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学历哥”、“励志哥”张淑宝:人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奋斗!
1年前 (2024-04-21)
青岛“学历哥”、“励志哥”张淑宝:人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奋斗!张淑宝 来自山东新泰的农村青年——张淑宝(目前在即墨蓝村工作),16岁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毅然辍学外出打工,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工作之余,他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用了八年的时间考取了三所大学四个学历,一个人力资源师证书,被网友们称为“学历哥”、“励志哥”。
目前张淑宝还在坚持学习,未来准备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还在着手准备考研。
这是《人民日报》转载的张淑宝的事迹。
视频报道。
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央视网消息:他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16岁打工外出,通过8年的时间自学,已经拥有了两个本科文凭,目前还在坚持考研,这位大家眼里的“励志哥”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张淑宝是山东泰安市新泰市人,现在在青岛的一家厂子里打工,其实当年,他也算是村里的学霸,可因为家庭条件困难,从16岁开始,张淑宝就四处打工贴补家用。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2001年,张淑宝重拾书本,利用工作的闲暇时间开始自学。
经过努力,他已经拿到了山东师范大学的本科证书、齐鲁工业大学的本科证书,以及人力资源师的二级证书。
虽然有了这些成绩,但是张淑宝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
去年他还参加了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的考试,虽然没有通过,却让小张明确了自己下一步的方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张淑宝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只要去做,梦想就会有实现的! 视频报道。
《工人日报》大篇幅报道。
张淑宝说:“学习给我带来的改变就是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每天觉得有了奔头,学习的知识可以用在工作上。
比如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工作分析、思维能力的提高,这些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他告诉记者,他的理想是帮助更多的人认清自己的目标和道路,希望鼓励更多出身贫寒的子弟,不自暴自弃,努力奋斗。
网络点击量持续走高,这是《光明日报》的转载。
《半岛都市报》推出专题视频——《胶带工人是学霸》。
《半岛都市报》推出整版报道。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永端 上周,他在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的考场上又搏击了一把。
1.78米的个头,180斤的体重。
与想象中的文弱形成强烈对比,35岁的农民工张淑宝不仅不瘦小,而且相当“敦实”。
来自泰安新泰市农村、原始学历仅为初中的他,一边在青岛打工,一边坚持自学,用8年时间拿到了山东师范大学的专科、本科学历和一个人力资源师证书。
此外,他在山东大学的自考新闻学本科和齐鲁工业大学的自考广告学本科各差一门就将毕业。
8年时间,一个农民工通过自学拿到多个学历证书,堪称真正意义上的“学历哥”“励志哥”。
“我知道什么该放弃,什么该拿起,我曾经痛过,所以选择不停奔跑。
”他说,“‘草根’的运唯有自己才能改变。
” 放弃,为了不痛 人生中的次“放弃”,并没有让少年时期的张淑宝觉得“痛”。
1998年,家住泰安新泰市刘杜镇围山村的张淑宝16岁。
这年夏天,一张录取通知书邮寄到了村里。
“当时邮递员将录取通知书送到我家时,我正坐在黑白电视机前观看长江一线官的抗洪。
”张淑宝说,他参加中考后被泰安机械电子工程学校录取了。
但3年中专的学习费用为10980元。
“当时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张淑宝说,“在我们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考上中专那是多少学生梦寐以求的事,自己初中苦读4年,就是为了走出大山。
” 张淑宝的父亲也非常高兴。
“好呀,这几年你没白学,就准备去上学吧。
”父亲坐在院子的木板凳上,对儿子说。
张淑宝说,“当时全家一年的总收入也就2000元,1万多元的学费去哪里凑?哪怕全家人5年不吃不喝也凑不齐学费!” 当天晚饭的桌子上,张淑宝并没有见到父亲,直到深夜,回家的父亲才说到一个亲戚家借来了1000元钱。
之后的日子里,尽管父亲在张淑宝的阻拦声中,三番五次地跑亲戚、跑邻居家借学费,但最终这学费没有凑齐。
“这学我不上了。
"张淑宝对家人说。
“当时的‘放弃’,我没觉得‘痛’。
”张淑宝觉得,万元学费连着全家包括年幼的妹妹4口人的运。
痛了,不能放弃 当年秋天,他跟随姨夫乘上了前往济南的客车。
经过多次转车,他和姨夫来到了位于德州的一家电磁线厂打零工。
1999年春节刚过,他就和老乡到了一个筑路工地打起了零工。
异乡漂泊3年多,张淑宝每月能用汗水赚回1100多元工资。
就在此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父亲在一个采石场采石时,不慎崩了眼睛。
张淑宝慌忙带着自己的血汗钱赶往老家带着父亲去医院治伤,父亲的这次伤情,几乎花光了他打工赚来的血汗钱。
手中的积蓄用尽之后,张淑宝不得不再寻生路。
这次,他的目的地是江西省一处高速公路的筑路现场。
此时的张淑宝21岁,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已整整5年。
但他仍旧是个没有什么技术特长的农民工。
5年的异乡漂泊,有时会让他忆起5年前的那份中专入学通知书。
如果那3年中专学业顺利完成…… 此时的他痛了。
“痛,源自知识的欠缺。
”他说。
用学历改变运?对他这个居无定所的农民工而言,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去考学历,似乎并不现实。
在外打工的这些年,他一直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和《百年孤独》带在身边,这三本书不知读了多少遍。
高速公路施工工地离镇上30里路,他利用休息的那天步行到镇上的一家小书店里,花17元买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
每到晚上,躺在床上的他开始在灯光下逐字逐句地看,甚有些经典的句子或段落他会背下来。
一个农民工学词典,有工友笑他“疯了”,也有工友见了他笑着直摇头。
2004年,一直漂泊的他带着被褥和这本汉语词典,从老家来到了即墨蓝村镇的一家工厂打工。
看着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发展差异,张淑宝深切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运。
知识怎么来?要学。
当时,因为家贫,张淑宝自己放弃学业,是因为不让家人生痛;现在,家乡与他乡、自己与他人生活状态的差异,深深刺痛了他。
灵魂深处,他意识到,只有不放弃学习,才能改变自己。
不痛,也不能放弃 白天,他在一线操作机械,晚上他在宿舍里将铁床用被单一围,将小台灯挂在床边看书。
自初中就喜欢文学的他,开始涉读更多的文学刊物等书籍。
老家的一名姑娘得知一个农民工竟然爱学现代汉语词典、爱读书,“一个爱学习的男人差不到哪里去”。
就这样,这个姑娘2006年嫁给了张淑宝。
结婚后的张淑宝依然在即墨蓝村的这家公司打工,而他的妻子则在老家农村看家种田。
随着女儿的降生,妻子有时会来青岛,他就在公司周边租了一个阁楼,少让娘儿俩来青岛有个住处。
有了自己的小空间,爱好读书的张淑宝如鱼得水。
当年“放弃”学业,是不想看着家人因自己生痛;现在的他觉得时机成熟了,他要加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大军,重新走进考场。
“为学知识充实自己,也为拿学历。
”他说,“也想用行动证明自己不进校园同样也能成就自己。
” 2010年,他走进即墨招考办报了名,打算参加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
报名后的他,没有向任何一个同事声张,甚连妻子和父母都没有告诉。
上班时张淑宝就在厂子里摆弄机器;下班了,他把自己关在那个小阁楼里。
经过半年多的拼自学,2011年1月,他在忐忑不安中走进了考场。
两天考试过后,他没有刻意等成绩,而是又一头扎进了书本里,他要准备其他科目的考试。
数周后,成绩公布,他发现自己所考的4门课程全都过关了! 他仍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妻子。
1年半之后的2012年,当他将10多门课程全部考出来,顺利拿到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毕业证时,他才打电话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妻子。
此时,电话那头“激动不已”的妻子说,“你这人咋就这样呢!” 拿到专科毕业证后,张淑宝又果断报考了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
又学习了1年半,各科成绩又顺利过关。
按照考试程序,他要参加论文答辩。
当时,张淑宝写的近万字的《论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引起大学教师的极大兴趣。
在答辩现场,这名老师说,“你的论文观点新颖,脉络清晰,90分,祝贺你毕业了。
” 走出答辩现场的时间,张淑宝将这一消息告诉了仍在老家的妻子,妻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让他在幸福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追梦,路在远方 2014年下半年,张淑宝又报考了山东大学新闻学自考本科和齐鲁工业大学的广告学自考本科。
此时,由于小女儿降生加之大女儿也到了入学的年龄,张淑宝将妻子和女儿接到了蓝村镇,并在公司旁边的五里村租了平房,每月的租金360元。
张淑宝在工厂打工,他的妻子则在家中照看两个孩子,下班回家的张淑宝则扎进书堆里继续他山东大学和齐鲁工业大学的课程。
“山东大学和齐鲁工业大学的课程,再各考一门课就毕业了。
”12月25日,张淑宝告诉半岛记者,这期间,他还考出了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
这些仍没有让他满足。
之后,他报考了中国海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
一个农民工竟然报考研究生,这连张淑宝所在工厂的负责人都感觉惊讶。
“在考研究生之前,厂里才得知这个消息。
”张淑宝所在厂的一名负责人告诉半岛记者,“我们本来打算给他放假两天让他休息应考,可他在岗位上坚持上完了一个班。
” 张淑宝上完夜班时已是12月23日清晨了。
这天清晨他直接乘上了蓝村开往青岛北的火车,下了火车他又乘上了前往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的公交车。
23日、24日两天,张淑宝在中国海洋大学参加了研究生考试。
“英语基础差一些。
”他说,“期望自己被录取,若录取不了,也不会气馁,下次再战,毕竟妻子支持自己。
” 两天考场奋战,张淑宝又返回蓝村,继续拾掇他那岗位上的钢锭。
“我知道什么该放弃,什么该拿起,我曾经痛过,所以选择不停奔跑。
”在鸽子笼旁,张淑宝告诉半岛记者,“‘草根’的运唯有自己才能改变。
” 每天下班后,张淑宝仍会沉浸在书本里。
早上,他会推开木门骑上他的摩托车,穿过村巷赶往工厂打工。
村巷不长,但是他想走到很远的地方…… [编辑: 张珍珍] 梨视频的视频专访。
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的报道。
网络专访。
入选中学生思想政治时政试题。
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张淑宝获得的各类证书。
《南方都市报》的报道。
工作中的张淑宝。
现在张淑宝决定将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习心得体会,与各位朋友分享、探讨,欢迎各大教育机构、学校来电垂询!张淑宝擅长感恩教育,励志讲座,学生作文,国学启蒙等,拥有丰富的临场经验,主持过多场婚礼、公司年会。
其风格风趣幽默,感情真挚,发人深省,且最为可贵的是,所有案例全部为亲身体会,真实接地气。
欢喜大家来电垂询!(时间以周末为主,地点最好为青岛市内各区和即墨、胶州)电子邮箱:1019579943@q网站站点" rel="nofollow" />
工作之余,他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用了八年的时间考取了三所大学四个学历,一个人力资源师证书,被网友们称为“学历哥”、“励志哥”。
目前张淑宝还在坚持学习,未来准备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还在着手准备考研。
这是《人民日报》转载的张淑宝的事迹。
视频报道。
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央视网消息:他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16岁打工外出,通过8年的时间自学,已经拥有了两个本科文凭,目前还在坚持考研,这位大家眼里的“励志哥”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张淑宝是山东泰安市新泰市人,现在在青岛的一家厂子里打工,其实当年,他也算是村里的学霸,可因为家庭条件困难,从16岁开始,张淑宝就四处打工贴补家用。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2001年,张淑宝重拾书本,利用工作的闲暇时间开始自学。
经过努力,他已经拿到了山东师范大学的本科证书、齐鲁工业大学的本科证书,以及人力资源师的二级证书。
虽然有了这些成绩,但是张淑宝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
去年他还参加了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的考试,虽然没有通过,却让小张明确了自己下一步的方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张淑宝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只要去做,梦想就会有实现的! 视频报道。
《工人日报》大篇幅报道。
张淑宝说:“学习给我带来的改变就是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每天觉得有了奔头,学习的知识可以用在工作上。
比如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工作分析、思维能力的提高,这些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他告诉记者,他的理想是帮助更多的人认清自己的目标和道路,希望鼓励更多出身贫寒的子弟,不自暴自弃,努力奋斗。
网络点击量持续走高,这是《光明日报》的转载。
《半岛都市报》推出专题视频——《胶带工人是学霸》。
《半岛都市报》推出整版报道。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永端 上周,他在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的考场上又搏击了一把。
1.78米的个头,180斤的体重。
与想象中的文弱形成强烈对比,35岁的农民工张淑宝不仅不瘦小,而且相当“敦实”。
来自泰安新泰市农村、原始学历仅为初中的他,一边在青岛打工,一边坚持自学,用8年时间拿到了山东师范大学的专科、本科学历和一个人力资源师证书。
此外,他在山东大学的自考新闻学本科和齐鲁工业大学的自考广告学本科各差一门就将毕业。
8年时间,一个农民工通过自学拿到多个学历证书,堪称真正意义上的“学历哥”“励志哥”。
“我知道什么该放弃,什么该拿起,我曾经痛过,所以选择不停奔跑。
”他说,“‘草根’的运唯有自己才能改变。
” 放弃,为了不痛 人生中的次“放弃”,并没有让少年时期的张淑宝觉得“痛”。
1998年,家住泰安新泰市刘杜镇围山村的张淑宝16岁。
这年夏天,一张录取通知书邮寄到了村里。
“当时邮递员将录取通知书送到我家时,我正坐在黑白电视机前观看长江一线官的抗洪。
”张淑宝说,他参加中考后被泰安机械电子工程学校录取了。
但3年中专的学习费用为10980元。
“当时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张淑宝说,“在我们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考上中专那是多少学生梦寐以求的事,自己初中苦读4年,就是为了走出大山。
” 张淑宝的父亲也非常高兴。
“好呀,这几年你没白学,就准备去上学吧。
”父亲坐在院子的木板凳上,对儿子说。
张淑宝说,“当时全家一年的总收入也就2000元,1万多元的学费去哪里凑?哪怕全家人5年不吃不喝也凑不齐学费!” 当天晚饭的桌子上,张淑宝并没有见到父亲,直到深夜,回家的父亲才说到一个亲戚家借来了1000元钱。
之后的日子里,尽管父亲在张淑宝的阻拦声中,三番五次地跑亲戚、跑邻居家借学费,但最终这学费没有凑齐。
“这学我不上了。
"张淑宝对家人说。
“当时的‘放弃’,我没觉得‘痛’。
”张淑宝觉得,万元学费连着全家包括年幼的妹妹4口人的运。
痛了,不能放弃 当年秋天,他跟随姨夫乘上了前往济南的客车。
经过多次转车,他和姨夫来到了位于德州的一家电磁线厂打零工。
1999年春节刚过,他就和老乡到了一个筑路工地打起了零工。
异乡漂泊3年多,张淑宝每月能用汗水赚回1100多元工资。
就在此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父亲在一个采石场采石时,不慎崩了眼睛。
张淑宝慌忙带着自己的血汗钱赶往老家带着父亲去医院治伤,父亲的这次伤情,几乎花光了他打工赚来的血汗钱。
手中的积蓄用尽之后,张淑宝不得不再寻生路。
这次,他的目的地是江西省一处高速公路的筑路现场。
此时的张淑宝21岁,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已整整5年。
但他仍旧是个没有什么技术特长的农民工。
5年的异乡漂泊,有时会让他忆起5年前的那份中专入学通知书。
如果那3年中专学业顺利完成…… 此时的他痛了。
“痛,源自知识的欠缺。
”他说。
用学历改变运?对他这个居无定所的农民工而言,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去考学历,似乎并不现实。
在外打工的这些年,他一直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和《百年孤独》带在身边,这三本书不知读了多少遍。
高速公路施工工地离镇上30里路,他利用休息的那天步行到镇上的一家小书店里,花17元买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
每到晚上,躺在床上的他开始在灯光下逐字逐句地看,甚有些经典的句子或段落他会背下来。
一个农民工学词典,有工友笑他“疯了”,也有工友见了他笑着直摇头。
2004年,一直漂泊的他带着被褥和这本汉语词典,从老家来到了即墨蓝村镇的一家工厂打工。
看着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发展差异,张淑宝深切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运。
知识怎么来?要学。
当时,因为家贫,张淑宝自己放弃学业,是因为不让家人生痛;现在,家乡与他乡、自己与他人生活状态的差异,深深刺痛了他。
灵魂深处,他意识到,只有不放弃学习,才能改变自己。
不痛,也不能放弃 白天,他在一线操作机械,晚上他在宿舍里将铁床用被单一围,将小台灯挂在床边看书。
自初中就喜欢文学的他,开始涉读更多的文学刊物等书籍。
老家的一名姑娘得知一个农民工竟然爱学现代汉语词典、爱读书,“一个爱学习的男人差不到哪里去”。
就这样,这个姑娘2006年嫁给了张淑宝。
结婚后的张淑宝依然在即墨蓝村的这家公司打工,而他的妻子则在老家农村看家种田。
随着女儿的降生,妻子有时会来青岛,他就在公司周边租了一个阁楼,少让娘儿俩来青岛有个住处。
有了自己的小空间,爱好读书的张淑宝如鱼得水。
当年“放弃”学业,是不想看着家人因自己生痛;现在的他觉得时机成熟了,他要加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大军,重新走进考场。
“为学知识充实自己,也为拿学历。
”他说,“也想用行动证明自己不进校园同样也能成就自己。
” 2010年,他走进即墨招考办报了名,打算参加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
报名后的他,没有向任何一个同事声张,甚连妻子和父母都没有告诉。
上班时张淑宝就在厂子里摆弄机器;下班了,他把自己关在那个小阁楼里。
经过半年多的拼自学,2011年1月,他在忐忑不安中走进了考场。
两天考试过后,他没有刻意等成绩,而是又一头扎进了书本里,他要准备其他科目的考试。
数周后,成绩公布,他发现自己所考的4门课程全都过关了! 他仍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妻子。
1年半之后的2012年,当他将10多门课程全部考出来,顺利拿到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毕业证时,他才打电话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妻子。
此时,电话那头“激动不已”的妻子说,“你这人咋就这样呢!” 拿到专科毕业证后,张淑宝又果断报考了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
又学习了1年半,各科成绩又顺利过关。
按照考试程序,他要参加论文答辩。
当时,张淑宝写的近万字的《论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引起大学教师的极大兴趣。
在答辩现场,这名老师说,“你的论文观点新颖,脉络清晰,90分,祝贺你毕业了。
” 走出答辩现场的时间,张淑宝将这一消息告诉了仍在老家的妻子,妻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让他在幸福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追梦,路在远方 2014年下半年,张淑宝又报考了山东大学新闻学自考本科和齐鲁工业大学的广告学自考本科。
此时,由于小女儿降生加之大女儿也到了入学的年龄,张淑宝将妻子和女儿接到了蓝村镇,并在公司旁边的五里村租了平房,每月的租金360元。
张淑宝在工厂打工,他的妻子则在家中照看两个孩子,下班回家的张淑宝则扎进书堆里继续他山东大学和齐鲁工业大学的课程。
“山东大学和齐鲁工业大学的课程,再各考一门课就毕业了。
”12月25日,张淑宝告诉半岛记者,这期间,他还考出了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
这些仍没有让他满足。
之后,他报考了中国海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
一个农民工竟然报考研究生,这连张淑宝所在工厂的负责人都感觉惊讶。
“在考研究生之前,厂里才得知这个消息。
”张淑宝所在厂的一名负责人告诉半岛记者,“我们本来打算给他放假两天让他休息应考,可他在岗位上坚持上完了一个班。
” 张淑宝上完夜班时已是12月23日清晨了。
这天清晨他直接乘上了蓝村开往青岛北的火车,下了火车他又乘上了前往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的公交车。
23日、24日两天,张淑宝在中国海洋大学参加了研究生考试。
“英语基础差一些。
”他说,“期望自己被录取,若录取不了,也不会气馁,下次再战,毕竟妻子支持自己。
” 两天考场奋战,张淑宝又返回蓝村,继续拾掇他那岗位上的钢锭。
“我知道什么该放弃,什么该拿起,我曾经痛过,所以选择不停奔跑。
”在鸽子笼旁,张淑宝告诉半岛记者,“‘草根’的运唯有自己才能改变。
” 每天下班后,张淑宝仍会沉浸在书本里。
早上,他会推开木门骑上他的摩托车,穿过村巷赶往工厂打工。
村巷不长,但是他想走到很远的地方…… [编辑: 张珍珍] 梨视频的视频专访。
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的报道。
网络专访。
入选中学生思想政治时政试题。
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张淑宝获得的各类证书。
《南方都市报》的报道。
工作中的张淑宝。
现在张淑宝决定将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习心得体会,与各位朋友分享、探讨,欢迎各大教育机构、学校来电垂询!张淑宝擅长感恩教育,励志讲座,学生作文,国学启蒙等,拥有丰富的临场经验,主持过多场婚礼、公司年会。
其风格风趣幽默,感情真挚,发人深省,且最为可贵的是,所有案例全部为亲身体会,真实接地气。
欢喜大家来电垂询!(时间以周末为主,地点最好为青岛市内各区和即墨、胶州)电子邮箱:1019579943@q网站站点" rel="nofol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