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红岩魂陈列馆游记〈缅怀先烈〉
10个月前 (04-21)
重庆红岩魂陈列馆游记〈缅怀先烈〉时雨 雕刻在石头上的记录,可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但镌刻在人们头脑中的记忆,却会永远清晰。
不忘烈士抛忠骨,民族复兴中华魂。
初入红岩 趁着暑假,我来到了重庆旅游,我跟随着我的朋友一起去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政法三村的重庆红岩魂陈列馆。
我们没有选择坐车,虽然太阳很毒,但是我们依然选择步行,出于对革烈士的敬重。
步行了两个多小时,我们快要到达了目的地。
远远望去,那一座山雕令人感动,我不由得在心中感慨到:革烈士们啊!是您们!用自己的热血染红了五星红旗,染红了我们的心,我和朋友缓慢地走到了山雕的面前,笔直的敬了一个军礼,眼中充满了对革烈士的敬重…也许在多年之后我也会为祖国酒热血吧!我渴望和平,渴望的和平,的不单单是和平,还有国家的运。
直到今天,战争还在继续,我们厌恶战争,但是,战争永不停止。
所以,我们只有祈祷着,祈祷着,一遍又一遍地祈祷着,希望战争的落幕,可是,又有什么用呢?只有以史为镜,才能拯救自己。
步入红岩 我和朋友来到了红岩魂陈列馆面前,被深深震撼到了,心中的敬重又多了一分。
走近了列馆,这里是不需要门票费的,也许是让中国人民对革有一定的认识。
红岩魂陈列馆建成于1963年,上下分为两层。
原址为“中美作所”阅台。
其名称在建馆之初为“重庆中美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随着《红岩魂》展览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1999年陈列馆改名为“红岩魂陈列馆”。
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是一处缅怀英烈的革遗迹,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白驹自诩是白居易的后代,借用白居易别号“香山居士”,把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
1939年,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用重金将它买下,改造为迫害革者的监狱。
1943年中美特种技术作所成立,白公馆作为中美作所第三招待所,关押人员被移往附近的渣滓洞。
抗战胜利后,白公馆被作为特别看守所。
1947年春,渣滓洞“人犯”又迁回白公馆关押。
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今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皆是被囚禁于此,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关押于此。
1949年11月27日,军统特务对关押在此的革者进行大屠杀,仅20人脱险。
白公馆和渣滓洞一并被人们称作“两棺材”。
浩然的革正气——追求(廖承志) 廖承志(1908.9-1983.6),曾用名何柳华。
广东惠阳县(现惠城区)陈江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他,出身国民元老之名门,却在革低潮时投奔了中国共产; 他曾多次被捕入狱,却每次都奇迹般生还;他曾因“海外关系”被批判,却凭这份关系在外交战线上独树一帜。
童年被叫作“肥仔”,晚年被尊为“廖公”他为世界和平事业,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他对海外侨胞感情深厚,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爱戴。
他为港澳回归殚精竭虑,他魂系宝岛情动两岸引。
虽然他们选择背叛革,但是他们仍然有着羞耻感,为自己的选择负了责。
悲壮的革 看到了这里,让我想到了叶挺将军写的《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地下的烈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叶挺 在当时的年代“人间地狱”中叶挺将军不畏强权,坚定信念,有着大无畏的革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的力量是强大,而那些令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百姓不可能爱戴他,得民心者得天下。
红岩精永在 检测人是否活着,从两个方面:灵魂与躯体。
灵魂与精同在,躯体会腐朽,但灵魂不会。
革烈士的精永不腐朽,它一直保留着,传递着,直今天,仍然如此。
为了让人们更加了解革烈士们的英雄事迹,罗广斌、杨益言一起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红岩》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我中国共产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受到国民反动派的特务机关的残酷镇压和迫害,但是他们不畏强敌在监狱中与之进行不泄的斗争。
虽然他们大部分的人都牺牲了但他们的精激励了剩下的革同志坚持到了革胜利的英雄事迹。
江姐为了革,十根手指的指甲缝都上了竹签,看着自己的丈夫被杀头,头还被挂在她天天都要经过的地方。
这次旅游让我感触万千,庆兴自己没在那个年代,革烈士们用血与肉,铸就新的中国,我们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感谢祖国和守护祖国的每一个人,他们都将被值得歌颂。
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感受一番。
或是从书藉《红岩》中感受一番。
谢谢大家看到了这里,这是我次写,内容如有错误,还请见谅。
我是时雨,感谢您的支持。
(如果有点赞和收藏,评论三连就更棒棒了呢)
不忘烈士抛忠骨,民族复兴中华魂。
初入红岩 趁着暑假,我来到了重庆旅游,我跟随着我的朋友一起去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政法三村的重庆红岩魂陈列馆。
我们没有选择坐车,虽然太阳很毒,但是我们依然选择步行,出于对革烈士的敬重。
步行了两个多小时,我们快要到达了目的地。
远远望去,那一座山雕令人感动,我不由得在心中感慨到:革烈士们啊!是您们!用自己的热血染红了五星红旗,染红了我们的心,我和朋友缓慢地走到了山雕的面前,笔直的敬了一个军礼,眼中充满了对革烈士的敬重…也许在多年之后我也会为祖国酒热血吧!我渴望和平,渴望的和平,的不单单是和平,还有国家的运。
直到今天,战争还在继续,我们厌恶战争,但是,战争永不停止。
所以,我们只有祈祷着,祈祷着,一遍又一遍地祈祷着,希望战争的落幕,可是,又有什么用呢?只有以史为镜,才能拯救自己。
步入红岩 我和朋友来到了红岩魂陈列馆面前,被深深震撼到了,心中的敬重又多了一分。
走近了列馆,这里是不需要门票费的,也许是让中国人民对革有一定的认识。
红岩魂陈列馆建成于1963年,上下分为两层。
原址为“中美作所”阅台。
其名称在建馆之初为“重庆中美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随着《红岩魂》展览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1999年陈列馆改名为“红岩魂陈列馆”。
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是一处缅怀英烈的革遗迹,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白驹自诩是白居易的后代,借用白居易别号“香山居士”,把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
1939年,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用重金将它买下,改造为迫害革者的监狱。
1943年中美特种技术作所成立,白公馆作为中美作所第三招待所,关押人员被移往附近的渣滓洞。
抗战胜利后,白公馆被作为特别看守所。
1947年春,渣滓洞“人犯”又迁回白公馆关押。
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今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皆是被囚禁于此,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关押于此。
1949年11月27日,军统特务对关押在此的革者进行大屠杀,仅20人脱险。
白公馆和渣滓洞一并被人们称作“两棺材”。
浩然的革正气——追求(廖承志) 廖承志(1908.9-1983.6),曾用名何柳华。
广东惠阳县(现惠城区)陈江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他,出身国民元老之名门,却在革低潮时投奔了中国共产; 他曾多次被捕入狱,却每次都奇迹般生还;他曾因“海外关系”被批判,却凭这份关系在外交战线上独树一帜。
童年被叫作“肥仔”,晚年被尊为“廖公”他为世界和平事业,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他对海外侨胞感情深厚,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爱戴。
他为港澳回归殚精竭虑,他魂系宝岛情动两岸引。
虽然他们选择背叛革,但是他们仍然有着羞耻感,为自己的选择负了责。
悲壮的革 看到了这里,让我想到了叶挺将军写的《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地下的烈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叶挺 在当时的年代“人间地狱”中叶挺将军不畏强权,坚定信念,有着大无畏的革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的力量是强大,而那些令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百姓不可能爱戴他,得民心者得天下。
红岩精永在 检测人是否活着,从两个方面:灵魂与躯体。
灵魂与精同在,躯体会腐朽,但灵魂不会。
革烈士的精永不腐朽,它一直保留着,传递着,直今天,仍然如此。
为了让人们更加了解革烈士们的英雄事迹,罗广斌、杨益言一起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红岩》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我中国共产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受到国民反动派的特务机关的残酷镇压和迫害,但是他们不畏强敌在监狱中与之进行不泄的斗争。
虽然他们大部分的人都牺牲了但他们的精激励了剩下的革同志坚持到了革胜利的英雄事迹。
江姐为了革,十根手指的指甲缝都上了竹签,看着自己的丈夫被杀头,头还被挂在她天天都要经过的地方。
这次旅游让我感触万千,庆兴自己没在那个年代,革烈士们用血与肉,铸就新的中国,我们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感谢祖国和守护祖国的每一个人,他们都将被值得歌颂。
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感受一番。
或是从书藉《红岩》中感受一番。
谢谢大家看到了这里,这是我次写,内容如有错误,还请见谅。
我是时雨,感谢您的支持。
(如果有点赞和收藏,评论三连就更棒棒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