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柯岩风景区游记

1年前 (2024-04-22)
绍兴柯岩风景区游记华文看客 柯岩风景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是绍兴近郊的一处名胜,为国家4A级旅游区。
金秋十月,从西安出发随黑鹰自助旅游团赴浙东南,首站便选择了这里。
据介绍,景区始于汉代,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总面积6.87平方公里,是以古越文化为内涵,古采石遗景为特色,融绍兴水乡风情、古采石遗景、山林生态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包括了柯岩、鉴湖、鲁镇三个景区,游览面积约4平方公里。
走进这个大门首先来到了柯岩景区。
时过中午,园内游人并不多,甚感庆幸。
据说,柯岩景区的“柯”来源于柯亭。
古时越人称常绿乔木、树枝树干为柯,当时在柯山上建有以树枝树干为梁柱,以青竹为墙壁,以茅草覆顶的驿亭,被称为柯亭。
随着时光的流转,柯亭又移建到柯桥,便渐渐成为一处著名景观。
大门迎面建有一个碑亭,一通高大的石碑上刻着“柯岩绝胜”四个大字。
顺路前行,右侧石栏后一面古朴的墙壁上书有“一柱烛天”。
随风飘来桂花的清香,眼前的林荫道上金桂绽放芳香四溢,给游人平添了几分游玩探景的兴致。
柯岩以石景而名世,但这石景却非天设地造。
从魏、蜀、吴割剧的三国时期发端,柯山便成了有名的采石场,先后达400余年,偌大的一座柯山竟被齐根挖去大半。
“削壁耸千尺,危崖锁雾中”,姿态各异的石宕、石洞和石壁,让柯山从乱石纷飞的采石场逐渐变为人们览胜的“绝胜”之地,清代乃有柯岩八景之说。
拜台后的这尊石佛称为“天工大佛”,据说开凿于隋代,历经三代石工雕凿而成,颇有气势,为浙江四大石佛之一。
这尊号称天下石的“云骨”,从平地直插云霄,其形体曲折,宛若一柱烟霭袅袅升空。
当年,大书法家米芾惊叹于云骨的奇秀,在石下摆茶观数日不愿离去。
南宋陆游曾留有《柯山道上》的诗句。
“云骨”奇石后方的石墙上镌刻着“天下石”。
当游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远远观看这座历经1800年的“云骨”时,不禁再次为它奇的身姿而惊叹!其形上宽下窄耸立如锥,犹如一座颠倒放置的宝塔,据介绍其底部最薄处尚不足1米,充分体现了古时工匠们精湛巧妙的采石技术。
此画面居前的巨石为“天工大佛”的背面。
这座小山被称为“手印山”,应该是柯山古采石遗景的见证。
在这刀劈斧削般的巨石上,“柯岩”、“文光射斗"、“南無阿弥陀佛”等各种大小字体镌刻其中,这些摩崖石刻为人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载和书法艺术。
柯山虽然在历经千年的开山取石后渐渐消失,然而留下的石佛、云骨和摩崖石刻却成为这一历史的见证。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是“普照寺”,门头上的匾额为赵朴初老先生所题写。
据记载,柯岩普照寺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l000多年。
古时的采石场因工具简陋,技术落后,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故采石工和家人们多信奉佛教,以祈求灵的保佑,而普照寺和天工大佛的存在,为他们不安的心灵带来了寄托和抚慰。
现在的普照寺是在柯岩风景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以唐代建筑风格重新修建,其整体建筑依山就势,曲折延伸,气势恢宏,是当时国内规模的仿唐建筑群。
这处景点称为“蚕花洞”,因山形如春蚕伏地而得名。
洞口石崖上刻有两行字,上行为“化鹤飞来”,下行为“蚕花洞”。
顺路前行来到“七岩观鱼”景点,只见水中色彩斑斓的锦鲤结队而行,遇有游人围观,鱼儿便舒身摆尾渐渐聚拢到岸边来,大约是长期被游人喂食而养成习惯的缘故吧,自然一些游人来了兴致,也时常会满足鱼儿小小的愿望。
这处建筑里是一个小型展览馆,有文字有图片还有少量实物,为游人讲述着“柯岩的故事”。
来到了“三聚同源”文化广场,据介绍隋唐以来,柯岩素为三教聚盛之地,因此在广场一侧便竖立着三根高6米,直径1.4米的汉白玉石柱,分别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雕像,象征着儒、道、佛三教相聚。
顺着路边的指示牌前行,进入了一片名为“镜水湾"的水域,水面果然平滑如镜,就连岸边的酒店也起名叫"镜中镜酒家”。
一座小石桥安卧在平静的水面上,衬着周边的绿树青山,过往的游人禁不住美景的诱惑,纷纷用相机、手机上上下下拍得不亦乐乎。
小桥对面一座冷清的“社戏台”不知何时才能热闹起来? 乌毡帽为绍兴特有,而用古越龙山的酒坛顶起乌毡帽建成一座品酒亭,也是绍兴特有,因此这顶世上的乌毡帽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更是非绍兴莫属了! 这里是“越中名士苑”,该景点立足柯岩特有的石文化,以雕塑、建筑、书法、园林等形式,展现绍兴从古今众多名士的风采,具有高度文化内涵。
同时也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越中多名士,在苑门右侧刻录有毛泽东的七绝诗:“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 在苑门左侧是周恩来所书“我是绍兴人”,自豪之情跃然石壁之上。
由于受篇幅所限,在此只能展示其中一部分名人。
夏禹(前21世纪),据《史记•夏本纪》载,禹为黄帝轩辕氏之玄孙,姓姒名文,因治水有功被封为夏伯,后受舜禅,即天子位。
王羲之(312一379),字逸少,原籍山东琅琊,世居山阴,幼时迟钝,及长始显才华,善书法有“书圣”之誉,性情坦率不拘礼节,曾有“坦腹东床”的佳话,且淡泊名利,雅好养性。
王献之(344一386),字子敬,系王羲之之第七子,简文帝之婿,献之少有盛名,豪迈不羁,风流冠时,工草隶变羲之行书为行草,并用,世称“破体”。
王阳明(1472一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哲家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博览经籍,揭示“致良知”学说,主张知行一。
毕生所创立之“心学”体系,影响甚巨,播扬东瀛。
卒后,葬于绍兴县兰亭鲜虾山南麓。
赵之谦(1829一l884),字益甫,号悲翁等,清末杰出的篆刻、书画艺术家。
其篆刻浑厚而闲静,别创新路,书法以魏碑笔势写行楷,苍劲有力,其画具有金石风格。
任伯年(1840一1895),字次远,清山阴人,清代著名书画家,其画在江南影响甚大,为“海上画派”之代表人物,与任熊、任薰、任预并称画坛“任门四杰”。
蔡元培(l868一1940),字鹤卿,绍兴人,近代著名民主革家、教学家和学者,毛泽东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秋瑾(l875一1907),原名闺瑾,字璇卿,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祖籍绍兴福全人,近代杰出民主革者。
陶成章(1878一1912),字焕卿,绍兴陶堰西上塘人,近代杰出民主革者。
周恩来称其为“浙江革魁”。
徐锡麟(1873一1907),字伯荪,绍兴东浦孙家溇人,为近代民主革先烈。
鲁迅(1881一1936),绍兴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家。
竺可桢(1890一1974),上虞人,著名气象、地理学家,在气候变迁、物候、区划及自然科学史方面皆有见解。
陈建功(1893一1971),字业成,绍兴山阴人,著名数学家,毕生从事数学研究和数学教学工作,是中国函数论学科奠基人。
孙越崎(1893一1995),绍兴平水铜坑(同康)人,我国能源工业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
钱三强(1913一1992),生于绍兴,著名核物理学家,对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培养国防科技人才贡献。
此处景点称为“仙人洞桥”,在这硕大的呈开放式的仙人洞桥内,已开辟为游人休息的场所。
离开越中名士苑,从这个大门进入就来到了鉴湖景区。
鉴湖是绍兴的母亲湖,其建湖历史已有1800多年,秀丽而独有的湖光山色为历代文人墨客称颂。
唐代诗圣李白云: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
南宋诗人陆游高吟:千金无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
这里是鉴湖百船码头,游人在此乘坐乌篷船进入鉴湖登岛游玩。
船夫手脚并用轻松自如地划动船桨,在数只乌篷船间隙中平稳地掉转船头驶离码头。
船夫是景区周边的村民,说起现在的生活,掩饰不住满脸的笑意。
这座被称为“画桥”的连堤石桥,连接着湖中的小岛。
小岛岸边安放着一尊石雕像,底座上镌刻着“鉴湖之父”四个大字。
旁边的石碑上介绍:马臻(生卒年月不详),字叔荐,陕西茂陵人。
东汉永和五年(140)任会稽太守。
为消除越地旱涝之灾,发动民众,筑堤蓄洪,遂成鉴湖。
汇三十六源之水,成八百里水面之湖,灌九千顷田畴之溉,泽八百年乐土之利,乃为中国水利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因此,马臻被誉为“鉴湖之父”。
小岛岸边十分幽静,远处一艘打捞水草和水中杂物的小船缓缓驶来。
湖中的“白玉长堤”一直伸向身后的葫芦酒岛。
小岛周围一片绿意盎然。
竹子搭建的“观湖亭”,既自然古朴,又随意融入水色风光中。
葫芦酒岛的酒葫芦。
鉴湖是绍兴黄酒的水源地,此岛称为葫芦酒岛大约也自有一番寓意吧。
这里的两组雕塑讲述着“投醪劳师”的故事。
太阳已经偏西了,游人在酒岛码头又乘坐画舫船从鉴湖景区赶往鲁镇景区。
这里便是鲁镇景区的鲁镇码头。
据介绍,鲁镇是我国鲁迅文化主题景区,它将鲁迅小说中虚构的平面故乡还原成立体的建筑实体,融汇了旧时绍兴水乡的民俗风情、建筑风貌和自然景致,以越文化为底蕴,全面展示绍兴水街古镇,为游客提供了体验式旅游环境。
游人从此处进入鲁镇游览,应该是反向而行了。
登岸踏上“含镜桥”,迎面即是“奎文阁”,它是鲁镇的最高建筑。
“奎”是星宿名,古人将奎(魁)星演化为文官之首,由于历代赞颂读书人,于是也多将藏书楼名为奎文阁,随后又将藏书画、石雕古玩等珍品之楼也称为奎文阁。
与奎文阁相邻的这座建筑是“陈半丁纪念馆”。
陈半丁先生是“鲁镇”本地人,幼时伤亲,童年凄凉。
19岁时得识大画家吴昌硕,“旦夕得同室深研,有十年之久,获益匪浅”。
他既全面继承了吴昌硕书画印的衣钵,又得任伯年人物、翎毛的真传。
1906年陈半丁先生进京,成为“南风北渐”的重要画家,又为“南风北变”以及“京派”的形成做出贡献。
梅兰芳拜他为师学画,张学良还向他学过梅花。
镇内的街景。
粉墙乌瓦,小河水巷。
小桥、流水、人家,形成了“人家尽枕河,楼台附舟楫”的水乡风情。
镇里的“双面戏台”,一面临水,一面在岸上,这是戏台向水的一面。
在镇里的某个角落或路边散落着一些鲁迅先生作品中经典人物的塑像,立体的表现出作品里的某个场景,观后耐人回味。
这组塑像为《调戏小尼姑》,并用作品中的文字做了注释。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鲁镇是名副其实的水镇,河网密布,桥路相连,别有一番趣味。
《阿Q挨打》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 《精胜利法》“我们先前一一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镇中广场,一头是“双面戏台”,一头是“咸亨酒店”。
酒店门前的对联:“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
” 酒店门前的这尊塑像是谁呢?孔乙己?塑像旁边没有看到文字说明。
这道门里是戏台广场,出了这道门再上石台阶迈过“鲁镇桥”就来到了镇里的“民俗风情街”上。
“仁里”大门两旁的对联:“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 这处建筑是“土谷祠”,也就是土地庙,绍兴民间有“城里城隍庙,城外土地庙”的说法。
庙堂里供着土地公公、土地婆婆,门前的对联:“是是人人是,非空非是空”。
小说里祥林嫂向庙祝要求捐门槛,那门槛上还有祥林嫂捐的字样呢。
小说里阿Q没有家,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当他无处去时,土谷祠便成了他的家。
白天在外面与人发生种种纠葛后,晚上阿Q就躺倒在土谷祠里,用精胜利法为自己“疗伤”,以求得“委屈”后的心理平衡。
《势均力敌》但他近来挨了饿……所以便成了势均力敌的现象,四只手拔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时近傍晚游人已经开始撤退了,店家虽不停地吆喝着,也只有一些零星的生意。
《革了!》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造反了!造反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
这是“镇公所”,在鲁迅的作品中曾多次出现过。
“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
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 这两处塑像没有看到文字说明,各位看官自己回想对照一下吧。
赶在天黑前来到了镇口,一座石牌坊矗立在民俗风情街的尽头,不对,应该是街口的起点处。
牌坊上的“鲁镇”两个大字也选用的是鲁迅先生的笔体呢。
鲁迅先生安详地“坐”在镇口,他身后镌刻着“民族魂”的是一座丰碑,是对他以文学为武器战斗一生的最高褒奖。
水岸边的“风雨亭”。
听说鲁镇晚上的夜景也不错,戏台还有演出,于是一些游人便不急于出园,这时还不断有一些人陆陆续续地进到镇里来闲逛。
镇口牌坊的一侧挂起了银幕,说是每晚都有电影放映,而且晚上入园是免门票的,这大约也是给当地居民的一种福利吧。
随着夜幕降临,镇里的灯光渐渐的亮了起来,镇口的石牌坊便显出了几分华丽。
民俗风情街也显示出夜色中美丽的风情。
店铺里客人稀少,但灯光依然明亮。
绍兴的黄酒闻名遐迩,这是一家专卖黄酒的店铺,门内立着一尊送货挑夫的塑像,其腿前靠着一小牌:绍兴黄酒,代办托运。
真是跨越时空的结! 这家店铺一侧的桌凳内“坐”着一位做工人打扮的塑像,正如小说中所描写:“……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一文铜钱买一碗酒……” 再次回到戏台前的广场,戏台上的装饰灯光衬出了这座飞檐挑角古典建筑的秀美。
此时戏还未开,正好扫一扫周边夜晩的景致。
这里几处都是戏台周围水岸边的夜景。
月起灯明,烟淡月朦胧。
舟行夜色,游人已陶醉在船橹拨水声和沿岸的灯火中。
夜幕下的奎文阁。
双面戏台与水中的倒影。
戏台上两位演员正在演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尽管台下观众不多,但演员似乎并不在意,仍旧一丝不苟地演唱着。
来到越剧的故乡,在柔美舒缓的越剧唱腔声中结束了的旅程,岂不悠哉! 制作:华文看客画面:手机随拍音乐:琵琶情一一浣溪沙时间: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