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常见杂草识别图谱

1年前 (2024-04-21)
麦田常见杂草识别图谱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 王建军   笔者在实际生活中收集了本地区大部分小麦、油菜田等常见杂草种子及图谱,可供广大农业一线的工作人员简易快速识别参考。
由于本人酷爱体育💪编辑与摄影✍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技术交流微信同步。
早熟禾👇本地俗称“巴巴儿草、瓦儿盘草” 主要危害稻麦轮作茬小麦、油菜,是夏熟作物及蔬菜田杂草,局部地区蔬菜、麦类和油菜田受害较重。
成株 秆丛生细弱,直立或基部稍倾斜,株高8~30厘米。
子实 颖果纺锤形,具三棱,深黄褐色,长1.1~2毫米,宽约0.5毫米顶部钝圆,具毛茸胚小,椭圆形,略突起种脐圆形,腹面凹陷。
幼苗 子叶留土。
胚芽鞘膜质,透明,先端偏斜。
初生叶线状披针形,略内折,先端舟形,长1.5~2.2厘米,宽0.6毫米,有3条直出平行脉叶鞘光滑,中下部闭,淡绿色,常带紫色叶舌膜质,三角形无叶耳。
麦田化除药剂甲基二磺隆gt氟唑磺隆gt啶磺草胺gt异丙隆 棒头草👇本地俗称“棒头草” 是一种农田常见杂草,一年生草本植物,成株秆丛生,光滑无毛,株高15~75cm。
其为夏熟作物田杂草,主要为害小麦、油菜、绿肥和蔬菜等作物。
圆锥花序穗状,长圆形或卵形,较疏松,具缺刻或有间断,分枝长可达4厘米;小穗长约2.5毫米(包括基盘),灰绿色或部分带紫色;颖长圆形,疏被短纤毛,先端2浅裂,芒从裂口处伸出,细直,微粗糙,长1-3毫米;外稃光滑,长约1毫米,先端具微齿,中脉延伸成长约2毫米而易脱落的芒;雄蕊3,花药长0.7毫米。
颖果椭圆形,1面扁平,长约1毫米。
花果期4-9月。
菵草👇本地俗称“禾相草”分布遍及全国。
为长江流域及西南稻区稻茬麦和油菜地主要杂草。
菵草 子实 颖果,长圆形,长0.7~1.2毫米,宽约0.5毫米,深,顶端具残存花柱。
菵草 幼苗 子叶留土。
片真叶带状披针形,先端尖锐,具3条直出平行脉叶舌白色、膜质,顶端常2深裂无叶耳叶鞘紫红色,亦具3条脉。
第二片真叶具5条直出平行脉,叶舌三角形。
看麦娘👇本地俗称“禾相草”泰州地区俗称“蜈蚣草” 日本看麦娘👇本地俗称“禾相草” 日本看麦娘幼苗 胚芽鞘长4~5亳米,松驰,无色。
幼叶长1.5~3.5厘半人,3脉,具无色而光滑的叶鞘。
片真叶长7~11厘米,两侧叶缘上具有倒生刺毛。
看麦娘(上)与日本看麦娘(下),对比一下看麦娘与日本看麦娘,都是禾本科看麦娘属一年生草本,常见农田杂草,看麦娘籽短芒、株高15~40厘米,花序长3~7厘米,小穗长2~3毫米,外稃上的芒长2~3毫米,隐藏或稍伸出颖外,花药橙。
日本看麦娘籽长芒、株高20~50厘米,花序长3~10厘米,小穗长5~7毫米,芒长8~12毫米,远伸出颖外,花药淡或白色;总之,一看大小(二者在株高、花序和小穗长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二看芒长,三看花药颜色,四看分布区域。
两相比较,不难区分。
 腊烛草👇 硬草👇 野燕麦👇本地俗称“降麦” 鹅观草👇本地俗称“鹅头草”优先加异丙隆 雀麦👇本地俗称“独麦” 节节麦👇俗称“打弯儿”。
节节麦幼苗暗绿色,基部淡紫红色;幼叶初出时卷成筒状,展开后成长条形;叶舌(注1)薄膜质,叶鞘(注1)边缘有长纤毛;叶片狭窄且薄;根上的种子是蛹状,其它杂草种子类似麦粒,但比麦粒秕瘦;根茎处弯着生长。
成株 须根细弱。
株高20~40厘米。
秆丛生,基部弯曲,叶鞘紧密包秆,平滑无毛而边缘有纤毛。
叶舌薄膜质,长0.5~1毫米。
叶片微粗糙,腹面疏生柔毛。
穗状花序圆柱形,含小千惠(5)7~10(13)个,长约10厘米(包括芒),成熟时逐节脱落。
(见图)子实 颖果暗黄褐色,麦面乌暗无光泽,椭圆形长椭圆形,长4.5~6毫米,宽2.5~3毫米。
繁缕👇本地俗称“繁里头” 繁缕本地俗称“繁里头” 牛繁缕👇本地俗称“繁里头” 牛繁缕本地俗称“繁里头” 繁缕和牛繁缕形态相似,主要区别为:繁缕茎侧有细毛1例,繁缕花瓣比萼片短,牛繁缕花瓣远长于萼片;繁缕花柱数多为3枚,牛繁缕花柱数为5枚。
卷耳👇本地俗称“棉花絮” 宝盖草👇本地俗称“灯笼头” 婆婆纳👇本地俗称“破布娜头” 婆婆纳与宝盖草区别👇 看梗,婆婆纳有细毛,宝盖草无毛。
看花,婆婆纳有蓝、白、粉三种颜色,宝盖草开着紫红色小花。
荠菜👇本地俗称“野菜儿、聚财” 大巢菜👇本地俗称“劳豆儿”射阳俗称“ 乔乔” 猪殃殃👇本地俗称“麦珠儿” 打碗花👇本地俗称“兔儿草” 野老鹳👇本地俗称“野浦芹” 泽漆👇本地俗称“奶影草” 蒲公英👇 车前草👇本地俗称“野甜菜、锅子草" 葎草👇本地俗称“割人藤” 藜👇本地俗称“灰豆头” 小飞蓬👇本地俗称“毛号儿” 小苜蓿👇本地俗称“腰花儿” 大刺儿菜👇本地俗称“刺眼” 问荆👇本地俗称“节节草” 【小麦】总结:麦田除草注意事项和禁区 化学除草已经成为防治小麦田杂草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除草剂对使用技术具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冬小麦,除草剂使用时间为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3月,此阶段正值低温时期,加上麦田除草因使用周期长、温度多变、除草剂较强的选择性等一些原因,稍不注意容易出现药害,那么何时用怎么用除草剂既安全又高效?小麦田除草剂注意事项和禁区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在使用除草剂之前供大家参考!1掌握除草时间小麦播种后大概40天(11月中下旬)打除草剂最为安全,此时小麦正值3叶或3叶1心期,对除草剂耐药性较高,比较安全;另外,此时田间杂草已经出齐,而且草龄较小,耐药性差,除草安全又高效。
2掌握除草温度除草剂一般会标有5℃或10℃即可使用,那么这里所说到温度不是指使用时的温度,而是指当天的温度,就是说温度在5℃以上方可使用,且使用除草剂前后两天温度最好不要低于此温度。
在大风天气下一般不用药,以免漂移,降低药效,且有可能伤害周边庄稼。
3配药选用二次稀释法施药前先将药剂用少量清水稀释成母液,用药时在药桶内先加入配制好的母液,然后补足所需的剩余水量混匀后喷雾。
麦田除草剂多数以粉剂为主,有时根据地里杂草情况需多种药液混配使用,如果不用二次稀释法,直接混配,容易造成沉淀,药液不均匀,药量轻的地方杂草不能有效防治,药量重的地方易出现药害。
二次稀释法无疑是药液均匀混的最好方法,避免药液堵塞喷头且除草效果更好。
4正确看待除草剂的黄化现象有些除草剂使用后,小麦会出现短时间的叶尖发黄,这是一种正常的蹲苗现象,一般在小麦返青时可自行恢复,这种现象一般不会造成小麦减产,反而起到控旺作用,所以遇到这种现象不必过分担心。
麦田除草切勿进入这8大误区①小麦2叶以前和拔节后不打除草剂大多数麦田除草剂都是2叶以后用药,到小麦拔节期停止用药。
2叶期以前小麦比较娇嫩,解毒能力和免疫力低,易产生药害;拔节期过后小麦进入孕穗期,也是一生中最脆弱最关键的时期,此时用除草剂极易产生药害,特别是2甲4氯、2,4—滴定酯,有时会引起麦穗抽不出,或畸形,严重影响最终产量,除了氯氟吡氧乙酸类除草剂在拔节后可以量减半使用外,其他除草剂最好不要去尝试!②日平均气温低于8度不用除草剂除个别除草剂(双氟磺草胺,较耐低温),一般除草剂在低温天气下,效果都不理想,且易产生药害。
所以最好在日气温8度以上时用药最好,温度越高除草效果越好,因杂草吸收光照生长旺盛,气孔张开,易吸收水分和药液(温度低则相反),能达到好的除草效果。
③干旱天气不用除草剂打除草剂除了看温度外,还要把握土壤的湿度,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要抓住麦田浇水时机,及时施药,确保除草剂药效的发挥,多数除草剂药效的发挥均需要一定的土壤墒情,土壤墒情在40%-60%时最有利于除草剂药效的发挥。
④小麦苗弱、根系时不用除草剂一般冬小麦地都会进行秸秆还田,地块比较疏松,如果遇到天气异常年份(比如暖冬干旱),小麦的根系可能因土壤过于疏松而无法深度下扎,或一部分根系,这样的小麦很容易造成冻伤和缺水,比较敏感脆弱,若此时打除草剂容易对小麦造成一定伤害。
⑤小麦发生病害时不用除草剂近几年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等种传或土传病害频发,生病小麦抗性极低,一旦发生药害,不容易恢复,所以小麦生病严重的地块一般不建议使用除草剂,先治病壮苗为主。
⑥大雨前后及冷空气到来前勿用除草剂大雨前后及冷空气到来前使用除草剂一方面影响除草效果,另一方面极易造成药害。
霜冻、雨雪、冰雹、寒流等恶劣天气下禁止使用除草剂,这些都属于恶劣天气,特别是倒春寒来之前的7天时间不能使用除草剂,冬季用药要多关注天气预报。
⑦磷氨基甲酸酯类使用前后7天不打除草剂我们都知道,玉米田打过磷类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需间隔7天才能使用除草剂,而小麦田打过此类杀虫剂也少需要间隔3-5天,才能使用除草剂,否则容易引起小麦发黄出现烧叶现象,因为磷类农药使小麦降解除草剂的能力降低,紧接着使用除草剂易导致药害。
⑧不可重喷或漏喷使用除草剂一定要均匀喷雾,若漏喷或少喷的地方,杂草受药不均,防效不好;其次切记不要重喷,会造成小麦发黄,容易引起除草剂药害。
谢谢观看!喜欢就转发可收藏😹😹😹 一桌客王建军201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