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
1年前 (2024-04-21)
端午节习俗天宇妈妈 端午节是我国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说起端午节,你能想到什么?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包......带你过个精致别样的端午节,一起来看看。
赛龙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
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庙中的南海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
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人们祭祀龙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
在划龙船时,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
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
挂艾草与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
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又或者将艾、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晋代《风土志》中有载“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
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一大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现在,每年端午,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栓五色丝线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
在端午这,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场大雨或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双莲并蒂等形状,象征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 端午节的诗句 我们端午节,一般都是清早要出门去郊外,野地或公园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
折一些树枝或买些艾草回来,系上各种颜色的葫芦挂在门沿和窗户上。
还有吃煮鸡蛋跟粽子!
说起端午节,你能想到什么?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包......带你过个精致别样的端午节,一起来看看。
赛龙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
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庙中的南海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
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人们祭祀龙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
在划龙船时,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
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
挂艾草与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
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又或者将艾、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晋代《风土志》中有载“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
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一大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现在,每年端午,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栓五色丝线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
在端午这,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场大雨或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双莲并蒂等形状,象征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 端午节的诗句 我们端午节,一般都是清早要出门去郊外,野地或公园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
折一些树枝或买些艾草回来,系上各种颜色的葫芦挂在门沿和窗户上。
还有吃煮鸡蛋跟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