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成功学毒害了
1年前 (2024-04-22)
别再被成功学毒害了心理咨询师阿秋 《别再相信成功学了……》成功学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曾经风靡于欧美、东南亚、中国港台及大陆。
成功学主张,成功是有方法可以的,只要你努力,对自己有信心,照着成功学的方法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尽管现在很少有人会买所谓的成功学书来读,或者去参加收费几万元的某位成功学的培训课,但是成功学在以另一种形式影响着现在的年轻人。
对这些标题,我们应该都不会陌生:《如何快速成为文案高手》《21天学会手绘》《看完20本书是怎样的体验》《从月薪三千到月薪三万》《普通人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学5门语言还出1本书》这些文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虽然没有的用名利作为诱惑,也没有标榜哪个知名的成功人士,但其本质与成功学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冲着一些功利性的目标, 都强调速度与捷径。
成功学的核心特点就是急功近利式的模仿,不在乎过程,只想迅速达到某个目标。
这些目标看上去似乎和名利没有太大关系,实则不然,它们要么间接地与金钱挂钩,要么通过给人一种与众不同和超越平凡人的感觉使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有时甚还能引来他人的追捧,这与事业上的成功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很类似,然而它却更容易达到。
实际上,无论是那种标榜年薪百万元的经典成功学,还是如今这种吹捧1年读100本书的新式成功学,都是有害心理健康的,有人甚把它列为现代社会的3大毒药之一。
我认为成功学的危害主要有两点:,它存在严重的逻辑谬误,因此是虚假的,即便是严格照着方法执行,也不会达到期望的结果第二,它会造成价值观上的扭曲,一切以结果为导向,忽略了过程和背后的目的。
如何识别成功学的谬误? 成功学背后的两个重要假设:,成功可以第二,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它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有人成功了,那么我按照他总结出来的成功方法,就一定能够成功。
真是如此吗?在深入讨论之前,我们先看一个故事:从2010年到2011年全国有1000人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市场上还没有一款陌生人社交的软件。
无论是依赖经验和直觉,还是根据详细的市场调研,他们最终都得出一个结论——这可能是 一个很好的机会点。
不过,其中只有100人迈出了脚步,构思产品方案主动寻找投资人,有20人成功拿到了天使资金。
然而其中有10个团队死在了开发阶段,最终只有10个团队开发出了产品。
这些产品从功能和设计上来看都很类似,但是其中只有一个团队抢占了市场先机,产品得到爆发式的增长,这使得他们获得了媒体的关注,紧接着更多的资金向他们涌来。
就这样,他们开创了中国款陌生人社交软件。
当媒体采访他们,问及成功的秘诀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把成功归功于坚持和努力。
听到这些,观众们立马心潮澎湃,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 当然,这是一个编造出来的故事,它却反映了世界更真实的一面。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 Survivorship Bias) 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大大高估成功的希望,我们看到的那些数据都是被筛选和过滤后的,它反映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
以上面的故事来说,我们看到的只是那支经历过残酷抉择最终胜利的团队,却不知在这个过程中,曾经存在着成百上千支类似的团队,但他们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种数据偏差会使得我们大大高估成功的概率,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它的概率非常小,正如著名天使投资人薛蛮子曾经所说的那样:“创业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才是偶然的。
”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由客观规律决定的必然,但也存在着大量的偶然,正是这些偶然使得整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也让未来变得不可预知。
尽管成功同时依赖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起作用的往往是外在的那些偶然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天使基金的存在,因为靠内因来判断其最终的成败几乎不可能,所以天使基金其实投的是概率。
公司的成功如此,个人的成功更是如此,因此成功根本无法,它的本质就是一一个小概率事件,它与努力之间也并没有必然联系。
这个世界上渴望成功的人很多,拼努力的人也很多,但成功注定只属于少数人。
但那些幸运的成功者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成功只不过是一种概率现象,即便知道,他们也不会把成功归结于运气。
他们在谈论自己的成功时,会总结出大量的经验与方法,然而事实是,这些既不是成功的必然条件,也不一定适所有人,即使我们认认真真地按照他们的方法严格执行,也很难达到自己所期待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成功者的故事还是少听为妙,因为实在是没有太多可借鉴的价值,反而会让我们变得急功近利。
成功学的危害不在于让人因为错估成功概率而变得盲目自信,而在于这种错觉会让人变得急功近利。
对于成功的渴望会极大地我们的虚荣心,因为成功意味着财富与地位,还能带来鲜花与掌声。
然而,人旦开始为虚荣心而活,心态就会发生改变,我们会过于重视结果,用成败和数字的高低,而非内在品质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
如果大多数人都持有这样的心态,那么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会被扭曲,这会使得年轻人把名利当成最重要的人生追求目标,而忽略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美好的事物值得追求,终日为自己的欲望所累。
急功近利的人生很难是快乐的人生,因为这样的人永远活在未来而非当下。
追求速度与捷径会让我们忽视过程,错把结果当成目的,但真正让我们快乐的不是目标达到的那一刻,而是在过程中能够找到乐趣与意义感。
哈佛积极心理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在他的 《幸福的方法》一书中就详细解释了这点。
他在书中指出重点在于拥有目标, 能否实现则在其次。
目标能够给我们以方向感,不于在人生的路途中感到迷失,并且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当下,因此目标是意义而不是结局。
心理学家大卫.沃森在他的积极情感作用的研究中,也强调只有追求目标,而不是达到目标,才是带来幸福和积极情感的要素。
然而并非所有目标都会带来同样的幸福感,目标的选定十分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以追求金钱、美貌和声望为主的外在目标很难带来幸福感,因为这些目标大多都是以他人为中心,为了博得外在的认可与赞美,相反,以自我成长为主的内在目标会带来更多幸福感和意义感。
如果你的目标仅仅是要得到年薪100万元,或者每年读100本书,每天写1000个字,然后出一本书,它们给你带来的可能是更多的焦虑和难以熄灭的欲望,而非幸福但如果你可以把这些外在目标转化成内在目标,例如让自己的能力达到年薪100万元的程度,通过读书来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智慧,或者通过写文字和出书来分享自己的思想与价值观,那么它们便能让你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同时享受成长的快乐。
成功学主张,成功是有方法可以的,只要你努力,对自己有信心,照着成功学的方法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尽管现在很少有人会买所谓的成功学书来读,或者去参加收费几万元的某位成功学的培训课,但是成功学在以另一种形式影响着现在的年轻人。
对这些标题,我们应该都不会陌生:《如何快速成为文案高手》《21天学会手绘》《看完20本书是怎样的体验》《从月薪三千到月薪三万》《普通人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学5门语言还出1本书》这些文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虽然没有的用名利作为诱惑,也没有标榜哪个知名的成功人士,但其本质与成功学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冲着一些功利性的目标, 都强调速度与捷径。
成功学的核心特点就是急功近利式的模仿,不在乎过程,只想迅速达到某个目标。
这些目标看上去似乎和名利没有太大关系,实则不然,它们要么间接地与金钱挂钩,要么通过给人一种与众不同和超越平凡人的感觉使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有时甚还能引来他人的追捧,这与事业上的成功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很类似,然而它却更容易达到。
实际上,无论是那种标榜年薪百万元的经典成功学,还是如今这种吹捧1年读100本书的新式成功学,都是有害心理健康的,有人甚把它列为现代社会的3大毒药之一。
我认为成功学的危害主要有两点:,它存在严重的逻辑谬误,因此是虚假的,即便是严格照着方法执行,也不会达到期望的结果第二,它会造成价值观上的扭曲,一切以结果为导向,忽略了过程和背后的目的。
如何识别成功学的谬误? 成功学背后的两个重要假设:,成功可以第二,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它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有人成功了,那么我按照他总结出来的成功方法,就一定能够成功。
真是如此吗?在深入讨论之前,我们先看一个故事:从2010年到2011年全国有1000人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市场上还没有一款陌生人社交的软件。
无论是依赖经验和直觉,还是根据详细的市场调研,他们最终都得出一个结论——这可能是 一个很好的机会点。
不过,其中只有100人迈出了脚步,构思产品方案主动寻找投资人,有20人成功拿到了天使资金。
然而其中有10个团队死在了开发阶段,最终只有10个团队开发出了产品。
这些产品从功能和设计上来看都很类似,但是其中只有一个团队抢占了市场先机,产品得到爆发式的增长,这使得他们获得了媒体的关注,紧接着更多的资金向他们涌来。
就这样,他们开创了中国款陌生人社交软件。
当媒体采访他们,问及成功的秘诀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把成功归功于坚持和努力。
听到这些,观众们立马心潮澎湃,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 当然,这是一个编造出来的故事,它却反映了世界更真实的一面。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 Survivorship Bias) 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大大高估成功的希望,我们看到的那些数据都是被筛选和过滤后的,它反映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
以上面的故事来说,我们看到的只是那支经历过残酷抉择最终胜利的团队,却不知在这个过程中,曾经存在着成百上千支类似的团队,但他们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种数据偏差会使得我们大大高估成功的概率,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它的概率非常小,正如著名天使投资人薛蛮子曾经所说的那样:“创业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才是偶然的。
”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由客观规律决定的必然,但也存在着大量的偶然,正是这些偶然使得整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也让未来变得不可预知。
尽管成功同时依赖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起作用的往往是外在的那些偶然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天使基金的存在,因为靠内因来判断其最终的成败几乎不可能,所以天使基金其实投的是概率。
公司的成功如此,个人的成功更是如此,因此成功根本无法,它的本质就是一一个小概率事件,它与努力之间也并没有必然联系。
这个世界上渴望成功的人很多,拼努力的人也很多,但成功注定只属于少数人。
但那些幸运的成功者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成功只不过是一种概率现象,即便知道,他们也不会把成功归结于运气。
他们在谈论自己的成功时,会总结出大量的经验与方法,然而事实是,这些既不是成功的必然条件,也不一定适所有人,即使我们认认真真地按照他们的方法严格执行,也很难达到自己所期待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成功者的故事还是少听为妙,因为实在是没有太多可借鉴的价值,反而会让我们变得急功近利。
成功学的危害不在于让人因为错估成功概率而变得盲目自信,而在于这种错觉会让人变得急功近利。
对于成功的渴望会极大地我们的虚荣心,因为成功意味着财富与地位,还能带来鲜花与掌声。
然而,人旦开始为虚荣心而活,心态就会发生改变,我们会过于重视结果,用成败和数字的高低,而非内在品质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
如果大多数人都持有这样的心态,那么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会被扭曲,这会使得年轻人把名利当成最重要的人生追求目标,而忽略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美好的事物值得追求,终日为自己的欲望所累。
急功近利的人生很难是快乐的人生,因为这样的人永远活在未来而非当下。
追求速度与捷径会让我们忽视过程,错把结果当成目的,但真正让我们快乐的不是目标达到的那一刻,而是在过程中能够找到乐趣与意义感。
哈佛积极心理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在他的 《幸福的方法》一书中就详细解释了这点。
他在书中指出重点在于拥有目标, 能否实现则在其次。
目标能够给我们以方向感,不于在人生的路途中感到迷失,并且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当下,因此目标是意义而不是结局。
心理学家大卫.沃森在他的积极情感作用的研究中,也强调只有追求目标,而不是达到目标,才是带来幸福和积极情感的要素。
然而并非所有目标都会带来同样的幸福感,目标的选定十分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以追求金钱、美貌和声望为主的外在目标很难带来幸福感,因为这些目标大多都是以他人为中心,为了博得外在的认可与赞美,相反,以自我成长为主的内在目标会带来更多幸福感和意义感。
如果你的目标仅仅是要得到年薪100万元,或者每年读100本书,每天写1000个字,然后出一本书,它们给你带来的可能是更多的焦虑和难以熄灭的欲望,而非幸福但如果你可以把这些外在目标转化成内在目标,例如让自己的能力达到年薪100万元的程度,通过读书来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智慧,或者通过写文字和出书来分享自己的思想与价值观,那么它们便能让你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同时享受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