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北故宫的“东坡肉”谈河南鲁山的肉形石

1年前 (2024-04-22)
从台北故宫的“东坡肉”谈河南鲁山的肉形石中国鲁山肉石博物馆 说到肉石,不得不提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东坡肉”石。
它是台北故宫收藏的三件常展宝物之一,俗称镇馆三宝,即东坡肉、翠玉白菜和毛公鼎。
“东坡肉”石规格5.73x6.6x5.3厘米,重量0.52kg,如鸡旦大小,其矿物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属象形石。
据了解,“东坡肉”石的来龙去脉引起了内蒙古阿拉善政协委员、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七代札萨克亲王多罗特色楞嫡孙达兰太的重视。
达兰太为此做了一系列的调查考证工作。
当年在阿拉善王府担任笔贴式的图布吉日格勒老人说:“关于玛瑙奇石的进贡,古有定制。
阿旗成立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上不设盟,直属朝廷理藩院管辖。
清宫为阿旗规定,每年腊月二十三之前,必须向清宫敬献贡品,俗称年礼,蒙语称‘察圪米德’。
贡品种类很多,但水晶、玛瑙石是必须有的。
其实玛瑙就是散落在戈壁滩上的各种形状的玛瑙奇石。
这些石头过去老百姓不能捡,采集玛瑙是王爷的特权。
但王爷自己不加工,主要用来进贡,进贡的主要目的是向清廷表示臣服恭顺,这个制度一直保留到民国时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东坡肉石,就是我们王府当年的贡石。
达理札雅王爷说过,那是我们阿拉善第二代王爷阿宝进贡的。
之后,为进一步证实这个情况,达兰太先后走访了达理札雅王爷的副官、后人,以及旗博物馆原馆长等人,所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台北故宫肉形石是当年阿拉善王府进贡到清宫的。
”这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东坡肉石的由来。
到了清朝晚期成为了慈禧太后的爱物,后被蒋介石掠台湾,它的座子是纯黄金制作的。
另据台北故宫研究员邓淑苹发表于《故宫文物月刊》322期《永恒的思考》一文认为:“这件(台北故宫藏肉形石)确实长得很像一块肥加瘦的红烧五花肉,尤其是略带皱折,似有细密的毛细孔,又显得油润的肉皮,真是惟妙惟肖。
但是若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就可发现,在肉的大片凹陷处的毛细孔里,还堆积了许多色素。
肉皮的外表也有染色的迹象,尤其是底部满布各种小凹陷,其上多黏附了些许粒状的深褐色染剂。
”“台北故宫的肉形石为人工上色。
肉形石的毛孔,是工匠在玉髓表面钻上细密的点(台湾《故宫精品导览》99页)。
”就是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东坡肉石是件工艺品。
纵然如此,“东坡肉”石,色泽纹理天然形成,栩栩如生,“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当逼真,让人似呼能闻到红烧肉的香味,不失为国宝珍品。
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其它石头难以望其项背的。
石友们若不知何为“东坡肉”,就好比木匠不知谁是鲁班。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过渡地带。
现在在该区分布有大量的温泉群。
鲁山肉形石作为当地一个新石种被发现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
鲁山肉石是天然石种,属硅质岩石(成分 二氧化硅),有玉髓和石英组成。
是在地质运动过程中硅质岩与各种矿物质接触色化而成。
在构造摩擦力和地下水长期作用下,形成不同深浅的红、橙、紫、白的方解石环带状沉淀,各色方解石包绕或充填于巨大的石英岩类构造角砾之间,并交结固一体,就形成了这形似猪肉状的石头。
其资源储量丰富,现已找到矿脉。
鲁山肉形河石呈散落状分布,固定区域面积大,散落于地表与河流,块体大小适中,有的适宜摆放,有的适宜把玩。
鲁山肉石不仅纹理层次与真肉的纹理极象、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有肉皮,所以非常珍贵。
山上的肉形石经地质运动剥落到山下,经水流冲刷搬运河床,表面经过水和土壤的长期沁润,肉石的皮形成类似煮熟的肉皮,与熟肉十分相似,因此更加稀有珍贵。
特别是一些精品肉石的皮还有天然形成的毛孔,请晰可见,真乃大自然鬼斧工的杰作。
鲁山肉形石还有山料及山流水料,山料比较于生肉接近,从肉皮到脂肪层和皮下肉层都十分逼真。
鲁山肉石属新发现的新品奇石,目前,在业内享有较高声望,它、象形度高,与戈壁肉形石相比,鲁山肉石块体大、纹理更加清晰,皮与肉更为象形,无论是从色泽、质地、形态各方面,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魔幻般的肉皮,绚丽多彩,千般韵,实在让人无以言表! 中国地大物博,无奇不有。
台北故宫的东坡肉石与鲁山的肉形石,虽原产地不同,形成机理也不太一样,各有特点,但同为一种——肉形石,这是无可争论的。
当然,鲁山肉石在质、形、色上与东坡肉石还有一定区别。
从专业角度看,鲁山肉石原汁原味,是不加修饰的肉形石,对玩石人来说,天然的石头艺术品价值更高。
而东坡肉则是经过加工和烧染的,虽然似为当今餐桌上的东坡肉,但已失去奇石原生质色感,实际上是工艺品。
当然,我不是让台北故宫的东坡肉与河南鲁山的肉形石进行PK,比个高低,要强调同根(都是来源于大陆上的石头),如此理解,其意深远。
也就是要积极发挥观赏石文化的社会功能,大家都盼望两岸肉形石有朝一日在大陆和台湾公开展出,供两岸人民欣赏。
我认为就两岸老百姓来讲,对毛公鼎的关心、喜爱远不如东坡肉、翠玉白菜这大概源于人们对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更感兴趣,这可能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为什么有两件展品都与食品有关系的一个小小原因吧! 西方美学家赫尔德认为:“任何自然的物品都有自身的美。
”自然美在于事物本身的属性,如形状、颜色、体积、以及对称、和谐等。
肉形石的自然美,除了符在形、色、质、纹方面的共性要求之外还有特殊的审美取向,主要体现在视觉和味觉方面。
由此而想到中国古代的瘦、漏、透、皱赏石理念,丰富发展到现在的形、色、质、纹赏石理念,是不是“东坡肉”开创了现代赏石人理念的先河值得商榷。
对中国观赏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历史和现实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不是用一句无价之宝所能涵盖的。
奇石是大自然留给我们难以再生的宝贵财富,奇石收藏在中国流行已久,特别是肉石的把玩,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其被收藏的代表作品“东坡肉”流传今,体现了在收藏界的尊地位。
经几百年的收藏,传承有序,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赏石历史长河中的。
从而形成了以肉石为载体的肉石文化。
石头本无意,石友寓深情。
人类形成的种种文化基质给石头增添了人文的力量和色彩,折射出人类丰富的文化意蕴。
赏石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辉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东方审美价值,而受到世界各国朋友的青睐;因其承载着浓厚的故土乡情,而为海外同胞所喜爱;因其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而被华人文化圈的社会大众所推崇。
肉形石已经成为观赏石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在广大石友中有越来越大的影响,玩石的人群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为进一步发展肉石玩赏,肉石玩赏水平,肉形石文化尚待进一步挖掘,整体肉形石理论研究水平,希望有志之士对此能多做工作,建言献策,为丰富肉形石文化内涵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