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一座永恒的山碑! —— 参观有感
1年前 (2024-04-21)
红旗渠,一座永恒的山碑! —— 参观有感已注销用户 说起"红旗渠",50后60后的人们都会记忆犹新。
红旗渠电影纪录片、电影中的插曲,伴随着那一代人的成长。
承蒙挚友的盛情邀请,去年今月参观了红旗渠,亲身体验了红旗渠的伟大、林县人的伟大!此访问红旗渠一周年之际,辑此回忆,以感谢挚友,使我有幸目睹了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太行山的腹地,与山西省、河北省交界。
三省交界处就在红旗渠边上。
【下面这段文字编自于百度】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
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
2016年红旗渠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这样一个伟大工程是在国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开始修建的,全靠林县人自己的力量,几乎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靠着双手,一锤一锤凿、一寸一寸挖、一筐一筐运,创造出来的。
不到现场、不了解50多年前的社会状况,是无法感受工程的艰难与伟大的。
实际上,红旗渠的修建是逼出来的,是穷则思变的精体现。
看看红旗渠建设的主持者与实践者杨贵(当时的林县县委)的回忆吧。
"... 我去之前,我就知道林县缺水,百姓生活极其苦难,但初到林县,整个县里的状况还是让我很心酸。
"... 还有就是严重缺水,当时林县全县有9万余亩地,但能浇上水的只有1.3万亩,很多地方的老百姓甚连正常的吃水都成问题,更不用说生活用水了。
那时候村民一般不洗衣服,也不经常洗脸,就连做饭洗锅的水都要留着一用再用,到实在不能用了,才浇到地里去。
... ... " 红旗渠穿山越岭,劈石穿洞,是10万林县参建者、全县人民的汗水,甚是鲜血的结晶。
每一个村子都有自己的一份贡献。
他们的劳动成果上凝聚着自己对更好生活的渴望,对后代子孙的责任。
众多冠名的涵洞、渠段,见证着林县人民的决心与毅力! 画面中的红旗渠整洁干练,给人的印象就是工程质量过硬。
红旗渠依傍在太行山腰上已经半个世纪,现在仍在发挥着它的功用,足以见证它的百年大计的建设理念。
没到过红旗渠的人,光看上面画面是无法感受红旗渠的伟大的。
因为画面上看它跟其他别的水渠似乎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如果你往另一侧看 ... ... ... 红旗渠是"挂"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上的!距离地面逾百余米! 为了开凿这样的水渠,林县人把自己用绳索吊在半空中,挥锤打钎,凿石开洞的! 看到下图画面后面的悬梯了吗?那是现在为了游人能通过而建的,笔直陡峭。
而当时的林县人就是在这样的地势上开凿出红旗渠的!而这样的渠段不只这一处 ... 水渠上方的峭壁上有很多这样的石刻。
不知道是50年前所成,还是今人所为。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是林县人的写照:坚强,刚毅,无所畏惧! 呵呵,这个(还有很多没选上来)显然是现在做的了😄 ... (本人拙见:此类东东有些煞风景,不如红旗渠本身更能体现林县人的精 ...😄) 红旗渠的伟大、震撼,是每一个到过红旗渠的人都能感受得到的。
水渠上方的峭壁上也有不少 "名人" 的题字。
我想,也可能是(希望是)被红旗渠的伟大而感动才题的 ... 其中,最赞同这个题字: 山碑!它不落俗套,不用"丰碑",而用了"山碑"。
我猜想,它是说:林县人就是山,红旗渠就是碑!只要山在,红旗渠精就会永存! 想起了长城。
历史上,长城也是不得已的产物。
两千年后的今天,长城被视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
我斗胆预言:若干年后,红旗渠也会与长城一样,被后人视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不屈不挠精的丰碑! (七星叟 2018.04.11 草成于闲暇斋)
红旗渠电影纪录片、电影中的插曲,伴随着那一代人的成长。
承蒙挚友的盛情邀请,去年今月参观了红旗渠,亲身体验了红旗渠的伟大、林县人的伟大!此访问红旗渠一周年之际,辑此回忆,以感谢挚友,使我有幸目睹了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太行山的腹地,与山西省、河北省交界。
三省交界处就在红旗渠边上。
【下面这段文字编自于百度】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
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
2016年红旗渠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这样一个伟大工程是在国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开始修建的,全靠林县人自己的力量,几乎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靠着双手,一锤一锤凿、一寸一寸挖、一筐一筐运,创造出来的。
不到现场、不了解50多年前的社会状况,是无法感受工程的艰难与伟大的。
实际上,红旗渠的修建是逼出来的,是穷则思变的精体现。
看看红旗渠建设的主持者与实践者杨贵(当时的林县县委)的回忆吧。
"... 我去之前,我就知道林县缺水,百姓生活极其苦难,但初到林县,整个县里的状况还是让我很心酸。
"... 还有就是严重缺水,当时林县全县有9万余亩地,但能浇上水的只有1.3万亩,很多地方的老百姓甚连正常的吃水都成问题,更不用说生活用水了。
那时候村民一般不洗衣服,也不经常洗脸,就连做饭洗锅的水都要留着一用再用,到实在不能用了,才浇到地里去。
... ... " 红旗渠穿山越岭,劈石穿洞,是10万林县参建者、全县人民的汗水,甚是鲜血的结晶。
每一个村子都有自己的一份贡献。
他们的劳动成果上凝聚着自己对更好生活的渴望,对后代子孙的责任。
众多冠名的涵洞、渠段,见证着林县人民的决心与毅力! 画面中的红旗渠整洁干练,给人的印象就是工程质量过硬。
红旗渠依傍在太行山腰上已经半个世纪,现在仍在发挥着它的功用,足以见证它的百年大计的建设理念。
没到过红旗渠的人,光看上面画面是无法感受红旗渠的伟大的。
因为画面上看它跟其他别的水渠似乎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如果你往另一侧看 ... ... ... 红旗渠是"挂"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上的!距离地面逾百余米! 为了开凿这样的水渠,林县人把自己用绳索吊在半空中,挥锤打钎,凿石开洞的! 看到下图画面后面的悬梯了吗?那是现在为了游人能通过而建的,笔直陡峭。
而当时的林县人就是在这样的地势上开凿出红旗渠的!而这样的渠段不只这一处 ... 水渠上方的峭壁上有很多这样的石刻。
不知道是50年前所成,还是今人所为。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是林县人的写照:坚强,刚毅,无所畏惧! 呵呵,这个(还有很多没选上来)显然是现在做的了😄 ... (本人拙见:此类东东有些煞风景,不如红旗渠本身更能体现林县人的精 ...😄) 红旗渠的伟大、震撼,是每一个到过红旗渠的人都能感受得到的。
水渠上方的峭壁上也有不少 "名人" 的题字。
我想,也可能是(希望是)被红旗渠的伟大而感动才题的 ... 其中,最赞同这个题字: 山碑!它不落俗套,不用"丰碑",而用了"山碑"。
我猜想,它是说:林县人就是山,红旗渠就是碑!只要山在,红旗渠精就会永存! 想起了长城。
历史上,长城也是不得已的产物。
两千年后的今天,长城被视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
我斗胆预言:若干年后,红旗渠也会与长城一样,被后人视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不屈不挠精的丰碑! (七星叟 2018.04.11 草成于闲暇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