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唢呐的维族老汉
10个月前 (04-22)
吹唢呐的维族老汉闲云野鹤【刘耀】 天亮的早,人起得晚,尤其是世界杯期间。
遥远的南非足球场上仿佛成群的蜜蜂飞过,每台电视机都在嗡嗡声中疯狂,时而还有小喇叭尖叫,球迷们半夜不眠,早上就是赖床懒觉。
还有就是在酒桌上,说起谁是不是真球迷,衡量的标准就是下半夜起不起来看球赛。
然后提议,起来看球的一起干一杯! 呵呵!当然这些都没有我的事儿。
站在阳台上懒散地活动一下胳膊腿,目光远眺,收尽高楼林立间透过的朝霞,然后深深吸一口不知从哪个戈壁滩掠过来的风。
已经没有新鲜感的新的开始了,天空高,云薄淡,大路边的人行道开始有人散步。
社区内的广场二套秧歌吵吵起来,老太太们慢慢扭动着曾经苗条的腰肢,几个退休老人和简陋的健身器材较劲。
一切、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和谐。
突然一声高亢的唢呐声打破清晨的静谧,如同荒原大漠瞬时而起的龙卷风,扶摇直上,轻袅多姿。
戈壁滩里的龙卷风,一般都是轻量级的,席地骤起几十米,飘飘荡荡,一会儿就又不见了,不觉得可怕,反而有点可爱。
唢呐叫醒了懒惰的耳朵,睡起的人们探头看个究竟;急促的鼓声也叫停了拙笨的舞姿。
追着鼓点踅步走出社区大门,哦!原来是楼下的超市清晨开业,专门请来的乐队助兴。
在内地农村,唢呐一般是在民间的红、白喜事场现,白事旋律缠绵、悲凉,大多演绎戏剧中的经典唱段;喜事现在用唢呐的少了。
被军乐队或者大功率音响替代。
而今天的旋律绝不一样,热闹欢快,节奏多变,典型的尔族音乐。
请维族艺人进行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不仅能增添了喜庆气氛,更重要的是招徕看热闹的顾客,加之打折优惠,自然是人气爆棚。
在,一半凡有新店开张,多会请尔族艺人来,总少不了悠扬的唢呐声和节奏明快的鼓声。
只要响起唢呐声、鼓声,就平添了几分浓浓的少数民族风情。
超市门口的台阶上,坐着一位维族老汉,花白的头发压在小花帽里,半眯着的双眼沉醉在浓黑的眉毛下,脸颊雕刻出岁月的皱褶,沧桑写满胡子拉碴的脸颊。
骨节膨胀的大手调弄着婉转的唢呐,气韵流转间,令人欲闻丝路古道赶驼人的心弦;旋律搅心醉,使人回味葡萄架下美少女的笑靥。
敲鼓的是身材瘦小的年轻人,低着头,双肩颤抖着,两只小鼓在鼓槌的击打下发出急促有序的节奏。
年轻人表情凝重,完全沉浸在鼓点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中,直敲得风生水起,飞沙走石,天地苍茫。
只有两个人的乐队,演奏的如此热闹!一条长长的大街仿佛一下子被节奏、旋律共振了。
人类的音乐宝库博大精深,异彩分呈。
在各地域的发展中,各民族都留下了许多不朽的音乐,表达着不同族人的不同情感。
有人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应该是有民族的。
每天穿越着繁华而又热闹的城市,千里迢迢为生活奔波,有失败的眼泪,有成功的喜悦,有远方的牵挂,有眼前的痴迷。
灵魂的苦寂迷惘,唯有在音乐里就会烟消云散。
不管是那个民族的音乐,每一次聆听,只要你听进去,就是灵魂的一次触动和荡涤,因为音乐诠释着美好、美妙、超脱、觉悟和感悟。
太阳直晒在维族老汉的脸上,铜喇叭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随着节奏的摇动,霎时还会射出刺目的光。
不管顾客熙熙攘攘如何热闹地抢购打折物品,也不管身旁围着多少好奇或者崇慕的目光,老人眯着眼,仰着脸,鼓着腮,旁若无人地沉迷在自己的音乐中。
后来在网上查到这种表演形式尔族人亲切地称之为“纳格尔苏内(音译)”,其中“纳格尔”是指大小不一的纳格尔鼓,“苏内”就是尔语“唢呐”之意。
时过正午,人少了,这一老一少才“ 收声息鼓”。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或许是不懂音乐,只觉得那唢呐声非常好听,如同天籁,余音袅袅。
后来回到古都洛阳,每当独居静处回想西域的时光,一闭眼就会看见那个花白头发顶着的小花帽,耳边瞬间响起高亢嘹亮的唢呐声。
写于2010年
遥远的南非足球场上仿佛成群的蜜蜂飞过,每台电视机都在嗡嗡声中疯狂,时而还有小喇叭尖叫,球迷们半夜不眠,早上就是赖床懒觉。
还有就是在酒桌上,说起谁是不是真球迷,衡量的标准就是下半夜起不起来看球赛。
然后提议,起来看球的一起干一杯! 呵呵!当然这些都没有我的事儿。
站在阳台上懒散地活动一下胳膊腿,目光远眺,收尽高楼林立间透过的朝霞,然后深深吸一口不知从哪个戈壁滩掠过来的风。
已经没有新鲜感的新的开始了,天空高,云薄淡,大路边的人行道开始有人散步。
社区内的广场二套秧歌吵吵起来,老太太们慢慢扭动着曾经苗条的腰肢,几个退休老人和简陋的健身器材较劲。
一切、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和谐。
突然一声高亢的唢呐声打破清晨的静谧,如同荒原大漠瞬时而起的龙卷风,扶摇直上,轻袅多姿。
戈壁滩里的龙卷风,一般都是轻量级的,席地骤起几十米,飘飘荡荡,一会儿就又不见了,不觉得可怕,反而有点可爱。
唢呐叫醒了懒惰的耳朵,睡起的人们探头看个究竟;急促的鼓声也叫停了拙笨的舞姿。
追着鼓点踅步走出社区大门,哦!原来是楼下的超市清晨开业,专门请来的乐队助兴。
在内地农村,唢呐一般是在民间的红、白喜事场现,白事旋律缠绵、悲凉,大多演绎戏剧中的经典唱段;喜事现在用唢呐的少了。
被军乐队或者大功率音响替代。
而今天的旋律绝不一样,热闹欢快,节奏多变,典型的尔族音乐。
请维族艺人进行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不仅能增添了喜庆气氛,更重要的是招徕看热闹的顾客,加之打折优惠,自然是人气爆棚。
在,一半凡有新店开张,多会请尔族艺人来,总少不了悠扬的唢呐声和节奏明快的鼓声。
只要响起唢呐声、鼓声,就平添了几分浓浓的少数民族风情。
超市门口的台阶上,坐着一位维族老汉,花白的头发压在小花帽里,半眯着的双眼沉醉在浓黑的眉毛下,脸颊雕刻出岁月的皱褶,沧桑写满胡子拉碴的脸颊。
骨节膨胀的大手调弄着婉转的唢呐,气韵流转间,令人欲闻丝路古道赶驼人的心弦;旋律搅心醉,使人回味葡萄架下美少女的笑靥。
敲鼓的是身材瘦小的年轻人,低着头,双肩颤抖着,两只小鼓在鼓槌的击打下发出急促有序的节奏。
年轻人表情凝重,完全沉浸在鼓点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中,直敲得风生水起,飞沙走石,天地苍茫。
只有两个人的乐队,演奏的如此热闹!一条长长的大街仿佛一下子被节奏、旋律共振了。
人类的音乐宝库博大精深,异彩分呈。
在各地域的发展中,各民族都留下了许多不朽的音乐,表达着不同族人的不同情感。
有人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应该是有民族的。
每天穿越着繁华而又热闹的城市,千里迢迢为生活奔波,有失败的眼泪,有成功的喜悦,有远方的牵挂,有眼前的痴迷。
灵魂的苦寂迷惘,唯有在音乐里就会烟消云散。
不管是那个民族的音乐,每一次聆听,只要你听进去,就是灵魂的一次触动和荡涤,因为音乐诠释着美好、美妙、超脱、觉悟和感悟。
太阳直晒在维族老汉的脸上,铜喇叭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随着节奏的摇动,霎时还会射出刺目的光。
不管顾客熙熙攘攘如何热闹地抢购打折物品,也不管身旁围着多少好奇或者崇慕的目光,老人眯着眼,仰着脸,鼓着腮,旁若无人地沉迷在自己的音乐中。
后来在网上查到这种表演形式尔族人亲切地称之为“纳格尔苏内(音译)”,其中“纳格尔”是指大小不一的纳格尔鼓,“苏内”就是尔语“唢呐”之意。
时过正午,人少了,这一老一少才“ 收声息鼓”。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或许是不懂音乐,只觉得那唢呐声非常好听,如同天籁,余音袅袅。
后来回到古都洛阳,每当独居静处回想西域的时光,一闭眼就会看见那个花白头发顶着的小花帽,耳边瞬间响起高亢嘹亮的唢呐声。
写于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