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先生
1年前 (2024-04-21)
说书先生顾凤霞(塞外胡胡) 文顾凤霞(塞外胡胡)在我的记忆力,有那么几年的冬天,也总是有那么一抹橘的残阳映照在二叔家的东墙上,只要望着那一抹残阳,从二叔家的窗下走过,耳边就回荡起说书先生那沙哑低沉的唱书声,他唱的是哪出,过后总有大人议论。
在这里,但说这说书先生。
我二婶的娘家,叫井子沟,亦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山沟沟。
但是这个山沟沟,似乎离着皇帝并不遥远,因为可山沟的人都热衷戏文,无论大人孩子,一张口,就是万岁臣子下官百姓等等地乱叫。
二婶的娘家姓于,有自己的一个唠子班子,说起唠子,其实就是本地区最土的一个戏种,不搭台子,不讲排场,三五个人,简单的锣鼓胡弦,主角和配角一人一把扇子一块手绢,也就似二人转差不多,唱腔和表演都很随便。
班子每年正月一出去,就是开春回来;拔完苗再出去,就是割地收秋再回来。
出去的人好像总是欢欢乐乐。
而在家的人也不寂寞,田间地头,早早晚晚,总要以唱着说着讲着,寻开心过活。
我说的这位舅舅,其实就是生来奔着唠子来的。
可是他孩子多出不去,就老在家里,但是他又不甘寂寞,就不知从哪里哗啦一些老掉牙的古书,拿一个黑了吧唧的木匣子装着,木匣子用一块白里透黄的包皮包着,走到哪里拎到哪里。
拎哪,就坐下来,打开书,对着书本,也不管多少人就读起来 说起来,唱起来。
长久下来,他就是我小时候,最有名气的说书先生,我二婶的叔伯歌于庭瑞舅舅。
大概他长着一颗很要强的心吧。
本该跟着二婶的亲弟弟于海林班主出去唱唠子的,他会唱会拉,会打,可是,他家里不行,舅妈有病,孩子多照顾不了,就把他留家里。
家里本来就是一份清苦的日子,他就就靠说书那点精的力量支撑着日子。
于是,他就练成一副说书的好嘴巴,每当闲暇之余,就把人聚在一起,要是人很多,就在中间放张桌子,把书本放桌子上,傍边盛上一碗水,说一会,喝一口,一来润喉,二来解渴。
我记得的那年冬天,这位舅舅就已经名声遐迩多少年了。
只记得那天下午,我家,奶奶家,四邻的赵二叔家,李大姥姥家,以及村子南面的姜舅爷爷家,刘舅爷爷家都寂静无声,多少孩子只管在大街上玩耍,整个村子都陷入异常素雅。
那时的我很是奇怪。
就偷偷地溜进二叔的窗下。
窗子的玻璃在外面往里瞅很是幽暗,只见几个晃动的头影,再就是斜阳照在东墙上,只隐隐约约听于停瑞舅舅张着沙哑的嗓音,一会说,一会唱,一会又抑扬顿挫朗朗诵读。
这便是说书说到酣畅处,不论说者还是听者,也就都无法停下来了。
不用说,屋子里是挤满人的,外屋也是人,大多是女人。
我看见赵大娘和张大姑站在门里,一边仔细听一边垂泪,其余的,有的坐着,有的站着。
我母亲向来不懂戏文,看看这个望望那个,眨着眼睛,觉得好笑;看见人哭,又长长叹息。
我隐约听见,好像口口声声说的是“葬花葬花的”。
大概是一本《红楼梦》手抄本。
那时候不懂,但听大人说《红楼梦》就是一本奇的书了。
这位舅舅, 说唱读于一体,当然说的是文中几个字概括一时难懂的地方;读的是优美的语言写花写景写人物写事情的地方;而那些和诗一样的句子就用歌的形式唱出来。
真是声情并茂,他让人领会的是啥,人们就领会个啥。
所以,黛玉的故事向来以悲剧文明,这位舅舅就以收获更多的眼泪而取胜。
他的书每说完一个段落,毕竟太阳压山了,人红着眼睛回家,男的喂牲口,女的做饭。
于玩的热火朝天的孩子,自然为这莫名其妙的沉郁而揪心。
不知道的,张着惊慌失措的眼,吃完饭一边玩去了。
懂事的,自然也就更多知道一些“葬花”的事情。
那时候,从大人口里,零零星星知道一些“葬花”的意思。
但绝想不到的是故事的主人公才十几岁,那么大丁点儿。
也奇怪,那么定点儿的孩子,哪来的那么多泪水。
如今想来,不是那时的人容易被欺骗,而是舅舅的说书功夫好,愣是让人信以为真了。
说完红楼,又说孟姜女,后来又说秦雪梅,都是说到戏眼儿里,村子鸦雀无声。
有,我看到于庭瑞舅舅在二叔家的大门口蹲着,他的头发很长,很顺,眼窝很深,耳朵很薄,嘴很大,牙齿发黄,当时他在抽烟。
这时已经好多孩子围上来好奇地看他,他只管眯着眼抽烟。
这时叔伯姐附耳告诉我说:“你可别搭理他,他在想戏文呢。
他经常都这样,谁都不理。
”于是,我觉得他与众不同。
说书的和唱戏的人都与众不同。
后来,随着岁月流逝,民间戏曲的发展,说书的和唱戏的人都近距离接触过。
相形之下,喜欢听书听戏的人,也与众不同。
曾听过父亲与于庭瑞舅舅议论过秦可卿之死,舅舅说“千真万确的是先奸后杀,这是贾家最不人道的一点,说后来一个霹雷就把楼给振坍了,砸死多少人,不多!”父亲说:“中了诅咒!”于后来有没有这种说法,大概一百种手抄本就一百种样式,尽管谁也不这样认为,我还是觉得,于庭瑞舅舅的“红楼”是最标准的。
因为他公开博得那么多人的眼泪。
再后来,村子的张大姑也学会说书,时不时借几本书给大家说说。
唱的也好听,念的也好听,但就是说的不行,人们说听着不太过瘾。
就没有于舅舅说书那么让人热衷。
在我的记忆力,于庭瑞舅舅的几本书翻来覆去多少年,而每一次来人们都乐此不疲从头听起。
百听不厌。
我也不知为什么,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人还是那个人,怎么就那么让人喜欢重复,一次一次地感动。
也是因为耳熏目染,大多故事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每当一代人坐在一起,没有太多的话题,唠一会家常,转弯抹角,就扯到戏文上 。
说东扯西,到底于庭瑞舅舅的书说得人们心服口服,人们就细致剖析。
那是有话可说,有道理可讲,再难辨的事情他都给解释通了,人们说,这才叫顺理成章。
而今,想起这件事,那不光是说书消磨取乐,更多的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哲理,民间有句话说“说书唱戏劝人方。
”于庭瑞舅舅自然有他的世界观大志向。
他心中有他的衡量事物的尺度 ,他想给人的思想灌输哪种精他最清楚。
他通过说读唱,借助一本书的哲理,他的目的达到了。
完成了他一声想完成的一大志向。
记得当时,于庭瑞舅舅本来是要伸手张开,在民间戏曲上大干一场,因为于家世代就有这种传承,也蕴含了很厚的基因。
于海林舅舅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班主。
可是于庭瑞舅舅,最终就未能实现愿望,多少人都以为这是一大憾事。
可是他照样把人的目光吸引过来,让自己大放光彩,得以千古留名。
听二婶说 ,于庭瑞舅舅活了八十多岁,临死的时候,只让人把他的书放棺材头里,活着说,死去就不说了。
他在听,听自己过去说过的书,一回一回就都活了。
2018.8.27
在这里,但说这说书先生。
我二婶的娘家,叫井子沟,亦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山沟沟。
但是这个山沟沟,似乎离着皇帝并不遥远,因为可山沟的人都热衷戏文,无论大人孩子,一张口,就是万岁臣子下官百姓等等地乱叫。
二婶的娘家姓于,有自己的一个唠子班子,说起唠子,其实就是本地区最土的一个戏种,不搭台子,不讲排场,三五个人,简单的锣鼓胡弦,主角和配角一人一把扇子一块手绢,也就似二人转差不多,唱腔和表演都很随便。
班子每年正月一出去,就是开春回来;拔完苗再出去,就是割地收秋再回来。
出去的人好像总是欢欢乐乐。
而在家的人也不寂寞,田间地头,早早晚晚,总要以唱着说着讲着,寻开心过活。
我说的这位舅舅,其实就是生来奔着唠子来的。
可是他孩子多出不去,就老在家里,但是他又不甘寂寞,就不知从哪里哗啦一些老掉牙的古书,拿一个黑了吧唧的木匣子装着,木匣子用一块白里透黄的包皮包着,走到哪里拎到哪里。
拎哪,就坐下来,打开书,对着书本,也不管多少人就读起来 说起来,唱起来。
长久下来,他就是我小时候,最有名气的说书先生,我二婶的叔伯歌于庭瑞舅舅。
大概他长着一颗很要强的心吧。
本该跟着二婶的亲弟弟于海林班主出去唱唠子的,他会唱会拉,会打,可是,他家里不行,舅妈有病,孩子多照顾不了,就把他留家里。
家里本来就是一份清苦的日子,他就就靠说书那点精的力量支撑着日子。
于是,他就练成一副说书的好嘴巴,每当闲暇之余,就把人聚在一起,要是人很多,就在中间放张桌子,把书本放桌子上,傍边盛上一碗水,说一会,喝一口,一来润喉,二来解渴。
我记得的那年冬天,这位舅舅就已经名声遐迩多少年了。
只记得那天下午,我家,奶奶家,四邻的赵二叔家,李大姥姥家,以及村子南面的姜舅爷爷家,刘舅爷爷家都寂静无声,多少孩子只管在大街上玩耍,整个村子都陷入异常素雅。
那时的我很是奇怪。
就偷偷地溜进二叔的窗下。
窗子的玻璃在外面往里瞅很是幽暗,只见几个晃动的头影,再就是斜阳照在东墙上,只隐隐约约听于停瑞舅舅张着沙哑的嗓音,一会说,一会唱,一会又抑扬顿挫朗朗诵读。
这便是说书说到酣畅处,不论说者还是听者,也就都无法停下来了。
不用说,屋子里是挤满人的,外屋也是人,大多是女人。
我看见赵大娘和张大姑站在门里,一边仔细听一边垂泪,其余的,有的坐着,有的站着。
我母亲向来不懂戏文,看看这个望望那个,眨着眼睛,觉得好笑;看见人哭,又长长叹息。
我隐约听见,好像口口声声说的是“葬花葬花的”。
大概是一本《红楼梦》手抄本。
那时候不懂,但听大人说《红楼梦》就是一本奇的书了。
这位舅舅, 说唱读于一体,当然说的是文中几个字概括一时难懂的地方;读的是优美的语言写花写景写人物写事情的地方;而那些和诗一样的句子就用歌的形式唱出来。
真是声情并茂,他让人领会的是啥,人们就领会个啥。
所以,黛玉的故事向来以悲剧文明,这位舅舅就以收获更多的眼泪而取胜。
他的书每说完一个段落,毕竟太阳压山了,人红着眼睛回家,男的喂牲口,女的做饭。
于玩的热火朝天的孩子,自然为这莫名其妙的沉郁而揪心。
不知道的,张着惊慌失措的眼,吃完饭一边玩去了。
懂事的,自然也就更多知道一些“葬花”的事情。
那时候,从大人口里,零零星星知道一些“葬花”的意思。
但绝想不到的是故事的主人公才十几岁,那么大丁点儿。
也奇怪,那么定点儿的孩子,哪来的那么多泪水。
如今想来,不是那时的人容易被欺骗,而是舅舅的说书功夫好,愣是让人信以为真了。
说完红楼,又说孟姜女,后来又说秦雪梅,都是说到戏眼儿里,村子鸦雀无声。
有,我看到于庭瑞舅舅在二叔家的大门口蹲着,他的头发很长,很顺,眼窝很深,耳朵很薄,嘴很大,牙齿发黄,当时他在抽烟。
这时已经好多孩子围上来好奇地看他,他只管眯着眼抽烟。
这时叔伯姐附耳告诉我说:“你可别搭理他,他在想戏文呢。
他经常都这样,谁都不理。
”于是,我觉得他与众不同。
说书的和唱戏的人都与众不同。
后来,随着岁月流逝,民间戏曲的发展,说书的和唱戏的人都近距离接触过。
相形之下,喜欢听书听戏的人,也与众不同。
曾听过父亲与于庭瑞舅舅议论过秦可卿之死,舅舅说“千真万确的是先奸后杀,这是贾家最不人道的一点,说后来一个霹雷就把楼给振坍了,砸死多少人,不多!”父亲说:“中了诅咒!”于后来有没有这种说法,大概一百种手抄本就一百种样式,尽管谁也不这样认为,我还是觉得,于庭瑞舅舅的“红楼”是最标准的。
因为他公开博得那么多人的眼泪。
再后来,村子的张大姑也学会说书,时不时借几本书给大家说说。
唱的也好听,念的也好听,但就是说的不行,人们说听着不太过瘾。
就没有于舅舅说书那么让人热衷。
在我的记忆力,于庭瑞舅舅的几本书翻来覆去多少年,而每一次来人们都乐此不疲从头听起。
百听不厌。
我也不知为什么,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人还是那个人,怎么就那么让人喜欢重复,一次一次地感动。
也是因为耳熏目染,大多故事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每当一代人坐在一起,没有太多的话题,唠一会家常,转弯抹角,就扯到戏文上 。
说东扯西,到底于庭瑞舅舅的书说得人们心服口服,人们就细致剖析。
那是有话可说,有道理可讲,再难辨的事情他都给解释通了,人们说,这才叫顺理成章。
而今,想起这件事,那不光是说书消磨取乐,更多的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哲理,民间有句话说“说书唱戏劝人方。
”于庭瑞舅舅自然有他的世界观大志向。
他心中有他的衡量事物的尺度 ,他想给人的思想灌输哪种精他最清楚。
他通过说读唱,借助一本书的哲理,他的目的达到了。
完成了他一声想完成的一大志向。
记得当时,于庭瑞舅舅本来是要伸手张开,在民间戏曲上大干一场,因为于家世代就有这种传承,也蕴含了很厚的基因。
于海林舅舅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班主。
可是于庭瑞舅舅,最终就未能实现愿望,多少人都以为这是一大憾事。
可是他照样把人的目光吸引过来,让自己大放光彩,得以千古留名。
听二婶说 ,于庭瑞舅舅活了八十多岁,临死的时候,只让人把他的书放棺材头里,活着说,死去就不说了。
他在听,听自己过去说过的书,一回一回就都活了。
2018.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