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韦| 武安红土坡村巨灶与中国灶文化

1年前 (2024-04-22)
胡韦| 武安红土坡村巨灶与中国灶文化胡韦 4月20日,在武安民协领导带领下我随众成员来到贺进镇红土坡村进行寻访。
此次寻访的重点就有马头山上的巨灶奇观。
经过30分钟的山路跋涉,我们来到了巨灶下。
巨灶径5.0m,灶门口径高7.2m,宽3.8m,灶火堂内一次能容纳干柴火3.5吨以上。
当地流传的传说中,二郎曾在此巨灶上埋锅造饭,只此一锅就可供应十万天炊事。
面对大自然的来之作,我脱口而出:“既然这里是天下灶,那就修一座灶王庙。
”当时,这个想法还受到了一些老师的赞同。
然而,话语过后脑中却对灶文化几近空白,毕竟在县城长大,已丧失了传统意义“灶”的印象。
为此特做一番查阅,现整理如下,愿此红土坡村的巨灶成为武安青年人了解灶文化的一个窗口。
【灶的历史沿革】一、新石器时期——灶的产生旧石器时期早期的周口店北京人洞穴遗址中已见到用石头围成的“灶”。
新石器时期开始在住所的中间挖成凹下地面的灶坑,也称为火塘,该形制的灶今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仍有使用。
图为磁山文化遗址中所出土的三足陶釜 在整个新石器时期里,我们祖先更普遍采用的方式,则是在自己居住的半地穴式草房里,挖一个灶坑把陶釜架在上面做饭。
这种灶坑架陶釜的方式,与石块或土球支架陶釜做饭相比,其热能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可以视其为釜和灶配使用的祖型。
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磁山文化遗址里,出土有用三个鞋形支脚支架夹砂红陶筒形釜的遗存,可以视其为釜和灶配使用的父型。
火塘在中原地区一直沿用到了青铜时代,不过那时高台火灶已经开始出现,早新石器时代中期发明单体可移动的陶灶, 二、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灶的定型 图为西汉陶灶(九里山汉墓出土) 春秋战国出土的灶具相对较少,但秦汉时期出土了大量的灶具。
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列鼎而食的青铜礼器,进入秦汉以后,绝大多数炊具必须与灶相结,才能进行烹饪活动,灶因此成为烹饪活动的中心。
汉武帝之后,在随葬品中列鼎而食的青铜礼器逐渐被灶一类的模型炊具所取代。
从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大量的灶具明器可以发现,有些灶具已经具备了近现代灶具的主要特征,故将这两个时期归纳为中国古代灶具的定型期。
定型期灶具较前期的灶具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灶膛空间的增大:灶具灶堂的空间整体均较前期灶具增大了许多,使得灶堂内部的冷热空气形成对流,使柴薪充分燃烧,程度上利用了热量。
(2)、灶台科学理布局:该时期灶具大多为单灶门,在火力的火眼上置甑,在火力较小的火眼上置釜,在离灶门最远的火眼处置罐,这体现了人们对于整座灶台科学理的设计。
从出土的资料来看,这一时期多灶门的灶具几乎没有发现。
(3)、曲尺形烟囱广泛的使用:该时期的烟囱较前期灶具的烟囱有了较大的改进,曲尺形烟囱被广泛的使用,这种烟囱上一般附有四面坡顶,八面有孔与烟道相通,了烟囱的抽力。
(4)、灶具中开始使用围屏:1958年在北京市平谷县汉墓土的陶灶,灶的后面和左侧均有围屏,后围屏中有一根与灶面垂直相连的烟囱,该灶具出现近代灶具的许多特征。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出土的灶具相对较多,隋唐时期出土灶具相对较少,且形制基本沿用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变化较小,可将这两个时代归纳为灶具的发展期。
发展期最为显著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灶具挡火墙的高度有了较大的:挡火墙的提高使得在锅台前烹饪的人免受烟熏火燎之苦,同时也改善了饮食制作过程中的卫生状况。
(2)、息薪炭罐的使用:可以将未烧烧尽的柴火放进罐内熄灭,留待下次燃烧,或用于烤火取暖,既提高了人们生活安全性,又节约了能源。
(3)、火钳的出现与使用:火钳是烧火时用来添加柴火的一种用具,一般由手柄、钳肩、钳臂组成,两部分在钳肩处相互交叉嵌套活动连接。
(4)、青釉瓷灶的出现:吴越地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烧制原始瓷。
到了东汉时期才开始烧制青釉瓷。
四、宋元明清时期——灶的完善 宋元明清时期出土的灶具不多,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灶具设计的完善期,其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灶具开有多个灶门:明代灶的形态基本上与近代的灶十分相似,灶门与灶眼一致, (2)、蒸笼、铁锅等普及使用:这一时期蒸笼取代了甑、铁锅取代了釜,进而被普遍的运用到饮食生活中来。
虽然在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墓出土的画像石现了蒸笼,但并未得到广泛的使用。
人类使用铁锅已有4000年历史,铁锅层锥状,该形态十分便于炒、煎等操持,但其普及却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3)、风箱的发明与创造:风箱是燃烧物充分燃烧的工具,是压缩空气而产生气流的装置。
风箱一词最早见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第八卷冶铸图谱上,已经普遍地出现了活塞式风箱,宋应星的解说中就称它为“风箱”。
五、近现代时期——灶的成熟中国古代灶具在历经了新石器时期的产生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定型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期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完善期,迎来了成熟期。
【灶在民间】在古人心目中,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把灶的发明归功炎黄二帝或帝颛顼。
据杨杨堃(kūn)先生《灶考》讲,灶还有原始深层含意。
按照灶(繁体)字的字形证据来说,是一个蟾蜍居于(土穴)炉灶之中。
在史前时代,灶是有动物形象的。
此后又被中国人们想象为女性之。
”灶又是蛙。
《左传·昭公九年》:“蛙既为司水之精灵,即能镇火。
以蛙司灶,既不惧灶火成灾,又能祈求得灶上日常不可缺少的烹煮之用水。
这种防火必用水的道理,古今皆然。
其二,“蛙与孕妇肚腹一样膨大,有令先妣们倾慕的繁殖力。
女子45岁便已绝经,再不能生殖了。
蛙则不然,只要春回大地,一夜春雨,它就可以繁殖无数的小生,如此年复一年,永无已时……蛙本身具备‘死而复生’的生力。
蛙有冬眠习性,秋冬踪迹全无,春夏复出地表……晋人葛洪《抱朴子·释滞》‘女娲地出’即指蛙冬眠后春夏复出……因此灶作为随葬冥器,也应带有“复活再生”的寓意。
秦汉以前灶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井、厕和中溜五位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
灶又称灶王爷,灶君,灶君司,灶星君。
汉代,灶又被方士方术利用,《封禅书》、《郊祀志》都记录了方士李少君说祭灶可见蓬莱仙人之说以及方士少翁用方术使汉武帝看见已死的夫人及灶鬼等故事;《史记·封禅书》载“祠灶、谷道,却老之方……于是天子始亲祠灶”;可知汉以来祭灶一直是道教仙方术的一项重要宗教活动。
中国过去的阳宅风水理论中有阳宅三要素和阳宅六事的说法,前者以户、门、灶为住宅的主要素,后者以门、灶、井、路、厕、碓磨为住宅的主要元素。
可见灶与灶在人们心目中占何等重要之位置,故人死后也要将灶带入冥府祭祀和使用,这就是墓葬中常见户、灶、井、厕、碓磨等冥器出土的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灶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的职责,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
灶左右随侍两,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也有二十四一说)向玉皇大帝报告,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间。
焚香祭拜后,将旧灶君像揭下焚化换上新像,算是送灶王爷上天汇报了。
河南平顶山一带的百姓认为,灶王爷的坐骑是鸡,所以过小年时要杀一只鸡,以此载着灶王爷上天言事。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皇宫、大臣,下平民百姓,对灶都是毕恭毕敬。
无论民间还是皇室,在灶君临升天汇报工作前,要在他的龛画像前供奉糖,寓意是用糖封住灶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透露实情。
关于灶究竟是指谁,历来说法不一。
或认为是炎帝、黄帝、祝融、宋无忌、张单,道教学说出现后,灶变成玉皇大帝派到人间考察民情的司之,民间也大抵接受这一说法。
俗语“女不祭灶,男不拜月”,这是是有一定讲究的。
女不祭灶是因为民间传说中灶王爷是一个非常英俊的男子(传说是张单,玉帝亲戚),如果让女性祭灶的话很容易被灶王爷吸引住,会有出轨的兆头,这样的话有违礼制。
男不拜月是因为古人认为月亮是嫦娥的居所,男人拜月的话通常会让人觉得是不怀好意,是一种心志不坚的表现。
【结语】 红土坡村正在进行旅游开发,想将巨灶奇观打造成“天下巨大灶锅”观光区。
个人认为,取名为“天下灶”更适,更为简练精确。
因为,巨灶的自然形成世所罕见,是看点,可以用人工修建的巨锅衬托巨灶,但名“灶锅”会形成干扰,也较为拗口难读。
其实,“天下灶”的景点已有,在江苏盐城市东台市的头灶镇,是一个人工修建的巨型青铜立雕,造型是三人举鼎。
但其的冲击力远不如红土坡村的巨灶,巨灶更符“天下灶”的称呼,所以名上不用受此影响。
在半天的寻访中,体会到的不仅仅是自然奇景还有当地村民的淳朴善,真心祝愿红土坡村的旅游事宜一切顺利,更多人领略巨灶的奇魅力以及灶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