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白石老人》 艾青
1年前 (2024-04-21)
《忆白石老人》 艾青指染这浮华 作者简介: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年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2]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年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3]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作品简介及背景:本文最初发表于1984年1月21日版的《光明日报》,是一篇典型的文化名人缅怀纪念文化名人的作品,属于人物品藻一类的传记小品。
作者通过与著名画家白石老人的交往结下的忘年之交的回忆,以平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白石老人。
齐白石是我国文化史上颇有建树的著名画家,按一般人的理解,这是一个大人物,但在作家的笔下,白石老人却全然没了艺术的架势,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可爱而又可敬的小老头而已。
这实际上也是传记小品一类文章的特点。
所以本文虽然没有传记的翔实,也缺乏自传的直接,也没有回忆录的清晰,但往往通过一鳞半爪便可知传主的某个侧面,通过三言两语往往也能深刻的抓住性格特征和精品格。
作者通过撷取传主白石老人生平中的二三事,讲述了对传主的一点点认识,把一位艺术的精、性格、品性等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作者用他那糅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化为一体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典的意韵,让我们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一种不可阻挡的魅力。
在文中,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的冷雨中表现得。
作者更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
他在梦里寻根寻了20年。
他总说自己是厦门人,是江南人,他日夜思念的——那杏花春雨的江南哟!在冷雨中,作者畅想江南,“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可是,作者终究无法回去。
于是,“前尘隔海。
古屋不再。
”只得“听听那冷雨”以解乡愁。
齐白石书画作
[1]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年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2]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年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3]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作品简介及背景:本文最初发表于1984年1月21日版的《光明日报》,是一篇典型的文化名人缅怀纪念文化名人的作品,属于人物品藻一类的传记小品。
作者通过与著名画家白石老人的交往结下的忘年之交的回忆,以平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白石老人。
齐白石是我国文化史上颇有建树的著名画家,按一般人的理解,这是一个大人物,但在作家的笔下,白石老人却全然没了艺术的架势,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可爱而又可敬的小老头而已。
这实际上也是传记小品一类文章的特点。
所以本文虽然没有传记的翔实,也缺乏自传的直接,也没有回忆录的清晰,但往往通过一鳞半爪便可知传主的某个侧面,通过三言两语往往也能深刻的抓住性格特征和精品格。
作者通过撷取传主白石老人生平中的二三事,讲述了对传主的一点点认识,把一位艺术的精、性格、品性等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作者用他那糅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化为一体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典的意韵,让我们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一种不可阻挡的魅力。
在文中,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的冷雨中表现得。
作者更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
他在梦里寻根寻了20年。
他总说自己是厦门人,是江南人,他日夜思念的——那杏花春雨的江南哟!在冷雨中,作者畅想江南,“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可是,作者终究无法回去。
于是,“前尘隔海。
古屋不再。
”只得“听听那冷雨”以解乡愁。
齐白石书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