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
9个月前 (04-22)
雄关漫道真如铁行者祥子 古严关位于兴安县城西15里严关镇仙桥村委严关口村,关口筑于狮子山与凤凰山之间,形势险要。
是古代控扼湘楚进入粤西古道之要冲,是中华名关之一。
这是一道被遗弃的关卡,现存的严关,用长条石砌成,条石长宽为70×40厘米左右,关墙全长43.2米,宽8.23米,高5.2米。
石墙由数百斤重的大青石垒就,近之,感觉到一股森严凝重之气扑面而来,石墙上端如犬牙般参差不平,有的石头掉了,露出一个豁口;有的石头突兀出来,显出狰狞的面目。
显见是年久失修所致。
关墙的正中是道高约3.79米,宽约2.9米的关门。
关门正上方尺许的石墙中镶着块几乎与关门等宽的青色条石,上面刻着“古严关”三字,其字大如品碗,方正遒健,是清咸丰元年(1851年)兴安知县商昌所题。
其实,严关曾是一道辉煌的关卡,是军事上的重要古建筑。
古严关两侧原来均有关墙,由狮子山往东南,沿着一些孤立山峰,直大山,长约五里;由凤凰山往西北,直大山,长约四米,都建有关墙。
关隘两边高山耸立,群山连绵,陡峭异常,只留严关一线通行,关隘的险要由此可见。
城上原有高耸的关楼,可供守军登高瞭望,关楼一直保存到1943年,当时为建防御日军的炮楼而拆除。
严关西北三里处,尚有小严关,亦有关门。
民国年间修建桂黄公路与湘桂铁路时,部分关墙被拆除,其他关墙与小严关,前后被人拆除殆尽,现只有小严关西北尚有部分遗迹可寻。
严关因控楚粤咽喉要地,又是桂林屏障,所以自古即为家必争之地,它作为一道屏障在古代抗侵御侮的家纷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唐光化年间,楚将秦彦晖遣取严关小径袭取秦城,直逼降静江节度使;发生在南宋末年的著名桂林保卫战,宋军就依据这道雄关,迫使骄悍的元军无法越雷池一步,后来只好偏师迂道平乐。
流传在桂北一带的杨八姐跨关救兄的故事更使这道关隘蒙上了一层奇色彩。
不仅如此,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此也是钟爱有加,清人顾祖禹就在《读史方舆纪要》里盛赞过这里地势的险峻,称(严关)“北负峻岭,陂陀险阻”,指出“严关之安危,非即粤西之存亡哉!”。
今人尹介先生登临严关时,吟道“杨家碧血层林染,马帅功勋青史留!”。
小小的严关自不能与山海关的威武雄壮比肩,也不能和阳关的韵味绵长比美,但它傲立在这块红土地上,也同样具有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积累! 现在,随着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的相继通车,古严关也不再是难以逾越的“天险”了。
图文:李翔
是古代控扼湘楚进入粤西古道之要冲,是中华名关之一。
这是一道被遗弃的关卡,现存的严关,用长条石砌成,条石长宽为70×40厘米左右,关墙全长43.2米,宽8.23米,高5.2米。
石墙由数百斤重的大青石垒就,近之,感觉到一股森严凝重之气扑面而来,石墙上端如犬牙般参差不平,有的石头掉了,露出一个豁口;有的石头突兀出来,显出狰狞的面目。
显见是年久失修所致。
关墙的正中是道高约3.79米,宽约2.9米的关门。
关门正上方尺许的石墙中镶着块几乎与关门等宽的青色条石,上面刻着“古严关”三字,其字大如品碗,方正遒健,是清咸丰元年(1851年)兴安知县商昌所题。
其实,严关曾是一道辉煌的关卡,是军事上的重要古建筑。
古严关两侧原来均有关墙,由狮子山往东南,沿着一些孤立山峰,直大山,长约五里;由凤凰山往西北,直大山,长约四米,都建有关墙。
关隘两边高山耸立,群山连绵,陡峭异常,只留严关一线通行,关隘的险要由此可见。
城上原有高耸的关楼,可供守军登高瞭望,关楼一直保存到1943年,当时为建防御日军的炮楼而拆除。
严关西北三里处,尚有小严关,亦有关门。
民国年间修建桂黄公路与湘桂铁路时,部分关墙被拆除,其他关墙与小严关,前后被人拆除殆尽,现只有小严关西北尚有部分遗迹可寻。
严关因控楚粤咽喉要地,又是桂林屏障,所以自古即为家必争之地,它作为一道屏障在古代抗侵御侮的家纷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唐光化年间,楚将秦彦晖遣取严关小径袭取秦城,直逼降静江节度使;发生在南宋末年的著名桂林保卫战,宋军就依据这道雄关,迫使骄悍的元军无法越雷池一步,后来只好偏师迂道平乐。
流传在桂北一带的杨八姐跨关救兄的故事更使这道关隘蒙上了一层奇色彩。
不仅如此,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此也是钟爱有加,清人顾祖禹就在《读史方舆纪要》里盛赞过这里地势的险峻,称(严关)“北负峻岭,陂陀险阻”,指出“严关之安危,非即粤西之存亡哉!”。
今人尹介先生登临严关时,吟道“杨家碧血层林染,马帅功勋青史留!”。
小小的严关自不能与山海关的威武雄壮比肩,也不能和阳关的韵味绵长比美,但它傲立在这块红土地上,也同样具有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积累! 现在,随着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的相继通车,古严关也不再是难以逾越的“天险”了。
图文: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