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驰驱,寻祖问根
1年前 (2024-04-21)
千里驰驱,寻祖问根虎子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梦之旅。
它不仅仅是寻找族谱,寻找族群,寻找先祖,寻找亲人,也是寻找家族之梦、民族之梦,更是一种家国情怀。
或为过去繁盛的家族而骄傲,或为祖先的创业而感动,或为长途的迁徙而震撼,或为百折不回的壮举而崇仰,得到的是祖先创业不易、后人定当珍惜的结论,产生的是惟有勤勉才能生存、惟有奋斗才能兴业的省悟,激发的是不忘祖训、振兴民族的内生动力。
才溪是著名的革老区,毛泽东同志曾三次亲临才溪进行社会调查,并于1933年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说出了一句脍炙人口的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七百多年前,才溪一带是深山老林,溪流淙淙,俯拾皆柴。
早最在这儿开基的刘姓两老口,他们叫这地方为“柴溪”。
今这刘家古巷,才溪人称为源坑。
源者,始也。
现在,居住在这里的刘氏,分居才溪镇溪源坑里和才溪村共41户约300多人。
这里的村庄,四面环山,风景秀丽… 刘氏宗祠,座落于元坑里入村村口位置,背靠大山,面向开阔良田,风水… 宗祠正厅 宗祠中部分对联 刘十三郎墓地位于距元坑里约2里多的粪箕坳一座山腰上。
是当地一座最古老、占地面的名坟。
子孙后裔每年清明那天,全集中到这儿拜祭先祖,其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场面甚是壮观… 刘十三郎子孙,人才辈出,美名盖世。
下面两位是十三郎众多杰出子孙中最杰出两位人物。
刘忠(1906—2002),曾用名刘永灿,十三郎廿世孙,才溪村人。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
土地革战争时期,历任上杭县赤卫军军需长,红军学校排长,红四军第三纵队十九大队,红一军团第12师36团,第11师33团,第二师五团,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
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大队长,第六分校校长,晋豫联防军司令员兼八路军129师386旅副,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386旅旅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及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10旅旅长,第四纵队参谋长,太岳军区司令员,华北军区第15纵队司令员,第18团62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康军区司令员,川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军事学院院务部部长、物质保障部部长、副教育长、副院长,中国人民军政大学副校长。
1955年授中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中国人民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2年8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著有《从闽西到京西》、《院校工作回忆》等。
刘天辉,生于1964年,初中毕业,十三郎廿一世孙。
十多岁时,外出打工,扛砖打石,住过破屋大棚,风餐露宿…后来在广东东莞成功开创了自己事业一片天地,创立《东莞市福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功成业就后,他不忘家乡,不忘亲人。
出资征地修路,建了一条从才溪镇到宗祠门前的水坭公路;捐资修宗祠,建自来水供水设施,供全村人使用;扶老爱幼,每年给每位70~80岁老人200元红包一个,80~90岁300元红包一个,90岁以上老人500元红包一个,曾为一位生病宗亲做换心手术支付了大部分手术费…这次,我们广东高州十三郎后裔来到才溪寻祖问根,他知道这事后,不管东莞生意多忙,特从东莞赶回,全程热情接待我们,使到我们这些刘十三郎外迁了几百年的后裔,好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样,倍感亲切… 这里刘天辉的豪宅 这次,我们前往才溪的广东高州刘氏一行十一人,有阳辅公后裔6人:刘桂武,刘桂光,刘桂成,刘桂南,刘桂彬,刘炳南;帝辅公后裔5人:刘汉才,刘祖栋,刘土新,刘永仁,我(刘广)。
据上杭官田村古谱记载:刘十三郎公是千十郎公八世孙,百六郎长子。
而我广东高州刘氏族谱古谱手抄本记载:我们(阳辅、帝辅)是刘十三郎子孙。
属帝辅公后裔,清朝康熙年间外迁广西防城一支刘氏族谱也有相关记载:始祖刘十三郎讳帝辅公…虽然属帝辅后裔两地族谱略有不同,但经研究后“帝辅系刘十三郎子孙”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可以将福建上杭才溪的“刘十三郎”和广东高州要找的“刘十三郎”连在一起,多亏了刘联伟宗亲建立的“福建刘氏源流”这个网群。
在这个群中,我不断发出寻找“刘十三郎”的信息,上杭宗亲刘忠兴老师看到后,给我提供了上杭千十郎后裔刘十三郎的资料。
因资料不断积累和更新,最终找到了才溪刘十三郎的详细资料,我和忠兴老师从以下几点认为我们是才溪十三郎后裔:1、我谱记:“明代从福建莆田迁高州坡耀,系刘十三郎子孙”。
这样写:表明我们上祖刘十三郎是福建莆田或某地的刘氏始祖,刚好与上杭迁出的“十三郎”是才溪始祖吻;2、代距计算:才溪刘十三郎公大约生于1330年,帝辅公生1531年生,那么平均代距为:(1531一1330)(8一1)≈28.7年,这个值非常接近那个年代平均约30年生一代人的平均值了。
3、帝辅之爷启基祖大约出生于:1531一30x2=1471年。
明弘治年间(1488一1506)是大迁徙年,启基这时年纪大约到了:(1488一1471)=17岁:(1506一1471)=35岁之间,正是人的青壮年时期,最适宜迁徒之时。
经一番仔细考虑,经阳辅、帝辅两支理事会同意后,我们决意于2019年3月24日前往福建才溪进行“寻祖问根”上杭之旅。
我们到达才溪后,两地“十三郎”后裔进行了认真对谱,并对有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语言看:两地原先都是讲“客家话”的,都是客家人;从饮食习惯看:我们的口味都差不多,就算从广西南宁市靠近越南的宁明来的宗亲也是讲客家话为主的…就算福建历史上有十个八个“刘十三郎”,但能符以上这些条件的又会有几个?所以,我们双方认为:两个“刘十三郎”是同一人,我们是同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可我们刘十三郎的子孙己分开五百多年了,今天才首聚,该是多么喜庆的大事! 齐举杯! 同欢唱! 缅怀先祖,共创美好未来! 千十郎公是福建上杭胜运里官田村开基一世始祖,我们刘十三郎公是千十郎公八世孙。
3月26日是千十郎大祭日子。
早上,才溪宗亲刘育森老会长、刘天辉兄长等几位又带着我们前去参加这个缅怀先祖、祭祀先祖的祭典。
今天,千十郎公墓前人如潮涌,香火鼎盛,炮竹喧天… 中午,我们一行拜过始祖干十郎公后,此,接谱对谱完满成功,顺利而归!
它不仅仅是寻找族谱,寻找族群,寻找先祖,寻找亲人,也是寻找家族之梦、民族之梦,更是一种家国情怀。
或为过去繁盛的家族而骄傲,或为祖先的创业而感动,或为长途的迁徙而震撼,或为百折不回的壮举而崇仰,得到的是祖先创业不易、后人定当珍惜的结论,产生的是惟有勤勉才能生存、惟有奋斗才能兴业的省悟,激发的是不忘祖训、振兴民族的内生动力。
才溪是著名的革老区,毛泽东同志曾三次亲临才溪进行社会调查,并于1933年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说出了一句脍炙人口的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七百多年前,才溪一带是深山老林,溪流淙淙,俯拾皆柴。
早最在这儿开基的刘姓两老口,他们叫这地方为“柴溪”。
今这刘家古巷,才溪人称为源坑。
源者,始也。
现在,居住在这里的刘氏,分居才溪镇溪源坑里和才溪村共41户约300多人。
这里的村庄,四面环山,风景秀丽… 刘氏宗祠,座落于元坑里入村村口位置,背靠大山,面向开阔良田,风水… 宗祠正厅 宗祠中部分对联 刘十三郎墓地位于距元坑里约2里多的粪箕坳一座山腰上。
是当地一座最古老、占地面的名坟。
子孙后裔每年清明那天,全集中到这儿拜祭先祖,其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场面甚是壮观… 刘十三郎子孙,人才辈出,美名盖世。
下面两位是十三郎众多杰出子孙中最杰出两位人物。
刘忠(1906—2002),曾用名刘永灿,十三郎廿世孙,才溪村人。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
土地革战争时期,历任上杭县赤卫军军需长,红军学校排长,红四军第三纵队十九大队,红一军团第12师36团,第11师33团,第二师五团,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
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大队长,第六分校校长,晋豫联防军司令员兼八路军129师386旅副,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386旅旅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及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10旅旅长,第四纵队参谋长,太岳军区司令员,华北军区第15纵队司令员,第18团62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康军区司令员,川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军事学院院务部部长、物质保障部部长、副教育长、副院长,中国人民军政大学副校长。
1955年授中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中国人民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2年8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著有《从闽西到京西》、《院校工作回忆》等。
刘天辉,生于1964年,初中毕业,十三郎廿一世孙。
十多岁时,外出打工,扛砖打石,住过破屋大棚,风餐露宿…后来在广东东莞成功开创了自己事业一片天地,创立《东莞市福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功成业就后,他不忘家乡,不忘亲人。
出资征地修路,建了一条从才溪镇到宗祠门前的水坭公路;捐资修宗祠,建自来水供水设施,供全村人使用;扶老爱幼,每年给每位70~80岁老人200元红包一个,80~90岁300元红包一个,90岁以上老人500元红包一个,曾为一位生病宗亲做换心手术支付了大部分手术费…这次,我们广东高州十三郎后裔来到才溪寻祖问根,他知道这事后,不管东莞生意多忙,特从东莞赶回,全程热情接待我们,使到我们这些刘十三郎外迁了几百年的后裔,好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样,倍感亲切… 这里刘天辉的豪宅 这次,我们前往才溪的广东高州刘氏一行十一人,有阳辅公后裔6人:刘桂武,刘桂光,刘桂成,刘桂南,刘桂彬,刘炳南;帝辅公后裔5人:刘汉才,刘祖栋,刘土新,刘永仁,我(刘广)。
据上杭官田村古谱记载:刘十三郎公是千十郎公八世孙,百六郎长子。
而我广东高州刘氏族谱古谱手抄本记载:我们(阳辅、帝辅)是刘十三郎子孙。
属帝辅公后裔,清朝康熙年间外迁广西防城一支刘氏族谱也有相关记载:始祖刘十三郎讳帝辅公…虽然属帝辅后裔两地族谱略有不同,但经研究后“帝辅系刘十三郎子孙”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可以将福建上杭才溪的“刘十三郎”和广东高州要找的“刘十三郎”连在一起,多亏了刘联伟宗亲建立的“福建刘氏源流”这个网群。
在这个群中,我不断发出寻找“刘十三郎”的信息,上杭宗亲刘忠兴老师看到后,给我提供了上杭千十郎后裔刘十三郎的资料。
因资料不断积累和更新,最终找到了才溪刘十三郎的详细资料,我和忠兴老师从以下几点认为我们是才溪十三郎后裔:1、我谱记:“明代从福建莆田迁高州坡耀,系刘十三郎子孙”。
这样写:表明我们上祖刘十三郎是福建莆田或某地的刘氏始祖,刚好与上杭迁出的“十三郎”是才溪始祖吻;2、代距计算:才溪刘十三郎公大约生于1330年,帝辅公生1531年生,那么平均代距为:(1531一1330)(8一1)≈28.7年,这个值非常接近那个年代平均约30年生一代人的平均值了。
3、帝辅之爷启基祖大约出生于:1531一30x2=1471年。
明弘治年间(1488一1506)是大迁徙年,启基这时年纪大约到了:(1488一1471)=17岁:(1506一1471)=35岁之间,正是人的青壮年时期,最适宜迁徒之时。
经一番仔细考虑,经阳辅、帝辅两支理事会同意后,我们决意于2019年3月24日前往福建才溪进行“寻祖问根”上杭之旅。
我们到达才溪后,两地“十三郎”后裔进行了认真对谱,并对有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语言看:两地原先都是讲“客家话”的,都是客家人;从饮食习惯看:我们的口味都差不多,就算从广西南宁市靠近越南的宁明来的宗亲也是讲客家话为主的…就算福建历史上有十个八个“刘十三郎”,但能符以上这些条件的又会有几个?所以,我们双方认为:两个“刘十三郎”是同一人,我们是同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可我们刘十三郎的子孙己分开五百多年了,今天才首聚,该是多么喜庆的大事! 齐举杯! 同欢唱! 缅怀先祖,共创美好未来! 千十郎公是福建上杭胜运里官田村开基一世始祖,我们刘十三郎公是千十郎公八世孙。
3月26日是千十郎大祭日子。
早上,才溪宗亲刘育森老会长、刘天辉兄长等几位又带着我们前去参加这个缅怀先祖、祭祀先祖的祭典。
今天,千十郎公墓前人如潮涌,香火鼎盛,炮竹喧天… 中午,我们一行拜过始祖干十郎公后,此,接谱对谱完满成功,顺利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