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山公园
7个月前 (04-21)
武汉中山公园姚东旭 武汉市中山公园位于汉口解放大道旁,是全国百家历史名园之一,国家重点公园。
公园占地32.8万平方米,其中陆地26.8万平方米,水面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93%。
中山公园始建于1910年,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已成为集休闲、娱乐、游艺等多项服务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综性公园,是武汉闹市中的“绿宝石”,年接待游客量一千万余人次。
公园分前、中、后三个景区。
截2013年,中山公园有植物219多个品种,乔木5281株,灌木50016株(含绿篱及模纹花坛),其中重点保护树木140株。
中山公园前身名曰“西园”,始建于1910年,为私人花园,占地三余亩。
民国三年(1914年)西园扩建20多亩。
民国十六年(1927年),汉口市国民政府将西园收归国有并确定建为“汉口公园”。
民国十七年(1928年),原汉口市政府倡导建中山公园,李宗仁先生等认可,将汉口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并于1928年10月12日扩建开工。
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10日中山公园试开放,面积为170亩。
民国十八年(1929年)10月10日,中山公园正式揭幕对外开放,汉口各届人士及市民五万余人参加开幕大会。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中山公园办事处改为中山公园董事会,直属市府管辖。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张学良参加在中山公园体育场举行的汉口市第五届暨届中等学校联运动会并发表演说。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9日,郭沫若领导的三厅在中山公园举行万人抗日歌咏活动,郭沫若、田汉讲演后,由冼星海、指挥,抗日歌声响彻云霄。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18日,在公园受降堂(原张公祠),举行华中战区受降仪式。
由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代表中方接受日本冈部直三郎大将投降,受降日军21万,并立受降碑。
此受降碑于1998年5月21口在张公亭的地下室发现。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军管会于同年9月18日接管公园。
1950年5月1日,武汉市次运动会在中山公园举行。
1951年4月起,中山公园改、扩建工程动工,全市19万人参加义务劳动,历时2月,于1951年7月初步完成中山公园扩建工程,公园面积扩大600亩左右。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朝鲜人民访华团在公园举行联欢。
1952年10月,举办中南区土地改革展览、参观人数达100万。
1956年11月,在公园举办全市首届菊花展览,展览菊花3万多盆。
以后亦举办过多次全市各类型花卉盆景展览。
1956年,在公园对面修建中苏友好宫时,亦将公园门楼改为检阅台。
每逢武汉重大庆典活动在此检阅和。
1958年5月—1960年5月,中山公园动物演出团驯化狮、虎、豹、熊到长沙、南昌、上海等十多个城市,作巡回演出。
1959年10月,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在公园举办首届全市“百花齐放”展览,展出花卉7000多盆。
1965年7月-10月,在公园人民会场演出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
全场座位7.5千个,场场客满。
黄金地段里的central park 说到中山公园,就不得不提当年的地皮大王刘歆生,汉口最富有的人,武汉中山公园的前身就是当年他的三亩地,私人花园。
追溯源头的话,中山公园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
任谁也未曾想到,百年后,曾经他的三亩地成为了武汉繁华地段的心脏。
前面是武广,后面是王家墩商务区,在协和和同济中间,后面还有一条万松园,地铁2号线直达,不折不扣的黄金地段。
在这样一个的地方还能留有一个公园,在全国都屈指可数。
就好像纽约的中央公园,中山公园就是武汉的central park。
1929年10月10日中山公园举行了开园典礼,当日游客超过5万人。
中山公园的历史,要从100多年前说起。
1910年,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建了一座私人花园,它位于汉口双洞门刘歆生住宅以西,被称作西园。
当时面积仅3亩(约2000平方米),园内除了花圃林木,就是一座小喷水池和一间茶社,园外则是湖塘菜地。
这个西园,就是汉口中山公园前身。
1927年西园收归公有,当时的汉口市政府决定将西园扩建成“汉口公园”。
1928年10月动工后,应社会各界呼吁,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公园定名为汉口中山公园。
扩建由英国留学归来的建筑专家吴国柄负责,他仿照古欧洲英式园林进行改造设计,开挖人工湖、垒假山、造小岛,景致焕然一新。
1929年完工时,公园面积达170亩(约11.3万平方米),设有照相馆、茶馆。
1929年10月10日,中山公园举行开园典礼,当日游客超过5万人。
两年后的1931年,汉口水灾,洪水冲毁了园内大部分景观建筑。
1932年,吴国柄主持修建并再次扩大公园面积,陆续新建了张公亭、湖心亭、四顾轩、落虹桥等一批建筑,此,中山公园成为兼具了东方园林之美与西方建筑之美的城市公园。
在历史的洪流中,中山公园一次次见证着“决定性的时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山公园成为宣传抗日的重要舞台;1938年4月,郭沫若和田汉等在中山公园组织了万人歌咏活动,冼星海担任万人大唱总指挥,抗日战歌激荡三镇……1945年日本投降,华中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山公园举行,张公祠作为受降堂,如今受降堂内展示着300多幅珍贵的照片及文字资料。
1949年后,中山公园与市民的联系更为紧密。
1951年,各界群众19万人次参加了修复中山公园的义务劳动,这次改造后中山公园的面积扩大34.3万平方米,胜利广场改为人民会场。
1953年,毛泽东来到中山公园。
据公园老员工回忆,毛主席从现在体育馆路的侧门进入中山公园,路过儿童游戏场,经四顾轩后离开。
这些资料,在公园的园史馆中珍藏着。
武汉文娱活动的中心 此后的岁月里,中山公园一度成为全武汉文娱活动的中心:1953年,中山公园动物园正式开放;1956年11月,武汉市届菊花展览举行;1959年国庆节期间,首届全市“百花齐放”展览开幕……还有土特产展览会、彩灯展览会、公园周末之夏……此外还有重要演出,如1965年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就在公园的人民会场上演,全场7500个座位场场满员。
中山公园成了武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有外地亲友来访时,主人会习惯性地带他们逛中山公园。
“我们小时候春游,都会到中山公园。
”今年42岁的市民刘女士说,“现在每次走进公园,看到门口的棋盘山,都能回忆起从前跟同学在这里游玩的情景。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武汉没有很多游乐场、商圈,周末通常是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相邀去踏青,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山公园。
”江城人文摄影师朱长江说,他在中山公园拍摄过不少照片,还收集了不少中山公园的老照片,“这些不同年代的照片不仅仅是个人记忆,也记录着公园的变迁,时代的变化。
” 双龙桥,建于1933年,以桥两侧各以钢筋水泥浇注之巨龙为栏,俗称双龙桥,时为公园景观一绝。
1938年秋冬,占据武汉的日军将其砸毁,双龙不知所终。
2001年,公园重建胜利门时,挖掘出部分身,遂依据当年照片和残留实物,用精铜替代昔日之钢筋水泥重塑双龙,置于原处。
龙身矫健,头角峥嵘。
驾祥云而翻转,驭紫气而飞腾。
谓州之盛象,寓三楚之雄魂。
棋盘山简介 建于1913年,原名狮子山,1928年公园扩建时名为棋盘山,面积400平方米,用太湖石和片黄石堆砌而成,周边有六条石阶小道蜿蜒而上,山上高低错落,几许山峰跌宕有致,是华中地区建设最早、规模的叠石假山。
汉口中山公园有一处奇怪的建筑物——四顾轩——说它奇怪,是因为它的构筑特别。
灰白色的石质立方体,东、南、西、北,四个立面,拱券四面透空,方型立柱,柱头卷草雕花。
东西两面,两个拱门,有台阶数步进入。
两架小铁梯,宛转盘旋,登入顶上露台。
高低两层,轩内轩顶,上下观望,周遭四面,地方天圆,风光景色尽收眼底,所以名“四顾轩”,一个古意盎然的名字——让人联想到李白的诗:“拔剑四顾心茫然”,和杜甫的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但是,和眼前的这爿“西洋景”,无论是场景,还是意境,都是不大相吻的。
中山公园的四顾轩,繁华都市小小的一块清静地,多少年来,安安静静,立在花草林木的深处,温和地静谧地,待在那里,等待着游人,等待着那些需要安静需要休的人——烦躁的人和兴奋的人,都是不会走到它那里去的。
一座圆形拱门的“茹冰”建筑,它始建于1930年,是公园主要景区之一,是近代优秀的园林建筑,也被列为武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茹冰”出自成语“含冰茹蘗”,原意是孤洁清苦的生活,这里是缅怀革的艰苦。
湖心亭,1930年初建,为木结构四角小亭,名水心亭,1942年改建为湖心亭,以后虽屡经修缮,但基本维系外貌原状。
1984年作家李尔重曾为其题名“灸心亭”。
日晷台遗址 日晷是中国古代计时的天文仪器,由咎盘晷针组成。
公园日晷台建于1933年,乃全国公园首建,主要用于观赏,亦可计时。
1938年日军占领公园,铜擀晷盘丢失,此后一直仅存日晷台基。
1963年在原日晷台基上置山羊雕塑今。
百年公园中山公园水域面积较大,且许多地方如同河道弯曲,所以,桥也多。
公园占地32.8万平方米,其中陆地26.8万平方米,水面6万平方米。
公园分为前中后三个景区,每个景区都有水,亦有桥 。
“紫竹桥”,栏杆形似楠竹,护栏上则刻有各种龙形的雕塑。
“柳浪桥”,这是一处柳浪成荫的地方,在桥上可以看到“中山公园”的大石雕。
沿河往东漫步是一座临风桥,桥的栏杆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狮子,漫步其中好像到了卢沟桥。
2009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43周年,在中山公园落成了一座孙中山与宋庆龄夫妇铜像,现在,成为了中山公园的标志性建筑。
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这座“张公亭”被列为武汉市文物的重大发现,而被人们所关注。
“张公亭”迄今已有近86年的历史了,是武汉市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纪念张之洞的建筑。
真希望武汉这样能够彰显城市底蕴的历史遗存,为世人所熟知所景仰。
亭侧墙上悬挂有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同时立有张公亭的简介:“中山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之洞纪念亭 张之洞纪念亭始建于1933年,是由汉口市政府为纪念清末湖广总督、洋务运动先驱张之洞所建造。
为意大利风格建筑,一直属于我园重要的人文景观。
2011年市政府审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亭子坐北朝南,以往我们多见到的是它的背面,抬头可以看到一层正中门上一幅对联“借汝朝南座北景, 住余种豆的瓜人。
”颇有意味。
其实,亭子正面的上方有“张公亭”字样,由两边的环形阶梯便可上到亭中。
但,很遗憾的是现在两个入口铁栅栏还是“铁将军”把门,仍然不得入内,只见阶梯上布满了落叶,底层的铁门也锈迹斑斑。
在小河的汊道,有一美丽的小岛,连接这岛的就是落虹桥。
它始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51年名为落虹桥,三跨石混结构。
它以虬枝为栏,静中见动,造型奇特,更以人在桥上行,情从景中取胜,故为历来工匠称道。
这座桥也被名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绿漪长廊 绿漪长廊1956年初建,位于公园后区当时的西北湖边,是琉璃瓦全木歇山式卷脊仿古建筑,故名绿瓦长廊。
1984年修整后改名为绿漪长廊(亭)。
2001年按原样重建。
公园占地32.8万平方米,其中陆地26.8万平方米,水面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93%。
中山公园始建于1910年,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已成为集休闲、娱乐、游艺等多项服务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综性公园,是武汉闹市中的“绿宝石”,年接待游客量一千万余人次。
公园分前、中、后三个景区。
截2013年,中山公园有植物219多个品种,乔木5281株,灌木50016株(含绿篱及模纹花坛),其中重点保护树木140株。
中山公园前身名曰“西园”,始建于1910年,为私人花园,占地三余亩。
民国三年(1914年)西园扩建20多亩。
民国十六年(1927年),汉口市国民政府将西园收归国有并确定建为“汉口公园”。
民国十七年(1928年),原汉口市政府倡导建中山公园,李宗仁先生等认可,将汉口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并于1928年10月12日扩建开工。
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10日中山公园试开放,面积为170亩。
民国十八年(1929年)10月10日,中山公园正式揭幕对外开放,汉口各届人士及市民五万余人参加开幕大会。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中山公园办事处改为中山公园董事会,直属市府管辖。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张学良参加在中山公园体育场举行的汉口市第五届暨届中等学校联运动会并发表演说。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9日,郭沫若领导的三厅在中山公园举行万人抗日歌咏活动,郭沫若、田汉讲演后,由冼星海、指挥,抗日歌声响彻云霄。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18日,在公园受降堂(原张公祠),举行华中战区受降仪式。
由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代表中方接受日本冈部直三郎大将投降,受降日军21万,并立受降碑。
此受降碑于1998年5月21口在张公亭的地下室发现。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军管会于同年9月18日接管公园。
1950年5月1日,武汉市次运动会在中山公园举行。
1951年4月起,中山公园改、扩建工程动工,全市19万人参加义务劳动,历时2月,于1951年7月初步完成中山公园扩建工程,公园面积扩大600亩左右。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朝鲜人民访华团在公园举行联欢。
1952年10月,举办中南区土地改革展览、参观人数达100万。
1956年11月,在公园举办全市首届菊花展览,展览菊花3万多盆。
以后亦举办过多次全市各类型花卉盆景展览。
1956年,在公园对面修建中苏友好宫时,亦将公园门楼改为检阅台。
每逢武汉重大庆典活动在此检阅和。
1958年5月—1960年5月,中山公园动物演出团驯化狮、虎、豹、熊到长沙、南昌、上海等十多个城市,作巡回演出。
1959年10月,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在公园举办首届全市“百花齐放”展览,展出花卉7000多盆。
1965年7月-10月,在公园人民会场演出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
全场座位7.5千个,场场客满。
黄金地段里的central park 说到中山公园,就不得不提当年的地皮大王刘歆生,汉口最富有的人,武汉中山公园的前身就是当年他的三亩地,私人花园。
追溯源头的话,中山公园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
任谁也未曾想到,百年后,曾经他的三亩地成为了武汉繁华地段的心脏。
前面是武广,后面是王家墩商务区,在协和和同济中间,后面还有一条万松园,地铁2号线直达,不折不扣的黄金地段。
在这样一个的地方还能留有一个公园,在全国都屈指可数。
就好像纽约的中央公园,中山公园就是武汉的central park。
1929年10月10日中山公园举行了开园典礼,当日游客超过5万人。
中山公园的历史,要从100多年前说起。
1910年,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建了一座私人花园,它位于汉口双洞门刘歆生住宅以西,被称作西园。
当时面积仅3亩(约2000平方米),园内除了花圃林木,就是一座小喷水池和一间茶社,园外则是湖塘菜地。
这个西园,就是汉口中山公园前身。
1927年西园收归公有,当时的汉口市政府决定将西园扩建成“汉口公园”。
1928年10月动工后,应社会各界呼吁,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公园定名为汉口中山公园。
扩建由英国留学归来的建筑专家吴国柄负责,他仿照古欧洲英式园林进行改造设计,开挖人工湖、垒假山、造小岛,景致焕然一新。
1929年完工时,公园面积达170亩(约11.3万平方米),设有照相馆、茶馆。
1929年10月10日,中山公园举行开园典礼,当日游客超过5万人。
两年后的1931年,汉口水灾,洪水冲毁了园内大部分景观建筑。
1932年,吴国柄主持修建并再次扩大公园面积,陆续新建了张公亭、湖心亭、四顾轩、落虹桥等一批建筑,此,中山公园成为兼具了东方园林之美与西方建筑之美的城市公园。
在历史的洪流中,中山公园一次次见证着“决定性的时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山公园成为宣传抗日的重要舞台;1938年4月,郭沫若和田汉等在中山公园组织了万人歌咏活动,冼星海担任万人大唱总指挥,抗日战歌激荡三镇……1945年日本投降,华中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山公园举行,张公祠作为受降堂,如今受降堂内展示着300多幅珍贵的照片及文字资料。
1949年后,中山公园与市民的联系更为紧密。
1951年,各界群众19万人次参加了修复中山公园的义务劳动,这次改造后中山公园的面积扩大34.3万平方米,胜利广场改为人民会场。
1953年,毛泽东来到中山公园。
据公园老员工回忆,毛主席从现在体育馆路的侧门进入中山公园,路过儿童游戏场,经四顾轩后离开。
这些资料,在公园的园史馆中珍藏着。
武汉文娱活动的中心 此后的岁月里,中山公园一度成为全武汉文娱活动的中心:1953年,中山公园动物园正式开放;1956年11月,武汉市届菊花展览举行;1959年国庆节期间,首届全市“百花齐放”展览开幕……还有土特产展览会、彩灯展览会、公园周末之夏……此外还有重要演出,如1965年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就在公园的人民会场上演,全场7500个座位场场满员。
中山公园成了武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有外地亲友来访时,主人会习惯性地带他们逛中山公园。
“我们小时候春游,都会到中山公园。
”今年42岁的市民刘女士说,“现在每次走进公园,看到门口的棋盘山,都能回忆起从前跟同学在这里游玩的情景。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武汉没有很多游乐场、商圈,周末通常是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相邀去踏青,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山公园。
”江城人文摄影师朱长江说,他在中山公园拍摄过不少照片,还收集了不少中山公园的老照片,“这些不同年代的照片不仅仅是个人记忆,也记录着公园的变迁,时代的变化。
” 双龙桥,建于1933年,以桥两侧各以钢筋水泥浇注之巨龙为栏,俗称双龙桥,时为公园景观一绝。
1938年秋冬,占据武汉的日军将其砸毁,双龙不知所终。
2001年,公园重建胜利门时,挖掘出部分身,遂依据当年照片和残留实物,用精铜替代昔日之钢筋水泥重塑双龙,置于原处。
龙身矫健,头角峥嵘。
驾祥云而翻转,驭紫气而飞腾。
谓州之盛象,寓三楚之雄魂。
棋盘山简介 建于1913年,原名狮子山,1928年公园扩建时名为棋盘山,面积400平方米,用太湖石和片黄石堆砌而成,周边有六条石阶小道蜿蜒而上,山上高低错落,几许山峰跌宕有致,是华中地区建设最早、规模的叠石假山。
汉口中山公园有一处奇怪的建筑物——四顾轩——说它奇怪,是因为它的构筑特别。
灰白色的石质立方体,东、南、西、北,四个立面,拱券四面透空,方型立柱,柱头卷草雕花。
东西两面,两个拱门,有台阶数步进入。
两架小铁梯,宛转盘旋,登入顶上露台。
高低两层,轩内轩顶,上下观望,周遭四面,地方天圆,风光景色尽收眼底,所以名“四顾轩”,一个古意盎然的名字——让人联想到李白的诗:“拔剑四顾心茫然”,和杜甫的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但是,和眼前的这爿“西洋景”,无论是场景,还是意境,都是不大相吻的。
中山公园的四顾轩,繁华都市小小的一块清静地,多少年来,安安静静,立在花草林木的深处,温和地静谧地,待在那里,等待着游人,等待着那些需要安静需要休的人——烦躁的人和兴奋的人,都是不会走到它那里去的。
一座圆形拱门的“茹冰”建筑,它始建于1930年,是公园主要景区之一,是近代优秀的园林建筑,也被列为武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茹冰”出自成语“含冰茹蘗”,原意是孤洁清苦的生活,这里是缅怀革的艰苦。
湖心亭,1930年初建,为木结构四角小亭,名水心亭,1942年改建为湖心亭,以后虽屡经修缮,但基本维系外貌原状。
1984年作家李尔重曾为其题名“灸心亭”。
日晷台遗址 日晷是中国古代计时的天文仪器,由咎盘晷针组成。
公园日晷台建于1933年,乃全国公园首建,主要用于观赏,亦可计时。
1938年日军占领公园,铜擀晷盘丢失,此后一直仅存日晷台基。
1963年在原日晷台基上置山羊雕塑今。
百年公园中山公园水域面积较大,且许多地方如同河道弯曲,所以,桥也多。
公园占地32.8万平方米,其中陆地26.8万平方米,水面6万平方米。
公园分为前中后三个景区,每个景区都有水,亦有桥 。
“紫竹桥”,栏杆形似楠竹,护栏上则刻有各种龙形的雕塑。
“柳浪桥”,这是一处柳浪成荫的地方,在桥上可以看到“中山公园”的大石雕。
沿河往东漫步是一座临风桥,桥的栏杆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狮子,漫步其中好像到了卢沟桥。
2009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43周年,在中山公园落成了一座孙中山与宋庆龄夫妇铜像,现在,成为了中山公园的标志性建筑。
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这座“张公亭”被列为武汉市文物的重大发现,而被人们所关注。
“张公亭”迄今已有近86年的历史了,是武汉市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纪念张之洞的建筑。
真希望武汉这样能够彰显城市底蕴的历史遗存,为世人所熟知所景仰。
亭侧墙上悬挂有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同时立有张公亭的简介:“中山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之洞纪念亭 张之洞纪念亭始建于1933年,是由汉口市政府为纪念清末湖广总督、洋务运动先驱张之洞所建造。
为意大利风格建筑,一直属于我园重要的人文景观。
2011年市政府审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亭子坐北朝南,以往我们多见到的是它的背面,抬头可以看到一层正中门上一幅对联“借汝朝南座北景, 住余种豆的瓜人。
”颇有意味。
其实,亭子正面的上方有“张公亭”字样,由两边的环形阶梯便可上到亭中。
但,很遗憾的是现在两个入口铁栅栏还是“铁将军”把门,仍然不得入内,只见阶梯上布满了落叶,底层的铁门也锈迹斑斑。
在小河的汊道,有一美丽的小岛,连接这岛的就是落虹桥。
它始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51年名为落虹桥,三跨石混结构。
它以虬枝为栏,静中见动,造型奇特,更以人在桥上行,情从景中取胜,故为历来工匠称道。
这座桥也被名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绿漪长廊 绿漪长廊1956年初建,位于公园后区当时的西北湖边,是琉璃瓦全木歇山式卷脊仿古建筑,故名绿瓦长廊。
1984年修整后改名为绿漪长廊(亭)。
2001年按原样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