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妙绝伦的回文诗(转)
1年前 (2024-04-21)
什么是精妙绝伦的回文诗(转)双语诗词-成家茂 回文诗,也有“爱情诗”、“回环诗”等叫法,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堪称精妙绝伦。
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通俗点说,回文诗就是正读倒读都可以的诗文。
一、特点 回文诗的特点,顾名思义,就是正读倒读皆成章句,能够回环往复不绝,当真是中华诗词文化独有的奇葩。
回文诗,能够充分利用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的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回文诗本身也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
1、“通体回文” 是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读开头一字另成一首新诗。
2、“就句回文” 是指一句内完成回复的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3、“双句回文” 是指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4、“本篇回文” 是指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
5“环复回文” 是指先连续尾,再从尾连续开头。
举个例子,看宋代文豪东坡居士《记梦二首》其二。
正读: 空花落尽酒倾缸, 窗晴斗辗小团龙, 日上山融雪涨江。
活火新瓯浅焙红。
倒读: 红焙浅瓯新火活, 江涨雪融山上日, 龙团小辗斗晴窗。
缸倾酒尽落花空。
正读倒读皆成章句,可见东坡先生遣词功力之深。
二、肇端为苏伯玉妻的《盘中诗》 学界普遍认为,回文诗的肇端是西晋苏伯玉妻的《盘中诗》。
苏伯玉妻,西晋人,也有说法师汉朝人,相传苏伯玉出仕蜀地,久而不归。
他的妻子居住在长安,作《盘中诗》(写在盘子中的诗)以寄,倾诉思念之情。
全诗共一百六十八字,四十九句,二十七韵,诗中多伤离怨别之辞。
阅读时从中央起句而四周四角,宛转回环,属回文诗一类。
相传《盘中诗》为汉代苏伯玉之妻所作。
苏伯玉赴蜀久而不归,其妻居于长安,她运用巧思制成“盘中诗”以叙相思之情。
诗曰: 山树高,鸟啼悲。
泉水深,鲤鱼肥。
空仓雀,常苦饥。
吏人妇,会夫稀。
出门望,见白衣。
谓当是,而更非。
还入门,中心悲。
北上堂,西入阶。
急机绞,抒声催。
长叹息,当语谁。
君有行,妾念之。
山有日,还无期。
结巾带,长相思。
君忘妾,未知之。
妾忘君,罪当治。
安有行,宜知之。
黄者金,白者王。
高者山,下者谷。
姓者苏,字伯玉。
人才多,知谋足。
家居长安身在蜀。
何情马蹄归不数。
羊肉千斤酒百科。
令君马肥麦与粟。
今时人,智不足。
与其书。
不能读。
当从中央周四角。
另一说回文诗,以温峤和苏蕙诗为最早。
温峤为东晋元帝(317-320)时人;苏蕙为苻秦时人(公元351年苻秦建国);不论苏伯玉妻为晋人或,均早于温峤和苏蕙,故回文诗的肇端是以苏伯玉妻。
三、大备为苏前秦女苏惠的《璇玑图》 自晋以降,诗家争相仿效,在回文诗的创作上各擅胜场,各领。
经历代诗人的开发与创新,回文诗更是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形式:有连环回文体、藏头拆字体、叠字回文体、借字回文体、诗词双回文体等,庚信、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高启、汤显祖等,也均有精妙回文诗传世,然而回文诗最终还是因为《璇玑图》而大备。
清代诗人朱存孝在《回文类聚.序》中说,“自苏伯玉妻《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
《盘中诗》是否就是“肇端”,说法尚且不一,但说回文诗因《璇玑图》而“大备”,却是古今文人公认的事实。
前秦妇女苏若兰,又名苏蕙,武功(今陕西人)人,是秦州刺史窦滔的妻子。
若兰知识广博,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耀,深得丈夫窦滔敬重。
窦滔有个宠姬名叫赵阳台,若兰十分嫉妒,每每相见,总免不了一番嘲讽,窦滔常常为此遗憾,心中十分不快。
一次,窦滔到襄阳做官,若兰不肯与他同往,他就带着赵阳台去赴任,渐渐和若兰断了音言。
若兰十分悔恨,于是费尽心机,织成一块八寸见方的五色锦缎,用文字织成回文诗,这便是有名的《璇玑图》。
 此图八百多字,无论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退一字读,迭一字读,均可成诗,可以读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等,才情之妙,贯古超今。
历代研究者已经从图中读出了7958首回文诗...... 四、补录苏东坡回文诗《记梦二首》其一 苏轼的茶回文诗《记梦二首》诗前有短序,简单记载了《记梦二首》的来历。
序云﹕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茶团﹐使美人歌以饮。
余梦中写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吐碧衫。
”意用飞燕吐花事也。
乃续之为二绝句。
 序中记载了在一个在大雪始晴后的梦境,梦中的人以洁白的雪水烹煮小团茶,美丽的女子唱着动人的歌,苏轼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细细地品茶,并在梦中写下了回文诗。
苏轼梦醒之后蒙眬间只记得起其中的一句﹐于是就续写了两首绝句。
《记梦二首》其一。
正读 酡颜玉碗捧纤纤﹐ 岩空落雪松惊梦﹐乱点余花吐碧衫。
院静凝云水咽歌。
倒读歌咽水云凝静院﹐ 衫碧吐花余点乱,梦惊松雪落空岩。
纤纤捧碗玉颜酡。
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通俗点说,回文诗就是正读倒读都可以的诗文。
一、特点 回文诗的特点,顾名思义,就是正读倒读皆成章句,能够回环往复不绝,当真是中华诗词文化独有的奇葩。
回文诗,能够充分利用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的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回文诗本身也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
1、“通体回文” 是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读开头一字另成一首新诗。
2、“就句回文” 是指一句内完成回复的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3、“双句回文” 是指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4、“本篇回文” 是指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
5“环复回文” 是指先连续尾,再从尾连续开头。
举个例子,看宋代文豪东坡居士《记梦二首》其二。
正读: 空花落尽酒倾缸, 窗晴斗辗小团龙, 日上山融雪涨江。
活火新瓯浅焙红。
倒读: 红焙浅瓯新火活, 江涨雪融山上日, 龙团小辗斗晴窗。
缸倾酒尽落花空。
正读倒读皆成章句,可见东坡先生遣词功力之深。
二、肇端为苏伯玉妻的《盘中诗》 学界普遍认为,回文诗的肇端是西晋苏伯玉妻的《盘中诗》。
苏伯玉妻,西晋人,也有说法师汉朝人,相传苏伯玉出仕蜀地,久而不归。
他的妻子居住在长安,作《盘中诗》(写在盘子中的诗)以寄,倾诉思念之情。
全诗共一百六十八字,四十九句,二十七韵,诗中多伤离怨别之辞。
阅读时从中央起句而四周四角,宛转回环,属回文诗一类。
相传《盘中诗》为汉代苏伯玉之妻所作。
苏伯玉赴蜀久而不归,其妻居于长安,她运用巧思制成“盘中诗”以叙相思之情。
诗曰: 山树高,鸟啼悲。
泉水深,鲤鱼肥。
空仓雀,常苦饥。
吏人妇,会夫稀。
出门望,见白衣。
谓当是,而更非。
还入门,中心悲。
北上堂,西入阶。
急机绞,抒声催。
长叹息,当语谁。
君有行,妾念之。
山有日,还无期。
结巾带,长相思。
君忘妾,未知之。
妾忘君,罪当治。
安有行,宜知之。
黄者金,白者王。
高者山,下者谷。
姓者苏,字伯玉。
人才多,知谋足。
家居长安身在蜀。
何情马蹄归不数。
羊肉千斤酒百科。
令君马肥麦与粟。
今时人,智不足。
与其书。
不能读。
当从中央周四角。
另一说回文诗,以温峤和苏蕙诗为最早。
温峤为东晋元帝(317-320)时人;苏蕙为苻秦时人(公元351年苻秦建国);不论苏伯玉妻为晋人或,均早于温峤和苏蕙,故回文诗的肇端是以苏伯玉妻。
三、大备为苏前秦女苏惠的《璇玑图》 自晋以降,诗家争相仿效,在回文诗的创作上各擅胜场,各领。
经历代诗人的开发与创新,回文诗更是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形式:有连环回文体、藏头拆字体、叠字回文体、借字回文体、诗词双回文体等,庚信、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高启、汤显祖等,也均有精妙回文诗传世,然而回文诗最终还是因为《璇玑图》而大备。
清代诗人朱存孝在《回文类聚.序》中说,“自苏伯玉妻《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
《盘中诗》是否就是“肇端”,说法尚且不一,但说回文诗因《璇玑图》而“大备”,却是古今文人公认的事实。
前秦妇女苏若兰,又名苏蕙,武功(今陕西人)人,是秦州刺史窦滔的妻子。
若兰知识广博,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耀,深得丈夫窦滔敬重。
窦滔有个宠姬名叫赵阳台,若兰十分嫉妒,每每相见,总免不了一番嘲讽,窦滔常常为此遗憾,心中十分不快。
一次,窦滔到襄阳做官,若兰不肯与他同往,他就带着赵阳台去赴任,渐渐和若兰断了音言。
若兰十分悔恨,于是费尽心机,织成一块八寸见方的五色锦缎,用文字织成回文诗,这便是有名的《璇玑图》。
 此图八百多字,无论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退一字读,迭一字读,均可成诗,可以读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等,才情之妙,贯古超今。
历代研究者已经从图中读出了7958首回文诗...... 四、补录苏东坡回文诗《记梦二首》其一 苏轼的茶回文诗《记梦二首》诗前有短序,简单记载了《记梦二首》的来历。
序云﹕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茶团﹐使美人歌以饮。
余梦中写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吐碧衫。
”意用飞燕吐花事也。
乃续之为二绝句。
 序中记载了在一个在大雪始晴后的梦境,梦中的人以洁白的雪水烹煮小团茶,美丽的女子唱着动人的歌,苏轼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细细地品茶,并在梦中写下了回文诗。
苏轼梦醒之后蒙眬间只记得起其中的一句﹐于是就续写了两首绝句。
《记梦二首》其一。
正读 酡颜玉碗捧纤纤﹐ 岩空落雪松惊梦﹐乱点余花吐碧衫。
院静凝云水咽歌。
倒读歌咽水云凝静院﹐ 衫碧吐花余点乱,梦惊松雪落空岩。
纤纤捧碗玉颜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