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的老行当

1年前 (2024-04-21)
老底子的老行当北景苑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从前的所见所闻仅剩下一些记忆的片段,但却是很值得回味的时代痕迹。
很早以前,物资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大家生活都很简朴,家里的东西坏了,都还要修修好再继续使用呢,都舍不得轻易丢掉的。
过日子都是“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
生铁补锅子、削刀磨剪刀、补缸、补瓫、补碗、修雨伞、修牙刷、修毛笔、修钢笔、修棕梆、箍桶……等等一些从前的老行当,那些能工巧匠,正是大家“修修补补又三年”的好帮手。
现在,这些从前的老行当很多都已经没有了,或很少再看见了,我也只能凭儿时的那些模糊了的记忆片段,“外行人看花俏”似的描述一番…… —— 削刀磨剪刀 削刀磨剪刀,现在虽然还有,但是已经很少能够看见了。
从前,磨刀师傅在肩膀上扛着一条长凳,全部行头家活都在这凳子上面了。
“削刀……磨……剪刀……”这拉着长长调子的吆喝声,那时的我们大家都很熟悉。
磨剪刀是水磨,磨菜刀先要削掉一点,然后再水磨。
磨好了以后,还要当场剪或切旧布条,以检验质量。
那天,忽闻窗外“磨……剪……子唻……戗……菜……刀……” 噢,一听就知道是外来匠人的吆喝声,本地匠人的吆喝声不是这样的。
——箍桶。
箍桶师傅其实也是木匠当中的一种。
从前,我们家家户户家里用的脸盆、脚盆、浴盆以及马桶、水桶等稍大一点的容器,大多都是木头做的。
箍桶,主要就是维修箍和木板两个部分。
箍是环,就是在盆或桶上面起到紧箍作用的“紧箍咒”。
木板,通过竹钉(竹子做的钉)相互连接,拼接成为盆或桶的躯干。
箍坏了,盆桶就要散;木板坏了,就会出现短板或漏洞…… 我看见箍桶师傅在箍桶的时候,如果是竹箍坏了,就用带来的竹子备料(一般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如同粗铁丝似的长竹条材料),随手一圈一圈地编制一只新的竹箍,进行更换;如果是铁箍,就在备料中选择大小规格适宜的新铁箍,予以更换。
维修盆或桶上的木板,主要就是把短板或破损的木板更换掉。
盆或桶上的木板以杉木居多,箍桶时一般要求要干燥点,杉木干燥时会收缩,碰着水时会膨胀。
箍桶师傅使用的工具,一般就是“吱咕……吱咕……”的手拉钻,凹和凸两种圆刨,以及锯子等。
为了提高这些木头的盆或桶的使用寿,很多人家还会将木盆木桶放在太阳下暴晒,然后再给木盆木桶抹上桐油,使其增强抗腐蚀能力。
—— 修钢笔 从前,我们小孩子读书写字都用铅笔,也用毛笔写毛笔字,只有成年人和初中学生才使用钢笔。
从前圆珠笔也很少见,只有用复写纸复写东西的时候才使用圆珠笔。
修钢笔,主要就是更换钢笔上的一些零部件,比如笔尖、笔舌、笔头、笔馕(贮存墨水)、笔杆、笔帽 、笔挂(笔帽上的挂勾)以及垫圈等。
从前的钢笔,大多是铱金笔,金笔(在钢笔的笔尖上含点黄金)属于钢笔了。
—— 修毛笔 修毛笔与修钢笔在形式上有点雷同,也主要是更换坏掉的零件,比如笔杆上的笔套和笔头上的笔毛等。
笔杆也叫笔管,都是用白竹做的。
笔头上的笔毛,主要就是更换,一般是不维修的。
笔毛的制作,工艺复杂,师傅一般都是事先按不同的规格一小撮一小撮笔毛准备好的,微修的时候只要拿出来装上去就好了。
笔毛装上去,要用点松香水,把笔毛与笔管紧紧地凝固在一起。
如果真的要维修毛笔的笔毛,那可是技术含量很高、很精细的活,主要是修复笔毛上的尖、齐、圆、健等,使它重振雄风。
只有对那种十分或具有文物收藏价值或特殊纪念意义的毛笔,主人才会去寻找技术高超的师傅维修笔毛。
—— 修牙刷 现在的牙刷底板都是塑料的,坏了或陈旧了就丢掉了。
从前牙刷的底板都是竹子或木头做的,牙刷坏了或陈旧了,也还要修修好再继续用。
那时候,牙刷上面的毛,都是猪鬃,就是猪背上的那一撮毛。
我看见师傅们修牙刷,基本上就是换毛,底板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换毛,相当于种毛。
修牙刷的时候,师傅把坏了的或陈旧的牙刷上面的牙刷毛全部拔掉,只剩下有一个个小孔的牙刷底板,然后再用新的猪鬃朝一个洞孔一个孔里种进去,再用线或马鬃(马尾巴上的长毛)把猪鬃串联起来,拉紧,固定。
再对种好的牙刷毛进行平整和修理。
假如是牙刷的底板也坏了,那么只能重新买新的了。
——修油纸伞 从前的雨伞都是油纸伞,后来又有了油布伞。
我看见师傅修油纸伞时,一般就是维修伞的伞面和维修伞的伞骨子(骨架)两种。
微修伞面时,师傅先撑开雨伞,在破损的地方刷一层红褐色的油兮兮的带有粘性的液体(相当于现在的防水胶水),再用薄薄的棉纸轻轻地贴上去,然后再刷一层这种粘性液体,再贴一层棉纸,反复地这样贴刷贴刷好几遍好几层。
维修伞的骨子,师傅基本上就是更换伞骨子。
那时,伞的骨子都是用竹子做的。
师傅们一般都准备了很多各式各样的伞骨子的备料,遇到伞骨子坏了,选择尺寸对路的伞骨子更换上去就是了。
—— 修棕梆。
现在很少能够看见了。
棕梆,是由坚硬的实木为床架子(框架),加上棕绳编织做成的鬃梆床。
棕梆架子的内侧四边,钻有间距约三公分左右、手指那么粗细的洞孔。
由棕榈树上的棕做成不同规格的棕绳,在洞孔中穿行,密集地编织成床,并在洞孔中用木桢钉紧(木塞钉牢)。
棕梆使用时间长了,床面会松弛下来,棕绳也会从洞孔中脱落或断裂,等等。
修棕梆就是纠正这些毛病,或更换部分棕绳,或托底加固,或称之为“拉……拉……紧”等加固加紧,使其坚硬如初。
好的棕梆其实也用不着微修。
我用的四尺半棕梆,八十年代初请老师傅上门来定做的,用了快四十年了,从来没有微修过,如今依然如初。
—— 生铁补锅子 从前,大多数人家家里的炒菜锅子,不管是灶头上用的锅子,还是煤炉上用的炒菜锅子,几乎都是生铁锅子。
生铁锅子不牢固,而且还容易铁锈、破碎,用时间长了,会出现很细很细的细空或缝,弃之可惜,用则漏水,只能修修再用。
补锅子时,师傅用一只自制烧煤的、用风箱鼓风燃烧的小炉子。
炉子里放一只陶瓷的小容器,在小容器里加点碎的生铁料,通过拉风箱鼓风,让炉子快速升温燃烧。
等到容器里的生铁料完全溶化为铁水后,师傅就用铁钳钳住一只陶瓷的小勺子,从容器中舀出一勺生铁水,倒在事先准备好的铺有厚厚的草木灰的隔热垫子上,用左手将其移送锅子底下有漏洞的地方,再用力向上顶住漏洞,让滚烫滚烫的鲜红鲜红的铁水迅速从漏洞里向上渗溢出来。
这时,师傅迅速拿起一个由布条子密集卷成的布棍,用力快速将锅子底下冒出来的铁水快速按平抹平,以确保铁水冷却后的锅子表面依然光滑平整。
等到冷却以后,师傅再在刚刚修补好的疤痕上,涂上些湿面粉或者甚是黄泥浆,以填满疤痕中有可能存在的微细孔缝,再用砂皮抹光洁,这样就算补好啦。
从前,几乎家家户户的家里都有曾经补过铁锅子。
—— 补碗。
补碗是修补那种尚未破碎得稀里哗啦碎的碗。
补碗时,师傅按照碗的原样拼接起来,再用细绳子把拼起来的碗紧紧地捆住,使其保持原样。
然后,师傅用一种十分细巧的手拉式的小钻,在碗的拼缝两面“吱咕……吱咕……”钻几组小孔。
两个小孔为一组,对称地横跨在拼缝两侧。
再用一种像订书钉那样的两头带钩的金属小耙钉,牢牢地钉在每一组的两个小孔上,用耙钉把拼缝紧紧地勾住,再在拼缝和耙钉上涂抹些石膏兮兮的东西,使其涂满细缝细孔,再稍隔一会儿,后解开绳子,就算补好了。
从前,记得家家户户的家里都有曾经修补过的碗,我家就有好几只补过的碗。
——补缸、补瓫,与补碗在工艺上大同小异,只不过是没有补碗那么精致细腻而已。
—— 裁缝师傅 —— 刻图章 刻图章的工具 —— 补鞋子 —— 被电子秤冷落了的杆称。
从十六两制到十两制,再到千克称……一路走来,头钮二扭,一直是拎清楚的。
—— 上海牌手表 —— 牌自行车 从前的这些老行当,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老行当,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这些匠人走村入户,走街串巷,拉着他们行当里独有的长长的调子,边走边吆喝,广而告之,招揽生意。
无论是村落浜底,还是街头巷尾,老远都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听见他们的吆喝声。
他们这种方言味道极其浓烈的吆喝声,现在回味起来还是蛮好听的。
这种由劳动直接创造的音符,其实就是一种文化。
很想学几句,也吆喝几声,但是竟然找不到十分贴切的准确的用字用词来加以表达,甚连拼音也难以拼出来。
真的就那么奇!看来,口语要比文字丰富得多…… 光阴似箭,往事如烟。
作为一种时代的痕迹和文化现象,这些匠人匠心值得尊重,也应该得到保护。
他们走街串巷,用匠心为百姓生活带来了便利,让物尽其用,让勤俭持家得以传扬,也让手艺成为工艺,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小手工艺,具有古朴的原始气息,保护起来是有益的。
老行当,曾经伴随着我们成长。
时代的痕迹,我们的足迹,怎能忘记? —— 从前,还有“吃粥趴楼窗,一世好风光”的戏言……其实,也是一种心态。
  (以上图片照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