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弊端

1年前 (2024-04-21)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弊端上有杉木 2016年11月9日美国总统大选拉下了帷幕,共和候选人特朗普取得胜利,当选美国新一届总统,与希拉里的选票对比是:306:232。
此次的选举出现了很多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纵使是在选举结束后,美国也不得安宁,希拉里的实际选民票数是多于特朗普的,但希拉里却没有当选总统,所以在分析弊端之前,有必要对美国总统的选举程序有一个梳理。
总统选举的主要程序包括预选、各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总统候选人、总统候选人竞选、全国选民投票、选举人团投票表决和当选总统就职。
初选或预选通常在大选年的1月与6月之间举行,并确定出席全国提名大会的代表。
然后在7、8或9月间召开全国大会,产生派提名人。
选民投票在11月个星期一之后的星期二举行。
12月第二个星期三之后的个星期一,选举人团投票选出总统和副总统。
次年1月20日当选总统就职。
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团制度,总统由各州议会选出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各州选举人的人数等于该州派出的参议员人数和众议员人数之和。
美国宪法规定,不论州大州小,每州各有两名参议员,国会众议员依据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美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依普查结果重新分配众议院议席。
现在美国全国50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共有538名选举人,获得过半数选举人票(270张)的候选人当选为总统。
选举人团制度规定,除了缅因和内布拉斯加两个州是按普选票得票比例分配选举人票外,其余48个州和华盛顿均实行“赢者通吃”制度,即将其选举人票全部给予获得相对多数选民票的总统候选人。
此外,如果两大总统候选人各获得269张选举人票或因有第三候选人“入围”而导致无人获得270张或以上选举人票,则总统人选由国会众议院决定。
在这样的一个程序中,最有争议的便是“选举人团制”、“赢者全得制”、“相对多数票当选制度”,这让美国的选举充满了矛盾和诟病。
美国总统选举的弊端我认为主要有时间过长、金钱选举、选举人团制度及其“赢者通吃”规则的理性、政认同、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这五个方面的弊端。
,总统竞选的时间过长,从初选到最终的竞选结束将近一年的时间,如果算上准备工作,甚可以说有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几乎是重复着差不太多的内容,无疑民众会对此有厌烦的心理。
且如果碰到总统连任参加竞选,就会将自己的精力分散从而影响到国家其他政务的处理。
第二,美国的总统选举实质上是金钱的选举,美国加州前议长对美国政治的评价是“金钱乃政治生活之母乳”,由此可见总统的选举必然和金钱离不开,是一场权力者金钱的较量。
美国共和民意测验专家理查德·沃思林一语中的:“金钱不仅能使情况不同,而且是大不相同。
人们的判断基于他们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又受他们得到的信息的限制,金钱不仅能影响他们得到的信息,而且影响他们的洞察力,因而影响到谁胜谁负。
”2016年美国大选一共花费了超过69亿美元,候选人采用金钱用在宣传方面,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方式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比如说希拉里用在自我宣传的广告费用是7320万美元,特朗普花费6010万美元,希拉里花1亿2000万用来攻击特朗普,而特朗普花了3亿7600万反击。
美国的总统选举是有钱人不一定能够当选,但没有钱的人肯定无法完成总统竞选这场战役。
美国大选这么花钱,候选人自然需要讨好那些“金主”,普通民众的关注度就需要另外商榷了。
由此可见,美国的总统选举无法摆脱金钱的摆布,金钱选举成了美国民主中的重大缺陷。
第三,选举人团制度与“赢者通吃”的规定缺乏理性,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团制度,并规定除了缅因和内布拉斯加两个州是按普选票得票比例分配选举人票外,其余48个州和华盛顿均实行“赢者通吃”制度,这样的制度早已引发众多质疑,首先,选举人数的确定的不平等,以州为单位来分配选举人名额,各州的选举人数正好是该州在国会代表团的人数,即该州在国会的众议员人数与参议员人数之和。
另外,由于哥伦比亚特区在国会有三个没有投票权的代表席位,因此也拨给三名选举人名额,这样选举人团的总人数是538名,但这538名选举人中每位选举人所代表的人数是不相同的,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以2000年总统大选时为例,从全国层面来看,每个众议员平均代表着约572500名国民;但从各州层面来看,差距却很大,比如,怀俄明州的一个众议员才代表455975名国民,而蒙大拿州的一个众议员却代表着803655名国民。
其次,普选票不等于选举人票,造成了少数票总统的当选。
获得普选票较多的候选人不一定赢得总统选举,今年的美国大选便是如此,希拉里的选民票多于特朗普,可是选举票却不是。
所以在特朗普当选的消息一出,各地纷纷出现了反对运动,他们手中的标语就是:no my president。
由此可见,选举人团制度和赢者通吃的规定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很容易导致总统选举结束后选民的强烈不满,对社会的秩序稳定和日后政策的推行存在不利的影响。
另外,赢者通吃的规定排斥了小候选人或独立候选人的赢得选举的机会。
小或独立候选人由于缺乏竞选经费和广泛的民众支持,其得票率往往也较低,而根据赢者通吃的规则他们就往往无法在任何一州获得多数,这不仅排除了他们当选总统的机会,也排除了他们当选国会议员的机会。
但是,小或独立候选人却可以扮演搅局的角色,因为他们手中的普选票往往能够在一地或数地影响两大候选人的力量对比。
第四,政认同。
政认同反映的其实就是个人和政之间的关系,公民透过个人对政的认同而自认属于一个政。
政认同作为一个长期稳定的心理现象,对民众的政治选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美国,一般民众对政心存疑虑,认为政的力量越弱,民主的力量越强。
但是民众的绝大多数长期以来却都与政有某种程度的联系,要么认同于民主,要么认同于共和,纯粹的独立人士并不太多。
这一点从美国大选各州的分布情况就可以清楚的看出:美国中部各州是共和(红州)的传统票仓,而沿海各州(蓝州)则被视为民主的天下。
这样一来,各候选人在竞选时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着重攻取摇摆各州。
今年的美国大选很多选民已经厌倦了奥巴马政府重外轻内的政策,而对于希拉里来说,担任国务卿的她继续推行被当做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所以选民宁愿去选择一位没有任何从政经验的特朗普总统,也不愿意继续之前不令人满意的政策,因为对于民主已经存在了疲累的心理。
从这一点来说,政认同过于关注候选人的政身份,而少关注候选人的能力和政策措施等,这无疑削弱了选举的民主性。
便是总统选举影响到政策的稳定性、连贯性问题。
一般而言,一项适的公共政策的实行应该具有连贯性,这不仅有利于政策效果的加深,也有利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政策不连贯容易造成政策效果不彰、人们无所适从和政治不稳定。
但是,在美国总统交替之后,都是政府大换班,由此导致公共政策变动也比较大,特别是政交替执政政策变动更为明显。
这一方面是因为新上任的总统要显示自己的特色和与以往的区别,另一方面是迎选民的需要。
特朗普在参加竞选的时候就已经明确提出奥巴马的一些政策将不会继续推行,在特朗普的“百日新政”计划中比如取消现任总统关于问题颁布的行政法令,用健康储蓄账户这种医疗保险取代奥巴马的医疗方案等等,可以说特朗普所实施的举措无疑是对奥巴马政策的“大动手术”。
所以美国的总统选举会导致政府换班,政策改变,自然会影响到一些公共政策实施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有学者指出:“当政府首脑是由选举产生时,几乎总要在国家的内外政策方面出现一段不稳定时期。
这就是此种制度的主要弊端之一”。
美国虽然是以民主的典范自居,但是实际的民主与理想之间肯定存在着差距和不足,正如政治学家乔·萨托利所言“现实中的民主不是,也不可能同理想的民主一样;民主是从其理想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从应然的推动力和实然的抗拒力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