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盘门景区游记
1年前 (2024-04-21)
苏州盘门景区游记钱塘黟客 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来形容苏杭之美好。
我们今天到苏州——这个与我们杭州共誉为天堂的地方去游览了一下,我们这次是由社区组织的退休人员一年一度的出游活动。
这次参加出游的大伯大妈们,都比较乖,时间观念比较強,时间定在早晨七点,我们的旅游大巴七点另三分就登程了。
我们这次是到苏州的“盘门景区”去游玩的,“盘门景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古城西南隅,这里古迹众多,人文景观非常丰富。
盘门景区最负盛名的景点有:瑞光古塔、水陸城门和吴门古桥。
下面,请大家和我们一起去看看! 这是盘门景区东大门前面的石牌坊,牌坊正面上书“瑞光胜跡”四个大字。
这是“端光胜跡”牌坊的背面,从“赤烏遗踪”这四个字中,可以看出它的大概年代。
(“赤烏”是三国时期东吳大帝孫权的第四个年号,在公元238年—251年。
) 这是“盘门景区”出入口,我们在这里列队进入景区。
进入景区,迎面矗立一座七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古塔,塔高53.57米,它是“盘门三景”之一的“瑞光塔”。
相传:“瑞光塔”为赤烏十年(公元247年),孫权为报母恩所建,当时称“报恩塔”,是苏州最早的佛塔,古塔累遭火,现仅存砖砌塔身,外层木结构为后世所建。
这座古塔,需然不算太高大,可它里面的宝藏确实不少,1978年在塔的第三层天宫中发现国家级文物“珍珠舍利宝幢”,以及嵌螺甸经箱碧纸经书《妙法莲华经》、铜质金涂塔、铜佛像等文物。
可惜这些宝贝,都保存在苏州市博物馆内,成了苏州博物馆的鎮舘之宝,我们这次无缘得见,希望以后会去看一下。
明太祖高皇帝御制瑞光塔赞碑 上图为位于瑞光塔西侧中轴线上的四瑞堂,它是一幢单檐歇山顶仿宋建筑,系1999年复建,面积208平方米。
四瑞堂的两旁,建有钟楼和鼓楼。
四瑞堂正中摆放“盘门胜景图”,图上祥细标明各景点的方位,这是一幅精致的导游全景图。
助役白牛。
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法林禅师重茸瑞光寺,市民争相助役,有白牛也自来助役,昼夜不息,工毕即毙。
为颂扬白牛奉献精,苏州市地方税务局助资“助役白牛”石雕,以仰之。
圆照禅师讲经座像。
相传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高僧圆照禅师在此开堂,由于法义高明,又讲得博宏精甚,不仅听者入,且出现了堂上法鼓自鸣、池中白龟出听,庭下竹生欢枝、塔现五色光,于是更堂名为四瑞。
白龟听禅,瑞光禅院古有白龟池,圆照禅师在这里,池中白龟爬出听禅,化为灵龟。
后人遂在白龟池边置巨型汉白玉龟以示纪念。
在四瑞堂西侧的中轴线上有一个很大池,名叫“太极放生池”,池西建有“丽景楼”。
丽景楼,是一座仿古建築,三间三楼,飞檐重阁,底楼面宽11米,进深7.8米。
丽景楼气势雄伟,姿态秀美,是游人观景、品茗、休闲小的好去处。
丽景楼 匾额 丽景楼 斜视图 丽景楼正前方水面上建造了一个八边型平台,取名“水上蓬莱”;池两边建造了双亭廊桥、苏飞苑、水濂洞……等景观,这里成了整个景区的中央庭院。
丽景楼背面,二楼檐下置匾额“雄甲三吳”,呈显出一种霸气。
长廊“挹胜”,两旁抱柱楹联:“露卷廊风暖,波平塔影深。
” 曲桥 苏飞苑长廊 玲珑剔透的太湖石 涛隐翠墅榭 双亭廊桥 景区一角 好了,我们参观了瑞光塔、四瑞堂、丽景楼……等处的景色之后,现在我们要到盘门城墙上去参观了。
盘门重修记: 盘门,古作蟠门,传为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建城时所辟八门之一,素有龙蟠水陆之称,…… 现在我们行走在古城墙的坡道之上,坡道宽阔、平缓,这是为了运输城防物资需要而设定。
盘门,古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现存城门为元正十一年(1351年)在原址上重建。
它是我国仅存的水陆并联的古城门,世是苏州古城的标志之一,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之说。
盘门在1963年被列入苏州市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盘门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门城楼,是1986年依照古制重新修建的,为传统木结构的二层重檐歇山顶式的建築,城楼阔15.48米,高11.3米,进深8.65米。
城楼匾额上书“水陆榮迴”四个大字,城墙上“吴”字大旗高悬,外形显得既古色古香,又雄伟壮观!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城外之城(的一角),是元末张士诚增築。
此城呈方形,四周城墙高築,每边长二十余米。
敌人一旦进入此城,只要放下外闸门,截断退路,便成了瓮中之鳖,所以此城名为——瓮城。
盘门城上築有垛墙,置射孔、炮洞、闸口及绞关石等防御设施,上图为。
图为水城门上的闸口和绞关石 图为盘门城楼内景 这是盘门城楼背面,上置匾额,书“吴中锁钥”四个大字。
苏州盘门,水陆城门并列,这种周到的战备与防洪设计,是古代建筑史上因地制宜的创举,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这张含局部解剖的苏州盘门全景图,能帮助我们一目了然的看懂盘门的结构,故借来放置於此,并借此向原作者致以谢意! 关于盘门的话头,我就噜苏到这里算了。
现在请大家看吴门桥的照片,这是我从盘门城墙上拍的。
“吴门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原由北岸的两座相接的木桥和南岸的石桥组成,当时称“三桥”,它结束了盘门摆渡历史。
南宋年间,将“三桥”改建成三孔石拱桥,更名为吴门桥。
清代重修为单孔石拱桥,桥身长66.3米,桥中宽4.8米,拱券净跨16米,自水盘石面桥栏顶通高11米,船只可扬帆而过。
桥南北坡面各有步阶50级。
站立桥上,只见水网交织,舟船往返,城楼巍峨,古塔生辉,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吴门桥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伍相祠”鸟瞰图 伍相祠前面的照壁“相士嘗水” 伍相祠,是1988年重建,伍相名员,字子胥。
伍子胥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多说了。
伍相祠正殿,供奉彩色伍相坐像,上悬“氣壮河山”匾额,两旁放置十八般器。
伍相左手握剑,右手平置于膝,呈显一派保国为民的英雄气概。
这座伍相像,是1999年重塑,供人们瞻仰。
《兴吴灭楚》仿青铜壁画 这块石碑上刻着: “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因地制宜。
——伍子胥 丁亥年” 沐晖 好了,我们上午的参观游览基本结束,现在我们的时间将到,我们快走吧! 中午,我们在一家名叫“三景酒楼”的饭店用餐,十人一桌,十菜一湯,感觉还不错。
午后,哦,应该说是午餐后(因为我们上船时间还没到十二点😛),我们乘船去游览京杭大运河。
这是在运河的游船上看到的吴门桥。
这条廊桥名叫“人民桥”,这条桥梁非常之美丽,据说它的造价不菲。
人民桥 桥墩上的这幅石雕,说的是“能工巧匠”、“香山匠人”的故事。
纤道上,纤夫在背纤。
京杭大运河北岸的苏州古城墙。
这是我们这次活动的导游小金,她一路上热情地给我们介绍景点的特色、典故、传说……等等,让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每个景奌的内含之美!在即将结束我这篇游记的时候,我要对小金导游说声——谢谢!您辛苦了! 今天社区帶我们到“盘门景区”去观赏了名胜古迹,游览了园林景致,追慕先贤之功德。
由今达古,由古达今,感觉我们这代人,真的太幸运了!历史上何曾有过这么好的事情,退休了,不但有劳保,还有人帶着我们出去玩,我们真的太幸福了! 苏州,确实是个非常美好的地方!作为同处“天堂”的我们,更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美好的一切! 摄影:钱塘黟客 尚华制作:钱塘黟客 2017.5.27.
”来形容苏杭之美好。
我们今天到苏州——这个与我们杭州共誉为天堂的地方去游览了一下,我们这次是由社区组织的退休人员一年一度的出游活动。
这次参加出游的大伯大妈们,都比较乖,时间观念比较強,时间定在早晨七点,我们的旅游大巴七点另三分就登程了。
我们这次是到苏州的“盘门景区”去游玩的,“盘门景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古城西南隅,这里古迹众多,人文景观非常丰富。
盘门景区最负盛名的景点有:瑞光古塔、水陸城门和吴门古桥。
下面,请大家和我们一起去看看! 这是盘门景区东大门前面的石牌坊,牌坊正面上书“瑞光胜跡”四个大字。
这是“端光胜跡”牌坊的背面,从“赤烏遗踪”这四个字中,可以看出它的大概年代。
(“赤烏”是三国时期东吳大帝孫权的第四个年号,在公元238年—251年。
) 这是“盘门景区”出入口,我们在这里列队进入景区。
进入景区,迎面矗立一座七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古塔,塔高53.57米,它是“盘门三景”之一的“瑞光塔”。
相传:“瑞光塔”为赤烏十年(公元247年),孫权为报母恩所建,当时称“报恩塔”,是苏州最早的佛塔,古塔累遭火,现仅存砖砌塔身,外层木结构为后世所建。
这座古塔,需然不算太高大,可它里面的宝藏确实不少,1978年在塔的第三层天宫中发现国家级文物“珍珠舍利宝幢”,以及嵌螺甸经箱碧纸经书《妙法莲华经》、铜质金涂塔、铜佛像等文物。
可惜这些宝贝,都保存在苏州市博物馆内,成了苏州博物馆的鎮舘之宝,我们这次无缘得见,希望以后会去看一下。
明太祖高皇帝御制瑞光塔赞碑 上图为位于瑞光塔西侧中轴线上的四瑞堂,它是一幢单檐歇山顶仿宋建筑,系1999年复建,面积208平方米。
四瑞堂的两旁,建有钟楼和鼓楼。
四瑞堂正中摆放“盘门胜景图”,图上祥细标明各景点的方位,这是一幅精致的导游全景图。
助役白牛。
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法林禅师重茸瑞光寺,市民争相助役,有白牛也自来助役,昼夜不息,工毕即毙。
为颂扬白牛奉献精,苏州市地方税务局助资“助役白牛”石雕,以仰之。
圆照禅师讲经座像。
相传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高僧圆照禅师在此开堂,由于法义高明,又讲得博宏精甚,不仅听者入,且出现了堂上法鼓自鸣、池中白龟出听,庭下竹生欢枝、塔现五色光,于是更堂名为四瑞。
白龟听禅,瑞光禅院古有白龟池,圆照禅师在这里,池中白龟爬出听禅,化为灵龟。
后人遂在白龟池边置巨型汉白玉龟以示纪念。
在四瑞堂西侧的中轴线上有一个很大池,名叫“太极放生池”,池西建有“丽景楼”。
丽景楼,是一座仿古建築,三间三楼,飞檐重阁,底楼面宽11米,进深7.8米。
丽景楼气势雄伟,姿态秀美,是游人观景、品茗、休闲小的好去处。
丽景楼 匾额 丽景楼 斜视图 丽景楼正前方水面上建造了一个八边型平台,取名“水上蓬莱”;池两边建造了双亭廊桥、苏飞苑、水濂洞……等景观,这里成了整个景区的中央庭院。
丽景楼背面,二楼檐下置匾额“雄甲三吳”,呈显出一种霸气。
长廊“挹胜”,两旁抱柱楹联:“露卷廊风暖,波平塔影深。
” 曲桥 苏飞苑长廊 玲珑剔透的太湖石 涛隐翠墅榭 双亭廊桥 景区一角 好了,我们参观了瑞光塔、四瑞堂、丽景楼……等处的景色之后,现在我们要到盘门城墙上去参观了。
盘门重修记: 盘门,古作蟠门,传为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建城时所辟八门之一,素有龙蟠水陆之称,…… 现在我们行走在古城墙的坡道之上,坡道宽阔、平缓,这是为了运输城防物资需要而设定。
盘门,古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现存城门为元正十一年(1351年)在原址上重建。
它是我国仅存的水陆并联的古城门,世是苏州古城的标志之一,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之说。
盘门在1963年被列入苏州市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盘门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门城楼,是1986年依照古制重新修建的,为传统木结构的二层重檐歇山顶式的建築,城楼阔15.48米,高11.3米,进深8.65米。
城楼匾额上书“水陆榮迴”四个大字,城墙上“吴”字大旗高悬,外形显得既古色古香,又雄伟壮观!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城外之城(的一角),是元末张士诚增築。
此城呈方形,四周城墙高築,每边长二十余米。
敌人一旦进入此城,只要放下外闸门,截断退路,便成了瓮中之鳖,所以此城名为——瓮城。
盘门城上築有垛墙,置射孔、炮洞、闸口及绞关石等防御设施,上图为。
图为水城门上的闸口和绞关石 图为盘门城楼内景 这是盘门城楼背面,上置匾额,书“吴中锁钥”四个大字。
苏州盘门,水陆城门并列,这种周到的战备与防洪设计,是古代建筑史上因地制宜的创举,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这张含局部解剖的苏州盘门全景图,能帮助我们一目了然的看懂盘门的结构,故借来放置於此,并借此向原作者致以谢意! 关于盘门的话头,我就噜苏到这里算了。
现在请大家看吴门桥的照片,这是我从盘门城墙上拍的。
“吴门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原由北岸的两座相接的木桥和南岸的石桥组成,当时称“三桥”,它结束了盘门摆渡历史。
南宋年间,将“三桥”改建成三孔石拱桥,更名为吴门桥。
清代重修为单孔石拱桥,桥身长66.3米,桥中宽4.8米,拱券净跨16米,自水盘石面桥栏顶通高11米,船只可扬帆而过。
桥南北坡面各有步阶50级。
站立桥上,只见水网交织,舟船往返,城楼巍峨,古塔生辉,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吴门桥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伍相祠”鸟瞰图 伍相祠前面的照壁“相士嘗水” 伍相祠,是1988年重建,伍相名员,字子胥。
伍子胥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多说了。
伍相祠正殿,供奉彩色伍相坐像,上悬“氣壮河山”匾额,两旁放置十八般器。
伍相左手握剑,右手平置于膝,呈显一派保国为民的英雄气概。
这座伍相像,是1999年重塑,供人们瞻仰。
《兴吴灭楚》仿青铜壁画 这块石碑上刻着: “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因地制宜。
——伍子胥 丁亥年” 沐晖 好了,我们上午的参观游览基本结束,现在我们的时间将到,我们快走吧! 中午,我们在一家名叫“三景酒楼”的饭店用餐,十人一桌,十菜一湯,感觉还不错。
午后,哦,应该说是午餐后(因为我们上船时间还没到十二点😛),我们乘船去游览京杭大运河。
这是在运河的游船上看到的吴门桥。
这条廊桥名叫“人民桥”,这条桥梁非常之美丽,据说它的造价不菲。
人民桥 桥墩上的这幅石雕,说的是“能工巧匠”、“香山匠人”的故事。
纤道上,纤夫在背纤。
京杭大运河北岸的苏州古城墙。
这是我们这次活动的导游小金,她一路上热情地给我们介绍景点的特色、典故、传说……等等,让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每个景奌的内含之美!在即将结束我这篇游记的时候,我要对小金导游说声——谢谢!您辛苦了! 今天社区帶我们到“盘门景区”去观赏了名胜古迹,游览了园林景致,追慕先贤之功德。
由今达古,由古达今,感觉我们这代人,真的太幸运了!历史上何曾有过这么好的事情,退休了,不但有劳保,还有人帶着我们出去玩,我们真的太幸福了! 苏州,确实是个非常美好的地方!作为同处“天堂”的我们,更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美好的一切! 摄影:钱塘黟客 尚华制作:钱塘黟客 2017.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