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宁市长安大运河古镇

9个月前 (04-21)
浙江-海宁市长安大运河古镇申   2019年3月7日游浙江海宁市—长安大运河古镇。
长安镇,隶属浙江省海宁市,位于钱塘江北岸、海宁市西部,北邻桐乡市,西南接壤杭州市余杭区,总面积91.9平方千米。
  长安,一名长河。
长安之名,当自长河衍化而来。
一说寓祈求长治久安之意。
《明志》因土音近似,讹作“长杭”。
文天祥诗作“长堰”,实则为同一地也。
长河即上塘河及境内主干河道,古时北来旅客杭,大多取道于此。
后人复以长河引申成为别名修川。
海宁长安古镇—站在虹桥上拍摄全景图 海宁长安古镇—虹桥 海宁长安古镇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 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展示馆位于海宁市长安镇虹桥南堍,面积约800平方米,以大运河遗产点长安闸为最重要的展示内容。
展示馆基本陈列单元是“长安胜览”。
序厅顶部蜿蜒的运河造型将参观者引向单元入口,同时体现了大运河这一主题。
墙面上一幅清代光绪时期的《京杭运河全图》“杭州嘉兴段”截图成为了整个展厅的开篇。
长安镇位于海宁市西部,也是江南名镇之一,自古即为南来北往的水陆要冲,又名长河,因地扼其要,故名长安。
后人复因“长河”引申出“修川”的别名。
唐贞观五年(631),当地设桑亭驿(后称义亭驿),开元十一年(733)设长安市。
南宋建都临安后,长安镇因西接临平驿,北连石门驿,成为了迎送官员、传达公文的必经之地。
《元丰九域志》亦有“长安一镇”之称。
南宋诗人范成大、陆游、杨万里等道经长安镇,皆有诗文传世。
特别是范成大从家乡吴县往来临安时,数过长安镇,留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反映了当时繁忙的航运景象。
第二单元“长安闸坝”是整个展览的核心,用三闸两澳与长安坝的复原模型,直观反映了闸坝的工作原理;以候闸、过闸的场景形式再现了“三闸两澳”的运行原理。
三闸被设计成两个闸室,关闭中闸、开启上闸,闸室一的水位与上塘河水位形成“平水”;关闭上、下闸,开启中闸,闸室一与闸室二形成“平水”;关闭中闸、开启下闸,闸室二与崇长港形成“平水”;大船出三闸,经崇长港可崇福、嘉兴。
宋元时期的法定漕船“长六丈五尺,宽八尺五寸,载重二百料”,折算成现代单位,即长17.7米、宽约2.55米。
考古发掘显示,中闸闸门宽6.9米,足以容纳船只双向行进,一个闸室约可容纳漕船40只,即在完成一次完整周期的开闸过船后,最多可双向通行80只漕船。
在开启上闸时,上澳闸门也被打开,让上澳接纳上塘河的流水;下闸开启时,上澳水给下级闸室供给水源,“水多则蓄于两澳,旱则决以注闸”,以节约用水、协调“平水”。
两澳总面积近15万平方米,以平均水深2米计,约可供三闸连续开闸47次,为航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两宋时期,长安三闸与人力拖坝同时并存。
为探究长安坝的工作原理,博物馆根据考古发现,结当地老人的回忆,对晚清民国时期的老坝结构及船只过坝场景进行了复原:两侧石驳岸宽3.8米,两岸相对各有闸槽石柱一个,石柱下石驳岸深入土中,不用木桩,以防渗水,而在石柱的右侧驳岸底部用木桩。
中间坝底为原生土,上面用瓦片碎石,经石灰浆筑起一道心墙,长3.8米,宽2.6米,高0.8米。
稍上是有闸槽的石柱,在心墙上用草包装青泥筑坝,随上河水位的涨落而增减草包。
草包中间用木槛。
木槛用较粗的杉木制成,两端稍作加工,嵌入两岸的闸槽中,起到加固草包不被上河水冲走的作用。
心墙下河一侧用青泥堆筑成一个长约20米的斜坡,在心墙的上河一侧则不用斜坡。
船只可随着斜坡上下河。
老坝北侧有未曾扰动的绞盘石。
绞盘石下面的垫石上有绞盘木柱经过长期摩擦留下的凹痕。
分水墩上有王相公堂、票房、牛棚、拖船绞盘的两面坡茅草棚、木绞盘机、道路等;坝顶设闸槽,根据上河水位调节坝顶高度。
老坝两侧的金刚墙内设闸,坝体内为瓦坝,两侧根据船所需坡度做成“泥坝”,泥坝顶部根据上塘河水位铺设“闸槛”(闸板,共四条)和草包;坝上设闸,通过增加或减少“闸槛”和草包调整坝顶高度,与上塘河水位保持理高差,节省所费人力。
此种巧妙设计在运河现存盘坝技术中属孤例,也是长安坝特殊价值所在。
以四大姓为主的坝夫分别负责盘船、搬运货物等职责。
盘船由12人操作,每边各5人绞盘,1人拉索。
绞盘由2根杠子对穿,高个子盘高杠,小个子盘低杠。
长安坝闸数字沙盘结南宋时期“三闸两澳”和长安坝的运行原理,在统一、协调整体表现效果的前提下,用丰富的沙盘表现手段突出表现了各区域的特色。
沙盘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让参观者近距离观看每个区域的因素,从多方位视角出发,把握好全局感,对沙盘总体色彩予以一定的整,以避免视觉效果的杂乱;同时通过灯光色彩、冷暖的搭配来增加视觉冲击力。
动态大型投影等多媒体系统采用4通道拼接融技术,使静态的沙盘达到立体的效果,再配三维场景和立体音响系统,实现了交互性操作和语音、视频演示;多点触摸屏、flas及文字说明则讲述了闸澳、过坝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
大量新技术手段的运用,更加充分地向参观者介绍了相关知识内容。
长安镇在江南运河中的枢纽地位奠定了当地的繁荣,宋元时期的长安闸坝更是名闻遐迩。
第三单元“长安流韵”集中展示长安镇的历史人文、日常生活、民俗非遗,尤其是与运河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真正把握住了古代大运河生生不息的脉搏——运河航运曾经的辉煌以及运河人家的不朽创造。
展览利用船只驶出长安镇,进入崇长港,往崇福、嘉兴方向驶去的形式,展示了长安镇的东街、中街、西街历史街区及当地风情——目前长安镇的历史建筑主要分布在东街、中街、西街和坝弄区块,主体为清末民国初期建筑。
2012年1月海宁市在开展历史建筑普查时,曾登录了长安镇上345处古建筑,其中的陈家民宅、汇丰南货店、和平街徐氏民宅、虹桥、杭辛斋旧居、仰山书院、长安茧库等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同时利用民俗文物、老照片、老档案等展品,展现了当地的蚕桑之乡、水乡米市、赛龙舟、龙舟灯等民俗民风。
观众通过参观能了解到,在历史上曾经有数不清的大小船只满载着漕运货物经过长安镇,通过三闸的水位调节鱼贯而出、一路向北;曾经有众多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乘船经过此地,依靠人力拖拉越过长安坝,来到草长莺飞的江南。
络绎不绝的船只从两条不同的水道穿过三闸、翻越古坝,在长安镇的土地上留下了一道的圆弧。
早在一千多年前,这方热土就曾经有过像长安闸坝这样精巧、复杂、先进的闸坝运行系统,就曾经有过如此成熟、的实践。
范成大《长安闸》诗云:“篙尾乱如雨,樯竿束如堆。
催催势排轧,汹汹声喧豗。
”当年长安闸前的繁忙场景跃然纸上。
今日河上的喧哗不再,长安闸坝遗址犹存,唯有“三闸两澳一坝”那复杂而完善的系统诉说着长安镇旧日的辉煌,佐证着长安闸坝在大运河历史上的重要科学价值。
大运河(海宁段)遗产展示馆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对大运河上重要的长安闸坝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遗产价值进行了展示,无疑将对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起到推动作用。
海宁长安遗产展示馆后记 海宁长安古镇-街景 海宁长安古镇-街景 海宁长安古镇-街景 海宁长安古镇-街景 海宁长安古镇-街景 海宁长安古镇-街景 海宁长安古镇-长安坝遗址全景 海宁长安古镇-长安坝遗址 海宁长安古镇-街景 海宁长安古镇-街景 海宁长安古镇-街景 海宁长安古镇-长安坝遗址现场 海宁长安古镇-长安坝遗址现场 海宁长安古镇-长安坝遗址 海宁长安古镇-长安坝遗址现场 海宁长安古镇-长安坝遗址现场 海宁长安古镇-长安坝遗址现场 海宁长安古镇-长安坝遗址现场 海宁长安古镇-长安坝遗址现场全景图 海宁长安古镇-长安坝遗址现场 海宁长安古镇-长安坝遗址现场 海宁长安古镇-长安坝遗址现场 长安闸旁凉亭内,一块高155、宽97厘米的新老两坝示禁勒索碑,碑文楷书约420字。
为清光绪八年海宁知州汪肇敏立,记载了海宁州署关于长安镇新老两坝坝夫工资规定以及禁止坝夫向过往船只勒索刁难之事项。
海宁长安古镇-长安坝遗址现场 海宁长安古镇-长安坝遗址现场 海宁长安古镇-长安坝遗址现场 海宁长安古镇-长安坝遗址现场 海宁长安古镇-街景 海宁长安古镇-街景 海宁长安古镇-街景 海宁长安古镇-街景 海宁长安古镇-街景 海宁长安古镇-上闸 海宁长安古镇-上闸 海宁古镇-东街 海宁古镇-东街 海宁古镇-东街 海海宁古镇-东街 海宁古镇-东街 海宁古镇-东街 海宁古镇-陈氏民宅 海宁古镇-陈氏民宅 海宁古镇-东街 海宁古镇-东街 海宁古镇-东街 海宁古镇-东街 海宁古镇-东街 海宁古镇-东街 海宁古镇-上闸遗址 海宁古镇-隔河观望陈氏民宅 海宁古镇-中闸遗址 科普知识 海宁长安古镇-景点指路牌 海宁古镇-中街 海宁古镇-中街 海宁古镇-中街 海宁古镇-中街 海宁古镇-中街 海宁古镇-中街 海宁古镇-西街 海宁古镇-西街 海宁古镇-西街 海宁古镇-西街 海宁古镇-西街 海宁古镇-西街 海宁古镇-西街 海宁古镇-虹桥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