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金陵怀古

1年前 (2024-04-22)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棵树 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试译 登高临水,投过目光,金陵故都已是深秋,天气刚变得萧杀。
千里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来往船只在残阳里,顺着西风,店家酒旗斜出。
画船游动淡云飘浮,星汉灿烂,白鹭飞起,描画绘图,也难以把它画足。
遥想从前,权贵们竞相奢华,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灭亡的悲惨与遗恨不断接续。
千古以来登此高处,对此空叹他们的兴盛与屈辱。
六朝的往事随着流水逝去,只剩下寒烟弥漫、蓑草连天、青山凝绿。
今歌妓仍时时歌唱、《花》遗曲。
注释1.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此作。
金陵:今江苏南京。
2.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送目:远目,望远。
3.故国:即故都,旧时的都城。
金陵为六朝故都,故称故国。
4.初肃:天气刚开始萧肃。
肃,萎缩,肃杀,形容草木枯落,天气寒而高爽。
5.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
语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澄江,清澈的长江。
练,白色的绢。
6.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
簇,丛聚。
7.归帆去棹(zhào):往来的船只。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8.斜矗:斜插。
矗,直立。
9.“彩舟”两句:意谓结彩的画船行于薄雾迷离之中,犹在云内;华灯映水,繁星交辉,白鹭翩飞。
这两句转写秦淮河,“彩舟”系代人玩乐的河上之船,与江上“征帆去棹”的大船不同。
又与下片“繁华”相接,释为秦淮河较长江为妥。
星河,天河,这里指秦淮河。
鹭,白鹭,一种水鸟。
一说指白鹭洲(长江与秦淮河相汇之处的小洲)。
10.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地表现它。
难足:难以地表现出来。
11.繁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繁华的生活。
竞逐:竞相仿效追逐。
12.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统伐陈,他已带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陈后主、张丽华被韩俘获,陈亡于隋。
门,指朱雀门。
楼,指结绮阁。
13.悲恨相续:指六朝亡国的悲恨,接连不断。
14.凭高:登高。
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15.谩嗟荣辱:空叹历朝兴衰。
荣:兴盛。
辱:灭亡。
这是作者的感叹。
16.“六朝”两句:意谓六朝的往事像流水般消逝了,如今只有寒烟笼罩衰草,凝成一片暗绿色,而繁华无存了。
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它们都建都金陵。
17.商女:酒楼茶坊的歌女。
18.遗曲:指歌曲《玉树花》,传为陈后主所作,其辞哀怨绮靡,后人将它看成亡国之音。
三句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诗意。
赏析 王安石作为北宋的思想家、改革家,站在时代的高度,纵观古今,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总结,表达了他对北宋朝廷积贫积弱而权贵们醉生梦死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强烈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历史上,金陵曾作六朝古都,先后有三国时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都于此。
北宋时,金陵依然店铺栉比,万家灯火,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
地理上,金陵虎踞龙蹯,山河壮丽,雄伟多姿。
长江天堑,滔滔奔流。
秦淮河宛若玉带,横贯城中。
王安石面对这大好河山,怀古伤今,写下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登临送目",写词人登高望远。
视野高远。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正",正值。
"故国",指金陵。
"晚秋"及"天气初肃",交待季节及其特点。
金陵之秋刚刚呈现萧杀之气。
古人登高常怀古,晚秋初肃之景,为全词抹上一层悲凉色彩。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词人放眼河山,大处着墨,景象开阔高远。
"千里",见源远流长。
"澄江似练"与"翠峰如簇",结构上,运用对仗,严谨工整;语言上,比喻辞格,生动形象;构图上,点线交织,相映成趣。
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写江中岸上的具体景物,"征帆"满悬,"去棹"频摇,"残阳”如血;“西风”正急,满帆顺风顺水,"酒旗"斜插,随风飘来荡去,繁华地带,过客匆匆。
词人绘出了一幅晚秋日暮江城图。
由景到人,画面生动。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前两句仍用对仗。
用笔精妙。
"彩舟"与"星河",对比,色彩鲜明;"云淡"与"鹭起",互衬,动静相生。
金陵古都,水天相映,画船云中游,白鹭银河飞。
夜幕降临,似真如幻。
气度雄壮,视野开阔。
可与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相媲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眼前美景,难以尽述。
上片末句就议论道:"画图难足",不论如何描画绘图都不足以表现金陵的秋色之美。
下片怀古抒情。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念往昔”,词人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思。
“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反映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腐糜生活。
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门外”言大军压境,“楼头”说荒,词人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意,再现当时隋朝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灭顶之灾面前,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
“悲恨相续”,其后的历代统治者不作前车之鉴,仍旧荒无度,沉溺酒色。
金陵各朝,覆亡相继,下场可悲,遗恨无穷。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二句,直抒胸臆,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发对前代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六朝旧事”二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凝绿",寄托词人惆怅之情。
"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更可悲的是当下。
词人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诗意。
《随书·五行志》说:“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
其辞曰:‘玉树花,花开不复久。
’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
”后来《玉树花》就作为亡国之音。
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而是统治者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古都金陵。
此词上片写景,描绘金陵古都的壮丽;下片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竟逐”的腐朽生活,对六朝兴亡发出意味深长的感叹,以警示当朝统治者。
王安石主张文学"一洗五代旧习"。
在北宋,晏殊、柳永等名家,囿于"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词风柔弱无力。
王安石不满"词本倚声"的传统,他说:“古之歌者,皆先为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这在当时,无疑是异端之论。
今天看来,他对词的创新作出了大胆的理论革新,并通过创作实践,为日后苏轼、辛弃疾等人豪放词的异军突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这首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
开头三句是泛写,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从凭栏远眺的角度,置全词于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不凡。
以下“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背景广阔。
“征帆”二句在此背景下写具体景物。
千里江面上,征帆在落日余晖中匆匆驶去,景色辽阔壮丽;众多参差的酒旗背着西风飘荡,浓烈与俊爽。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远去的征帆像是漂漾在淡淡的白云里,飞舞的白鹭如同从银河上惊起。
此词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虚实结,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
其次,立意高远,表现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
下片所发的议论,不是慨叹个人的荣辱哀愁,而是对国家民族运的关心。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他所念的是六朝统治者在金陵豪华竞逐,荒误国;所叹的统治者一幕幕“门外楼头”的悲剧,实在可悲可恨。
“千古凭高”二句批评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没有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总结出历史的教训。
"寒烟衰草凝绿",则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结句:"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借杜牧诗意警告今朝。
第三,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层次井然,极类散文的写法。
上片首句“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全篇从此生发。
次句“故国”二字点明金陵,为下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
以下写景先从总体写起,接着是近景,远景,以“画图难足”收住。
既总结了以上写景,又很自然地转入下片议论。
安排十分妥贴、自然。
下片大发议论:金陵如此壮丽,然而它正是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见证。
“念往昔”三句表明了对六朝兴亡的态度,“千古凭高”二句写出了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
以下即转入现实,结句又回到今天。
首尾圆,结构谨严,逐层展开,丝丝入扣。
《桂枝香》以议论作结,其中寄托着作者对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
《桂枝香》在章法结构方面的这些特色,反映了词的发展在进入慢词之后,以散文入词出现的特点。
第四,用典贴切自然。
“千里澄江似练”,化用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诗句。
“星河鹭起”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意。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隋灭陈的史典。
诗人仅用“门外楼头”四字,就极其精炼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覆灭。
“悲恨相续”四个字则给南朝的历史作了总结。
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但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
一首词作连用四个典故,实不多见。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