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支付行为研究
1年前 (2024-04-21)
消费者支付行为研究ever 摘要:近年来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移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我们可以预见我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也将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在发展初期怎样快速提高消费者对于移动支付的接受度,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本文将国内外学者对移动支付消费者使用行为的研究进行总结阐述。
关键词:移动支付 消费者使用行为 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3G网络的逐渐普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截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数已达3.88亿,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将为移动电子商务以及移动支付的爆发奠定良好的用户基础。
而且与传统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在进行交易资金的转账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提高了支付效率,降低了时间成本。
这种“随时随地性”满足了用户对高效便捷生活的追求,所以,移动支付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移动支付的定义 根据移动支付论坛的说法,移动支付就是交易双方使用移动设备转移货币价值以清偿获得商品和服务的债务。
这是一种依靠短信、HTTP、WAP或NFC(近场通信技术)等无线方式完成支付行为的新型支付方式。
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目前手机是主要的移动支付终端。
二、移动支付消费者使用行为的研究 本文分国外和国内两部分将以前学者关于此部分的研究内容加以阐述。
(一)国外学者关于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的研究 2007年,Niina Mallat进行了一场关于移动支付消费者接受度的定性研究。
结果发现移动支付的接受度会根据某些环境因素(譬如缺少其他的支付方法和支付的紧迫性)出现动态变化。
研究也发现了一些会阻碍消费者接受的因素:溢价定价,复杂以及感知风险。
2010年,Changsu Kim, Mirsobit Miruonov和In Lee为了研究移动支付消费者的使用行为,将移动支付使用者分为两类:早期接受者和晚期接受者,并给出了影响不同类型使用者使用意愿的因素。
研究结果发现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很大的因素是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而且早期接受者更看重感知易用性,晚期接受者更看重感知有用性。
(二)国内学者关于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的研究 国内最早关于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的研究发表于2006年,学者陈华平基于整型信息技术接受模型探讨影响移动支付接受与使用的因素。
对整型信息技术接受模型进行扩展, 新增了两个影响移动支付接受意愿的因素,即风险认知和成本。
研究发现社会影响、期望效用及风险认知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较显著的积极影响,成本、努力期望和便利条件对移动支付使用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2009年,曹媛媛、李琪为了了解影响移动支付使用者使用意向的因素,对基于整型信息接受模型的新增成本影响因素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结果显示:移动支付使用成本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着最显著的影响,社会影响、努力期望和期望效用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和便利条件对使用行为有着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
2010年,檀溪、陈建斌关于首都大学生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的实证分析发现对消费者移动支付额度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四个,按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认知风险、社会影响、期望效用、努力期望。
其中认知风险是负面影响且影响程度最高;其他三个是正面影响。
2011年,杨水清,鲁耀斌和曹玉枝基于信任转移理论和效价理论,构建了一个从网上到移动环境下的消费者采纳模型,并通过374位支付宝用户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实证结果显示,用户的互联网支付信任显著影响其移动环境下的移动支付初始信任,且用户信任通过降低风险感知和提高相对优势感知显著影响用户的移动支付采纳意向。
2012年,杨水清以近距离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模式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该支付模式的分析,对消费者用户的接受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影响其接受移动支付的关键因素及作用机理。
结构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便利性、服务交互性和网络外部性对用户感知价值有积极影响,而感知风险则对用户感知价值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总之,在对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基于整性技术接受模型发现感知风险、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成本、社会期望等因素均对移动支付的接受度有很大影响。
但使用对象不同、所采用的移动支付的种类不同,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才有助于国内移动支付运营商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行为习惯,提高消费者的接受度,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但在发展初期怎样快速提高消费者对于移动支付的接受度,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本文将国内外学者对移动支付消费者使用行为的研究进行总结阐述。
关键词:移动支付 消费者使用行为 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3G网络的逐渐普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截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数已达3.88亿,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将为移动电子商务以及移动支付的爆发奠定良好的用户基础。
而且与传统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在进行交易资金的转账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提高了支付效率,降低了时间成本。
这种“随时随地性”满足了用户对高效便捷生活的追求,所以,移动支付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移动支付的定义 根据移动支付论坛的说法,移动支付就是交易双方使用移动设备转移货币价值以清偿获得商品和服务的债务。
这是一种依靠短信、HTTP、WAP或NFC(近场通信技术)等无线方式完成支付行为的新型支付方式。
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目前手机是主要的移动支付终端。
二、移动支付消费者使用行为的研究 本文分国外和国内两部分将以前学者关于此部分的研究内容加以阐述。
(一)国外学者关于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的研究 2007年,Niina Mallat进行了一场关于移动支付消费者接受度的定性研究。
结果发现移动支付的接受度会根据某些环境因素(譬如缺少其他的支付方法和支付的紧迫性)出现动态变化。
研究也发现了一些会阻碍消费者接受的因素:溢价定价,复杂以及感知风险。
2010年,Changsu Kim, Mirsobit Miruonov和In Lee为了研究移动支付消费者的使用行为,将移动支付使用者分为两类:早期接受者和晚期接受者,并给出了影响不同类型使用者使用意愿的因素。
研究结果发现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很大的因素是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而且早期接受者更看重感知易用性,晚期接受者更看重感知有用性。
(二)国内学者关于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的研究 国内最早关于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的研究发表于2006年,学者陈华平基于整型信息技术接受模型探讨影响移动支付接受与使用的因素。
对整型信息技术接受模型进行扩展, 新增了两个影响移动支付接受意愿的因素,即风险认知和成本。
研究发现社会影响、期望效用及风险认知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较显著的积极影响,成本、努力期望和便利条件对移动支付使用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2009年,曹媛媛、李琪为了了解影响移动支付使用者使用意向的因素,对基于整型信息接受模型的新增成本影响因素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结果显示:移动支付使用成本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着最显著的影响,社会影响、努力期望和期望效用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和便利条件对使用行为有着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
2010年,檀溪、陈建斌关于首都大学生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的实证分析发现对消费者移动支付额度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四个,按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认知风险、社会影响、期望效用、努力期望。
其中认知风险是负面影响且影响程度最高;其他三个是正面影响。
2011年,杨水清,鲁耀斌和曹玉枝基于信任转移理论和效价理论,构建了一个从网上到移动环境下的消费者采纳模型,并通过374位支付宝用户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实证结果显示,用户的互联网支付信任显著影响其移动环境下的移动支付初始信任,且用户信任通过降低风险感知和提高相对优势感知显著影响用户的移动支付采纳意向。
2012年,杨水清以近距离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模式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该支付模式的分析,对消费者用户的接受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影响其接受移动支付的关键因素及作用机理。
结构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便利性、服务交互性和网络外部性对用户感知价值有积极影响,而感知风险则对用户感知价值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总之,在对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基于整性技术接受模型发现感知风险、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成本、社会期望等因素均对移动支付的接受度有很大影响。
但使用对象不同、所采用的移动支付的种类不同,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才有助于国内移动支付运营商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行为习惯,提高消费者的接受度,提高其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