洪水东泄的重要水道之一。
頔塘河流经平望的末端正好与司前街平行,在司前街的东首与南北向的古运河贯通,在这二河的交汇点有一座平望最著名的古桥“安德桥”(也作平望桥),此桥是一拱形单孔古石桥,南北走向,跨于古运河和頔塘河的交汇处,该桥长54米、宽4.5米、矢高9.30米、跨径11.50米,型制壮观。
为吴江市境内古石桥之最。
唐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曾游平望,作《登平望桥下作》五言诗,其中有“登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之句。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过平望》诗云:“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
登桥远眺,可见莺脰湖淼然一波、天光一色,一望皆平。
令人心旷怡。
传说最早是由一个名安德的巡抚捐款集资所建,所以取名作“安德桥”。
据志载,安德桥最早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宋淳熙十二年(1158年)陶庄人陶氏重建。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知县陈尧弼重建。
清康熙初又重建,后圯。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吴江县令叶前率里人募建。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吴江县令沈名琰和震泽县令赵德基率里人程国梁等重建。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吴江县令金龙铎与震泽县令孟芮又率里人孙绍英、吴文燮等重建。
现存的安德桥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水利工程局重建。
1986年7月1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的北堍也就是司前街的东头除巡检司署外,沿着司前街朝西傍着頔塘河岸分别建有迎秀楼(又名霁月楼)和问莺馆及其他的茶肆酒业。
可见当时司前街的热闹,象极现如今的宾馆一条街。
随着时代的变迁,巡检司署也不断有撤、建,自宋代建制起先后有元、明、清分别在此设立过巡检司署。
经历了多少次战火的毁坏,司前街当年建街时的辉煌已不服存在。
当年巡检司署的旧基在民国时成了烧香拜佛的皇庙,建国后改成了平望粮管所的仓库。
问莺馆、霁月楼等楼堂馆所也已湮灭,整条街因此萧败,只剩下孤独的几幢民居。
直清同治二年(1863年),平望因水陆交通发达,古运河、頔塘河在此交汇,平望开始动轮船过境,大多是公务官长往来所用,也有丝商雇用往来于苏州、湖州、上海之间用于商贸。
由于司前街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街的西首沿頔塘河边建起了码头,方便来往轮船停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正式建立了轮埠。
当时过境轮船多达二十多班,可说是商贾云集,热闹繁华。
此商机催生了三家轮船局,分别是震昌、招商、戴生昌。
都傍着轮埠设在司前街上,作为货物的集散仓储。
这使得败落多时的司前街重现繁荣。
可后来随着古运河的改道,轮埠搬迁,水上运输日渐凋零,三家轮局也先后关闭,司前街也重归寂冷。
现在的司前街己无商家,的群乐旅馆也在九十年代搬迁他处,只剩下几十户民居。
因不是交通要道平时除原驻居民外,少有人来往,整条街显得格外冷清、安静。
谁又能想到它曾经的繁荣,想来也只有默默屹立在司前街东首的安徳桥才能见证这条老街曾有过的辉煌年代。
↓ 安德桥北堍司前街↓ 平望南大街↓ 平望北大街↓ 平望老街↓ 平望市河图↓ 司前街姚家弄↓ 司前街姚家弄——展示乡土气息的农耕年华的农具↓ 司前街姚家弄展示的旧时石磨等↓ 平望灯谜活动↓ 平望灯谜活动↓ 首届平望杯灯谜邀请赛会场↓ 灯谜活动↓ 那年的,看到湖泊中有新人别岀心裁的用一艘舟船进行迎娶新娘。
↓ 平望新世纪文化广场↓ 平望新世纪广场↓ 平望时代广场↓ 平望书场↓ 九华寺安德桥的南堍是小九华寺。
该寺为近现代名僧太虚法师的出家之地,濒临莺脰湖,佛光虹影,黄墙绿波,交相辉映,晨钟暮鼓,橹声渔歌,时分时,与安德桥一起组成一幅寺桥互衬的秀丽图景,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八方游客。
九华寺↓ 平望小九华寺↓ 小九华寺历史上,平望大运河两岸胜迹尤多,单敌楼就有三座,都与抗击倭寇有关。
倭寇为十四十六世纪劫掠我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海商与海盗集团,因日本古称“倭国”,故称其为“倭寇”。
嘉靖三十年(1551)以后的三四年里,倭寇劫掠最为猖獗,驾舰数百艘,大规模地骚扰江苏、浙江等地沿海,有时甚深入到南京、安徽一带。
倭寇所过之处,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吴江也深受其害。
面对倭寇的肆意横行,各地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抗击。
九华寺↓ 九华寺办公室↓ 九华寺南 河边亭↓ 九华寺南 河边亭↓ 九华寺南 河边亭↓ 平望↓ 平望溪港古村落↓ 胜墩村↓ 胜墩村土地庙与吞海楼隔运河相望,还有着一座敌楼。
吴江知县杨芷在抗倭中功绩,升任南京部主事。
接替他的是知县曹一麟,为继续抵御抗击倭寇,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在袅腰桥对面运河边上新建了一座敌楼,此楼比吞海楼大数倍。
此楼建成后,倭寇未侵扰,故该楼未曾发挥作用,但400多年来一直巍然屹立着,直到1958年才塌圮。
胜墩村和土地庙↓ 井径三杀皇古驿道↓ 井径三杀皇古驿道↓ 平望新莺湖园↓ 莺湖园↓ 莺湖公园↓ 秦东园故居秦东园故居,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北河西街,由秦氏先人秦澜伯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
该 宅坐西朝东,隔街临平望市河,前后三进,共有房屋17间。
↓ 中文名称秦东园故居地理位置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景点级别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847年文物简介该宅、二进平屋;第三进为两层楼厅,上作居室,下为厅堂,方砖铺地,落地长窗,堂中悬有“庆善堂”匾。
第二、三进之间向北侧延伸,建有平屋三间。
全宅花园、院子、天井颇多,最东侧有一面积约为100平方米的小花园,过半亭、进门樘,是一石板天井。
第二、三进间的北侧平屋前和第三进楼厅前均为院子。
第三进后面西南侧是一个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大花园,园内广植名木奇花,百年以上的黄杨、木樨就有10来棵。
宅内尚存一口古井,青石井圈上镌“永安泉”字样。
[1]吴江平望秦东园故居2009年,秦东园故居被市政府列为第五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因行政区划调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秦东园生平秦东园(1885~1953) 苏州吴江平望镇人,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长辈行医治病。
及长,悬壶行医,专攻妇科。
民国23年(1934年),任吴江县中医公会平望分事务所主任,县中医检定妇科专门委员,平望镇夏令施诊所负责医师。
秦东园除应承门诊外,还出诊乡里,遇贫困病家则不计报酬。
解放初期,组织平望医联会,并积极参加下乡巡回医疗。
1951年11月,与黄德亨、金储之、王二仁等创建平望联医院,还在平望区建立梅堰、秋石、平南、溪港和胜墩5个妇婴站,1953年病逝平望。
↓ 平望中鲈科技园图片↓ 中鲈科技园↓ 舌尖上的平望↓ 乾隆皇帝赐名的糕薄荷糕是平望的名点,民间曾流传这样一首民歌:“闵姓名糕深雪色,到眼团团秋半月,张生携馈登我堂,经尺浅浅疏筠筐”,每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最好佳礼。
(借谐音高高兴兴,步步高讨口彩)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去杭州路过平望,陪同官吏浙江巡抚熊学鹏备闵家薄荷糕充御食。
乾隆皇帝看到糕点,觉得如冰似雪,吃到嘴里,入口即化,清凉香甜,龙颜大悦,于是当场提笔写了“冰雪糕”三个大字,闵家薄荷糕就成了冰雪糕,从此名声大振,生意兴隆,一直延续到现在,今已有250年的历史了。
冰雪糕用料考究,用上等的糯米、白粳、薄荷草、玫瑰花、蔗糖,采用炒、磨、煮、烘、蒸等传统工艺制作,吃口雪白松软、清凉微甜。
近日,入选吴江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因这糕纯属手工操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但是经济效益却不尽人意。
目前,平望镇上仅有三名传承人能掌握一手冰雪糕制作手艺,后继乏人,传统特色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吃货们要尝正宗冰雪糕,赶紧来平望哦!↓ 麦芽塌饼费孝通念念不忘的麦芽塌饼计小妹的糕点在平望镇上非常有名,她制作糕点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麦芽塌饼是平望的特产,她就是麦芽塌饼的非遗传人。
她制作的麦芽塌饼秉承传统工艺,纯属手工制作,做功考究,货真价实,赢得吃货们的一致好评,前年入选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每到春天万物生长,她的时令食品麦芽塌饼上市,总是供不应求,不少人买了送亲戚朋友,更有寄往国外的亲人,以解乡愁。
她做的麦芽塌饼坚持用原生态的艾草榨成汁,糯米粉和着赤豆沙、芝麻、胡桃肉,蒸熟后再用油煎。
黄豆沙面上撒白芝麻,赤豆沙面上撒黑芝麻。
有人次看到它黑乎乎的,还不敢吃,可咬了一口就会发现甜糯可口,很有嚼劲,齿颊留香,特别是那股艾草的清香,让人回味无穷,吃了还想吃。
麦芽塔饼不仅好吃,还有帮助消化、健胃开脾的功效。
所以啊,就连我们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费孝通吃了她做的麦芽塌饼,意犹未尽,念念不忘,特地为它题了字麦芽塌饼↓ 费孝通为平望麦芽塌饼题词↓ 平望2018首届腊八民俗风情节展示现场↓ 2018年平望司前街农历腊八民俗风情节集市展示↓ 平望腊八民俗风情节↓ 平望点心↓ 平望糕点↓ 平望糕点↓ 平望糰子↓ 冰雪糕↓ 平望百姓爱吃的传统汤团平望阿二汤团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最早是他爷爷靠挑汤团担来平望落脚谋生,如今已传到他孙辈手中。
他们的汤团做工讲究,用上等糯米浸泡数小时甚半天左右,等米吸水充分后再进行磨制加工,粉质更细腻柔滑。
馅料讲究,肉馅用猪肉的前夹心,不精不肥。
肉馅汤圆,咬一口鲜汁直流。
另一种口味的豆沙芝麻汤团是用上等赤豆芝麻做成细沙,口感细滑香甜。
由于他们做的汤圆,传承了祖辈的传统手艺,深受平望百姓的欢迎,口碑好的不得了,天天顾客盈门,不少人还特地从外地赶来品尝他的手艺。
阿二汤团也成了平望美食的一张名片。
↓ 传统阿二汤圆店 菜场↓ 江苏民歌《采红菱》↓ 平望采红菱↓ 平望采红菱↓ 平望 油菜花儿开↓ 平望百年酱园厂↓ 平望土特产↓ 平望百年酱园店↓ 交通便捷,人杰地灵的平望,吴江人民赞美你!↓ 前世今生吴江平望篇的作品经过几天的整理和编排,现在新鲜出炉了。
谢谢大家的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