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读苏州四中的往事和朱振良的一张楼照片里面的故事。
1年前 (2024-04-22)
我就读苏州四中的往事和朱振良的一张楼照片里面的故事。
ZDMing4012 1955年,我从苏州三中初中毕业,接着报考苏州四中的高中,下图是升学考试的准考证。
照片是初中时的我,小眼睛,现在也一样、嘴微张,好像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
考试那天,好婆很早就叫我起床了,天还很黑,但是“苏纶纱厂”的汽笛已经拉响,我吃好早饭就出门,从我家丁香巷37号出发,经过胡相思巷、平江路……,到达狮林寺巷缪建新家,等他吃罢早饭。
饭后,我要他在他家的风琴上弹一个曲子,他弹了,曲终他挥动了手绢,做了一个优雅的姿势。
出他家门时,天还没有亮。
路上,有早起的人在活动,大饼摊的案板上,已经在做大饼油条,擀面杖与案板的碰击声,不时传入我的耳中。
路上与同班的许凤高同学汇,我们三人是苏州三中初三(五)班投考四中的同伴。
天有点蒙蒙亮,走到宝成桥街,天色已经大亮。
下图是宝成桥街。
下图是我在2018.11月初,去母校拍摄的宝成桥街现貌,图中的“宝成桥弄”与宝成桥街垂直,通向四中的学校东便门。
四中的门面很小,比我的初中母校三中,小得多了。
下面是当时校门的照片,朱伟如同学在第16期班刊做了详细的描述,此处不再重复说明。
四中学校地址是宝成桥街8号。
这是现在的苏州四中校门 ,整洁大方,与以前的校门已经迴然不同。
下图是2009年我在青年楼前的照片。
入学考试前,许凤高、繆建新和我三人,坐在这青年楼操场的东南角的小土堆上,说了很多话。
许凤高对四中的情况非常熟悉,我和 繆建新都很认真地听着。
,不知谁发起建议,土堆前方有一枝细细的小树杆矗立着,哪个能够用土块击中小树杆,他就能考上四中。
我是一个投土块的,我投中了,正巧我也考上了四中高中。
我们的入学考试的教室,是青年楼底楼的西起第二间,也就是照片上的左面的一间教室。
以后读书也是这间教室。
在这间教室里,我度过了3年高中的少年岁月,度过了我此生最美好的时光!在这里,我学习了高中的课程,得到老师们的精心教诲,为上大学打下基础。
不过,我有一些重要的经历,并不发生在这里,而是在楼,但是楼已经不存在了,它的拆除使我感到遗憾。
今年3月,朱振良发了楼的照片,终于又看到楼了,我十分高兴,因为这里有一段我高中的很重要的回忆,具体情况我将在本文的后半部分叙述。
这是80年代以后的青年楼照片。
现在青年楼已经拆除重建。
下面的照片是我在2018.11月初,征得工作人员同意后拍摄的青年楼今貌。
重建基本完成,但是尚未竣工。
从照片可见,青年楼原址,改成4层楼房。
地下还有2层,据介绍,将用作汽。
青年楼东侧,盖了一幢4层的楼房。
青年楼的对面,也盖了一幢4层楼房。
下面的照片就是那张使我十分激动的照片。
为方便起见,我将照片做了局部放大,并注上了同学的姓名。
右起:刘荣甫、朱振良、周世南、唐一鹏和胡虎明。
朱振良和唐一鹏是走读生,我也是,所以我们相处的时间较多,也比较熟悉。
朱振良聪明厚道,乐于助人,我得到过他的很多帮助。
我还去过他家,雪白的粉墙、漂亮的的风琴和门前那条静静地流淌着的小河,都充满着魅力,令人难忘。
唐一鹏活跃风趣,他教我从本校泰国华侨学生那里学来的三个泰语短语:“沙瓦丢”(你好)、“屋拉沙瓦特”(好像是您好之意,敬体)、“拉来尔”(再见)。
周世南家是医学世家,他热爱医学并传承了家庭的医学事业,毕生为祖国医学做出了贡献。
胡虎明也是学医的,他是周世南的好。
刘荣甫为人忠厚,他的仿宋体字写得出入化,是我班,受人称道。
下图是楼的全貌。
此处少有三件事值得叙述。
(1),这是我校的团委和学生会所在地,是全校学生活动的中枢。
详情请阅读朱伟如在第16期班刊中的生动描述。
(2),楼的二楼是图书馆,从楼北部东侧的楼梯上楼,可看到墙上有一张招贴画,写着:“爱好书籍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当时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我是课外图书馆员,在借书柜台上,收到借书者的借书条后,必须很快地找到要借的书。
上架供借阅的书并不多,只有不到20个书架,所以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其实学校图书馆有很多书没有上架,都放在别处。
我还看到过很多厚本的洋装书,堆在另一间屋子里,应是桃坞中学的遗物。
此外,我帮助制作图书卡、整理台账、并在放假前集中办理我班同学的借还书,供同学在暑假和寒假阅读等。
也就是在楼,我与图书馆结了缘,再不分开。
例如,在上海工作以后,我先后办理了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上海进出口公司样本室,甚于还办理了徐汇区图书馆、卢湾区图书馆等区图书馆的借书证或阅览证。
在我漫长的工作生涯里,图书馆默默无言地关注着我,帮助我查阅资料,解决难题、充电进修、了解动态。
我深深感觉到,图书馆是我忠诚的好老师、好帮手。
直到现在,还有一张上海市图书馆的阅览证,我还经常去查阅资料,中午来不及回家时,就在底楼的读者餐厅用餐,饭菜也很可口。
(3),在照片上可以看到,楼底楼有一个拱形顶部的南北通道,通道的墙上是学校的黑板报,我有幸做过黑板报的缮写员,我班的朱振良也是黑板报的缮写员,我们是同事。
以后,在长春读大学时,我是班级的通讯员兼黑板报抄写员。
我对通讯报道很感兴趣,以于到了着迷的程度。
由于随时在捕捉信息,所以我出稿很快,完稿后,由班级送交学校广播台及时播出,并且另送黑板报,一稿两投。
通过5年的努力磨炼,感觉我的文字表达有明显进步。
到了工作岗位后,使我想不到的是,文字表达对我的新产品设计和以后的技术管理工作都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并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是我依旧记得:这一切都起始于楼,起始于单大声老师的善意的启蒙(详见下面一张照片的说明,“我想起一件往事”)。
下图这本紫浆红封面的小册子,是当时苏州市四中学生会火与钢报社送给我的。
它是我在苏州四中的黑板报缮写员生涯的见证。
看到这本小册子,我想起一件往事:放学后,我在拱形通道东墙南侧的黑板报上抄写文章,因为学生已经回家,所以只有我一个人。
不多久看见一位老师进了校门,他是单大声老师。
单老师是语文老师,虽然是教别班的,但是我认得他,在途中相遇时,我向他问好,请教写文章中的疑惑,单老师也会热情应答,提些建议和批评。
我知道他文章好,字也写得好,是苏州有名的书法家。
单老师进了校门后,折向楼,朝我的方向走来。
我知道单老师是来看我来了,有点紧张和惶恐,字写得很快,心里在琢磨不知道这位书法家看了我写的黑板字,会怎么批评我。
单老师在我的边上看了一会,说道,“奈写得慢点。
”这是一句很普通很简短的苏白。
这句话很短,但是在这个场景下,它的内涵胜过长篇大论。
首先,他没有否定我,而是要我安心地写,这就使我觉得,我在文字方面是有前途的。
然后,他也没有在此刻对我的字提出尖锐批评,保护了我的积极性,我明显地感觉到了单老师的善意和爱护之情。
这是小册子的内页,写道:“赠给本报繕写员朱德绵同学市四中火与钢报社10.9(盖章)”注:原页中“朱德棉”现在改正为“朱德绵”。
这是今年我收到的奖牌。
它说明,对于这个社会,现在我还是个有用处的人。
也说明我依然还在努力。
我想这是单大声老师很乐意看到的,所以谨以此献给敬爱的老师单大声先生。
此外也献给在我人生旅途中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下图操场的北面东侧的二层楼红色楼房,是我班寄宿同学的宿舍。
我班有20多位寄宿生,约占全班总人数的40%,他们生活得很快活。
我去过几次宿舍,在宿舍北窗,隔开一条小弄堂,可以看到对面的二楼有一个幼儿园,一位老师在弹琴。
听说,这是四中附属幼儿园,而且在附近四中还有一所附属小学。
这是一张网上下载的苏州四中照片,这条小弄堂就是四中宿舍北窗下的小弄堂,照片中右边围墙里面是四中的操场。
ZDMing4012 1955年,我从苏州三中初中毕业,接着报考苏州四中的高中,下图是升学考试的准考证。
照片是初中时的我,小眼睛,现在也一样、嘴微张,好像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
考试那天,好婆很早就叫我起床了,天还很黑,但是“苏纶纱厂”的汽笛已经拉响,我吃好早饭就出门,从我家丁香巷37号出发,经过胡相思巷、平江路……,到达狮林寺巷缪建新家,等他吃罢早饭。
饭后,我要他在他家的风琴上弹一个曲子,他弹了,曲终他挥动了手绢,做了一个优雅的姿势。
出他家门时,天还没有亮。
路上,有早起的人在活动,大饼摊的案板上,已经在做大饼油条,擀面杖与案板的碰击声,不时传入我的耳中。
路上与同班的许凤高同学汇,我们三人是苏州三中初三(五)班投考四中的同伴。
天有点蒙蒙亮,走到宝成桥街,天色已经大亮。
下图是宝成桥街。
下图是我在2018.11月初,去母校拍摄的宝成桥街现貌,图中的“宝成桥弄”与宝成桥街垂直,通向四中的学校东便门。
四中的门面很小,比我的初中母校三中,小得多了。
下面是当时校门的照片,朱伟如同学在第16期班刊做了详细的描述,此处不再重复说明。
四中学校地址是宝成桥街8号。
这是现在的苏州四中校门 ,整洁大方,与以前的校门已经迴然不同。
下图是2009年我在青年楼前的照片。
入学考试前,许凤高、繆建新和我三人,坐在这青年楼操场的东南角的小土堆上,说了很多话。
许凤高对四中的情况非常熟悉,我和 繆建新都很认真地听着。
,不知谁发起建议,土堆前方有一枝细细的小树杆矗立着,哪个能够用土块击中小树杆,他就能考上四中。
我是一个投土块的,我投中了,正巧我也考上了四中高中。
我们的入学考试的教室,是青年楼底楼的西起第二间,也就是照片上的左面的一间教室。
以后读书也是这间教室。
在这间教室里,我度过了3年高中的少年岁月,度过了我此生最美好的时光!在这里,我学习了高中的课程,得到老师们的精心教诲,为上大学打下基础。
不过,我有一些重要的经历,并不发生在这里,而是在楼,但是楼已经不存在了,它的拆除使我感到遗憾。
今年3月,朱振良发了楼的照片,终于又看到楼了,我十分高兴,因为这里有一段我高中的很重要的回忆,具体情况我将在本文的后半部分叙述。
这是80年代以后的青年楼照片。
现在青年楼已经拆除重建。
下面的照片是我在2018.11月初,征得工作人员同意后拍摄的青年楼今貌。
重建基本完成,但是尚未竣工。
从照片可见,青年楼原址,改成4层楼房。
地下还有2层,据介绍,将用作汽。
青年楼东侧,盖了一幢4层的楼房。
青年楼的对面,也盖了一幢4层楼房。
下面的照片就是那张使我十分激动的照片。
为方便起见,我将照片做了局部放大,并注上了同学的姓名。
右起:刘荣甫、朱振良、周世南、唐一鹏和胡虎明。
朱振良和唐一鹏是走读生,我也是,所以我们相处的时间较多,也比较熟悉。
朱振良聪明厚道,乐于助人,我得到过他的很多帮助。
我还去过他家,雪白的粉墙、漂亮的的风琴和门前那条静静地流淌着的小河,都充满着魅力,令人难忘。
唐一鹏活跃风趣,他教我从本校泰国华侨学生那里学来的三个泰语短语:“沙瓦丢”(你好)、“屋拉沙瓦特”(好像是您好之意,敬体)、“拉来尔”(再见)。
周世南家是医学世家,他热爱医学并传承了家庭的医学事业,毕生为祖国医学做出了贡献。
胡虎明也是学医的,他是周世南的好。
刘荣甫为人忠厚,他的仿宋体字写得出入化,是我班,受人称道。
下图是楼的全貌。
此处少有三件事值得叙述。
(1),这是我校的团委和学生会所在地,是全校学生活动的中枢。
详情请阅读朱伟如在第16期班刊中的生动描述。
(2),楼的二楼是图书馆,从楼北部东侧的楼梯上楼,可看到墙上有一张招贴画,写着:“爱好书籍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当时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我是课外图书馆员,在借书柜台上,收到借书者的借书条后,必须很快地找到要借的书。
上架供借阅的书并不多,只有不到20个书架,所以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其实学校图书馆有很多书没有上架,都放在别处。
我还看到过很多厚本的洋装书,堆在另一间屋子里,应是桃坞中学的遗物。
此外,我帮助制作图书卡、整理台账、并在放假前集中办理我班同学的借还书,供同学在暑假和寒假阅读等。
也就是在楼,我与图书馆结了缘,再不分开。
例如,在上海工作以后,我先后办理了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上海进出口公司样本室,甚于还办理了徐汇区图书馆、卢湾区图书馆等区图书馆的借书证或阅览证。
在我漫长的工作生涯里,图书馆默默无言地关注着我,帮助我查阅资料,解决难题、充电进修、了解动态。
我深深感觉到,图书馆是我忠诚的好老师、好帮手。
直到现在,还有一张上海市图书馆的阅览证,我还经常去查阅资料,中午来不及回家时,就在底楼的读者餐厅用餐,饭菜也很可口。
(3),在照片上可以看到,楼底楼有一个拱形顶部的南北通道,通道的墙上是学校的黑板报,我有幸做过黑板报的缮写员,我班的朱振良也是黑板报的缮写员,我们是同事。
以后,在长春读大学时,我是班级的通讯员兼黑板报抄写员。
我对通讯报道很感兴趣,以于到了着迷的程度。
由于随时在捕捉信息,所以我出稿很快,完稿后,由班级送交学校广播台及时播出,并且另送黑板报,一稿两投。
通过5年的努力磨炼,感觉我的文字表达有明显进步。
到了工作岗位后,使我想不到的是,文字表达对我的新产品设计和以后的技术管理工作都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并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是我依旧记得:这一切都起始于楼,起始于单大声老师的善意的启蒙(详见下面一张照片的说明,“我想起一件往事”)。
下图这本紫浆红封面的小册子,是当时苏州市四中学生会火与钢报社送给我的。
它是我在苏州四中的黑板报缮写员生涯的见证。
看到这本小册子,我想起一件往事:放学后,我在拱形通道东墙南侧的黑板报上抄写文章,因为学生已经回家,所以只有我一个人。
不多久看见一位老师进了校门,他是单大声老师。
单老师是语文老师,虽然是教别班的,但是我认得他,在途中相遇时,我向他问好,请教写文章中的疑惑,单老师也会热情应答,提些建议和批评。
我知道他文章好,字也写得好,是苏州有名的书法家。
单老师进了校门后,折向楼,朝我的方向走来。
我知道单老师是来看我来了,有点紧张和惶恐,字写得很快,心里在琢磨不知道这位书法家看了我写的黑板字,会怎么批评我。
单老师在我的边上看了一会,说道,“奈写得慢点。
”这是一句很普通很简短的苏白。
这句话很短,但是在这个场景下,它的内涵胜过长篇大论。
首先,他没有否定我,而是要我安心地写,这就使我觉得,我在文字方面是有前途的。
然后,他也没有在此刻对我的字提出尖锐批评,保护了我的积极性,我明显地感觉到了单老师的善意和爱护之情。
这是小册子的内页,写道:“赠给本报繕写员朱德绵同学市四中火与钢报社10.9(盖章)”注:原页中“朱德棉”现在改正为“朱德绵”。
这是今年我收到的奖牌。
它说明,对于这个社会,现在我还是个有用处的人。
也说明我依然还在努力。
我想这是单大声老师很乐意看到的,所以谨以此献给敬爱的老师单大声先生。
此外也献给在我人生旅途中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下图操场的北面东侧的二层楼红色楼房,是我班寄宿同学的宿舍。
我班有20多位寄宿生,约占全班总人数的40%,他们生活得很快活。
我去过几次宿舍,在宿舍北窗,隔开一条小弄堂,可以看到对面的二楼有一个幼儿园,一位老师在弹琴。
听说,这是四中附属幼儿园,而且在附近四中还有一所附属小学。
这是一张网上下载的苏州四中照片,这条小弄堂就是四中宿舍北窗下的小弄堂,照片中右边围墙里面是四中的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