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赏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1年前 (2024-04-21)
音乐赏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言者 作者: 言 者 背景音乐:月光奏鸣曲 演奏:原苏联钢琴演奏家:Emil Gilels 图片:网络 我十分钟爱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他的许多作品在音乐艺术的宝库里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月光奏鸣曲》便是他众多作品之中的代表之一。
我为了演奏好这首曲子,便对它的创作背景;乐曲的情感及基调;乐句、段落之间的对位、衔接等,先作了一个深入的理解。
现整理成文,并配以钢琴演奏Emil Gilels的专业演奏录音,供网友赏析。
这首钢琴曲,写于1801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贝多芬于1770年诞生在德国的一个位于莱茵河畔的小城---波恩。
其父是唱诗班的演职人员,受其父的熏陶,及严厉的管教,贝多芬4岁就接触键盘,8岁就登台表演。
但总的说来,贝多芬一生坎坷,常与贫困、、孤独、挫折、彷徨相伴。
28岁开始患耳疾,48岁便失聪进入无声世界,在创作这首《月光奏鸣曲》时,他31岁,正是他创作的时期,但又逢失恋,他的女友朱莉.圭恰迪因门第的鸿沟,移情别恋,离他而去,给他巨大的打击。
所以《月光奏鸣曲》的总基调是忧伤与无奈。
但创作的灵感来得又出乎寻常,完全是即兴之下,一挥而就。
我经多方查阅相关资料,才知还有如下一段传奇故事。
话说当年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演出时,这天傍晚他在幽静的河边散步,忽然听到从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quot这首曲子太难了,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么弹,要是能亲耳听听贝多芬弹就好了。
quot一个男的说:quot是啊,可是音乐会的门票太贵,咱们太穷了。
quot姑娘说:quot哥,你别难过,我只是随便说说罢了。
quot听到这里,贝多芬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坐在钢琴前,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道:quot先生,您找谁?是不是走错门了?quot贝多芬答道:quot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个姑娘听的。
quot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在钢琴凳上坐下,弹起了刚才盲姑娘弹的曲子,盲姑娘听得出了,一曲终了,盲姑娘激动地说:quot弹得多纯熟啊!弹得多细腻啊!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quot贝多芬没有回答,而反问道:quot你爱听吗?那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quot一阵风吹进来,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色的薄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如银的月色,按起键来。
姑娘出地听着,她似乎面对着一片浩瀚的湖泊,月亮从水平面上冉冉升起,微波粼粼的湖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在云朵里穿行着。
突然,风起云涌,卷起银色的大浪扑向岸边,她仿佛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情景。
风停了,浪静了,湖面又恢复了平静,还是那样的安详,美丽......等兄妹俩从如梦的情景中缓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他们的简陋的茅屋,飞奔回到住的旅馆,化了一整夜的时间把刚才即兴发挥而成的曲子记录下来,于是《月光奏鸣曲》就这样诞生了。
《月光奏鸣曲》共分三个乐章,乐章是柔板,但又刚柔相济;第二乐章展现了对甜蜜往事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第三乐章为急促的快板。
整曲以乐章最为著名,这一乐章层次分明,感情丰富。
在这里作曲家对月恋情,在咏月的基础上,又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全曲以升C小调的调式贯穿,作曲家除了表达了对宁静月夜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外,还将爱情遭遇打击后的忧郁苦闷,用音符表现得。
因此总的格调十分伤感。
一开头作曲家以逐级下降的低音八度作为主旋律,配以分解小三构成的连续三连音,作为整曲的引子,可谓独具匠心。
接着一个十六分音符的高音,突然切入,随即转入高音区的主题,婉转悠扬,似乎月光如银,湖面上涟漪荡漾,微风吹拂,杨柳低垂。
在三连音的层层推进下,色彩不断明朗。
但好景不长,四个低音的四分音符,成四对低八度,来回游动,打破了一汪平静的水面,好似投石下水,激起了不协调的水花。
似乎在暗示着某种不祥的来临。
在这首曲中,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时而期待时而失望;时而思绪如潮时而沉思;时而忧伤猜疑时而又信念坚定。
到了乐曲中段,又是一连串的三连音,不断递进,似乎渐入佳景,光明随即。
不料这些三连音又连续下挫,一连串的下行音符,令曲调跌入低谷,令人扼腕叹息。
这是一段贝多芬最为杰出的柔板乐章,既写了景,又抒了情。
这正是他的这段恋情的真实写照。
因为此时他的女友朱莉.圭恰迪由于无法逾越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不得不离他而去。
后于1802年嫁入豪门,成了一位伯爵夫人。
所以贝多芬将内心的痛苦和强烈的悲愤全部倾注在这首曲中。
收尾处,作曲家一改常规,以低音为基调,高音作伴奏,一声声的低音好似一声声的叹息,在月夜中回荡,又好比月亮拨开迷雾在云层中穿梭,荡气回肠,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贝多芬的这首曲子因此也成了千古绝唱,让人感到回味无穷,深感音乐艺术的魅力,是无法抵御的。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往往能激起人们对某个事物的共鸣,朋友,您也有类似的体会吗? 言 者 2016年12月14日
我为了演奏好这首曲子,便对它的创作背景;乐曲的情感及基调;乐句、段落之间的对位、衔接等,先作了一个深入的理解。
现整理成文,并配以钢琴演奏Emil Gilels的专业演奏录音,供网友赏析。
这首钢琴曲,写于1801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贝多芬于1770年诞生在德国的一个位于莱茵河畔的小城---波恩。
其父是唱诗班的演职人员,受其父的熏陶,及严厉的管教,贝多芬4岁就接触键盘,8岁就登台表演。
但总的说来,贝多芬一生坎坷,常与贫困、、孤独、挫折、彷徨相伴。
28岁开始患耳疾,48岁便失聪进入无声世界,在创作这首《月光奏鸣曲》时,他31岁,正是他创作的时期,但又逢失恋,他的女友朱莉.圭恰迪因门第的鸿沟,移情别恋,离他而去,给他巨大的打击。
所以《月光奏鸣曲》的总基调是忧伤与无奈。
但创作的灵感来得又出乎寻常,完全是即兴之下,一挥而就。
我经多方查阅相关资料,才知还有如下一段传奇故事。
话说当年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演出时,这天傍晚他在幽静的河边散步,忽然听到从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quot这首曲子太难了,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么弹,要是能亲耳听听贝多芬弹就好了。
quot一个男的说:quot是啊,可是音乐会的门票太贵,咱们太穷了。
quot姑娘说:quot哥,你别难过,我只是随便说说罢了。
quot听到这里,贝多芬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坐在钢琴前,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道:quot先生,您找谁?是不是走错门了?quot贝多芬答道:quot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个姑娘听的。
quot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在钢琴凳上坐下,弹起了刚才盲姑娘弹的曲子,盲姑娘听得出了,一曲终了,盲姑娘激动地说:quot弹得多纯熟啊!弹得多细腻啊!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quot贝多芬没有回答,而反问道:quot你爱听吗?那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quot一阵风吹进来,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色的薄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如银的月色,按起键来。
姑娘出地听着,她似乎面对着一片浩瀚的湖泊,月亮从水平面上冉冉升起,微波粼粼的湖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在云朵里穿行着。
突然,风起云涌,卷起银色的大浪扑向岸边,她仿佛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情景。
风停了,浪静了,湖面又恢复了平静,还是那样的安详,美丽......等兄妹俩从如梦的情景中缓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他们的简陋的茅屋,飞奔回到住的旅馆,化了一整夜的时间把刚才即兴发挥而成的曲子记录下来,于是《月光奏鸣曲》就这样诞生了。
《月光奏鸣曲》共分三个乐章,乐章是柔板,但又刚柔相济;第二乐章展现了对甜蜜往事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第三乐章为急促的快板。
整曲以乐章最为著名,这一乐章层次分明,感情丰富。
在这里作曲家对月恋情,在咏月的基础上,又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全曲以升C小调的调式贯穿,作曲家除了表达了对宁静月夜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外,还将爱情遭遇打击后的忧郁苦闷,用音符表现得。
因此总的格调十分伤感。
一开头作曲家以逐级下降的低音八度作为主旋律,配以分解小三构成的连续三连音,作为整曲的引子,可谓独具匠心。
接着一个十六分音符的高音,突然切入,随即转入高音区的主题,婉转悠扬,似乎月光如银,湖面上涟漪荡漾,微风吹拂,杨柳低垂。
在三连音的层层推进下,色彩不断明朗。
但好景不长,四个低音的四分音符,成四对低八度,来回游动,打破了一汪平静的水面,好似投石下水,激起了不协调的水花。
似乎在暗示着某种不祥的来临。
在这首曲中,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时而期待时而失望;时而思绪如潮时而沉思;时而忧伤猜疑时而又信念坚定。
到了乐曲中段,又是一连串的三连音,不断递进,似乎渐入佳景,光明随即。
不料这些三连音又连续下挫,一连串的下行音符,令曲调跌入低谷,令人扼腕叹息。
这是一段贝多芬最为杰出的柔板乐章,既写了景,又抒了情。
这正是他的这段恋情的真实写照。
因为此时他的女友朱莉.圭恰迪由于无法逾越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不得不离他而去。
后于1802年嫁入豪门,成了一位伯爵夫人。
所以贝多芬将内心的痛苦和强烈的悲愤全部倾注在这首曲中。
收尾处,作曲家一改常规,以低音为基调,高音作伴奏,一声声的低音好似一声声的叹息,在月夜中回荡,又好比月亮拨开迷雾在云层中穿梭,荡气回肠,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贝多芬的这首曲子因此也成了千古绝唱,让人感到回味无穷,深感音乐艺术的魅力,是无法抵御的。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往往能激起人们对某个事物的共鸣,朋友,您也有类似的体会吗? 言 者 2016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