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轮美奂——法海寺壁画
1年前 (2024-04-22)
美轮美奂——法海寺壁画慧云 那天在网上看到一幅幅工笔重彩的壁画,画中佛鬼怪,姿态各异;说法、坐禅,情不一;祥云飞天,惟妙惟肖;花鸟禽兽,栩栩如生。
这样的画功,这样的色彩,竟是500多年前的作品!立马上百度查询。
“法海寺”?哦!它可是与《白蛇传》中的法海禅师没有丝毫关系! 法海寺是一座具有密宗特色的禅宗寺院。
位于京都西郊,始建于明正统四年 (1439 年 ) ,落成于正统八年 (1443 年 ) ,是由英宗时太监李童集资,宫廷工部营缮修建,敕赐额“法海禅寺”,距今已有 557年历史。
法海寺壁画是我国明代壁画之最,与敦煌、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她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在中国壁画史上,敦煌壁画自北魏发展清代,唯独缺少明代的壁画,法海寺壁画补上了这一缺憾。
其精美程度亦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法海寺壁画何以如此精美绝伦?一是寺院,财力雄厚。
绘画用料豪华,几乎所有人物的衣服图案、花团皆为纯金描之,并且运用了混金、拨金等难度极高的沥粉堆金技法,使得每一条轮廓线都独具浮雕般的立体效果,这亦是敦煌壁画或永乐宫壁画所不具有的美感。
可以设想当画作刚刚完成时,是怎样的一片金碧辉煌! 二是人才济济,由宫廷的工部营缮主建,宫廷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林等15人绘制,而非一般画匠所为。
2016年的,我与老伴开车去了法海寺。
法海寺坐落在翠微山南麓,山脚下是模式口大街(古为“磨石口”,我倒觉得古名更有味道)。
据说这里曾是京西驼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如今没了络绎的驼队,人群却熙熙攘攘。
我们去时正赶上早市,车寸步难行,只好兜了一圈,竟然将车一直开到了半山腰的寺院门前。
这里顺便说一句,这样一座令世人惊艳的寺院,当我停车问路时,人们却提醒我,你是去香山的法海寺吧?这里就是个小庙…… 法海禅寺 法海寺坐北朝南,依山势层层而上,殿宇嵯峨,格局完整,错落有致。
中轴线上建有金刚殿、四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和藏经楼。
法海寺的山门,颇有深山古寺的气势,门楣上的“法海禅寺”为赵朴初先生所题。
早先还有一远山门,现已不存在。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寺院的主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
殿内金柱两排,后排起扇面墙。
殿顶悬三架斗八藻井。
法海寺的珍宝便藏于这座大殿内,壁画分布于大殿的扇面墙、东西山墙和后山墙壁上,面积230多平米,有《祥云图》、《佛众赴会图》、《三大士图》和《帝释梵天图》等,所绘内容是佛众菩萨、二十诸天、飞天仙女、动物花卉和祥云山水,共绘人物77位。
站在壁画前,如入佛国仙境,不觉间似有自度之感。
壁画色泽艳丽,线条流畅,天衣飘动,漫笔生辉,真是美轮美奂! 为避免壁画受到风化侵蚀等破坏,现在已实行有限制的开放,我们十几人一组,每人发一盏15W的大手电筒,在工作人员的手电光引导下边听解说边观看。
法海寺有“四绝”——大雄宝殿内的壁画,殿外的“白皮松”,以及铸有汉文梵文的大铜钟和曼陀罗藻井。
这是大雄宝殿前的白皮松,已有1000多年树龄,可以说先有白皮松,后有法海寺了。
白色树干鳞片斑驳,西边的一棵树干周长5.5米,比北海团城上著名的金代白皮松“白袍将军”还粗,是北京的白皮松之王。
法海寺大钟 东配殿内展出的法海寺梵文经咒钟,铸造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高一米七五,外沿口径一米二多,重一千余公斤,是用泥范青铜精制而成。
铜质精纯,外观优美,钟声圆浑。
钟身内外满铸梵文经咒,钟内最下缘一圈是藏文咒偈。
在集资铸钟的人名中,赫然可见当时炙手可热的大宦官王振之名。
大钟的铸造工艺、精美程度,可与世界四大钟王之一的觉生寺永乐大钟媲美。
曼陀罗藻井 是印度梵语Mandala的音译,意译为坛场。
与我们通常说的植物曼陀罗无关。
法海寺大雄宝殿内三个造型相同的藻井,顶部都绘有曼陀罗,中央藻井顶部绘制毗卢遮那佛曼陀罗,并绘有217位佛菩萨。
是我国现存的明代藻井实物中的精品。
这三个藻井上圆下方,通高一米,分作三层,层层上收。
每层镶嵌小方木块拼成的斗拱,个个精雕细琢,巧夺天工。
对于藻井的关注,缘于40多年前的美术老师,他对藻井颇有研究,造型、寓意、图案、色彩,跟着老师画过不少图,很有些自得。
后来去敦煌看到那些石窟中的藻井,方知纸上得来终是浅 ,今又见法海寺之藻井,更为其工艺之精巧,绘画之精美,蕴意之精深,叹为观止! 水月观音 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
大雄宝殿佛龛背后绘的是观音、文殊和普贤三尊菩萨以及他们的脊属和坐骑。
其中以中间的水月观音画的最为传和出色。
画面高宽皆4.5米。
菩萨头戴宝冠,轻衣薄衫,端庄典雅,雍容可亲地坐在空蒙的云气之间。
微风中,璎珞襟带在悄然飞舞,菩萨却悠然自在,岿然不动,动静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观音身披的薄纱,更是被绘制得轻盈剔透,达到了的艺术境界。
看着水月观音,不由得会想起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著名的《西斯廷圣母》。
两幅画对美丽与圣、高雅与柔媚都把握的恰到好处。
虽然二者背后的故事迥然不同,但作者与画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不仅画家生活的年代接近,作画时年龄相仿;更惊人的是画中的人物也都体态丰满优美,态端庄安详;甚近于世俗的风格也一致:观音与圣母皆赤脚;从构图上看观音端坐于圆形身光之中;圣母行于一片圣光之中……真的是美妙、奇妙极! 水月观音(局部) 观音头戴的宝冠,画有阿弥陀佛像,清晰真切。
水月观音(局部) 胸饰璎珞精美极,仿佛能触摸到珠的光滑,玉的圆润。
水月观音(局部) 水月观音身披的白纱衣,薄如蝉翼,手电光下洁白无瑕。
画工细微极,薄纱由无数六棱花瓣组成,每一个花瓣都由48根金线构成,细如蛛丝,沥金贴粉,如星光闪闪,好象随着观音菩萨的呼吸在微微飘动......其细微与精妙难以复刻。
这大面积的花瓣披纱,令观者无不触目兴叹。
水月观音(局部) 观音脚镯上碎铃环绕,画面让人想起“漫腰束饰裙,赤了一双脚”的描写,亦有自在浪漫的可爱哦 ! 韦陀 韦陀位于水月观音的右上部。
佛寺的守护,传说又是观音菩萨的,体格魁梧,威武勇猛,面如童子。
你可知道他与一现的昙花还有一段凄美动人的故事? 善财童子 位于水月观音左下部。
当善财童子诞生时,有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名。
画中他头略抬起,双手十,凝眸欲语,虔诚而又带着几分稚气 。
画工精细到连眉毛也是一根根画出的。
文殊菩萨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
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
文殊菩萨局部 头戴五髻宝冠,五髻表五智五佛。
月盖老人 月盖老人位于文殊菩萨的右下方。
毘舍离国月盖老人(局部) 放大了看老人,不仅衣襟边上的祥云图案描绘的一丝不苟,须发眉毛根根清晰,微露的牙齿颗颗真切,连瞳孔虹膜也如同照片一般。
普贤菩萨普贤菩萨 (梵文 Samantabhadra),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
普贤菩萨(局部) 普贤菩萨(局部) 法海寺壁画中人物手部姿态的表现方法与同时期西方美术史上维纳斯手部表现方法,两者各有千秋。
但西方绘画是通过进一步描绘手部肌肉组织,来丰富手的总体艺术感受;法海寺壁画则是通过极其简单的几根线条,把手的丰满、优美姿态勾画出来,而且让人感到有活气和立体感。
信士:最胜长者 普贤菩萨的左下部绘一信士,称最胜长者。
老人身着蓝袍,双手胸前相,目视前方,长髯自然下垂,似在沉思默祷。
他与文殊菩萨右下部的月盖老人,东西对称,而一仰望一沉思 ,一扶杖抬手,一双手十,一动一静,态各异,反映了壁画构思的巧妙。
帝释梵天礼佛图(局部) 观法海寺壁画,你尽可以打着灯光,拿着放大镜去看,无一败笔!梵天肃穆,天王威仪,金刚坚毅,天女妩媚,鬼子母慈祥,儿童天真,个个真切生动,耳畔似有气息之声。
帝释梵天礼佛图:位于殿内北墙左右侧,长14米,高3.2米,绘二十诸天像,共有36个人物,人物高1.2~1.6米;此图为北墙东侧。
月宫天子(又称:月天) 月宫天子(局部) 团花精细,衣服线条流畅。
法海寺壁画线条,不论长短均流畅俊逸,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即使一米左右的线条亦无续笔之痕。
而且同样是用线描出,铠甲就表现得凝重有力,纱罗则飘飘欲飞。
法海寺壁画所用的线条基本上是“铁线”,间用“兰叶”和“钉头鼠尾”。
辩才天 梵文Sarasvati的意译,主智能福德的天。
聪明而有辩才,又司音乐,故另名妙音天、美音天。
或为男天,或为女天,以女天为多。
佛经说她或于山岩深处,或在河道丛林。
身着青色野蚕衣,图为八臂,体态优雅,目如广修青莲叶,英气逼人。
辩才天(局部) 在辩才天腿后站着一小狐狸,它似在恭听辩才天美妙的歌声,恋恋不舍。
在现场手电光的照射中,兽小狐狸耳朵里红色的毛细血管清晰可见。
(局部)兽小狐狸耳朵里红色的毛细血管,这是在手电光下拍到的。
帝释天及众天女 帝释天及众天女(局部)天女 帝释天及众天女(局部)托花天女:帝释天侍女之一。
左手持盘,内盛莲花,以示佛门供养之事。
西壁赴会图~飞天:梵文Gandharva(腱达婆),又名香音,八部众之一。
她常出现在乐鼓齐鸣、天花乱坠的佛说法时刻,全身放香,故名香音。
与东墙赴会图中的飞天皆为体态娇娜的少女,双手托花盘,衣带在白云中飞舞。
菩提树天 原为印度教的地,守护菩提树的天女。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成道时,如遇下雨,她就用树叶做伞为佛挡雨,是最早的。
菩提树天(局部) 北方多闻天王 四大天王之一,梵文Vaisravana,音译毘沙门天,因恒护如来道场而闻法,故名。
着七宝金刚庄严甲胄,左手持供释迦佛的宝塔,右手打幡盖。
在手电光照射下,毫发毕现,其左手宝塔沥粉堆金,极有立体感。
法海寺四大天王原本是佛教中四位天的称,俗称“四大金刚”,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壁画对四大天王描绘的各有特色,若不是篇幅太长,我一定会把他们全都搬上来。
北方多闻天(局部) 立目瞪眼、体态魁伟,颌下胡须根根在目,纤细可辨。
同样运用渲染手法,天王、力士们的肌肉与少女的脸就俨然不同了,手法极为精到。
鬼子母与爱子毕哩孕迦 鬼子母慈和安详,抚摸着孩子的头,毕哩孕迦依母身傍。
“鬼子母”之爱子 毕哩孕迦,红绸束发, 佩戴耳环、项圈,身穿红袍,腰系玉带,双手十,脚穿白底布鞋,极有中国年画中孩童的特征。
牛头:异类,地狱之鬼卒。
狱卒名阿旁,牛头人手人身,两脚牛蹄,手持大锯,力壮排山。
虽是狱卒,又属异类,却被描绘的极其可爱。
祥云图:殿内三世佛像背后壁画部份。
祥云图每幅宽4.5米,高4.5米,共三幅。
满堂祥云舒卷,瑞霭缭绕。
萱草萱草在佛寺壁画中很少出现,这里连花瓣上的筋脉、斑点都描绘的栩栩如生。
壁画中的牡丹花 法海寺壁画能保存到今天,依然色泽艳丽,其主要原因在于使用的矿物质与植物颜料包括朱砂、石青、石绿、石黄、花青、藤黄、胭脂等,这与明清壁画的水墨渲染技法有着明显不同,而是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唐宋时期工笔重彩的画法。
而壁画墙体因以糯米浆与羊毛作为制作材料,历经数百年,未有一处脱落、断裂 。
药师殿 坐落于高台上的药师殿内,有中央美院的师生们历时近两年,按壁画原样大小,采用珂罗版方式技术的壁画。
为了和原画保持一致,局部采用手工描绘,并在制作中使用了真金,以体现真迹90%的原貌。
如果不愿意多花费100元,可在这里看壁画,比大雄宝殿内的光线要好得多,还能看清全貌,但是面对着华美的品,却失去了大雄宝殿中的盎然生机与秘感。
李童墓碑 太监李童死后葬于法海寺西南角。
今天我们能看到这样精美的壁画,真是要感谢这位最初的发起者、营造者。
李童一生经历从洪武景泰七朝,少年时,因“天姿秀爽,举止老成”,被选中于永乐初年入宫,服侍太宗朱棣。
多次随朱棣北征,深入蒙古作战。
后又参与平定叛乱,建立功绩。
在宫中“夙夜小心,恭谨周旋”,皇上恩赐甚厚。
太监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又是手段阴损、心理变态的代名词,留英名者稀,背骂名者众,大太监更是善终者鲜。
然而李童却将接受的丰厚赏赐,分文不留地捐盖了寺庙,给后世留下了历史和艺术价值。
赫达.莫里逊 法海寺壁画能引起世人重视,还要提及两位西方女子。
1933年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里逊,靠一台照相机、一辆自行车走遍京都,次为法海寺留下了80多年前的真实模样。
另一位记载法海寺的人,是英国女记者安吉拉·莱瑟姆,除了照片,她还写下了宝贵的文字《发现法海寺》,安吉拉·莱瑟姆的报道和照片刊登在1937年《伦敦新闻》画报上,法海寺从此名扬四海。
因此法海寺在北京的知识界和文化界的名气很大。
今天我们到法海寺,已经见不到照片中石台上态各异的罗汉像了,那些罗汉像已毁于“文革”。
解放后几位文化名人出面保护了法海寺壁画,可惜在文革中,还是遭到冲击,不仅殿内佛像荡然无存,法器也有许多缺损。
幸亏多年来殿内僧人点的蜡烛熏黑了大殿的下半部,殿内又没有灯光,壁画才没被红卫发现,从而逃过一劫。
另外北京九中老校工吴效鲁在学校搬进法海寺后,竭尽全力保护了大雄宝殿的壁画。
现在,在法海寺的东北角山坡上,有一座坟茔,没有墓碑,那里长眠着吴效鲁老人。
这样的画功,这样的色彩,竟是500多年前的作品!立马上百度查询。
“法海寺”?哦!它可是与《白蛇传》中的法海禅师没有丝毫关系! 法海寺是一座具有密宗特色的禅宗寺院。
位于京都西郊,始建于明正统四年 (1439 年 ) ,落成于正统八年 (1443 年 ) ,是由英宗时太监李童集资,宫廷工部营缮修建,敕赐额“法海禅寺”,距今已有 557年历史。
法海寺壁画是我国明代壁画之最,与敦煌、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她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在中国壁画史上,敦煌壁画自北魏发展清代,唯独缺少明代的壁画,法海寺壁画补上了这一缺憾。
其精美程度亦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法海寺壁画何以如此精美绝伦?一是寺院,财力雄厚。
绘画用料豪华,几乎所有人物的衣服图案、花团皆为纯金描之,并且运用了混金、拨金等难度极高的沥粉堆金技法,使得每一条轮廓线都独具浮雕般的立体效果,这亦是敦煌壁画或永乐宫壁画所不具有的美感。
可以设想当画作刚刚完成时,是怎样的一片金碧辉煌! 二是人才济济,由宫廷的工部营缮主建,宫廷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林等15人绘制,而非一般画匠所为。
2016年的,我与老伴开车去了法海寺。
法海寺坐落在翠微山南麓,山脚下是模式口大街(古为“磨石口”,我倒觉得古名更有味道)。
据说这里曾是京西驼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如今没了络绎的驼队,人群却熙熙攘攘。
我们去时正赶上早市,车寸步难行,只好兜了一圈,竟然将车一直开到了半山腰的寺院门前。
这里顺便说一句,这样一座令世人惊艳的寺院,当我停车问路时,人们却提醒我,你是去香山的法海寺吧?这里就是个小庙…… 法海禅寺 法海寺坐北朝南,依山势层层而上,殿宇嵯峨,格局完整,错落有致。
中轴线上建有金刚殿、四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和藏经楼。
法海寺的山门,颇有深山古寺的气势,门楣上的“法海禅寺”为赵朴初先生所题。
早先还有一远山门,现已不存在。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寺院的主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
殿内金柱两排,后排起扇面墙。
殿顶悬三架斗八藻井。
法海寺的珍宝便藏于这座大殿内,壁画分布于大殿的扇面墙、东西山墙和后山墙壁上,面积230多平米,有《祥云图》、《佛众赴会图》、《三大士图》和《帝释梵天图》等,所绘内容是佛众菩萨、二十诸天、飞天仙女、动物花卉和祥云山水,共绘人物77位。
站在壁画前,如入佛国仙境,不觉间似有自度之感。
壁画色泽艳丽,线条流畅,天衣飘动,漫笔生辉,真是美轮美奂! 为避免壁画受到风化侵蚀等破坏,现在已实行有限制的开放,我们十几人一组,每人发一盏15W的大手电筒,在工作人员的手电光引导下边听解说边观看。
法海寺有“四绝”——大雄宝殿内的壁画,殿外的“白皮松”,以及铸有汉文梵文的大铜钟和曼陀罗藻井。
这是大雄宝殿前的白皮松,已有1000多年树龄,可以说先有白皮松,后有法海寺了。
白色树干鳞片斑驳,西边的一棵树干周长5.5米,比北海团城上著名的金代白皮松“白袍将军”还粗,是北京的白皮松之王。
法海寺大钟 东配殿内展出的法海寺梵文经咒钟,铸造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高一米七五,外沿口径一米二多,重一千余公斤,是用泥范青铜精制而成。
铜质精纯,外观优美,钟声圆浑。
钟身内外满铸梵文经咒,钟内最下缘一圈是藏文咒偈。
在集资铸钟的人名中,赫然可见当时炙手可热的大宦官王振之名。
大钟的铸造工艺、精美程度,可与世界四大钟王之一的觉生寺永乐大钟媲美。
曼陀罗藻井 是印度梵语Mandala的音译,意译为坛场。
与我们通常说的植物曼陀罗无关。
法海寺大雄宝殿内三个造型相同的藻井,顶部都绘有曼陀罗,中央藻井顶部绘制毗卢遮那佛曼陀罗,并绘有217位佛菩萨。
是我国现存的明代藻井实物中的精品。
这三个藻井上圆下方,通高一米,分作三层,层层上收。
每层镶嵌小方木块拼成的斗拱,个个精雕细琢,巧夺天工。
对于藻井的关注,缘于40多年前的美术老师,他对藻井颇有研究,造型、寓意、图案、色彩,跟着老师画过不少图,很有些自得。
后来去敦煌看到那些石窟中的藻井,方知纸上得来终是浅 ,今又见法海寺之藻井,更为其工艺之精巧,绘画之精美,蕴意之精深,叹为观止! 水月观音 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
大雄宝殿佛龛背后绘的是观音、文殊和普贤三尊菩萨以及他们的脊属和坐骑。
其中以中间的水月观音画的最为传和出色。
画面高宽皆4.5米。
菩萨头戴宝冠,轻衣薄衫,端庄典雅,雍容可亲地坐在空蒙的云气之间。
微风中,璎珞襟带在悄然飞舞,菩萨却悠然自在,岿然不动,动静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观音身披的薄纱,更是被绘制得轻盈剔透,达到了的艺术境界。
看着水月观音,不由得会想起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著名的《西斯廷圣母》。
两幅画对美丽与圣、高雅与柔媚都把握的恰到好处。
虽然二者背后的故事迥然不同,但作者与画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不仅画家生活的年代接近,作画时年龄相仿;更惊人的是画中的人物也都体态丰满优美,态端庄安详;甚近于世俗的风格也一致:观音与圣母皆赤脚;从构图上看观音端坐于圆形身光之中;圣母行于一片圣光之中……真的是美妙、奇妙极! 水月观音(局部) 观音头戴的宝冠,画有阿弥陀佛像,清晰真切。
水月观音(局部) 胸饰璎珞精美极,仿佛能触摸到珠的光滑,玉的圆润。
水月观音(局部) 水月观音身披的白纱衣,薄如蝉翼,手电光下洁白无瑕。
画工细微极,薄纱由无数六棱花瓣组成,每一个花瓣都由48根金线构成,细如蛛丝,沥金贴粉,如星光闪闪,好象随着观音菩萨的呼吸在微微飘动......其细微与精妙难以复刻。
这大面积的花瓣披纱,令观者无不触目兴叹。
水月观音(局部) 观音脚镯上碎铃环绕,画面让人想起“漫腰束饰裙,赤了一双脚”的描写,亦有自在浪漫的可爱哦 ! 韦陀 韦陀位于水月观音的右上部。
佛寺的守护,传说又是观音菩萨的,体格魁梧,威武勇猛,面如童子。
你可知道他与一现的昙花还有一段凄美动人的故事? 善财童子 位于水月观音左下部。
当善财童子诞生时,有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名。
画中他头略抬起,双手十,凝眸欲语,虔诚而又带着几分稚气 。
画工精细到连眉毛也是一根根画出的。
文殊菩萨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
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
文殊菩萨局部 头戴五髻宝冠,五髻表五智五佛。
月盖老人 月盖老人位于文殊菩萨的右下方。
毘舍离国月盖老人(局部) 放大了看老人,不仅衣襟边上的祥云图案描绘的一丝不苟,须发眉毛根根清晰,微露的牙齿颗颗真切,连瞳孔虹膜也如同照片一般。
普贤菩萨普贤菩萨 (梵文 Samantabhadra),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
普贤菩萨(局部) 普贤菩萨(局部) 法海寺壁画中人物手部姿态的表现方法与同时期西方美术史上维纳斯手部表现方法,两者各有千秋。
但西方绘画是通过进一步描绘手部肌肉组织,来丰富手的总体艺术感受;法海寺壁画则是通过极其简单的几根线条,把手的丰满、优美姿态勾画出来,而且让人感到有活气和立体感。
信士:最胜长者 普贤菩萨的左下部绘一信士,称最胜长者。
老人身着蓝袍,双手胸前相,目视前方,长髯自然下垂,似在沉思默祷。
他与文殊菩萨右下部的月盖老人,东西对称,而一仰望一沉思 ,一扶杖抬手,一双手十,一动一静,态各异,反映了壁画构思的巧妙。
帝释梵天礼佛图(局部) 观法海寺壁画,你尽可以打着灯光,拿着放大镜去看,无一败笔!梵天肃穆,天王威仪,金刚坚毅,天女妩媚,鬼子母慈祥,儿童天真,个个真切生动,耳畔似有气息之声。
帝释梵天礼佛图:位于殿内北墙左右侧,长14米,高3.2米,绘二十诸天像,共有36个人物,人物高1.2~1.6米;此图为北墙东侧。
月宫天子(又称:月天) 月宫天子(局部) 团花精细,衣服线条流畅。
法海寺壁画线条,不论长短均流畅俊逸,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即使一米左右的线条亦无续笔之痕。
而且同样是用线描出,铠甲就表现得凝重有力,纱罗则飘飘欲飞。
法海寺壁画所用的线条基本上是“铁线”,间用“兰叶”和“钉头鼠尾”。
辩才天 梵文Sarasvati的意译,主智能福德的天。
聪明而有辩才,又司音乐,故另名妙音天、美音天。
或为男天,或为女天,以女天为多。
佛经说她或于山岩深处,或在河道丛林。
身着青色野蚕衣,图为八臂,体态优雅,目如广修青莲叶,英气逼人。
辩才天(局部) 在辩才天腿后站着一小狐狸,它似在恭听辩才天美妙的歌声,恋恋不舍。
在现场手电光的照射中,兽小狐狸耳朵里红色的毛细血管清晰可见。
(局部)兽小狐狸耳朵里红色的毛细血管,这是在手电光下拍到的。
帝释天及众天女 帝释天及众天女(局部)天女 帝释天及众天女(局部)托花天女:帝释天侍女之一。
左手持盘,内盛莲花,以示佛门供养之事。
西壁赴会图~飞天:梵文Gandharva(腱达婆),又名香音,八部众之一。
她常出现在乐鼓齐鸣、天花乱坠的佛说法时刻,全身放香,故名香音。
与东墙赴会图中的飞天皆为体态娇娜的少女,双手托花盘,衣带在白云中飞舞。
菩提树天 原为印度教的地,守护菩提树的天女。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成道时,如遇下雨,她就用树叶做伞为佛挡雨,是最早的。
菩提树天(局部) 北方多闻天王 四大天王之一,梵文Vaisravana,音译毘沙门天,因恒护如来道场而闻法,故名。
着七宝金刚庄严甲胄,左手持供释迦佛的宝塔,右手打幡盖。
在手电光照射下,毫发毕现,其左手宝塔沥粉堆金,极有立体感。
法海寺四大天王原本是佛教中四位天的称,俗称“四大金刚”,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壁画对四大天王描绘的各有特色,若不是篇幅太长,我一定会把他们全都搬上来。
北方多闻天(局部) 立目瞪眼、体态魁伟,颌下胡须根根在目,纤细可辨。
同样运用渲染手法,天王、力士们的肌肉与少女的脸就俨然不同了,手法极为精到。
鬼子母与爱子毕哩孕迦 鬼子母慈和安详,抚摸着孩子的头,毕哩孕迦依母身傍。
“鬼子母”之爱子 毕哩孕迦,红绸束发, 佩戴耳环、项圈,身穿红袍,腰系玉带,双手十,脚穿白底布鞋,极有中国年画中孩童的特征。
牛头:异类,地狱之鬼卒。
狱卒名阿旁,牛头人手人身,两脚牛蹄,手持大锯,力壮排山。
虽是狱卒,又属异类,却被描绘的极其可爱。
祥云图:殿内三世佛像背后壁画部份。
祥云图每幅宽4.5米,高4.5米,共三幅。
满堂祥云舒卷,瑞霭缭绕。
萱草萱草在佛寺壁画中很少出现,这里连花瓣上的筋脉、斑点都描绘的栩栩如生。
壁画中的牡丹花 法海寺壁画能保存到今天,依然色泽艳丽,其主要原因在于使用的矿物质与植物颜料包括朱砂、石青、石绿、石黄、花青、藤黄、胭脂等,这与明清壁画的水墨渲染技法有着明显不同,而是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唐宋时期工笔重彩的画法。
而壁画墙体因以糯米浆与羊毛作为制作材料,历经数百年,未有一处脱落、断裂 。
药师殿 坐落于高台上的药师殿内,有中央美院的师生们历时近两年,按壁画原样大小,采用珂罗版方式技术的壁画。
为了和原画保持一致,局部采用手工描绘,并在制作中使用了真金,以体现真迹90%的原貌。
如果不愿意多花费100元,可在这里看壁画,比大雄宝殿内的光线要好得多,还能看清全貌,但是面对着华美的品,却失去了大雄宝殿中的盎然生机与秘感。
李童墓碑 太监李童死后葬于法海寺西南角。
今天我们能看到这样精美的壁画,真是要感谢这位最初的发起者、营造者。
李童一生经历从洪武景泰七朝,少年时,因“天姿秀爽,举止老成”,被选中于永乐初年入宫,服侍太宗朱棣。
多次随朱棣北征,深入蒙古作战。
后又参与平定叛乱,建立功绩。
在宫中“夙夜小心,恭谨周旋”,皇上恩赐甚厚。
太监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又是手段阴损、心理变态的代名词,留英名者稀,背骂名者众,大太监更是善终者鲜。
然而李童却将接受的丰厚赏赐,分文不留地捐盖了寺庙,给后世留下了历史和艺术价值。
赫达.莫里逊 法海寺壁画能引起世人重视,还要提及两位西方女子。
1933年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里逊,靠一台照相机、一辆自行车走遍京都,次为法海寺留下了80多年前的真实模样。
另一位记载法海寺的人,是英国女记者安吉拉·莱瑟姆,除了照片,她还写下了宝贵的文字《发现法海寺》,安吉拉·莱瑟姆的报道和照片刊登在1937年《伦敦新闻》画报上,法海寺从此名扬四海。
因此法海寺在北京的知识界和文化界的名气很大。
今天我们到法海寺,已经见不到照片中石台上态各异的罗汉像了,那些罗汉像已毁于“文革”。
解放后几位文化名人出面保护了法海寺壁画,可惜在文革中,还是遭到冲击,不仅殿内佛像荡然无存,法器也有许多缺损。
幸亏多年来殿内僧人点的蜡烛熏黑了大殿的下半部,殿内又没有灯光,壁画才没被红卫发现,从而逃过一劫。
另外北京九中老校工吴效鲁在学校搬进法海寺后,竭尽全力保护了大雄宝殿的壁画。
现在,在法海寺的东北角山坡上,有一座坟茔,没有墓碑,那里长眠着吴效鲁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