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汤
1年前 (2024-04-21)
茯苓甘草汤美美的小祺 茯苓甘草汤【原书主治】1、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2、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
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伤寒汗出而渴者。
宜五苓散。
不渴者。
属茯苓甘草汤。
【药物相互及用法】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三服。
【方歌】 汗多不渴此方求。
又治伤寒厥悸优。
二桂一甘三姜茯。
须知水汗共源流。
【功用】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适用范围】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遗溺;奔豚。
伤寒汗出不渴者;伤寒厥而心下悸者。
伤寒发汗后,腹下气满,小便不利。
膀胱腑发咳,咳而遗溺。
疝作奔豚。
【方解】茯苓为化气之品,故能清水之源;桂枝、生姜,则从辛入肺,使水气通于肺,以行营卫阴阳,则外走肌表而为汗矣;佐甘草以缓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
以之治水者,即所以治厥也。
伤寒心悸无汗而不渴者,津液未亏,故也用此方大发其汗。
用姜、桂与茯苓等分,而不用芍药、大枣,是大发其汗。
佐甘草者,一以协辛发汗,且恐水渍入胃也。
【类证鉴别】1、茯苓甘草汤与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和苓桂术甘汤只相差一味药物,就是生姜和白术的不同,茯苓甘草汤中用生姜,生姜性温热,主入胃经,有和胃、暖胃、开胃、解表的效果,古人把它称为"止呕之圣药",通过自身的温热发散效应,可以很好地温化、发散胃中的水饮;而茯苓甘草汤里用量的就是生姜,所以这个方子治水停在胃。
正是因为如此,才被用于胃虚水停。
而苓桂术甘汤中的白术入脾,白术有健脾燥湿的功能,所以苓桂术甘汤治脾虚水停。
2、茯苓甘草汤与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证是汗后胃阳被伤致水停中焦,口不渴而小便自利,茯苓甘草汤中的茯苓淡渗,桂枝温阳,生姜温胃,甘草和中,四药配伍,温胃散水之功;而五苓散证是汗出后太阳之气被伤,膀胱气化不行,水蓄下焦,津液不能输布上承,故必见口渴、小便不利。
伤寒条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所以口渴与否是辨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证的使用鉴别要点。
但口渴这一症状仅为鉴别要点之一,茯苓甘草汤证尚兼见小便自利、心悸、厥逆、推按上腹部可听到振水音等。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2、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
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伤寒汗出而渴者。
宜五苓散。
不渴者。
属茯苓甘草汤。
【药物相互及用法】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三服。
【方歌】 汗多不渴此方求。
又治伤寒厥悸优。
二桂一甘三姜茯。
须知水汗共源流。
【功用】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适用范围】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遗溺;奔豚。
伤寒汗出不渴者;伤寒厥而心下悸者。
伤寒发汗后,腹下气满,小便不利。
膀胱腑发咳,咳而遗溺。
疝作奔豚。
【方解】茯苓为化气之品,故能清水之源;桂枝、生姜,则从辛入肺,使水气通于肺,以行营卫阴阳,则外走肌表而为汗矣;佐甘草以缓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
以之治水者,即所以治厥也。
伤寒心悸无汗而不渴者,津液未亏,故也用此方大发其汗。
用姜、桂与茯苓等分,而不用芍药、大枣,是大发其汗。
佐甘草者,一以协辛发汗,且恐水渍入胃也。
【类证鉴别】1、茯苓甘草汤与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和苓桂术甘汤只相差一味药物,就是生姜和白术的不同,茯苓甘草汤中用生姜,生姜性温热,主入胃经,有和胃、暖胃、开胃、解表的效果,古人把它称为"止呕之圣药",通过自身的温热发散效应,可以很好地温化、发散胃中的水饮;而茯苓甘草汤里用量的就是生姜,所以这个方子治水停在胃。
正是因为如此,才被用于胃虚水停。
而苓桂术甘汤中的白术入脾,白术有健脾燥湿的功能,所以苓桂术甘汤治脾虚水停。
2、茯苓甘草汤与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证是汗后胃阳被伤致水停中焦,口不渴而小便自利,茯苓甘草汤中的茯苓淡渗,桂枝温阳,生姜温胃,甘草和中,四药配伍,温胃散水之功;而五苓散证是汗出后太阳之气被伤,膀胱气化不行,水蓄下焦,津液不能输布上承,故必见口渴、小便不利。
伤寒条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所以口渴与否是辨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证的使用鉴别要点。
但口渴这一症状仅为鉴别要点之一,茯苓甘草汤证尚兼见小便自利、心悸、厥逆、推按上腹部可听到振水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