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音乐浸润学生心灵——仙桃市实验小学2019年春季学期音乐教研活动(五)
1年前 (2024-04-21)
让民族音乐浸润学生心灵——仙桃市实验小学2019年春季学期音乐教研活动(五)聆听星语 1 初夏时节,百物葱茏。
5月21日上午,实验小学第五次音乐教研活动在四楼阶梯教室如期举行。
这次活动研讨的课题是《让民族音乐浸润学生心灵》。
中国民族音乐有她自己独特的美感和气质。
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音乐文化积淀和底蕴,在音乐理论、乐律、演奏演唱、音乐著作、乐器制造等各领域都有着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
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然而,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给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民族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
在学期初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反映了音乐课上的一些困惑,其中有一条是:湘教版教材民间歌曲和民族音乐有很多,但不少学生倾心于流行歌曲网红音乐,对民族音乐兴趣不浓,那音乐教师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高效呢?针对这一问题,音乐组拟定了《让民族音乐浸润学生心灵》的研讨课题,并开展了学习交流活动。
2 今年4月20日,在杭州举办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民族音乐与文化传承”研习峰会,会上名师讲座,精英授课,千课荟萃,万人共享,很遗憾我校音乐教师未观摩现场,只能通过网络学习,了解研习峰会领航的方向。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人民音乐出版社原社长吴斌在会上题为《民族音乐的审美与教学》讲座中说到: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民族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灵魂与依靠。
”他阐述了民族音乐的欣赏和西方音乐的异同,讲述了民族音乐的教学原则、重要价值、文化差异、主要特点以及审美异同,并对我们提出了教学建议:1.反复聆听,认真模仿(主要的学习方法)2.口传心授,仔细品味(的学习方式)3.把握风格,感受重点(民族音乐的内核)4.情景交融,文化理解(我们从哪里来)。
教育部国培专家、江苏教师黄美华在她的讲座《基于文化理解的小学师本课程研发》中提到文化理解,“文化理解”一词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很多时候会被我们忽略,我们常常记得音乐课堂上要讲好音乐知识要点、学好歌曲、唱好歌曲,但是却忽略了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
黄美华老师说要备好一节课,首先要学习,比如文化、背景等,如此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音乐,才能更生动、更高效的讲好这一课。
她说:“每次在课堂上与学生相遇,常常会萌发对他人编制的课程进行转化、改造、拓展的念头,有时甚是重新开发”。
这种通过教师的理解与体验,重新创生的课程,专家称为“师本课程”。
师本课程源于教材,紧扣目标,基于学生,是教师个人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它通过围绕文化主题建构课程内容,丰厚国家课程,学生音乐素养。
3 为了进一步理解民族音乐教学如何浸润文化内涵,教研组长组织大家观摩了黄美华老师的一节音乐课《编花篮》。
这首歌曲描写了一群农村姑娘编花篮、摘牡丹的情景,以及釆集到牡丹花的喜悦心情。
歌曲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依照河南方言行腔,尤其是衬词和衬句的运用,河南梆子韵味。
课堂上黄老师由学生说方言导入,运用一首现代风格的歌曲《河南人,中》,让学生浸润在河南方言、美食和风光中。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声调,在学唱《编花篮》之前,她在歌词上标出河南话声调,让学生借助声调的指引快速学会河南话,然后借助情境回声活动,学唱旋律,认识倚音。
《编花篮》一句衬词“那哈依呀唉”是豫剧的甩腔,河南特色,但歌中独特的豫剧音乐风格,学生很难表现出来。
黄老师借《茉莉花》一歌与《编花篮》进行比较,一朵小小的茉莉花,江苏姑娘想摘又没摘,她摘花的样子和复杂的心理让人感受到江苏姑娘怎样的性格?学生说娇柔、细心、文雅等,那河南姑娘怎么摘花?用动作表现出来。
学生表演后回答:欢快、豪爽、大大咧咧。
黄老师通过两地女子性格的特征,让学生在文化语境中理解感受,学生唱《茉莉花》时音量小了,音色柔和了,而唱《编花篮》时他们释放自己,成了泼辣的“河南姑娘″,唱出来的声音,有了豫剧有的“侉味″。
黄老师的这节课让大家认识到音乐和人的生长一样,也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理解一种音乐就是理解一种文化,传承音乐也要传承文化,每个音乐教师都要具备“文化自觉″,在教学中将音乐与社会、其他艺术等人文内涵结,让学生在原有认知和体验基础上,更关注音乐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4 观摩了黄美华老师的示范课后,老师们对这节课提出了自己的评课意见,大家认为黄老师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民族音乐与方言,与地方戏曲,与地方人文性格相融,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赵丽红老师还给名师指出了小小的不足之处,建议在介绍牡丹花时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文化知识和理解。
名师的讲座和课堂教学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音乐教学的新认识,使我们从一个新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领悟音乐学科的内在价值。
大家认识到要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师们首先要有文化自信和责任意识,加强对民歌、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研究和实践运用研究。
是啊,作为教师,如果你不喜欢、没有感觉,肯定不能让学生有感觉、喜欢,只有有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学生。
在研讨过程中,大家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谈到了几点想法:1、借助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播放民族和地区音乐在真实场景中演唱和演奏的形式,还原其真实环境。
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这种视听结的方式更能增进愉悦感。
2、提供民族器乐让同学们试奏,激起学生的情趣,使教育过程充满生机,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消极接受转变为积极接受,消除他们对民族器乐的秘感和陌生感。
3、让学生在乐曲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旋律,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音乐哼唱主题。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自然的认识了这些久听不衰、久唱不厌的民族音乐了。
教师可将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或时尚节目作为切入点和课程导入,效果会更好。
4、更新教师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21世纪的音乐课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开放的意识,因此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成为音乐课的主人,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音乐个性的发展,鼓励他们音乐创造,制造一个轻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研讨活动让大家收获多多,也触发了老师们更多的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民族音乐素养的问题?如何在民族音乐素材、器材匮乏的基础上改进教学的问题?……大家把所思所想写在了真知灼见表上。
5 提高“素养”不只是学生的素养,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素养,以最专业的水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才能给孩子带来最“正”的素养教育。
老师们提议在教研活动中我们还要多练教学基本功,做到把每一首歌唱好,把每一首曲弹好,把每一句普通话讲好,课后还要多阅读书籍自己的文化素养。
研讨活动中赵丽红老师率先担当今日之师,热爱戏曲精通戏曲的她给老师们讲授戏曲里的板眼、尺寸,不同戏曲流派的发声方法等,她的唱腔她的讲授赢得老师们阵阵掌声。
实小的音乐老师们多才多艺,在自己的舞台练技能展风釆,邢腾扬老师的歌唱,卢琼老师的舞蹈,王显爱老师的钢琴弹奏,赵丽红老师的戏曲演唱给严肃的教研活动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来,看看他们的风釆吧!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传承文化、莫善于乐。
半天的学习,老师们在思想的熏陶下,在美妙音乐的滋养下,构思着自己的理想课堂,大家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平台,让民族音乐浸润学生心灵,给他们心中播下民族音乐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花并结下现代音乐教学的创新之果。
5月21日上午,实验小学第五次音乐教研活动在四楼阶梯教室如期举行。
这次活动研讨的课题是《让民族音乐浸润学生心灵》。
中国民族音乐有她自己独特的美感和气质。
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音乐文化积淀和底蕴,在音乐理论、乐律、演奏演唱、音乐著作、乐器制造等各领域都有着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
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然而,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给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民族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
在学期初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反映了音乐课上的一些困惑,其中有一条是:湘教版教材民间歌曲和民族音乐有很多,但不少学生倾心于流行歌曲网红音乐,对民族音乐兴趣不浓,那音乐教师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高效呢?针对这一问题,音乐组拟定了《让民族音乐浸润学生心灵》的研讨课题,并开展了学习交流活动。
2 今年4月20日,在杭州举办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民族音乐与文化传承”研习峰会,会上名师讲座,精英授课,千课荟萃,万人共享,很遗憾我校音乐教师未观摩现场,只能通过网络学习,了解研习峰会领航的方向。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人民音乐出版社原社长吴斌在会上题为《民族音乐的审美与教学》讲座中说到: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民族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灵魂与依靠。
”他阐述了民族音乐的欣赏和西方音乐的异同,讲述了民族音乐的教学原则、重要价值、文化差异、主要特点以及审美异同,并对我们提出了教学建议:1.反复聆听,认真模仿(主要的学习方法)2.口传心授,仔细品味(的学习方式)3.把握风格,感受重点(民族音乐的内核)4.情景交融,文化理解(我们从哪里来)。
教育部国培专家、江苏教师黄美华在她的讲座《基于文化理解的小学师本课程研发》中提到文化理解,“文化理解”一词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很多时候会被我们忽略,我们常常记得音乐课堂上要讲好音乐知识要点、学好歌曲、唱好歌曲,但是却忽略了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
黄美华老师说要备好一节课,首先要学习,比如文化、背景等,如此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音乐,才能更生动、更高效的讲好这一课。
她说:“每次在课堂上与学生相遇,常常会萌发对他人编制的课程进行转化、改造、拓展的念头,有时甚是重新开发”。
这种通过教师的理解与体验,重新创生的课程,专家称为“师本课程”。
师本课程源于教材,紧扣目标,基于学生,是教师个人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它通过围绕文化主题建构课程内容,丰厚国家课程,学生音乐素养。
3 为了进一步理解民族音乐教学如何浸润文化内涵,教研组长组织大家观摩了黄美华老师的一节音乐课《编花篮》。
这首歌曲描写了一群农村姑娘编花篮、摘牡丹的情景,以及釆集到牡丹花的喜悦心情。
歌曲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依照河南方言行腔,尤其是衬词和衬句的运用,河南梆子韵味。
课堂上黄老师由学生说方言导入,运用一首现代风格的歌曲《河南人,中》,让学生浸润在河南方言、美食和风光中。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声调,在学唱《编花篮》之前,她在歌词上标出河南话声调,让学生借助声调的指引快速学会河南话,然后借助情境回声活动,学唱旋律,认识倚音。
《编花篮》一句衬词“那哈依呀唉”是豫剧的甩腔,河南特色,但歌中独特的豫剧音乐风格,学生很难表现出来。
黄老师借《茉莉花》一歌与《编花篮》进行比较,一朵小小的茉莉花,江苏姑娘想摘又没摘,她摘花的样子和复杂的心理让人感受到江苏姑娘怎样的性格?学生说娇柔、细心、文雅等,那河南姑娘怎么摘花?用动作表现出来。
学生表演后回答:欢快、豪爽、大大咧咧。
黄老师通过两地女子性格的特征,让学生在文化语境中理解感受,学生唱《茉莉花》时音量小了,音色柔和了,而唱《编花篮》时他们释放自己,成了泼辣的“河南姑娘″,唱出来的声音,有了豫剧有的“侉味″。
黄老师的这节课让大家认识到音乐和人的生长一样,也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理解一种音乐就是理解一种文化,传承音乐也要传承文化,每个音乐教师都要具备“文化自觉″,在教学中将音乐与社会、其他艺术等人文内涵结,让学生在原有认知和体验基础上,更关注音乐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4 观摩了黄美华老师的示范课后,老师们对这节课提出了自己的评课意见,大家认为黄老师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民族音乐与方言,与地方戏曲,与地方人文性格相融,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赵丽红老师还给名师指出了小小的不足之处,建议在介绍牡丹花时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文化知识和理解。
名师的讲座和课堂教学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音乐教学的新认识,使我们从一个新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领悟音乐学科的内在价值。
大家认识到要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师们首先要有文化自信和责任意识,加强对民歌、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研究和实践运用研究。
是啊,作为教师,如果你不喜欢、没有感觉,肯定不能让学生有感觉、喜欢,只有有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学生。
在研讨过程中,大家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谈到了几点想法:1、借助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播放民族和地区音乐在真实场景中演唱和演奏的形式,还原其真实环境。
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这种视听结的方式更能增进愉悦感。
2、提供民族器乐让同学们试奏,激起学生的情趣,使教育过程充满生机,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消极接受转变为积极接受,消除他们对民族器乐的秘感和陌生感。
3、让学生在乐曲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旋律,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音乐哼唱主题。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自然的认识了这些久听不衰、久唱不厌的民族音乐了。
教师可将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或时尚节目作为切入点和课程导入,效果会更好。
4、更新教师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21世纪的音乐课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开放的意识,因此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成为音乐课的主人,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音乐个性的发展,鼓励他们音乐创造,制造一个轻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研讨活动让大家收获多多,也触发了老师们更多的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民族音乐素养的问题?如何在民族音乐素材、器材匮乏的基础上改进教学的问题?……大家把所思所想写在了真知灼见表上。
5 提高“素养”不只是学生的素养,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素养,以最专业的水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才能给孩子带来最“正”的素养教育。
老师们提议在教研活动中我们还要多练教学基本功,做到把每一首歌唱好,把每一首曲弹好,把每一句普通话讲好,课后还要多阅读书籍自己的文化素养。
研讨活动中赵丽红老师率先担当今日之师,热爱戏曲精通戏曲的她给老师们讲授戏曲里的板眼、尺寸,不同戏曲流派的发声方法等,她的唱腔她的讲授赢得老师们阵阵掌声。
实小的音乐老师们多才多艺,在自己的舞台练技能展风釆,邢腾扬老师的歌唱,卢琼老师的舞蹈,王显爱老师的钢琴弹奏,赵丽红老师的戏曲演唱给严肃的教研活动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来,看看他们的风釆吧!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传承文化、莫善于乐。
半天的学习,老师们在思想的熏陶下,在美妙音乐的滋养下,构思着自己的理想课堂,大家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平台,让民族音乐浸润学生心灵,给他们心中播下民族音乐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花并结下现代音乐教学的创新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