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扣扣案件引发的深思

1年前 (2024-04-22)
张扣扣案件引发的深思空谷幽兰   有些人,经历了狂风暴雨,最终却长成了参天大树。
有些人,裹挟仇恨上路,终究绕不开深渊,悲情落幕。
—题记 近几日,各大媒体都在讨论发生在2018年除夕日张扣扣故意杀人、故意毁坏财物案的判决,时隔一年,今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9年1月8日上午,张扣扣故意杀人、故意毁坏财物一案在陕西汉中市中院开庭审理。
一审判决被告人张扣扣犯故意杀人罪,判处,;犯故意毁坏财物罪,判处四年,决定执行,。
审判结果在意料之中,蓄谋、故意、三条人,张扣扣因故意杀人被判。
审判庭上的张扣扣面色坦然,情自若。
这出复仇的悲剧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但他内心似乎没有那么淡然,在即将面对的死亡面前,他露出了一丝对活着的不舍。
当庭提出上诉。
其实,无需等待的判决,希望最终还是破灭。
我们只能惋惜一条鲜活的生最终被复仇葬送。
悲剧的起源,必须回到22年前。
1996年,年仅13岁的张扣扣亲眼目睹母亲被人棒击头部鼻口喷血,倒在自己怀里咽下了一口气。
随后,法医在现场当众解剖,数百人围观,这个无所适从的少年一脸懵懂的看着母亲的头皮被割掉,头骨被割开,当众验尸,扭曲变形。
此后,这个亲眼目睹母亲被残忍死的少年,仰天长啸,发誓一定要为母亲报仇:“不报此仇,我就是”。
那血淋淋的一幕在年幼的张扣扣心里种下了祸根。
而杀害其母亲的主犯被判处七年,服刑四年后释放,现实人性的泯灭更让他看透世态的炎凉。
在无数个用仇恨填满的日日夜夜里,张扣扣被仇恨的欲望裹挟,被复仇的欲望支配,内心已经蛰伏下一条毒蛇,伴随他走过了22载痛苦的岁月。
这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所有爱恨情仇的博弈,无非是理智和情感。
2018年除夕,在这人间团圆之日。
张扣扣用尖刀捅死了当年的杀母仇人王家父子,22年的仇恨终于夙愿得偿,尘埃落地。
杀人后,他高举双手,在村道上呼喊——22年了,我终于给我母亲报仇了!谁人理解这呐喊背后的凄凉与悲愤。
这一系列悲剧的重演是谁造成的?王家父亲如果当时不是那么蛮横跋扈的指示自己的儿子:“往死里打,打死了我担着”。
就不会有这一系列的悲剧发生。
张扣扣之母死去后,面对少年丧母、中年丧妻的张家父子,王家从未道过谦,认过错,寻求过谅解。
甚还挑衅滋事,一副弄死你家人拿他没办法的嘴脸。
这不是,比更卑鄙,禽兽不如。
这样的做法只会导致仇恨的种子蔓延。
生活在阴影下的张扣扣,初中毕业就进入社会打工,现实残酷的环境让他接连受挫,如蝼蚁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卑微的生活击垮他人生的一道防线。
他不甘在失意和无助中度过余生,于是终点又回到起点,他选择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复仇”解决心中的梦魇,找回此生的意义,悲剧诞生。
有句话说:“眼里住着太阳,心里全是坦荡;眼里住着邪恶,心里全是恶魔”。
而张扣扣从少年时期就经历了常人不能忍受的悲惨运,在他最美好的年龄没有得到一丝温暖和关爱,留给他的只有仇恨和现实的苍凉,生活和运给了他不同常人的选择,谁曾设身处地的替他着想。
所有排解仇恨的通道统统堵死,留下的只有一条暴力反击的通道。
惨案发生后,我们去苛责张扣扣的残忍和暴力,却全然忘记了在之前整个社会对他的弃之不顾。
没有心理疏导,没有帮扶关爱,任由一颗复仇的种子生根发芽。
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张扣扣长大后,要么做一个畏畏缩缩、逆来顺受的木偶,要么就注定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事实证明未曾亲身经历而言之凿凿的说辞都是苍白无力的。
那些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的说教,无非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
真正落实到自身,谁还能保持理智?那些打着冠冕堂皇的幌子装理智的不是懦夫也是无情的机器。
张扣扣自然不是懦夫,但也不是英雄,他只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悲情的生。
我们无法站在法律的角度评判张扣扣丧母案的公正性,现实人性的泯灭会痛彻我们的灵魂。
这样的结果导致张扣扣今天的复仇和更悲惨的结局。
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角度绑架法律,如果张扣扣不维持原判而改为轻判,只能说明我们这些年对法律的完善一直停滞不前。
法原本就该大于一切,毋庸置疑,也无需争辩。
悲剧已经发生,生无法,孰是孰非,对死人来说已没有任何意义。
对活着的人而言,除了反思,唯有叹息。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蛰伏着一条蛇,它可能一生冬眠,也可能一朝凶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