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必胜

1年前 (2024-04-21)
中国人民必胜银杏树 1958年7月1日,毛泽东满怀深情,写下《七律二首·送瘟》: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在毛泽东诗词中,这是专门以民生问题、医疗事业为主题写的作品。
毛泽东心系百姓,情注民生,彰显了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领袖情怀。
  在中国,曾经有一种流传久远的灾难。
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女尸中,就发现有血吸虫卵。
1949年,渡江战役时,许多北方籍战士感染血吸虫病,导致大规模非战斗性减员。
血吸虫病流行于我国南部和长江沿岸十二个省市,患者轻则丧失劳动能力、重则死亡,妇女不能生育。
毛泽东对此忧心如焚:“除开历史上死掉的人以外,现在尚有一千万人患疫,一万万人受疫的威胁。
是可忍,孰不可忍?”  1950年4月20日,卫生部向华东区、中南区下发《关于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示》。
1951年9月9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中央关于加强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提出“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自此,一场、历时数年的人民防疫战争,在南方诸省展开。
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
毛泽东读到这篇“棺材田”变丰产田、“寡妇村”变幸福村、枯木又逢春、百姓得的报道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微风拂煦,旭日临窗。
遥望南天,欣然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
  《送瘟》的首,写旧中国瘟猖獗、人民遭殃的悲惨景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旧社会的强烈愤恨。
  “绿水青山枉自多”,中国南方向来以鱼米之乡著称,可血吸虫竟使大好河山萧杀黯淡。
“华佗无奈小虫何”,华佗堪称中国古代名医的典型代表,但对血吸虫病也是无可奈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村落不见庄稼,到处杂草丛生。
“人遗矢”用廉颇故事写出人体弱多病的状态。
“矢”同“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将军虽老,尚善饭。
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万户萧疏鬼唱歌”,千家万户人丁稀少,死气沉沉,只有鬼在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对人民的关切之情随着想象飞到天外,遨游广阔宇宙长河之中。
然而,年年岁岁惨况依然,苦难依旧,人们到哪里去寻求解脱、消灭瘟君的救星呢?  “牛郎欲问瘟事”,在中国古代创造的众多里,只有牛郎织女是劳动者。
牛郎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他当然关心人民的疾苦,要问“瘟”肆虐之“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如何回答牛郎的发问呢?诗人的答词是:一切悲欢离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了。
  《送瘟》的第二首,描写新中国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精振奋,斗志昂扬,战胜瘟,征服自然,使祖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作品情绪热烈、语调高亢,与首感情抑郁、语气哽咽形成了鲜明对比。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州尽舜尧。
”春风荡漾,杨柳轻拂,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中国人民翻身解放之后,发挥出的聪明才智和满腔热情,个个像古代圣贤尧舜一样奋发有为,不断创造人间奇迹。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暮春的落花飘入水中,随人的心意翻着锦浪,一座座青山相互连接,就像专为人们搭起的凌波之桥。
山水焕发青春,大地日新月异。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五岭泛指山脉,三河泛指河流,代表了整个中国。
“银锄落”,写农民在山上劳动,“铁臂摇”写工农大力兴修水利,通过描绘改天换地来反映送瘟的伟大实践。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试问瘟,你要到哪里去呢?人们已焚化纸船,点燃蜡烛,火光照耀天际,用这些来送走瘟,表达了对瘟的蔑视和嘲笑,表现了胜利者的自豪和喜悦。
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组织和广大员干部 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中国共产必将带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中国人民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