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旧城记忆照片(归化城)
8个月前 (04-21)
呼和浩特旧城记忆照片(归化城)东子 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呼市中心城区本是由归化城与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并而成,故名归绥。
1954年改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
1581年(明万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
蒙古语为库库和屯。
明王朝赐名为“归化”。
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毁。
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
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名为“绥远城”。
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
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并,称归绥。
从1954年4月25日起,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大约是2004年,我漫步在呼市旧城时,到处看到在破败的老房子墙上刷写着醒目的红字一一"拆",我意识到这些很有特色的老建筑恐怕都会在历史上消失,想起儿时在此生活和上学的情景,如烟往事令人怀念,感慨之余又不禁有些伤心。
尽管不少房屋上钉着呼市文物处的“不可拆卸文物"的小铜牌,但我相信,它阻挡不了挖掘机、装载机的脚步。
我们的后代对他们的前辈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根本不会有任何印象,过去的历史仿佛是一张白纸。
这也太说不过去了,甚觉得有点残忍。
在2004年和2005年照相时,恰逢过春节,尽管不少房屋已破烂不堪,加上强拆的痕迹,显得更加苍桑,但是尽管如此,呼市人还是心态良好,家家贴春联,挂灯笼,小小四院生机盎然,一派和谐,较之冷冰冰的住宅楼,这儿充满了生活的乐趣。
实际上,历史真不该割断,好的老建筑,好的四院,好的门楼和照壁,能保存下来该有多好啊!呼市塞上老街等固然保留了一些明清建筑的韵味,但修旧如新的手法却难以叫人称道,原汁原味的旧城早已荡然无存了。
唯独照片可以记录下历史的变迁。
想到这儿,我一到旧城便随手带个相机,发现老旧房屋赶快照下来,自己戏称"抢救性拍照"。
这种习惯保持到2008年初,因为在此之后,旧城的老房子基本拆完了。
事实上,2006年之前,这里还是一派古朴,和北京的老胡同没啥差别,由寺庙、老街和传统民居构建的古城格局还基本可以寻觅。
但和许多城市一样,呼和浩特市的旧城改造也很彻底,市区除了一些已成为旅游景点的宗教、文化古迹之外,已经很难见到北方传统民居和街巷院落了。
呼和浩特是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原分为新、旧两城。
而今属于玉泉区的归化旧城作为呼市发祥地,无疑是呼和浩特历史最悠久、最有文化底蕴、生活气息最浓厚的地方,历来为商贸、宗教和民居集中之地。
曾经的旧城内,老街店铺林立,商旅聚集,藏传佛教寺庙众多,著名的有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五塔寺召等。
除店铺和寺庙以外,便是小街小巷隔开的成片的北方四院式的居民区,其中不乏雕梁画栋、建筑精美的院落,许多都储存着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
归化旧城,作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处,汉蒙文化融的站点,几百年缓缓走来,造就了玉泉区旧城由老街、商铺、召庙和传统民居构成的独特的城市个性。
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批北方四院式的传统民居被拆除,代之的是花花绿绿的现代化居民小区。
于是,新城旧城的界限模糊了,著名的宗教古迹夹在高楼大厦之中,成为标本式的孤独存在。
而清光绪19年建造形成的塞上老街,只剩下了两旁的店铺,所依托的居民区拆除后新建了小区。
目前塞上老街古朴建筑淹没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明清遗韵已被喧嚣市声所淹没,孤零零的两排商铺仿佛在对自己残留的运发出一声叹息。
玉泉区大召周围,在30万平方米的城区面积内,密布着5000户居民,这里遍布四院,房屋大多建于民国和解放初期,材质多为砖包土坯,危旧平房居多。
这些小院通常住着几户人家,每户不过十几平方米,最小的住户只有5平方米。
一家4口,甚祖孙三代挤在一起,一些住户面积小的居民家,一进门就上炕,炕上还架着双层单人床,室内阴暗潮湿,墙壁走形裂缝,椽檩都沤酥了。
这里配套设置极差,没有上下水,道路狭窄,垃圾乱倒,污水四溢,气味难闻。
多年来,这里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说个不好听的话,早晨连个倒尿盆的地方也没有,能享受到的现代文明只是一盏电灯。
从2004年到2007年的三年时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成功地对旧城区的700万平方米危旧建筑、违章建筑及棚户区进行了改造,基本消灭了一环路内城区危旧平房。
当这些映射着60年前归绥市甚百余年前归化城影像的老屋被夷为平地后,代之而起的是一排排花园式住宅区,一座座古香古色的新商铺,世代住在这里的“老青城”搬入了 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感受到了人间天上般的惊喜。
旧城,这个呼和浩特人称呼了几百年的地方,短时间内经历了沧桑巨变。
而呼和浩特在彻底解决了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后,也打开了城区东西部发展失衡这个瓶颈,在建设现代化和谐草原大都市的征程上阔步前进。
本篇文字来自网络 2017年11月26日
呼市中心城区本是由归化城与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并而成,故名归绥。
1954年改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
1581年(明万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
蒙古语为库库和屯。
明王朝赐名为“归化”。
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毁。
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
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名为“绥远城”。
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
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并,称归绥。
从1954年4月25日起,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大约是2004年,我漫步在呼市旧城时,到处看到在破败的老房子墙上刷写着醒目的红字一一"拆",我意识到这些很有特色的老建筑恐怕都会在历史上消失,想起儿时在此生活和上学的情景,如烟往事令人怀念,感慨之余又不禁有些伤心。
尽管不少房屋上钉着呼市文物处的“不可拆卸文物"的小铜牌,但我相信,它阻挡不了挖掘机、装载机的脚步。
我们的后代对他们的前辈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根本不会有任何印象,过去的历史仿佛是一张白纸。
这也太说不过去了,甚觉得有点残忍。
在2004年和2005年照相时,恰逢过春节,尽管不少房屋已破烂不堪,加上强拆的痕迹,显得更加苍桑,但是尽管如此,呼市人还是心态良好,家家贴春联,挂灯笼,小小四院生机盎然,一派和谐,较之冷冰冰的住宅楼,这儿充满了生活的乐趣。
实际上,历史真不该割断,好的老建筑,好的四院,好的门楼和照壁,能保存下来该有多好啊!呼市塞上老街等固然保留了一些明清建筑的韵味,但修旧如新的手法却难以叫人称道,原汁原味的旧城早已荡然无存了。
唯独照片可以记录下历史的变迁。
想到这儿,我一到旧城便随手带个相机,发现老旧房屋赶快照下来,自己戏称"抢救性拍照"。
这种习惯保持到2008年初,因为在此之后,旧城的老房子基本拆完了。
事实上,2006年之前,这里还是一派古朴,和北京的老胡同没啥差别,由寺庙、老街和传统民居构建的古城格局还基本可以寻觅。
但和许多城市一样,呼和浩特市的旧城改造也很彻底,市区除了一些已成为旅游景点的宗教、文化古迹之外,已经很难见到北方传统民居和街巷院落了。
呼和浩特是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原分为新、旧两城。
而今属于玉泉区的归化旧城作为呼市发祥地,无疑是呼和浩特历史最悠久、最有文化底蕴、生活气息最浓厚的地方,历来为商贸、宗教和民居集中之地。
曾经的旧城内,老街店铺林立,商旅聚集,藏传佛教寺庙众多,著名的有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五塔寺召等。
除店铺和寺庙以外,便是小街小巷隔开的成片的北方四院式的居民区,其中不乏雕梁画栋、建筑精美的院落,许多都储存着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
归化旧城,作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处,汉蒙文化融的站点,几百年缓缓走来,造就了玉泉区旧城由老街、商铺、召庙和传统民居构成的独特的城市个性。
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批北方四院式的传统民居被拆除,代之的是花花绿绿的现代化居民小区。
于是,新城旧城的界限模糊了,著名的宗教古迹夹在高楼大厦之中,成为标本式的孤独存在。
而清光绪19年建造形成的塞上老街,只剩下了两旁的店铺,所依托的居民区拆除后新建了小区。
目前塞上老街古朴建筑淹没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明清遗韵已被喧嚣市声所淹没,孤零零的两排商铺仿佛在对自己残留的运发出一声叹息。
玉泉区大召周围,在30万平方米的城区面积内,密布着5000户居民,这里遍布四院,房屋大多建于民国和解放初期,材质多为砖包土坯,危旧平房居多。
这些小院通常住着几户人家,每户不过十几平方米,最小的住户只有5平方米。
一家4口,甚祖孙三代挤在一起,一些住户面积小的居民家,一进门就上炕,炕上还架着双层单人床,室内阴暗潮湿,墙壁走形裂缝,椽檩都沤酥了。
这里配套设置极差,没有上下水,道路狭窄,垃圾乱倒,污水四溢,气味难闻。
多年来,这里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说个不好听的话,早晨连个倒尿盆的地方也没有,能享受到的现代文明只是一盏电灯。
从2004年到2007年的三年时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成功地对旧城区的700万平方米危旧建筑、违章建筑及棚户区进行了改造,基本消灭了一环路内城区危旧平房。
当这些映射着60年前归绥市甚百余年前归化城影像的老屋被夷为平地后,代之而起的是一排排花园式住宅区,一座座古香古色的新商铺,世代住在这里的“老青城”搬入了 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感受到了人间天上般的惊喜。
旧城,这个呼和浩特人称呼了几百年的地方,短时间内经历了沧桑巨变。
而呼和浩特在彻底解决了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后,也打开了城区东西部发展失衡这个瓶颈,在建设现代化和谐草原大都市的征程上阔步前进。
本篇文字来自网络 2017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