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先锋:高桂滋

1年前 (2024-04-21)
抗日先锋:高桂滋谦谷 高桂滋(1891—1959)字培五,陕西定边人,国民陆军中将,1911年参加辛亥革,后加入同盟会,曾参加过长城抗战、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中条山战役等多次著名会战。
毛泽东曾称赞他的抗日经历“光荣历史国人同佩”。
高桂滋出生寒门,自幼因家贫辍学,于是便和弟弟高桂山前往宁夏盐池县,在外祖父开的面坊当学徒。
1911年回到定边县,经他人介绍加入同盟会。
次年入西安讲武堂读书,从而开始戎马生涯。
1914年,自讲武堂毕业后,回乡组建县保安队,担任队长;并带人剿灭盘踞当地多年的土匪杨壳子,声威大震。
陕北镇守使井岳秀于1919年将保安队扩编为骑连,任高为连长。
同时,为防止高实力坐大,又将其调防绥德。
高桂滋因见井岳秀在当地横征暴敛,心生不满,欲联络他人发动变。
意图被井岳秀获知,高只得在1921年春提前变,结果遭遇围剿。
高于1921年5月只身逃甘肃平凉,收集旧部后投奔陇东巡防军帮统张兆江。
1922年,井岳秀要求引渡高桂滋,于是张兆江将高缴械扣押。
张兆江手下幕僚寿云亭将高救出,并与高一同前往河北投奔驻扎在当地的陕西陆军师胡景翼部。
胡景翼见高体格魁梧、谈吐忠厚,加之有他人引荐,便任高为骑营营长。
高桂滋便招集旧部,开赴河南,参加两次直奉战争。
1924年,胡景翼随冯玉祥、孙岳倒戈,导致直系战败、曹锟下台、溥仪出宫。
随后,胡景翼与冯、孙二人组国民军,任高为国民二军独立团团长。
同年,高又在京拜会李大钊,表示拥护孙中山先生的新三大政策。
后国民二军在与直鲁联军的作战中惨败,高桂滋又加入毅军米振标部任第五混成旅旅长。
1926年,高桂滋秘密加入国民。
在李大钊的指示下,于1927年春在江苏淮阴树起旗,参加北伐。
在北伐中,高桂滋先后担任国民革军独立第8师师长、暂编19军军长、47军军长,率部表现英勇;并因此于1928年3月被增补为国民军事委员会委员。
但北伐结束后却遭蒋介石排挤,所在部队被缩编。
高便于1930年3月在山东举反蒋,失败后赴山西担任正太铁路护路军师师长。
此后,经张学良疏通联络,蒋介石将高桂滋所部改编为陆军第84师,高担任师长。
此,在多年的奋斗之后,高桂滋在军界站稳脚跟。
1932年,日军紧逼热河,高桂滋率部开赴喜峰口一带,参与“长城抗战”。
高率部凭借工事与险要地形,予日军以重大杀伤。
所部官在高长期的爱国教育熏陶下顽强作战,许多伤残官坚持不下火线。
甚在脚被炸掉后还坚持作战,直与敌人同归于尽。
整个作战,高部伤亡官达1800余人。
1934年11月,时任国民陆军84师师长的高桂滋奉调返回陕北参与剿共,与红军多次作战结果屡遭重创。
为保存实力,同时受中共团结抗日主张的感召,高桂滋开始与中共秘密接触。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瓦窑堡会议,分析了国民内各实力派的现状,并开始加强对高桂滋的工作。
1936年1月,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称“近与高桂滋谈判作问题,有成功希望”。
此后,毛泽东以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身份,连同周恩来、彭德怀联名致信高桂滋。
在信中,毛泽东等提出与高桂滋部和平相处的八项主张,以实现共同抗日御侮的目的。
高桂滋接信后,十分感动,并与红军秘密签署了互不侵犯协定,为西北地区抗日力量的联起了促进作用。
在经历了在外奔波多年的军旅生涯后,深感时局动荡的高桂滋十分怀念陕西老家,于是决定在省城西安安个家。
因此便选中了当时建国路启新巷的一块土地盖起了一座公馆。
1936年,在高桂滋取得了事业的初步成功时,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
高桂滋在西安的公馆成为事变中的重要地点。
这使得这座公馆与高桂滋本人因此而声名鹊起,也使高成为事变的重要参与者。
在事变发生两天后,蒋被移高公馆居住,并在此度过了可能是他一生中最为煎熬的十。
在这十中,宋子文、宋美龄兄妹在公馆中向蒋报告了南京政府的情况及与张学良、杨虎城会谈的意见。
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宋氏兄妹的陪同下在公馆与蒋会晤,并最终达成了停止内战的六项协议,为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
而在事变前夕,叶剑英前来西安会晤张学良时,中共曾事先与高桂滋联络,高欣然同意中共代表在公馆中借住。
此后,叶剑英在公馆东侧的二号院北房住了近一个月。
因此,西安事变从发生到解决的全过程都与高桂滋公馆息息相关,高本人也因此成为事变中的关键人物。
对于高桂滋而言,能够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积极参与西安事变,并非偶然。
这主要是由于他具有浓厚的家国观念,因此方能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全力促成事变的解决,以求达成团结抗日的局面。
而在事变前后,高桂滋更是积极参与对日抗战,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日先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已升任十七军军长的高又奉率部东进抗日,先后在井儿沟、喜峰口连胜两仗,歼敌千余人,并缴获甚多。
1937年9月,著名的平型关战役爆发,时任17军军长兼任84师师长的高桂滋率部正面布阵迎敌,与八路军115师互为左右翼。
日军铃木师团、坂垣师团轮番向高部攻击,高率部与八路军115师相配,与日军激战五天六夜,给日军以重创。
平型关战役威震中外,彻底粉碎了日寇“三个月”的狼子野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84师死守五天六夜,牺牲过半,可谓精忠报国。
经过这次战役,高桂滋的部队元气大伤。
1938年春,高部拨归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指挥,在晋南同日军开展游击战,后任36集团军副总司令,同时参与建立了太岳山区根据地。
1938年11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欲将高桂滋部调往与陕甘宁边区毗邻的陕北绥德一带。
高未贸然行动,而是人赴延安送信给毛泽东,表明誓死抗日、不打内战的决心。
在接信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展开商议,驻在国统区的中共人员向国民政府阐明立场,最终使高桂滋部未调往陕北。
1939年高部奉参加中条山战役,驻防恒曲。
1941年5月,在中条山战役中,高桂滋的部队遭逄日军的袭击,军部与作战部队失去联系,高桂滋军部在申家沟被日军冲散,携数人稳身山中,日军悬赏10万元搜捕高桂滋。
高在群众掩护下,辗转月余,脱险归队,率部突围渡河,驻防新安,后调渑池,兼任中条山游击总司令。
1943年,高桂滋部调往甘肃固原,同时参与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
但是,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的劝说下,高桂滋不愿在陕甘宁边区搞摩擦。
此后,在高的暗中支持下,还建立了从固原经王洼子(今陕西吴起县)到边区的秘密交通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民当局对边区的经济封锁。
1945年高桂滋在重庆毕业于陆大将官班,当选为国民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对17军两次缩编,任高桂滋先后为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
部队由何文鼎接管,释其权。
1947年高桂滋任西安绥署副主任,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前,拟任高为前线总指挥,被高婉言谢绝。
解放战争时期,高桂滋开始在西安的公馆内深居简出,并被特务监视。
在此处境下,他还向中共地下组织提供了国民围堵中原野战军突围部队的作战计划等重要情报。
1949年5月,高桂滋被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裹挟到汉中。
此后,高借口夫人在重庆治病而飞往重庆。
到重庆后,他拒绝前往台湾,并和夫人及儿子避入一家外国人开的医院。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
高桂滋在重庆市军管会副主任阎红彦的帮助下前往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高桂滋曾任西北军员会委员兼西北农村工作部副部长。
1951年7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给志愿军捐献飞机一架。
1954年被选为全国二届政协委员。
1959年1月9日,高桂滋因病于北京不幸逝世。
在追悼会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送来花圈,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担任主祭。
高桂滋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公墓,而这位抗日名将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民族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