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的介绍

1年前 (2024-04-21)
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的介绍阳光女孩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经常在冬天欺负住在山里的人们,有一些人想把它除掉,也有一些人想把它赶走。
有“年”又来了,许多人家里都遭到了袭击。
只有几户挂着红布帘,门外生着火堆或敲敲打打闹翻天的人家没有受到伤害,因此山里的人们知道了“年”怕三样东西。
当“年”再来的时候,人们用这三样东西把这个大怪物给赶走了,从此都不敢来伤害人们了。
以后代代相传,便形成了过年热闹的习俗。
元宵节之际,许多人都会吃元宵,但老一辈福州人在元宵之夜,吃的可不是元宵,而是吃“三粿”,也就是糖粿、芋头粿(肉丸)和菜头粿,这就是过去的老福州们元宵节要吃的传统食物。
糖粿糖粿,福州语音译词,因其味其态而得名,即传统年糕,汉族传统农历年春节应时米食。
福州当地,每除夕,或提前在廿七、廿八就已经有人厝(人家)开始量米磨浆蒸年糕了。
糖粿的分类:白糖粿:以白糖和浆,色泽呈白色的年糕。
(与白粿不同,白粿是另一种食物)红糖粿:通常简称糖粿,以红糖和浆,色泽暗红的年糕,象征年年高,年年红。
蒸糖粿:蒸年糕。
煎糖粿:煎炸年糕片。
平日里,每家每户一般不蒸糖粿,只是到临近过年才开始筹备,置年货、蒸糖粿等,在福州习俗里,和白粿、菠菠粿等同样,通常也作为祭祀祖先与供奉明的供品之一。
芋头粿芋粿,是福建福州、闽南和广东潮汕地区的著名汉族小吃品种。
它是用芋头擦成丝,加调料以及米浆蒸好切块,再经过油炸制成的一种食品,是福州人早餐和点心不可或缺的一道小吃。
制作芋粿,先以糯米研磨之米浆压干后,再和芋头去皮切成丝及油葱香料搅拌,再细分约巴掌大小一块一块压平后放置于弓蕉叶上,再放入笼床后置于灶上大鼎以热水炊熟。
菜头粿菜头粿即萝卜糕。
菜头系萝卜俗名,菜头粿是福建地方汉族年糕的一种,每逢过年时节,各家各户都有蒸制。
菜头粿外酥内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腻,若将菜头粿切片,锅里放油,油热放入菜头粿,煎微黄翻面,再煎微黄,此时蘸辣椒酱风味更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1],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
2009年,又改为三天。
[2]2014年清明节假期为4月5日4月7日。
[3]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4]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日子,扫墓祭祖习俗今在岭南一带仍盛行。
经历史发展演变,清明节吸收融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礼俗主题。
[4][5][6][7]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古时候“端”是开端的意思,可作“初”解释,“五”和“午”通用。
端午节的由来源远流长,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四五千年前,生活在江、浙境内的我国古代的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就在端午这。
近2250多年来,才成为悼念屈原的节日。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曾当过楚国的左徒、三闾大夫。
那时楚国外有强敌,内有奸臣,楚王不听屈原忠告,反而把他革职,放逐到湖南。
在流放途中,屈原怀着忧伤悲愤心情,写下了许多沉痛悲壮的诗歌,最著名的就是《离骚》、《九歌》、《九章》等。
公元前278年,屈原62岁,他在长沙附近突然听到楚国郢都被秦军攻下的不幸消息,屈原感到自己的一切希望都已破灭了,就在五月初五这天抱着石头纵身跳进了长沙附近汨罗江自尽了。
关于端午节习俗见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角黍就是粽子;鹜是家鸭。
人们“烹鹜”祭奠屈原,就是鸭子善于游泳,幻想用群鸭托起屈原的遗骨,不致被蛟龙吞食。
直到今天,不少地方在端午这天有吃鸭子或划龙舟时抢鸭子的习俗。
端午节作为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民族传统节日,它体现了人们热爱忠良、痛恨奸邪的思想感情,也表达了人们悼念缅怀爱国志士仁人的美德。
因此,很多地方还有插菖蒲、燃艾条、洒雄黄的习惯,含有驱虫灭害、驱邪避祸的寓意。
农历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这叫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民俗。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1][2]中秋节在2006年5月20日入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中文名称中秋节节日起源祭祀外文名称Midautumn Festival别名秋夕、八月节、八月半节日食物月饼、桂花酒节日意义象征家庭团圆幸福节日类型传统节日流行地区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设定时间唐朝历史追溯西周时期月 份农历八月出现作品《归去来兮辞序》《纂要》地区中直单位申报地区文化部遗产类别民俗遗产编号Ⅹ-5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习俗祭月、观潮、猜谜、赏桂花、玩花灯日期农历八月十五日荣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一个与道教有关的话故事。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瘟在汝河出没,散布各种瘟疫,害得百姓死伤无数。
当地一青年恒景看不下去,经历千辛万苦找到一位法力高强的仙为师,学得武艺准备返乡杀瘟时,他师傅送他一包茱萸叶和一瓶菊花酒。
恒景回乡之后登上高山与瘟搏斗,经过几百个回终于消灭瘟,瘟疫也就此散去,此后人们就为纪念这件事就有了重阳节,其中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乃是恒景返乡时杀瘟的时间。
经过时间的推移,重阳节当天也有了登高避疫、佩戴茱萸叶和饮菊花酒的习俗。
北方中学 232班 孙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