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四部曲

1年前 (2024-04-21)
那不勒斯四部曲人 非 草 木 。
不知道是自己还无法从她们的故事里抽离写下的读后感,还是在单位值班到无聊碎碎念的产物。
这个春节是处于一个阅读状态的假期,5个下午+晚上,算是一口气看完那不勒斯四部曲,1020千字、1695页。
这是大学毕业之后次长时间完整阅读,太久没有这样酣畅淋漓的感觉(时隔快6年,妈呀这几年我到底干了啥orz!)。
看完才更加明确知道这套书为什么能在全球范围享有如此高的赞誉。
作者对人物细腻、真实、毫不粉饰的刻画以及她叙述这些故事的能力。
让我在看到每一个字后,思考着,这是真实的?还是只是小说?或者真假参半?或者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后把那不勒斯加入到我人生一定要去的地方列表之中。
(一)感觉这几天像是在窥视她们的生活,发生在莱农和莉拉她们之间长达60年的友谊。
可能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友谊,她们时而亲密又时而疏远,她们因嫉妒会用刻薄的语言相向,会诅咒对方死去,却又真情实意的不想失去对方、懂得对方、深爱着对方。
但这也是我们大多数女性之间说不清道不明坚固的友谊。
在我的二十多年的人生里,到现在我所认为最好的两位挚友,算算也就10年时间,与她们之间的友谊,不是三人行,是我分别与她们两个的独立友谊,尽管我们都是高中同班同学。
有一段时间我感觉到奇怪,我所有的友谊都是两个之间的,不太能够牵扯上第三个人。
就像莱农和莉拉,莉拉身上有一种,怎么说,嗯,独特的魅力,令很多人为之着迷,她们互相吸引,互为镜面、互相激励、彼此依赖。
或许我们都这样从朋友身上捕捉影子,强化自己,我自己一直是一个特别平凡又不甘平庸,没什么才能的人。
我很羡慕我们家二傻没有在家乡工作,我向往着自由,她比我恋家。
我也羡慕羡慕向老师的多才多艺。
我从来不清楚,自己给别人留下的究竟是怎样的印象,尤为记得,高中时有同学说我性子像蛇,冷(我真是!!!内心OS那我也得是白素贞)。
虽然我从小到大,都不怎么群、不太放得开,但我更觉得我是有逗比气质的呀,不知道我两位挚友有没有感觉到。
在无数“从诗词曲赋谈到人生哲学”(假装是这样的)的聊天里,我们常常说你懂的,嗯,我懂。
这不是简单的敷衍,是无数的默契堆砌而成的。
在这短短10年的友谊中,在你们学会化妆,落落大方的这几年里,也许是常常见面,我没有觉得容貌有什么变化,我们自身又的确经历着人生里大大小小的变化,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有些人在我们生里,来了又走了,有些人留下来了,我们都认识了新朋友,很多事儿依然时间告诉对方,但有更多时候不能再时间陪在对方身边,我们学会自己处理乱七八糟的事,很暖心的是,在我们失意、感叹运不公、难过、开心的日子里,我们会为对方出头,为对方打抱不平,我们还是彼此分享、彼此陪伴。
书里有一句描写是这样的:我爱我朋友本来的样子,爱她的优点和缺点,爱她所有的一切。
时常觉得不论发生什么事情,就算是我会时间指出来是不对的事情,只要你们选择了,我都会支持,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做到。
人生走了还不到30年,不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的关系是不是还能像现在这样,但在老去回望人生时,我想,你们会是我生里浓墨重彩的一笔财富。
(二)知乎里有一篇对人物进行分类的书评,写着:一种是斯特凡诺、里诺这种更具普遍性的淤泥性生存者;一种是索拉拉兄弟、帕斯卡莱这样的边缘性人群;一种是埃莱娜,真正意义上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阶级跨越的人;一种是莉拉,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典型,明明活得那么糟糕,却那么的不世俗。
其实,在书里作者对很多人物已然有了准确的评价,例如,对自己埃莱娜(莱农)这个人物的评价:“我的整个生,只是一场为了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
感觉上最好评价的是尼诺这个人物。
在书里有很多的评价,例如:1.埃莱娜的婆婆阿黛尔在得知她决意要为了尼诺离婚时,这样说“他的聪明是没有根基的,他喜欢取悦掌权者,而不是为某种理想而奋斗,他会成为一个附庸权属的技术官僚。
”也说,“他谁都不是,对于一个谁也不是的人,渴望成为一个重要人物,这对他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导致的结果是会是一个不可靠的人。
”2.安东尼奥说“他是一个多情的男人,他从来都不会和一个女人真正断绝关系,他一会儿去找这个,一会儿去找那个。
”3.莉拉说“他是那种轻浮的坏”。
4.埃莱娜在对和尼诺的感情思考时,有这样的一句“尼诺的每个女人对尼诺都有利可图,包括她自己,但她觉得唯独对莉娜,尼诺没有任何企图”。
在我浅薄的辞藻里,承认他有优质的品质,但对他的定义只有“渣男”二字,他利用感情。
埃莱娜自己在遭受尼诺的背叛时,有这样一段描述“通常,我做任何事情都倾向与侧重于考虑他是否会喜欢,而不是我自己高兴。
”在面对尼诺的肮脏时,“我相信自己的举止很正常,内心很平静,我觉得恶心,而不是愤怒。
”“我不应该自暴自弃,我有自己的路要走,假如继续那样下去,我会越来越失去自我。
”在看到莱农,终究因为尼诺背叛如死水般的婚姻时,内心真是恶心到不行,怒火无处发泄。
那一刻我只想说,停止以为是爱情的愚蠢行为,欲望是原罪。
书里写到“这些背叛的行为,假如不是在适的时机知道,根本没有用。
当一个人恋爱时会原谅所有事情,要使这些背叛起到作用,那要等着情感平淡一点,陷入恋爱的是很盲目的。
爱情不仅仅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
”可不是吗?在面对“爱情”时都是傻姑娘,很难保持理智。
(男、女真的遇事不一样,内心感叹Damn! it’s ain’t fair)事实上整本书,作者对真实的丑陋的描述,使得很多情节、人物让我皱眉,感到恶心、压抑、糟心。
可是“在童话里,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但在现实中,能怎么办就怎么办”的世界里。
没有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只有真实到复杂或丑陋的人性的展现。
而人性的转变,不知道在什么时刻,也不知道到底是与生俱来只是隐藏了,还是后天环境所致。
从来没有忽然的事情,人生的每一个决定或是每一件事儿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2018年上半年,于我而言是很丧的一段时间,很多不好的事情交杂在一起,认清了一些人,明白了很多道理。
在那段时间,我爸因为一些小毛病住院了一个月。
那期间的感受,不同于很多年前爷爷经常住院到瘫痪再到去世的那种难过。
那是我作为女儿,次面对这种场景,尽管只是小毛病,可体会到的是一种无力感,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特别无能为力。
想到小时候我爸给我吹头发、我妈那蹩脚的厨艺能给我弄一碗特好吃的创意炒饭。
然后从医院回家后,给我妈打电话说这事儿,很平静,但她能感觉到我的担心,她说这没什么,是小问题,不要担心。
后来在微信里,我和她说,我是觉得自己没有那个能力、更没有那个经济实力可以照顾你们,为此觉得很无奈、很无力。
我也感叹,幸好我父母都是有组织的人啊,有社保可以报销,以后也有养老保险,在他们退休之后,有什么事能够减轻一些负担。
那也是我次能够真切感受到一些,向老师长达一年内心的苦难。
可我的确是一个喜欢自由的人,我不恋家,或者说我不喜欢在父母眼皮子底下生活。
在成都,一年半的上挂培训,是很开心的时光,不受父母束缚、不用报备不回家吃饭。
在工作上,我还不知道究竟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但使我眼界、心胸更为开阔是真的。
也不知道这一年半的上挂,我学到了什么,或许更多是潜移默化的,我明显感受到的大概是,在工作场比从前略微开朗了些,我由衷的庆幸能有这样的经历,遇见了很好的领导、同事,算得上亦师亦友,在工作中我们很好的配,我也由衷的感谢在生活中给予我的关怀,让我在经历一些破事儿时,尽管当下会难受,也觉得真的算不了什么。
我想,我是成长了。
前几天和高中同学兼大学校友聊天,想起2018年春节那个特别丧的时期,他跟我说别总和自己较劲,我似乎没有承认这个事实。
在之后更丧的时期有朋友说你比我想的要坚强很多,现在想来,我这不也是自尊心太强撑着一口气的坚强着吗。
但又怎么样呢,有些事只能学会接受事实、现实,不抱怨、不怨恨,与自己和解。
慢慢的时间就过了,重要的是那些事在我的以后真的不再重要了。
就好像,无关紧要的书我会尽量选择看电子书,好看动容的书选择纸质书,立马买回家,会在书首页写上时间、购于哪家书店或是哪个网站,然后会包书皮,再进行阅读,喜欢的句子、段落会用笔打上这样的ltgt记号。
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感觉像一种仪式。
让碰上利益就凸显出本质的人和事儿远去吧,我珍惜当下,珍惜我所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