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境门~长城门

1年前 (2024-04-21)
大境门~长城门御林骑   大境门段长城,是雄伟壮观的明代万里长城的主要组成部分,习惯上被称为外长城,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初建时为“石垣”。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这段长城包砖,成为砖石长城。
  张家口市区长城是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修建的,全长450公里。
其中属于桥西境内长城全长3700米,皆沿山势修建,就地取材,以石垒筑,灰浆勾缝而成。
大境门外东、西太平山巍然对峙,地势十分险要,历史上这一带是家的必争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
同时,大境门也是蒙、汉、回、藏等多元文化友好交流的场所,在清代(公元1644-1911),是北方十分重要的商业都市,被称为“路陆商埠”、“皮都”。
大境门,自古作为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素为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两族人民交通和贸易边口,为发展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沟通内地与边塞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张家口经济的繁荣,1909年清朝政府把中国条实用铁路“京张铁路”从北京修张家口。
  大境门是中国万里长城众多关隘中一个十分特殊的关口。
在国内外学术界已被列入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同样重要的四大关口之一。
我国万里长城的关口都以“关”、“口”称谓,而只有张家口的这个关口被称做“境门”,这其中即包含着“商文化”和“武文化”的魅力,也流淌着民族融的历史渊源。
封建王朝以长城和门为界,做生意的外族人只能在城外交易。
“境门”意思是指边境之门。
从明朝隆庆5年起,张家口大境门外元宝山一带,逐渐形成了在历史上被称为“贡市”和“茶马互市”的边贸市场。
来自蒙古草原和欧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药材、毛织品、银器等在这里换成了丝绸、茶叶、瓷器和白糖,大境门外成为了我国北方易货贸易的内陆口岸。
1927年察哈尔督统高维岳在大境门门楣上书写的“大好河山”四大颜体大字,苍劲有力,颇为壮观,更为大境门增添风韵。
战争与和平,生与死亡,繁荣与凄凉,在这里周而复始,更迭演绎。
大境门历尽沧桑,是张家口历史的见证,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与大境门密切相关。
大境门既目睹了旧中国的贫弱,也目睹了新中国的兴旺和塞外张家口的历史巨变。
张家口人以大境门为荣,大境门也自然成为张家口的象征。
大境门造型朴实厚重,它所体现的粗犷苍劲、限而不拘的气势,在整个长城文化中是的,是通往口北的要道。
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市政府、区政府已着手对大境门进行全面修复和综开发,使大境门一带成为旅游、避暑胜地,它是一座条石基础的砖砌拱门,门墙高12米,底长13米,宽9米,有木质铁皮大门两扇。
顶部为一平台,长12米,宽7.5米。
外有1.7米高的垛口,内有0.8米高的女儿墙。
门楣有察哈尔都统高维岳——当时的地方军政首脑于1927年书写的“大好河山”四个大字,苍劲壮观。
相传,清康熙皇帝远征回归京都,夜经此地,曾露宿大境门外,后建卧龙亭和将军亭。
  大境门见证了1945年8月八路军收复张家口,1948年12月解放张家口历史时刻,孙中山、蒋介石、朱德、聂荣臻、华国锋等都曾登临大境门。
  大境门不仅有宏伟的建筑和秀丽景致,而且有着光荣的历史。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吉鸿昌率领数万抗日同盟军宣誓出征,北出大境门,抗击日寇,收复失地。
1945年8月,中国共产领导的八路军部队就是从大境门攻入张家口,从日寇手中解放了这座塞外古城。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将国民五万人马全歼于大境门之外,张家口获得第二次解放。
大境门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为万里长城“四大名关”。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反清,康熙征调蒙八旗于张家口,大批骁勇的八旗从大境门源源不断进入中原,赶赴南方。
张家口大境门为平“三藩之乱”起了重要作用。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第三次北征噶尔丹,其主力部队就是从张家口大境门誓师出发的。
平定噶尔丹后不久,张家口晋籍文人张自成被长城内外祥和繁荣的景象所感动,于康熙五十二年(1709年)挥笔写下“内外一统”四个大字,镌刻在大境门外的石壁上,表达了长城内外广大民众对祖国统一的要求和对和平的热爱。
在“内外一统”的摩崖石刻下有满、汉、蒙、藏、梵等六种语言文字。
自此,张家口二百多年来无战事,终于发展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陆路商埠,出现了著名的张库商道,这条商道的集散点就是大境门。
张库商道南承京津,辐射湖广,北面一直延伸俄国恰克图和毛斯科洼(今莫斯科),影响直达欧洲和西亚。
在战争前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张库商道是中俄贸易的通道,张家口成为中国的茶叶出口基地和皮毛集散地,被誉为“陆路商埠”、“皮都”。
当时,在长城脚下,在大境门内外,店铺林立,牛马驼成群,各类货物堆积如山。
甚到19世纪末,张家口依然十分繁华,贸易额曾达到1.5亿两白银。
由于张库大道的繁荣,清廷把条国有实用铁路修到张家口,1909年由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
1927年,一任察哈尔都统高维岳被大境门内外的高山大川所感动,写下了“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更为大境门增添了气势。
从平定三藩之乱到北征葛尔丹再到詹天佑建设京张铁路再到吉鸿昌将军收复多伦再到解放张家口,张家口回到人民怀抱,一座大境门见证着多少历史事件,说不尽的故事道不完的沧桑,一副大好河山承载了中国人向往和平的梦想……。
  这是大境门城墙边上的烽火台,建在长城以外的山巅之上,为就地取碎石块黄土垒筑的墩台。
是古时的通讯设施,通过燃放焰火来报告敌情。
如遇敌情,白天燃烟火称为“燧”,夜间点火叫做“烽”,故又称“烽燧”或“烟墩”。
  今天我们一行五十多人跟随山舞社苍老师来到了著名的长城门“大境门”。
前几天下了一场雪,城里的雪早已化了,而这山里的雪还没有化,看来这里的温度还是比较低的。
  喜欢听脚步踏在雪地里咔嚓咔嚓的声音,那是最美妙动听的音乐了。
  塞外的长城不同于关内的,大多是用碎石块堆砌而成,也没有城砖堆砌而成的敌楼,只是隔不远会有一座“峰燧”做为传递消息报警用。
  万里长城每一段都不同,每一段长城又都有她的魅力   不一样的长城给了墙迷们不同的感受   圆圆的峰燧我看像个大馒头,哈哈!其实更有点像西夏王陵的感觉,砖砌的外墙早已脱落了   墙迷们喜欢沿着长城上走,不管有多么坎坷不平,恐怕这就是喜欢的一种表现方式吧。
  全程走在挡马墙式的长城上,城墙为锥形,全部由石块垒成,敌楼均为实心楼,亦称“烟墩”。
由于年久风化严重,城墙顶部的石块已经松散,加之覆盖有积雪,一路谨慎行之。
  晴朗的天空下,不是很冷的温度走在具有历史沧桑感的长城上还是别有一番感慨的   我要用脚步去丈量历史,感受古人的伟大创造,虽然我的步伐不是很快。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江山如此多娇……,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塞北外长城张家口五墩台到大境门,残雪伴着长城逶迤,令贫瘠的山峦分外妖娆。
此长城明代仅仅是挡马墙,但依然不失雄伟壮美,让今日的墙迷们为之折腰,在原本不能走的墙上硬是趟出了一条令人的观光道! 《峻峰亭》 千寻嶺上一峰峻 百尺亭前万树倈   夕阳就要西下,美景一路相伴,但还要抓紧赶路   这里还有个地下长城,应该是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时战备用的防空洞,可以用来储存食物和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
  大境门是修筑在两山之间的必经之路上的   大境门城楼上的卫士和大炮   一路感慨西方人建教堂用石头挑战极限高度,中国人修长城是用石头挑战世界极限长度都是人类智慧、财富的结晶。
  吃着大好冰糖葫芦走遍大好河山,是不是很有味道。
哈哈   我也威武霸气一下   我也感受一下当年八路军进城时的威武雄壮,哈哈!   骑要是在古代一定也是一位威武雄壮的武士,哈哈   的驴途,见证祖国的大好河山   大境门之旅非常圆满的结束了,期待下次更美好的风景。
在此一并感谢提供帮助和美照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