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遗迹寻踪

1年前 (2024-04-22)
归有光遗迹寻踪城郊农夫 2017年7月4日,由我发起,由花桥社区教育中心主任袁宝双与我一起组织,由中国作协会员,昆山地方志专家,文化名人陈益领游,特邀复旦大学邬国平教授,一起对明|归有光遗迹进行了一进有意义的寻访活动 井亭桥,寻找归有光世美堂遗址的标志性定位依据。
附图。
世美堂遗址。
清,里人钱元章绘。
最老的安亭地图。
出席人员有,由前往后,分别为:前西亭东亭文化促进会会长韩建付,新花桥人,安徽省书协会员李贺雯,归有光研究爱好者,唐友明,复旦大学复旦大学邬国平(另页介绍)上海作协会员,西桥东亭杂志主编朱超群,嘉定区乡贤,地方志专家,归有光研究会顾问王元昌,花桥社区教育中心主任,归有光研究爱好者袁宝双,陈益(另页介绍)归有光研究爱好者,诗人仲嘉宪。
(画外一人,摄影者)归有光研究爱好者,新花桥人吳先生。
邬国平老师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和明清文学教学、研究。
著有《清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接受文学与理论》、《竟陵派与明代文学批评》、《新译归有光文选》、《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明清卷)、《汉魏六朝诗选》等。
发表论文90余篇。
陈益老师是中国作协会员,昆山地方志专家,归有光全集四百万字十卷本偏辑出版的发起人与牵线人。
对顾炎武研究,昆剧研究都有重大贡献。
被誉为昆山文化名人。
站就到了安亭井亭桥,按安亭旧志上的一幅地图标志,归有光第二任夫人王氏所居“世美堂“原址,就在桥南河西一侧。
因时间紧,大家拍了几张照片我匆匆走了。
顺路经过徐公桥,停车一看,让我大吃一惊,这座坐落于荒江之边的千年古桥。
孤零零独处荒茅之地。
而在我的记忆中,它的两岸应该是鳞次栉比的低矮瓦房,我在青年时期,仍因撑船去上海装垃圾而必经此地,西桥境有茶馆与点心点。
九十年代初,我曾骑电瓶车专程前来寻访旧迹,曾经还在此吃过一碗馄饨。
如今,面目全非了,只有远处的高楼在告诉你,时代己经变迁。
徐公桥也曾经是届民主同盟会主席黄炎培搞新农村建设的基地。
之后,我们就去了聚福桥。
聚福桥在原来的天福大电小镇上,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物,己受保护。
聚福桥。
聚福桥东侧,南北原来是一条老街,笔者小时候曾到这里买过肉。
这座水桥就是街尽头的一家大户人家的水桥。
聚福桥(正面)呈拱型,右侧的桥南北向,往南就是原来的老街。
现己拆除。
在老街原址,早年买肉店的北面,在荒芜的杂草丛中,突然出现了一幢崭新古建老屋,门上挂着锁,潮湿的天井里里辅着青砖,砖上己长满青苔,砖的缝隙中长出的青草己经一尺多高了。
荒野,杂草,新房,里得很突兀。
88岁的王元昌老师忍不住走近张望。
我不失时机为他留了张影。
据介绍知道。
这是陈毅在上海任市长时,他的秘书的老宅。
大概因此而先把这屋依旧复兴了。
可惜未与周边老街同步开发,一如今如一位富家子迷路于此,论落苍凉…… 在这间房子的南边过河,有两个小浜。
叶辛的外婆的老宅,叶辛出生地。
我与袁宝双在回忆桥的历史。
聚福桥一景。
离开天福奄,我们就直奔昆山寻归公遗迹。
我们到达时,陈益老师己早早等在那儿了。
他先带我们去了归有光出生地一一宣化里。
宣化里己经不在,我们在宣化里的旧址辩认良久。
旁边有一条小河,这是仅存的遗迹了。
听陈益老师介召,归有光从昆山到安亭,就是从这条小同坐船出发的。
从这里进娄江,再进吳淞江,六十里水路到安亭。
当年的承志堂与安亭的世美堂运相同,烟消云散了。
昆曲之乡。
大家都老有兴致地听陈益老师讲解。
这座古桥下面的这条小河,就是归有光当年从昆山出发到安亭的起始地。
六十里水路到不了,我估计归有光当年会在同是古镇的陆家浜过夜。
陆家洪地处昆山与安亭的中间地带,因为,荒江夜黑,夜航是不安全的。
从宣化里回头,我们去了归有光的蓄地。
墓地北临街,南临江(娄江),绿荫环抱,是一方风水宝地。
大家忍不住在归公像前影记念。
蒫地对外开放,不收门票。
有不少游人在陵园内的亭子里休闲。
韩建付,唐友明在归公像前留影。
从蒫地出来,陈益老师带我们去了巴城古镇,这是昆曲的发源地,古镇虽是复古后的新镇,却是我所见到的,水乡特色,复古效果最好,也是最漂亮的古镇。
它不像乌镇,同里那些古镇灰不留秋,它亮丽而丰满,犀脊层叠,飞檐凌空,水系密布,水中晃动着大红灯笼的倒影,给人富丽繁华的错觉。
说错觉是指与建筑相勃的是居民很少,整条街少有人行。
这条老街,古老而干净,两边门锁上。
街上空无一人。
从巴城停车场出来,去镇上。
眼看到的就是停车站围墙外侧的一行大字,“昆曲源头,文化巴城”。
可见,巴城人以昆曲发原地而自豪己溢于言表。
景观很美,感觉舒畅。
时间不早了,陈益老师早己为我们在巴城古镇找了一家好饭店。
饭店很大,文化色彩,进门是一间书厅。
中间桌上放着一副围掑与一副象棋,国学氛围很浓。
书柜里有是山地方史一类的书,墙上挂着国画。
穿过书艺厅,过道是一座一步桥,一个小鱼池很具江南园林特色。
我很希望老板在水里养一些碗荷与水莲,岂不更具文化色彩。
饭菜不用说,美味可口。
左边是邬国平老师,中间是陈益老师。
中间是王元昌老师,左边袁宝双老师。
右边是朱超群老师。
李贺雯(女)夫妇。
韩建付与仲嘉宪。
感谢仲老师带了一瓶精装的汾酒来,为酒桌增添了几分诗意雅兴。
更感谢韩会长悄悄把单买了。
豪侠之性彰显男人风范。
饭后游古镇风景。
古鎮一景。
古镇一景。
长街幽静。
忍不住存照留影。
全体人员影。
真的很饱眼福。
又一景。
再一景。
湖景更美,湖中己开并蹄莲。
过去的亭坮馆舍。
本地名人顾阿英的老宅,共有二十八景。
玉山佳处《四库全书总目》依据《玉山名胜集》一书,详列玉山佳处,景点二十八处,其“搐要“云:《玉山名胜集》二八卷,《外集》一卷。
元顾瑛偏……其所居池馆之盛,甲于东南。
一时胜流,多从之游宴,因哀其诗文为此集。
各以地名为编。
|,曰王山堂2,曰玉山胜处3,曰种玉亭4,曰小蓬莱5,曰碧梧翠竹堂6,曰湖光山色楼7,曰读书舍8,曰可书斋9,曰听雪斋10,曰白云海11,曰来龟轩12,曰雪巢13,曰春草池14,曰缘波亭15,曰降雪亭16,曰浣花馆17,曰柳塘春18,曰渔庄19,曰书画坊20,曰春晖楼21,曰秋华亭22,曰谈香亭23,曰君子亭24,曰釣月轩25,曰拜石坛26,曰寒翠所27,曰芝云堂28,曰金粟影每一地,各先载其题额之人,次载瑛所自作春题。
而以序记诗词之类,冬分系其后。
元季知名之士,列其间者十之八九。
然顾阿瑛曾记;正十六年(1356)顾阿瑛作《绿波亭记》自云;余家玉山中,亭馆凡二十有四,其扁题书卷,皆名公巨卿,高韻士,口咏手书以贈予者。
故实爱甚于古玩好。
(《玉山名胜集》卷下,第303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在陈益老师建我下,我们又去游了信义古镇。
现为遵义镇。
这里是归有光任妻子魏孺人的老家。
老宝己无存,但在乡邻的指引下,沿老街北走到河边,西转不多我到了。
这是信义镇上的两位老伯伯,前面一位84 岁。
后面一位87岁,蛙,全是长寿老人。
信义镇标致性牌楼。
陈益老师给邬国平老师介召,归有光原配夫人魏氏的老宅就在这镇上。
这就是渭塘河 渭塘河从信义镇南北流过,东岸上塘街,西岸下塘街,魏氏老家旧址,就在镇的渭塘河北下塘街附近。
遗址虽己荡然无存,苍茫中,岁月无痕。
感慨再多,回不到……从前。
但我们此游,却是收获滿满,空泛的大脑中,平添出归有光一生中的许多影痕印记。
为我们日后的文字纪录刻出了地标记忆。
感谢邬国平老师感谢陈益老师感谢袁宝双老师感谢韩建付先生感谢王元昌老师感谢所有参与者期待下一次的更深广的探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