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

1年前 (2024-04-21)
马家窑文化醉焰陽 马家窑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
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
安特生(马家窑文化发现者)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4年,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发现一处远古文化遗址,定名为仰韶文化马家窑期,在当地发掘了大量的上古时代代表华夏文化的彩陶器皿。
一个沉寂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马家窑文化大的分为三个类型:马家窑、半山、马厂。
细的分为六个类型:石岭下、马家窑、边家林、半山、辛集、马厂.马家窑类型为水崇拜;半山类型为土地崇拜;马厂类型为蛙崇拜!在甘肃青海地区,彩陶的发展及存续年代大体如下:(炭14测定加高精度树轮校正数据)大地湾一期:公元前6220——前5360年。
师赵村一期:公元前5300——前4900年。
仰韶早期:公元前4899——前3819年。
仰韶中期:公元前3999——前3523年。
仰韶晚期(含马家窑文化早期石岭下类型):公元前3980——前3042年。
马家窑文化:(中期)马家窑类型:公元前3369——前2882年。
马家窑文化:(晚期)半山类型:公元前2500——前2300年。
马家窑文化:(晚期)马厂类型:公元前2453——前2032年.齐家文化:公元前2183——前1630年。
四坝文化:公元前1950——前1430年。
卡约文化:公元前1600——前600年。
辛店文化:公元前1400——前700年。
寺洼文化:公元前1400——前700年。
诺木洪文化:公元前1000——前800年。
沙井文化:公元前900——前409年。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甘肃省境内,它以陇西平原为中心,因发现于临洮县的马家窑遗址而得名。
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即庙底沟类型之后,齐家文化之前。
制陶工艺比较成熟,彩陶精美而实用。
造型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具,有碗、钵、盆、罐、壶、瓮、豆、瓶、盂、杯等。
其彩陶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①石岭下类型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东部,距今约5000年左右。
彩陶器形以圆腹平底罐和瓶类特色,有小口双耳底瓶、侈口长颈圆腹壶、高领鼓腹罐等。
底色砖红,以黑色彩绘,具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些特点。
纹饰有条纹、圆点纹、波形纹、弧线三角纹等。
比较典型的是变体鱼纹、鸟纹及简化的人面鲵龟纹.利用飞鸟和游鱼组而成的“共头"纹,构思大胆,造型巧妙,具有极髙的艺术水平鱼俗称娃娃鱼,是甘肃东部地区特有的一种珍奇动物。
这种人格化的鲵鱼纹,可能含有某种图腾崇拜的意义。
②马家窑类型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9?1前2900年,上承石岭下类型而发展,彩陶多为橙黄黑彩,内彩比其他类型发达。
器形以碗、盆、瓶、罐等为主。
纹饰柔和流畅,动感极强, 均匀对称,与器形浑然一体。
动物纹有鸟纹、蛙纹、鱼纹及蝌蚪 纹;几何纹有垂幛纹、漩涡纹、水波纹、圆圈纹、平行线纹、多层三角纹、桃形纹及草叶纹等。
晚期纹样线条粗壮有力,某些器形连同其大漩涡纹、大锯齿纹等,都表现出向半山类型过渡的倾向。
著名的彩陶舞蹈纹钵,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反映了先民们在劳动之余,手拉手欢乐歌舞的形象,是一件极为珍贵的艺术品。
③半山类型发现于甘肃省和政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2650?9?1前2350年。
彩陶器形以小口高领鼓腹双耳壶和侈口矮颈鼓腹双耳瓮为主。
彩绘多为黑彩,兼用红彩。
典型纹饰是用黑、红两色相间的锯齿纹构成各种图案。
诸如漩涡纹、水波纹、葫芦纹、菱形纹、同心圆纹、折线三角纹、平列弧线纹、棋盘纹及网纹等,间有变体蛙纹和编织纹。
④马厂类型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9?1前2050年。
彩陶器形大多沿袭半山类型,新器形主要是单柄筒形杯、四耳盆。
彩绘施有红色陶衣,早期多以黑边紫红条带构成圆圈纹、螺旋纹、变体蛙纹和波折纹;晚期则用单色线条(黑或红)构成波折纹、菱形纹、编织纹、贝形纹及变体蛙纹等。
晚期器形和纹饰都呈现向齐家文化过渡的倾向。
安特生:人名,瑞典地质学家,曾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
1914年受中国北洋政府的邀请,协助寻找矿藏。
但由于当时内战接连不断,找矿工作非常艰难,于是主要从事采集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后来发现了马家窑等文化遗址。
大地湾文化:在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最早的彩陶文化遗址。
1958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
距今约8000~7000年,与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两河流域及中亚地区在时间几乎是同步的,争论多年的中国彩陶起源问题,得到肯定,有力证明中国彩陶起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渭河流域。
磁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
因1975年首先发现于河北武安县磁山而得名。
裴李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
因1977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新郑县裴李岗而得名。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
距今约6700~4500年。
半坡文化:半坡文化类型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仰韶文化系列,因首先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距今约6700~6100年。
庙底沟文化:庙底沟文化类型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仰韶文化系列,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
大汶口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因1959年发现于山东宁阳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以泰山为中心的鲁中南地区。
距今6000~5000年,器型以陶背壶、杯和镂孔豆为主。
彩绘的颜色有赭红、朱红、土黄、白、黑等,八角星纹是最富标志的花纹。
石岭下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武山县县城以西2.5公里处的石岭下而得名,距今6000年左右。
石岭下的文化属性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其实就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过渡类型。
但从石岭下彩陶的器型和纹饰及地层关系分析,属于马家窑文化早期更为确切,以石岭下名的鲵鱼纹彩陶瓶名扬海内外。
马家窑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由庙底沟和石岭下类型彩陶发展而来。
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文化遗址而得名,距今5800年左右。
半山文化:1924年因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4500年左右。
龙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因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距今4000~3100年。
彩陶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蛋壳陶为其代表,多采用圆圈、折线、方格等刻划纹饰。
齐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县齐家坪而得名,距今4600~3600年。
马厂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350~4050年。
四坝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山丹地区四坝滩遗址而得名。
距今3900~3400年。
辛店文化:1924年因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县洮河东岸的辛甸镇而得名,距今3400~2800年。
寺洼文化: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牙下镇寺洼山而得名,1949年夏鼐发表《临洮县寺洼山发掘记》一文正式名寺洼文化,距今3400~2700年。
沙井文化:1948年裴文中在1923年安特生对民勤柳湖村、沙井子、黄蒿井考古的基础上再次提出了沙井文化。
距今约3000~2500年,是我国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
大溪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因1954年首先发现于四川巫山大溪镇而得名,距今5800~4400年,器型有圈足盘、曲腹杯、斜壁碗、细口碗等。
马家浜文化:因1959年首先发现于浙江嘉兴县马家浜而得名,分布在江苏、浙江一带,距今约5700~4700年。
马家浜文化彩陶继承了河姆渡文化并有进一步发展。
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浙江杭州市良渚而得名,距今约4700~3900年,良渚文化彩陶普遍采用轮制,制作技巧很高,均以素陶刻划纹为主。
屈家岭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因1954年首先发现于湖北应变山屈家岭而得名,距今约4500~4200年,以黑陶蛋壳陶、陶轮为代表,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盘、圈足碗、折盘豆、长颈圈足壶等。
河姆渡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因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而得名。
分布在杭州湾以南宁绍一带,距今约6400~5400年。
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器型以釜、罐最多,装饰有刻划、捏塑和堆贴几种,图案有几何图纹、动物纹、植物纹等。
马家窑文化自发现以来就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其彩陶图案之多样,内涵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是同时期世界其他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它是世界彩陶史发展的为解读远古社会的民族、社会、生产力、文化思想、宗教崇拜状况等留下了珍贵的无字天书。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3500年,而彩陶文化正好真实地记录了这段人类史前文明。
在中原彩陶文化衰落,转入以素陶为主的龙山文化时期,马家窑文化却传承百年而不衰,并以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和丰富的内涵,将彩陶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峰,在中国远古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