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们那个年代的生活吗?

7个月前 (04-21)
还记得我们那个年代的生活吗?天涯 习近平总在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今天,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需要世界理解,需要我们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年砥砺奋进,70年波澜壮阔,我们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开始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孕育了无数动人的“中国故事”。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生产力极速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那么,从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一代人,生活工作是怎样的? 那个年代的人们,经历了诸多历史拐点。
虽衣食不够富足,生活亦有诸多乐趣。
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去的日常在记忆中形成定格,以一个个画面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因距离而陌生,因难忘而深刻。
私人生活史赋予日常生活以“理性”。
所谓日常,就是重复而随时发生的,它构成了生活的主体,过程即意义。
具象的生和丰富的情感都被归约为一个诸如发展、繁荣这些抽象的概念。
从这个角度看,私人生活在历史中的意义尽失。
但没有无数个体的生和庸常的日常,历史根本不会存在,这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私人生活史赋予了日常生活的历史视角。
当我们把日常生活放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轴上加以审视,生活就基于感知而获得了一种理性,让意义重现。
卞家华先生使用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来进行历史和生活的双重叙事。
这是一种所有人都听得懂的语言——图画的语言。
他用手中的笔来描绘他在这70年中所经历的世界和看到的中国。
这种语言既是个性的,又出于共性。
如前苏联教育家巴赫金(1981)所说:“一个人自己的话语是逐渐地慢慢地从其他人已经被认可和吸收的话语中得来的。
二者之间的界限在一开始几乎是感觉不出来的。
”卞家华描绘了一部当代中国的“私人生活史”,如果这种描绘进入史学家的视野,成为一门学问,那么,他就是在探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其相关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及文化习惯等的变化之学。
通过这些图画,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文化演变,也会看到中国人的生历程、生活方式和精风貌。
图绘私人生活史就构成了这样一种奇妙的历史景观,它既是感性的、可以感知的历史,又是理性的、可以叙述的生活。
“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因此,我们选择一部私人生活史来反映70年的中国大历史,“我们不是去发现历史的奥秘,而是去说明它。
”(费尔南·布罗代尔言)。
历史具有叙述与解释双重特性。
这种来自私人的微观的叙事,有助于历史的解释。
个体成为历史的投射,历史在个体的生历程中得以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