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高二(3)班

1年前 (2024-04-21)
我们的高二(3)班王秉仁 1964年9月,我们有缘走到一起,进入九中高中学习,组成高一3班一个新的集体。
高一时的班主任是孙世强老师,高二时是鞠大昌老师和孟祥玉老师。
班长李华祥,团支部邵秉如,班中二巨头都是衙门口中学的,只能说衙中厉害! 这是校园里的一栋小楼,我们的教室就在这栋楼的二楼。
远处是深水井井台和老槐树,九中几经发展扩建,这棵老槐树一直舍不得砍去。
保留今天,成为老九中人校园里仅存的记忆。
可以看到近前的柿子树,进校门一上坡,就是一片柿树林。
现在看起来有些简陋不堪的百米跑道、领操台和平房教室。
大概是1963年,学校决定利用原有的鱼池建一个游泳池。
翠微山下到处都有大石头,是建泳池的基本材料,需要花钱的是只要买些水泥就可以了。
东墙外有石景山发电厂冷却水的排水渠,解决了泳池的水源问题。
自此,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会有成群结队的学生上山背石头。
艰苦奋斗,白手起家是九中的优良传统。
九中也成为了北京市个拥有游泳池的中学。
学生的游泳比赛。
现在看起来,水不太干净啊?就是在这里,很多同学学会了游泳。
鞠、孟二位老师带领我们爬香山。
登高望远,指点江山。
虽然照片不太清楚了,但能留到今天,十分珍贵。
能认出来吗?右下角前排的人就是鞠大昌老师。
左边第二人是孟老师,右边人是鞠老师。
黑白照片,记录了少年时代的我们。
那时候喜欢的课外活动就是爬山。
看来此时已经开始文化大革了,戴着毛主席像章,清一色的齐肩小辫子。
这两张是在衙门口照的,想不起来为什么跑到衙门口去玩? 常去的八大处二处。
文化大革期间在操场上的留影。
天安门广场上的留影。
女生们也喜欢在天安门广场上留影。
上学时,法海寺是男生宿舍,这是和二班的几个同学影。
可以看到铜钟和大雄宝殿的一角。
这一张应该是班级毕业照。
没有老师,同学也只有16人,那个时候许多同学已经离开了学校,回乡的、插队的、参军入伍的。
拍摄于68年7月,它的价值在于留下了那个年代的特殊印记。
68年12月,我们班有十个同学要去山西插队了,这是我们班毕业离校人数最多的一批。
在校门口留影。
班长李华祥当时已经回乡,听说我们要去山西插队,跑到学校,为我们送行。
同学们陆续地离开了学校,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各行各业,那个年代真是说走就走。
好儿女志在四方!再见吧!我的同学!我的九中! 若干年以后,我们又聚在一起。
人逐渐老了,沧桑刻在脸上。
不变的是同学之情,师生之情,依然浓烈。
我们经常聚会。
这两张拍摄于1995年10月,八角雕塑公园。
中午鞠老师请客,老孙家羊肉泡馍。
农庄园小聚,邵秉如做东。
鞠老师家小院,阳光灿烂,温馨愉快。
金秋十月,西山国家森林公园。
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去高井看望费守身,回来重游法海寺。
又一次农庄园班级聚会。
2016年5月,九中70年校庆日,齐聚九中校园。
由于文化大革的原因,我们64年升入高中,67年之后陆续离开学校,没有读过高三,因此高中阶段的学习,永远定格在了高二(3)班。
我们也成为了文化大革造就的一代“老三届”。
我们的两位班主任老师,这些年来一直同我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友谊。
亦师亦友,潜移默化地继续地教导我们如何做事,怎样做人。
我们祝愿鞠、孟老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我们祝愿高二(3)班老师同学心心相印!友谊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