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教育是什么?
10个月前 (04-21)
融教育是什么?choiyanyu_ 融是一个很热的词,好像一说融什么的,就看上去很美。
其实,融,与孩子的能力,息息相关。
无数个案例告诉我们,想融入社会,核心在于孩子自身的能力(约等于智力)。
在孩子能力弱的前提下,无论家长再使多大的劲把孩子往人堆里推,他也做不到社交融。
好,我们来说说,融。
什么是融? 很多家长以为,把特殊儿童扔到普通学校(幼儿园、小学等)去混,就叫融;或者把特殊儿童往人多的地方带,就叫融;或者普通学校(幼儿园、小学等)可以接纳个别特殊儿童到班里学习,就叫融学校。
其实不然。
融教育﹝Inclusion﹞,即,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
这个理论的目标是,创造一切条件,让特殊儿童无限接近同龄人,最终回归主流。
不是形式上和同龄人在一起,而是从本质上(认知理解、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无限接近于普通儿童,从而达到融。
什么样的特殊儿童可以融? 从我们陪读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特殊儿童,他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才适融到普通学校。
1)、基本没有伤害他人的行为。
如果有严重、推人、咬人等伤害行为,校方和其他儿童家长是不会同意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行为。
2)、有基本的服从能力,较少违拗行为。
课堂主导者是老师,如果儿童不能服从老师的指令,情绪反抗,拒不服从,这样的社会性是无法做融的。
3)、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一般,身心年龄与同龄人差距不超过正负2年。
比如,幼儿园中班是4岁儿童,特殊儿童若想融入,其评估的心智年龄不少于(4-2)岁,其实际年龄不大于(4+2)岁。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进入这个幼儿园融,少具备2岁的心智水平,孩子实际年龄不大于6岁。
如果差距太大,会因为心智能力差距太大而跟不上进度。
综上,关于学校的融教育,仅适社会性及智能较好的特殊儿童。
所以,能否融的核心,在于儿童自身能力。
一点,对于能否上小学尤为重要。
小学入学是要参加考试的,如果考试不成功,则直接被刷下。
连融的机会都没有。
除了学校融,还有哪些融形式? 融就是把我们的孩子,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干预,从特殊儿童堆儿里跳出来,归入普通儿童堆儿。
那么,融就不局限于学校,小到你家小区的儿童玩耍,大到动物园等公共环境,到处都可以进行融。
按照融从易到难,我们排列一个顺序:1)走出家庭。
融的步,就是走出家庭的襁褓,融入社会。
很多儿童在家里还行,一出去,无论去哪儿,都各种乱套。
很多大龄儿童被家长锁在家里,这是另一种社会融的丧失。
有一些是儿童本身能力弱,更多的,是家长的心态。
有些家长不敢告诉亲戚朋友和同事,逃到别的城市,生怕别人知道孩子的事情。
家长们若抱着怕人知道孩子情况的心理,那么孩子一辈子走不出家庭。
想要孩子走出家庭,家长先要敢于走出家庭。
2)孩子进入康复学校,家长此时努力学习普通儿童在3岁左右进入幼儿园,这是社会化的步。
特殊儿童在3岁左右如果进不了幼儿园,就要选择适的机构。
本人不赞成家长独立一人全天在家带孩子。
一方面,家长本身能力不够,一人带孩子难免身心疲惫。
另一方面,儿童长期与一名固定家长在一起,会造成对某人的过分依赖,这本身就不利于社会化。
一个家长可以教孩子写字画画生活自理,但是,一个家长不能让孩子学会社会参照,遵守纪律,竞争意识等社会性内容。
社会性必须在集体中体现。
因此,对于特殊儿童,进入专业的康复学校是社会化的步。
当儿童在康复学校学习时,家长也不能闲着。
好好学习康复知识,为日后孩子融做好理论及实践的准备。
家长的学习能力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3)公共场所的融练习(超市饭店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的干预训练,你会发现儿童在各方面都有显著。
此时,就要逐渐让儿童进入有明确规则的公共场所,进行社会性融练习了。
比如,饭店、超市等,都有较为明确的社会规则。
比起变幻莫测的人际沟通,学习遵守超市的购物规则,会容易得多。
多多为儿童创造这样的机会,不断练习,从规则上融度。
让儿童建立更高的规则感、服从性、配度。
4)1-2名同伴的家庭融当儿童的心智年龄达到2-3岁(达不到的话,就别想着和别人玩了,先自身能力吧),就可以为儿童寻找家庭同伴了。
你可以从亲戚朋友甚邻居中,挑选适的玩伴,然后请到家里。
请注意,先从1个玩伴开始,多了你会崩溃的。
挑选顺序是:大龄(比自己孩子大1-3岁),小龄(比自己孩子小1-3岁),同龄。
大龄儿童能力强,有一定的照顾能力,会小孩子玩。
但是,家长依然要掌控整个家庭社交的节奏和内容。
比如,事先设计好家庭社交的主题,分玩具主题、积木搭城堡主题、火车运输主题、动画片角色扮演主题等等。
比如,事先与大龄儿童沟通好,要教弟弟玩,玩好有奖励,不能欺负弟弟,不能半途而废等等。
小龄儿童能力与自己孩子相当,可以一起玩平行游戏,即两人的社交关系是平等的。
家长只需引导即可。
同龄儿童最难,不但关系平等,而且存在竞争。
这里面就有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了。
儿童要过了大龄、小龄玩伴的管卡,才能最终实现和同龄人的家庭融。
5)1-2名同伴的社区融家庭融是最基础的,因为场所地点、社交内容、社交对象都是家长可掌控的。
完成家庭融项目后,再逐渐转移到社区,比如你家楼下的孩子堆。
在这里,家长可掌控的内容变少,对场所地点、社交内容、社交对象的掌控变少了。
反之,需要儿童自己灵活应对的内容变多了。
此时,家长可提前与熟悉的小朋友及家长们打好招呼,自己设计及组织游戏内容(6岁以下的小孩,都喜欢有大人组织游戏),尽量掌控社交节奏。
6)2名以上同伴的社交融如果经历了以上5个阶段,儿童的能力及社会性已经得到了很大。
那么,我们就可以增加儿童,创造多名儿童的社交环境。
比如,课外兴趣班。
看看孩子有什么有兴趣的领域,着重培养,在培养兴趣的同时,结交小朋友。
比如,淘气堡。
在淘气堡里,会遇到各种各样小朋友,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
看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有哪些表现和问题。
有些问题可以当时解决,有些问题则要返回家里有针对性的训练。
总之,在融的道路上,我们不断前期,不断摸索,不断反思,不断改善,孩子们才能真正的与这个社会的主流融为一体。
其实,融,与孩子的能力,息息相关。
无数个案例告诉我们,想融入社会,核心在于孩子自身的能力(约等于智力)。
在孩子能力弱的前提下,无论家长再使多大的劲把孩子往人堆里推,他也做不到社交融。
好,我们来说说,融。
什么是融? 很多家长以为,把特殊儿童扔到普通学校(幼儿园、小学等)去混,就叫融;或者把特殊儿童往人多的地方带,就叫融;或者普通学校(幼儿园、小学等)可以接纳个别特殊儿童到班里学习,就叫融学校。
其实不然。
融教育﹝Inclusion﹞,即,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
这个理论的目标是,创造一切条件,让特殊儿童无限接近同龄人,最终回归主流。
不是形式上和同龄人在一起,而是从本质上(认知理解、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无限接近于普通儿童,从而达到融。
什么样的特殊儿童可以融? 从我们陪读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特殊儿童,他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才适融到普通学校。
1)、基本没有伤害他人的行为。
如果有严重、推人、咬人等伤害行为,校方和其他儿童家长是不会同意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行为。
2)、有基本的服从能力,较少违拗行为。
课堂主导者是老师,如果儿童不能服从老师的指令,情绪反抗,拒不服从,这样的社会性是无法做融的。
3)、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一般,身心年龄与同龄人差距不超过正负2年。
比如,幼儿园中班是4岁儿童,特殊儿童若想融入,其评估的心智年龄不少于(4-2)岁,其实际年龄不大于(4+2)岁。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进入这个幼儿园融,少具备2岁的心智水平,孩子实际年龄不大于6岁。
如果差距太大,会因为心智能力差距太大而跟不上进度。
综上,关于学校的融教育,仅适社会性及智能较好的特殊儿童。
所以,能否融的核心,在于儿童自身能力。
一点,对于能否上小学尤为重要。
小学入学是要参加考试的,如果考试不成功,则直接被刷下。
连融的机会都没有。
除了学校融,还有哪些融形式? 融就是把我们的孩子,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干预,从特殊儿童堆儿里跳出来,归入普通儿童堆儿。
那么,融就不局限于学校,小到你家小区的儿童玩耍,大到动物园等公共环境,到处都可以进行融。
按照融从易到难,我们排列一个顺序:1)走出家庭。
融的步,就是走出家庭的襁褓,融入社会。
很多儿童在家里还行,一出去,无论去哪儿,都各种乱套。
很多大龄儿童被家长锁在家里,这是另一种社会融的丧失。
有一些是儿童本身能力弱,更多的,是家长的心态。
有些家长不敢告诉亲戚朋友和同事,逃到别的城市,生怕别人知道孩子的事情。
家长们若抱着怕人知道孩子情况的心理,那么孩子一辈子走不出家庭。
想要孩子走出家庭,家长先要敢于走出家庭。
2)孩子进入康复学校,家长此时努力学习普通儿童在3岁左右进入幼儿园,这是社会化的步。
特殊儿童在3岁左右如果进不了幼儿园,就要选择适的机构。
本人不赞成家长独立一人全天在家带孩子。
一方面,家长本身能力不够,一人带孩子难免身心疲惫。
另一方面,儿童长期与一名固定家长在一起,会造成对某人的过分依赖,这本身就不利于社会化。
一个家长可以教孩子写字画画生活自理,但是,一个家长不能让孩子学会社会参照,遵守纪律,竞争意识等社会性内容。
社会性必须在集体中体现。
因此,对于特殊儿童,进入专业的康复学校是社会化的步。
当儿童在康复学校学习时,家长也不能闲着。
好好学习康复知识,为日后孩子融做好理论及实践的准备。
家长的学习能力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3)公共场所的融练习(超市饭店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的干预训练,你会发现儿童在各方面都有显著。
此时,就要逐渐让儿童进入有明确规则的公共场所,进行社会性融练习了。
比如,饭店、超市等,都有较为明确的社会规则。
比起变幻莫测的人际沟通,学习遵守超市的购物规则,会容易得多。
多多为儿童创造这样的机会,不断练习,从规则上融度。
让儿童建立更高的规则感、服从性、配度。
4)1-2名同伴的家庭融当儿童的心智年龄达到2-3岁(达不到的话,就别想着和别人玩了,先自身能力吧),就可以为儿童寻找家庭同伴了。
你可以从亲戚朋友甚邻居中,挑选适的玩伴,然后请到家里。
请注意,先从1个玩伴开始,多了你会崩溃的。
挑选顺序是:大龄(比自己孩子大1-3岁),小龄(比自己孩子小1-3岁),同龄。
大龄儿童能力强,有一定的照顾能力,会小孩子玩。
但是,家长依然要掌控整个家庭社交的节奏和内容。
比如,事先设计好家庭社交的主题,分玩具主题、积木搭城堡主题、火车运输主题、动画片角色扮演主题等等。
比如,事先与大龄儿童沟通好,要教弟弟玩,玩好有奖励,不能欺负弟弟,不能半途而废等等。
小龄儿童能力与自己孩子相当,可以一起玩平行游戏,即两人的社交关系是平等的。
家长只需引导即可。
同龄儿童最难,不但关系平等,而且存在竞争。
这里面就有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了。
儿童要过了大龄、小龄玩伴的管卡,才能最终实现和同龄人的家庭融。
5)1-2名同伴的社区融家庭融是最基础的,因为场所地点、社交内容、社交对象都是家长可掌控的。
完成家庭融项目后,再逐渐转移到社区,比如你家楼下的孩子堆。
在这里,家长可掌控的内容变少,对场所地点、社交内容、社交对象的掌控变少了。
反之,需要儿童自己灵活应对的内容变多了。
此时,家长可提前与熟悉的小朋友及家长们打好招呼,自己设计及组织游戏内容(6岁以下的小孩,都喜欢有大人组织游戏),尽量掌控社交节奏。
6)2名以上同伴的社交融如果经历了以上5个阶段,儿童的能力及社会性已经得到了很大。
那么,我们就可以增加儿童,创造多名儿童的社交环境。
比如,课外兴趣班。
看看孩子有什么有兴趣的领域,着重培养,在培养兴趣的同时,结交小朋友。
比如,淘气堡。
在淘气堡里,会遇到各种各样小朋友,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
看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有哪些表现和问题。
有些问题可以当时解决,有些问题则要返回家里有针对性的训练。
总之,在融的道路上,我们不断前期,不断摸索,不断反思,不断改善,孩子们才能真正的与这个社会的主流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