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康整编前后刘湘统辖的川军
1年前 (2024-04-21)
川康整编前后刘湘统辖的川军老康 作者:马民康 蒋介石与刘湘 1935年8月10月,川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
整编的目的是改造川军,提高军事素养,裁汰老弱病残,树立军队国家化的思想,把川军改造成国军,以便中央统一调动指挥。
整编的办法,首先是各部裁减三分之一,裁减下来的老弱病残解甲归田,部分部队以团为建制改为地方保安团,裁减下来的年轻军官,送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都分校、洛阳分校,学习培训后再行安排。
邓锡侯、刘湘、刘文辉 川军整编前,部队进行了点检,共约三十万人,刘湘所属的部队除了一个21军,还有若干绥署直辖部队、边防警卫部队,达160多个团,近20万人,约占川军总数的三分之二。
川军整编后,按照计划裁减三分之一,刘湘所属的军队还有12万人左右,被蒋介石分解为三个军和绥署直辖部队四大块,分别是:刘湘的绥署直辖部队,三个师七个独立旅,比两个军的实力还要强。
唐式遵的第21军(三个师共六个旅),潘文华的第23军(三个师共六个旅),王缵绪的第44军(三个师共六个旅)。
裁减下来的部队改为四川省保安部队共计20余团,保安处处长王陵基。
刘湘统辖的部队基本没有得到裁减,但是被分化成五大块了。
在整编过程中,刘湘对统辖的部队进行了混编,初步打乱了原来师、旅、团的建制,改变了原来的隶属关系,造成部队军、师以内的混乱。
目的是为了不让军长、师长独立掌控部队,使得被分解的各军、师指挥权,还能牢牢掌握在刘湘手里,可以随意调换旅长、团长。
因为刘湘的威望摆在那里,使得各军长、师长无能为力、束手无策。
形成了亲刘(湘)和亲蒋(介石)两大阵营。
第21军军长唐式遵,是刘湘速成系同学,资格很老,为21军立下了汗马功劳,一直都是第21军第1师师长,早就应该升任军长,但是一直被刘湘压着,抬不起头来。
此次被蒋介石升为军长,真是感恩戴德、心悦诚服。
由于性格比较“温”,不敢公开倒刘,但是暗中支持倒刘联盟。
全军由第145师(原第1师师长饶国华(原旅长)接替唐式遵新任)、第146师(原第4师,师长范绍增兼)、第162师(原第24军第15旅改编的暂编第2师,师长彭诚孚)组成。
第21军副军长范绍增,原为杨森第20军第7师师长,袍哥出身,后来倒戈刘湘为第4师师长。
实力较强,一个师相当于一个军。
反复无常,积极投靠蒋介石,图谋军长,未能如愿,只落个副军长兼第146师师长。
所属部队被分解为三大块,一个旅直属绥署,一个旅调第145师,谨一个旅留在第146师,基本上被架空了。
是最积极的倒刘者。
第23军军长潘文华,也是刘湘的速成系同学,一直跟随刘湘,忠心耿耿,原为教导师师长,也是刘湘的精锐部队,红军四渡赤水时是川南剿共总指挥,虽然被蒋介石提拔为军长,并不感恩戴德,生怕得罪刘湘,根本不敢倒刘,所部第147师(师长杨国桢)原为第21军教导师,是他的老底子。
第148师(师长陈万仞)是从刘文辉第24军倒戈过来的。
独立第15旅(旅长穆肃中)是刘湘早年收编的贵州部队。
潘文华并不能够完全掌控全军。
第44军军长王缵绪,也是刘湘速成系同学,早年追随刘湘,后为杨森第1师师长,又倒戈刘湘为第5师师长,早就想当军长,一直不能得志。
此次被蒋介石提拔为军长,公开与刘湘叫板,是倒刘急先锋。
所部第149师是其原来的第5师(新任师长郭昌明),第150师(师长廖震)是刘湘收编原第23军之第三路,第163师(师长陈兰亭)是由原杨森部第3师改编的边防路,都不是刘湘的嫡系部队,所以全军都想:脱离刘湘、归顺中央。
四川省保安处处长(保安司令)王陵基,最早留日学习军事的四川讲武堂教官,刘湘的老师。
资格最老、能力不行、几起几落。
曾任刘湘第21军第3师师长、第五路剿共总指挥,因剿共不力被。
担任保安处长,虽为二线闲职,总算有了独立的部队。
虽积极靠蒋,却撕不开脸,只能暗中支持倒刘,终于在刘湘去世后,成为第30集团军总司令兼第72军军长。
史馆档案拥刘、倒刘(亲中央)、态度不明朗的比例黑色亲刘、红色亲中央、浅色态势不明朗 1937年6月8月,川军再次整理,又称整军,以区别1935年次整编。
全部改为两师制军,即各军编制统一为两师四旅八团。
各军再裁减三分之一,裁撤一个师。
第21军(军长唐式遵)辖第145师(师长饶国华)、第146师(师长刘兆藜)。
第23军(军长潘文华)辖第147师(师长杨国桢)、第148师(师长陈万仞)。
第44军(军长王缵绪)辖第149师(师长王泽濬)、第162师(师长张竭诚)。
第50军,军长郭勋祺,辖第144师(师长范子英)、新编第7师(师长田钟毅,由原独立第13旅、独立第14旅组成),于1938年2月在皖南太平成立。
第56军,军长郭昌明,辖第163师(师长陈兰亭,原属于第44军)、第164师(师长彭焕章,原直属于川康绥署),于1938年3月组成。
第67军,军长许绍宗,辖第150师(师长廖震,原属于第44军)、第161师(师长官炎森,原直属于川康绥署),于1938年2月组成。
。
第72军,军长王陵基,辖新编第13师(师长刘若弼)、新编第14师(师长范南煊)。
由原川康绥属直辖的独立第12旅(旅长范南煊)与由四川省保安团,于1938年4月新组建的部队。
第78军,军长张再(斯可),辖新编第15师(师长邓国璋)、新编第16师(师长陈良基),是由川康绥属直辖独立第11旅(旅长邓国璋)与四川省保安团一部,于1938年5月组成。
第88军,军长范绍增,辖新编第21师(师长罗军彤)。
由原第21军副军长兼第146师师长范绍增被免职后,召集旧部、自筹武器,于1938年1月,新组建的部队。
以上共新编六个军,由刘湘的第21军和川康绥靖公署直属部队,在抗战全面开始前后,总共编成了九个军,为抗日战争供献了巨大力量,是川军的主力军。
刘湘和蒋介石的矛盾是从峨眉军训后、川康整军始。
有人质疑蒋(介石)、刘(湘)之矛盾,认为他们关系很好,蒋介石一直支持刘湘,那是二刘大战前的情况,蒋介石是利用刘湘打垮刘文辉。
但是蒋介石决不会让刘湘做大做强、一统四川,四川和川军必须服从中央。
还质疑川军将领与刘湘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没有看到大量的原始档案,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史馆都有大量的相关档案已经开放,有电文、有报告,限于篇幅,不能全部罗列出来,仅贴出几份供参考。
蒋介石要剥夺刘湘对川军的指挥权,刘湘是决不甘心的,几位新任军长与刘湘的矛盾也是公开或半公开的,唐式遵、罗象䎝、王缵绪、邓锡侯、孙震、周从化等几位高级将领都给蒋介石有报告,太长,不便贴出。
许多将领都派代表面见蒋介石并有亲笔信。
戴笠、军统、康泽、别动队都有报告和对每一个军、师、旅级川军将领的评价。
整编的目的是改造川军,提高军事素养,裁汰老弱病残,树立军队国家化的思想,把川军改造成国军,以便中央统一调动指挥。
整编的办法,首先是各部裁减三分之一,裁减下来的老弱病残解甲归田,部分部队以团为建制改为地方保安团,裁减下来的年轻军官,送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都分校、洛阳分校,学习培训后再行安排。
邓锡侯、刘湘、刘文辉 川军整编前,部队进行了点检,共约三十万人,刘湘所属的部队除了一个21军,还有若干绥署直辖部队、边防警卫部队,达160多个团,近20万人,约占川军总数的三分之二。
川军整编后,按照计划裁减三分之一,刘湘所属的军队还有12万人左右,被蒋介石分解为三个军和绥署直辖部队四大块,分别是:刘湘的绥署直辖部队,三个师七个独立旅,比两个军的实力还要强。
唐式遵的第21军(三个师共六个旅),潘文华的第23军(三个师共六个旅),王缵绪的第44军(三个师共六个旅)。
裁减下来的部队改为四川省保安部队共计20余团,保安处处长王陵基。
刘湘统辖的部队基本没有得到裁减,但是被分化成五大块了。
在整编过程中,刘湘对统辖的部队进行了混编,初步打乱了原来师、旅、团的建制,改变了原来的隶属关系,造成部队军、师以内的混乱。
目的是为了不让军长、师长独立掌控部队,使得被分解的各军、师指挥权,还能牢牢掌握在刘湘手里,可以随意调换旅长、团长。
因为刘湘的威望摆在那里,使得各军长、师长无能为力、束手无策。
形成了亲刘(湘)和亲蒋(介石)两大阵营。
第21军军长唐式遵,是刘湘速成系同学,资格很老,为21军立下了汗马功劳,一直都是第21军第1师师长,早就应该升任军长,但是一直被刘湘压着,抬不起头来。
此次被蒋介石升为军长,真是感恩戴德、心悦诚服。
由于性格比较“温”,不敢公开倒刘,但是暗中支持倒刘联盟。
全军由第145师(原第1师师长饶国华(原旅长)接替唐式遵新任)、第146师(原第4师,师长范绍增兼)、第162师(原第24军第15旅改编的暂编第2师,师长彭诚孚)组成。
第21军副军长范绍增,原为杨森第20军第7师师长,袍哥出身,后来倒戈刘湘为第4师师长。
实力较强,一个师相当于一个军。
反复无常,积极投靠蒋介石,图谋军长,未能如愿,只落个副军长兼第146师师长。
所属部队被分解为三大块,一个旅直属绥署,一个旅调第145师,谨一个旅留在第146师,基本上被架空了。
是最积极的倒刘者。
第23军军长潘文华,也是刘湘的速成系同学,一直跟随刘湘,忠心耿耿,原为教导师师长,也是刘湘的精锐部队,红军四渡赤水时是川南剿共总指挥,虽然被蒋介石提拔为军长,并不感恩戴德,生怕得罪刘湘,根本不敢倒刘,所部第147师(师长杨国桢)原为第21军教导师,是他的老底子。
第148师(师长陈万仞)是从刘文辉第24军倒戈过来的。
独立第15旅(旅长穆肃中)是刘湘早年收编的贵州部队。
潘文华并不能够完全掌控全军。
第44军军长王缵绪,也是刘湘速成系同学,早年追随刘湘,后为杨森第1师师长,又倒戈刘湘为第5师师长,早就想当军长,一直不能得志。
此次被蒋介石提拔为军长,公开与刘湘叫板,是倒刘急先锋。
所部第149师是其原来的第5师(新任师长郭昌明),第150师(师长廖震)是刘湘收编原第23军之第三路,第163师(师长陈兰亭)是由原杨森部第3师改编的边防路,都不是刘湘的嫡系部队,所以全军都想:脱离刘湘、归顺中央。
四川省保安处处长(保安司令)王陵基,最早留日学习军事的四川讲武堂教官,刘湘的老师。
资格最老、能力不行、几起几落。
曾任刘湘第21军第3师师长、第五路剿共总指挥,因剿共不力被。
担任保安处长,虽为二线闲职,总算有了独立的部队。
虽积极靠蒋,却撕不开脸,只能暗中支持倒刘,终于在刘湘去世后,成为第30集团军总司令兼第72军军长。
史馆档案拥刘、倒刘(亲中央)、态度不明朗的比例黑色亲刘、红色亲中央、浅色态势不明朗 1937年6月8月,川军再次整理,又称整军,以区别1935年次整编。
全部改为两师制军,即各军编制统一为两师四旅八团。
各军再裁减三分之一,裁撤一个师。
第21军(军长唐式遵)辖第145师(师长饶国华)、第146师(师长刘兆藜)。
第23军(军长潘文华)辖第147师(师长杨国桢)、第148师(师长陈万仞)。
第44军(军长王缵绪)辖第149师(师长王泽濬)、第162师(师长张竭诚)。
第50军,军长郭勋祺,辖第144师(师长范子英)、新编第7师(师长田钟毅,由原独立第13旅、独立第14旅组成),于1938年2月在皖南太平成立。
第56军,军长郭昌明,辖第163师(师长陈兰亭,原属于第44军)、第164师(师长彭焕章,原直属于川康绥署),于1938年3月组成。
第67军,军长许绍宗,辖第150师(师长廖震,原属于第44军)、第161师(师长官炎森,原直属于川康绥署),于1938年2月组成。
。
第72军,军长王陵基,辖新编第13师(师长刘若弼)、新编第14师(师长范南煊)。
由原川康绥属直辖的独立第12旅(旅长范南煊)与由四川省保安团,于1938年4月新组建的部队。
第78军,军长张再(斯可),辖新编第15师(师长邓国璋)、新编第16师(师长陈良基),是由川康绥属直辖独立第11旅(旅长邓国璋)与四川省保安团一部,于1938年5月组成。
第88军,军长范绍增,辖新编第21师(师长罗军彤)。
由原第21军副军长兼第146师师长范绍增被免职后,召集旧部、自筹武器,于1938年1月,新组建的部队。
以上共新编六个军,由刘湘的第21军和川康绥靖公署直属部队,在抗战全面开始前后,总共编成了九个军,为抗日战争供献了巨大力量,是川军的主力军。
刘湘和蒋介石的矛盾是从峨眉军训后、川康整军始。
有人质疑蒋(介石)、刘(湘)之矛盾,认为他们关系很好,蒋介石一直支持刘湘,那是二刘大战前的情况,蒋介石是利用刘湘打垮刘文辉。
但是蒋介石决不会让刘湘做大做强、一统四川,四川和川军必须服从中央。
还质疑川军将领与刘湘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没有看到大量的原始档案,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史馆都有大量的相关档案已经开放,有电文、有报告,限于篇幅,不能全部罗列出来,仅贴出几份供参考。
蒋介石要剥夺刘湘对川军的指挥权,刘湘是决不甘心的,几位新任军长与刘湘的矛盾也是公开或半公开的,唐式遵、罗象䎝、王缵绪、邓锡侯、孙震、周从化等几位高级将领都给蒋介石有报告,太长,不便贴出。
许多将领都派代表面见蒋介石并有亲笔信。
戴笠、军统、康泽、别动队都有报告和对每一个军、师、旅级川军将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