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与方向
1年前 (2024-04-22)
位置与方向雅致三小 2月21日,开学了,这个寒假假期过得真快!!!又看到了孩子们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晃动在眼前活泼、洒脱的样子,但这一幕好像很久很久以前见过,今天终于再次得见,平静的心情豁然愉悦起来。
遗憾的是有一位学生请假,让我惴惴不安,不知道这个假期这个孩子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没来上学,心里默默的惦记——一个都不能少啊! 开学第二天,给孩子们上了一节数学课——《位置与方向》,也让我重新温习了一则寓言故事。
也就不买关子了,直接开讲。
这则故事是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季梁的人讲给魏王的,内容是: 我今天来上朝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楚国在南方,您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好。
”我说:“你的马虽然很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我的路费很多。
”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这几个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 大家已经知道了这则故事的名字是《南辕北辙》,可能不知道的是它出自《战国策》,我就补上这节课。
故事讲完了,下面来说说上课的效果。
为了上好这节数学课,我在前天晚上加班到后半夜两点才休息。
熟悉教材、查找资料、备课、制作课件,完了说课……。
课堂上更是使尽浑身解数, “太阳跳出了东海……,南山南,北海北……,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一边是歌声嘹亮一边又是手舞足蹈:“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再加上卖力的鼓励和表扬,当然教学效果嘛,哼哼……,在这就不说了。
前面说了,我讲的是《位置与方向》。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大多数孩子本身就没有方向感,再加上观测者的位置不断地变化,迷糊中的孩子越发的找不着东西南北了,深陷泥潭的学生任凭你手舞足蹈就好像看耍猴似的,注意力完全不在知识本身上,加之孩子的天性,看我表演的挺嗨,配的力度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氛围不亚于举办一场文艺演出。
那一刻我甚是怀疑:我是来讲数学课的还是来开联欢会的。
想必大家这时已经明白我讲故事的良苦用心了吧! 说到这儿,我就在想:当初那个叫季梁的人为什么给魏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什么这样应景。
接下来我就查了一下百度百科。
原来呀!魏王为了称霸诸侯想以攻打赵国抬高声威,季梁作为谏臣觉得魏王的思想有问题,又不能明说。
只有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劝谏魏王,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您这样的行动(使用武力)越多,距离统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
原想着在课堂上以我个人的表现来说,比魏王还好点儿,少我的初衷是善意的。
你也许会问我,那为什么失败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魏王为什么要攻打赵国,是因为国家强大,军队精锐,他很能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三年级的小朋友我一个月没给孩子们上课,想让他们好好的上一节课无异于一次穿越。
我的小心思是:寓教于乐,让孩子们亲其师,信其道。
这样就有了连唱带跳的课堂,娱乐的有点儿过分了,无形的迎了他们的那点儿小九九,结果嗨翻了一片,把老师摆在了舞台中央,看似一个主角,其实是点燃联欢会圣火的火炬手!跑偏了,严重跑偏了!不但方向感迷失了,就连自己的位置也没有保住。
这样看来,我比魏王失败多了,少他只是想了想,而我却成了悲剧的制造者! 《位置与方向》这节课的要点是:方向永远不变,观测者的位置由前变成了后或由左变成了右都不重要。
换句话说方向变了,观测者的位置就不得不变了。
其实,不只是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所有的努力只为一个目标,如果方向错了,所有的努力就有可能付诸东流,包括位置。
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准方向很重要。
遗憾的是有一位学生请假,让我惴惴不安,不知道这个假期这个孩子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没来上学,心里默默的惦记——一个都不能少啊! 开学第二天,给孩子们上了一节数学课——《位置与方向》,也让我重新温习了一则寓言故事。
也就不买关子了,直接开讲。
这则故事是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季梁的人讲给魏王的,内容是: 我今天来上朝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楚国在南方,您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好。
”我说:“你的马虽然很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我的路费很多。
”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这几个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 大家已经知道了这则故事的名字是《南辕北辙》,可能不知道的是它出自《战国策》,我就补上这节课。
故事讲完了,下面来说说上课的效果。
为了上好这节数学课,我在前天晚上加班到后半夜两点才休息。
熟悉教材、查找资料、备课、制作课件,完了说课……。
课堂上更是使尽浑身解数, “太阳跳出了东海……,南山南,北海北……,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一边是歌声嘹亮一边又是手舞足蹈:“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再加上卖力的鼓励和表扬,当然教学效果嘛,哼哼……,在这就不说了。
前面说了,我讲的是《位置与方向》。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大多数孩子本身就没有方向感,再加上观测者的位置不断地变化,迷糊中的孩子越发的找不着东西南北了,深陷泥潭的学生任凭你手舞足蹈就好像看耍猴似的,注意力完全不在知识本身上,加之孩子的天性,看我表演的挺嗨,配的力度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氛围不亚于举办一场文艺演出。
那一刻我甚是怀疑:我是来讲数学课的还是来开联欢会的。
想必大家这时已经明白我讲故事的良苦用心了吧! 说到这儿,我就在想:当初那个叫季梁的人为什么给魏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什么这样应景。
接下来我就查了一下百度百科。
原来呀!魏王为了称霸诸侯想以攻打赵国抬高声威,季梁作为谏臣觉得魏王的思想有问题,又不能明说。
只有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劝谏魏王,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您这样的行动(使用武力)越多,距离统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
原想着在课堂上以我个人的表现来说,比魏王还好点儿,少我的初衷是善意的。
你也许会问我,那为什么失败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魏王为什么要攻打赵国,是因为国家强大,军队精锐,他很能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三年级的小朋友我一个月没给孩子们上课,想让他们好好的上一节课无异于一次穿越。
我的小心思是:寓教于乐,让孩子们亲其师,信其道。
这样就有了连唱带跳的课堂,娱乐的有点儿过分了,无形的迎了他们的那点儿小九九,结果嗨翻了一片,把老师摆在了舞台中央,看似一个主角,其实是点燃联欢会圣火的火炬手!跑偏了,严重跑偏了!不但方向感迷失了,就连自己的位置也没有保住。
这样看来,我比魏王失败多了,少他只是想了想,而我却成了悲剧的制造者! 《位置与方向》这节课的要点是:方向永远不变,观测者的位置由前变成了后或由左变成了右都不重要。
换句话说方向变了,观测者的位置就不得不变了。
其实,不只是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所有的努力只为一个目标,如果方向错了,所有的努力就有可能付诸东流,包括位置。
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准方向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