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地图的回望与变迁

10个月前 (04-21)
舟山地图的回望与变迁贝贝舟  舟山群岛的地名演变,见证了舟山的社会变迁,体现了舟山海洋文化的历史和特征。
翁山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舟山叫翁山县,这是官方次为舟山名。
“翁山”名称的来历按照历代舟山县志的说法,是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曾在定海吴榭乡伏龙庵修炼得道,人称葛仙翁。
为了纪念他,人们把吴榭与洞岙两乡交界的一座山称作"翁山”,翁山县就因此而得名。
近年来,舟山学者对翁山县因葛仙翁而得名这一说法提出了异议,认为'翁山。
地名来历是因为:舟山群岛孤悬在大海之中,云蒸霞蔚,水气蒸腾,看上去呈“水盛貌”,故而古人称作"滃洲”、“翁山”。
此种说法成立与否,尚待进一步考证。
舟山 “舟山"作为地方名称有史载的,最早出现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编纂的《乾道四明图经》。
该志《昌国县津渡篇》记载。
舟山渡、去县南五里、趋城由此出,山形如舟,故名。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昌国州图志》卷四这样记载: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
” “舟山”的地名,原本是建县治前的一座山的名孙。
也就是说,因为县治的设置和繁华,县治之南的小岛四周,形成了舟帆云集的壮观场面,民众因此形象地称之为"舟山”。
“舟山”的地名产生于明代的“海禁”。
明嘉靖年间,“舟山”一词作为整个群岛的名称,在朝政中已有通用地位。
闽浙总督胡宗宪向嘉靖皇帝呈送《舟山论》,奏章上说:“舟山地大,四面环海,贼舟无处不可登泊······必修复其旧制而后可。
”详叙了海防之策,主张恢复舟山旧县建制,召民驻开垦荒废的岛屿。
后明代朝廷实行严厉的"海禁”,撤销了昌国县。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朝廷下令除留下数千人外,其余46个岛上的居民全被驱迁到内陆、由于这些留守岛民主要聚居在旧县治所在地附近,聚落前的泊舟之山名称也就逐渐演变成了舟山岛丘小城的名称,随之后来“海禁”的松驰、居住地的扩展,舟山演变成了对整个舟山岛乃舟山群岛的称呼。
定海山"定海”地名产生于清初的“展复”。
清顺治八年(1661年),因受明代防倭政策的影响,清政府又发布“迁海令”。
两次迁民,给舟山带来灾难,百业荒废。
不久,地方官吏们认识到“舟山是宁郡藩芳,亟宜展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颁布“展海令”,浙江巡抚赵士麟、总孙惟统奏请展复舟山。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五月,总黄大来会同督抚上疏,提出要求在舟山设立县治。
为更好地守住这方曾动荡不安的“皇土”,康熙皇帝认为舟山的“舟”字,是动的物体,与展复舟山目的不符。
舟山的“山”字就如船形的山,即使稳如泰山,然而孤悬在大洋之中,究竟有轻舟荡洋"之感,于是康熙下诏把“舟山”改名为“定海山”,并题写“定海山”匾额。
次年,建定海县,改原定海县为镇海县。
清康熙《清一统志-宁波府-山川》记载“定海山······旧名舟山。
”从此,群岛名称开始与政区名称分离。
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定海山”匾额,当时的历任知县均妥为保存。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缪燧任知县后,曾在孔庙内的空地上专门造了一座房子,来供奉康熙皇帝的题字,取名"御书楼”。
该楼多次毁于台风,光绪年间重修,目前在昌国路定海一中东侧修复的御书楼,系光绪间原貌,现为舟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所建的定海县含富都、蓬莱、金塘、安期四乡,其中富都乡辖区,系县署所在地。
1911年,辛亥革期间,定海光复,改直隶厅为县,后一直以定海为舟山岛名。
1950年5月17日,舟山群岛解放。
1953年,建立以“舟山"名的舟山专区,原定海划为定海、普陀、岱山三县。
1958年舟山专区撤销,成立舟山县。
1962年恢复舟山专区,1967年起改称舟山地区。
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舟山撒地建市。
(以上参阅王文洪编著的《舟山群岛文化地图》) 下面发一组网上收集的舟山古今地图照片,与各位亲们分享… 宋宝庆年间昌国县治(即今定海城)地图 昌国县唐大历六年(771年),临海人袁晁揭竿起义,连续攻陷浙东诸州县,一度占领翁山,翁山县因此被废。
此后300年间,舟山又没了正式名称,而被叫做"鄞州地”。
直宋宗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的鄞县县令王安石上奏朝廷,提出重新在舟山设立县治。
朝廷准王安石所奏,以为舟山群岛"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连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能以昌壮国势。

于是便赐名"昌国县。
这是官方赋予舟山的第二个正式名称。
当时的昌国县辖富都、安期、蓬莱等三乡。
元丰二年(1079年),割定海县(今镇海)之金塘给昌国。
这样,昌国县的辖区扩大为四乡。
昌国县境图 清康熙年间定海县治图 定海县治图 定海厅志城池图 定海城池图 清光绪年间定海城地图 定海县城厢全图 定海县城廂全图 定海县全境图(选自清光绪《定海乡土教科书) 清时期舟山地图(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 定海厅地图 民国定海县城图 定海城门图 定海知县最早所建的御书楼图(今定海五中校园内)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定海知县缪燧为敬奉康熙皇帝御书“定海山”宝额而择地建楼,后毁,1884年由原孔庙奎光阁改为御书楼。
该建筑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92平方米,建筑面积64平方米。
重楼3间,通面阔9.20米,通进深7米。
重檐硬山顶。
明间抬梁结构,左右次间穿斗结构,用五桁。
保存完好。
奎光阁图(今定海砚池附近)据网上搜索得知,是阁座落于高仅十余米的小山丘上,“基石高10米,阁前有24级石阶,阁有三层,每层有八角飞檐,檐角古时悬有风铃随风作声”。
奎光阁在定海本地人叫"鳌山塔",文革时毁于大火。
都殿图(今定海解放东路附近)位于定海城东南解放东路附近的都殿,始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于嘉庆二十一年(1861年)由晓峰岭迁建于此。
东岳宫山下的体仁局图东岳宫在道头关山上,关山原名大椎山,明隆庆时总李诚在山竖一牌坊,上刻“东南关”,故此山得名关山。
山虽只一丘,然扼守定海城南门户,位置险要,清战争时期总葛云飞筑威远城于山巅,传道士将阵亡英军葬于山北。
又有东岳宫,香火甚旺,百姓俗呼此山为东岳山,山西麓有八闽会馆,馆内供奉妈祖娘娘,这一带民国时被称为泰山街,与横街头(今卫海路)相接,道头形成一片商业区。
有茂生店弄,从半路亭南一直延伸到东岳山东麓。
上世纪东岳宫拆毁后,山顶驻军,现在缩编后还有支小分队留守。
电视台的信号塔矗立在英军墓的上方,东北侧新露亭公寓的小高层,已超越山的高度。
山顶的土地已被破坏得一片狼藉,原东岳宫的地基还在,几只柱础被扔在部队门口。
山南的花岗岩峭壁上,还留存“海邦灵岳”和”万山罗拜“两处题刻,分别由晚清定海乡绅,体仁局司总赵秋舫,及秀山厉氏之后,民国上海实业家厉树雄所题。
1841年,定海军民齐心协力筑成的道头土城。
定海城内商业网点示意图(1946一1949年) 定海道头商业圈示意图(1946一1949年) 甬东庄图甬东 很早以前,舟山群岛因孤悬海上,交通不便,内地的统治者无暇顾及,所以很长时间没有给舟山名。
根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世纪,吴国与越国交战。
起先,越王勾践战败,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20年后反败为胜,攻占了吴国土地,勾践"请使吴王居甬东”。
对此杜预注解:“甬东,越地,会稽句章县东海中洲也。
"甬东"(即甬江之东)、“句东海中洲"当时就成了舟山的称呼。
紫微岙图 据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紫微尖山,浙江定海县西,盘纡幽秀,古名紫皮岙,因宋高宗避金人此更今名。
又名宋家尖。
”  当时,宋高宗赵构为躲金,曾到此处避过难。
因为古时都把“紫微星”当成“帝星”,认为皇帝就是紫微星下凡。
宋高宗赵构走后,村民便将此地唤作“紫微”。
沈家门老地图 普陀山老地图 孙中山先生的东方大港图 1926年舟山岛地图 19世纪80年代舟山岛地图 上世纪90年代初舟山岛航空影像图 2018年舟山岛卫星影像图 19世纪20年代定海城及附近地图 上世纪90年代初定海城区图 1994年定海城区图 2004年定海城区地图 2000年定海城区卫星影像图 2018年定海城区卫星影像图 19世纪80年代高亭地图 1918年高亭镇地图 2007年岱山城区图 19世纪80年代沈家门地图 1919年沈家门地图 上世纪90年代初沈家门地图 1994年沈家门地图 2000年普陀城区卫星影像图 2018年普陀城区卫星影像图 上世纪90年代初舟山新城卫星影像图 2000年舟山新城卫星影像图 2012年舟山新城域区图 2017年舟山新城域区图 2018年舟山新城卫星影像图 舟山海域图 舟山群岛地图 印象定海古文化手绘旅游地图 定海古城古文化手绘地图 小沙古文化手绘地图 定海五山绿道地图 朱家尖岛地图 杭州湾地图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2一2030)(2018年修改) 舟山港综保税区地图 舟山本岛综交通体系规划图 舟山本岛轨道交通系统专项规划图 甬舟高速 甬舟第二高速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图 高亭秀山高速公路图 舟山规道交通规划图 舟山规道交通设想图 宁波舟山铁路平面方案示意图 水道分布图 金塘海底隧道 甬舟高铁站点 未来将连接上海的舟山北向第二通道规划图 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公路工程方案概略图 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