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佛山行通济
1年前 (2024-04-21)
一起来佛山行通济梧桐 “行通济,无闭翳。
”土生土长的广东佛山人都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
“闭翳”传说是龙王的第四个儿子,经常干坏事,代表忧愁、衰气,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到通济桥上走一走,就能消除和烦恼,幸福安康,事事顺利,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正月十六行通济,在佛山以及珠三角地区已是家喻户晓的民俗活动。
自明末清初开始,每年正月十六,佛山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从凌晨到夜雾,举着风车、提着生菜香烛,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风雨不改。
拜祭完观音、社公后再绕道回家,祈求来年幸福安康,没有烦恼。
久而久之,行通济当日,通济桥附近便变成了买卖百家货的“通济墟”,就像北方人赶集一样,行通济也成为了热闹的集市。
上世纪80年代的“行通济”。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的“行通济”。
怀着同一个目的,走过同一座桥梁。
万人空巷,盛况,在全国可算是了。
(图片来自网络)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据记载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制人行桥,已超过450年历史。
后来木桥因朽腐致毁。
明朝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与天启五年(1625年)昌建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
民国初期的通济桥。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的通济桥。
(图片来自网络) 古代的通济桥,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表示"九出十三归"的意思,寓意“小本大利,财运亨通”。
如今在新桥上也得到体现:以防滑条取代台阶,在桥的北端安置9条,在桥的南端安置13条。
在通济桥的北面有一牌坊,牌坊上高高挂着"通济"的木碑扁,两旁有一副对联: 通七堡之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 济万人之来往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
对联所描述的就是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它生动地展现了原通济桥附近的风貌特色,不禁让人联想起古代通济桥兴旺发达的情景。
正月十五,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街上早已热闹非凡。
平时的机动车道,人们此刻却可以徜徉其中,轻松随意。
行通济的吉祥物——风车,当然是今晚的主角,人手必备。
当然还少不了生菜——“生财”嘛,谁会拒绝? 商贩们不失时机地做起了各种买卖。
人们在精心挑选着自己心仪的东西。
大家扶老携幼举家出行,喜悦之情洋溢于脸上。
各式各样的风车,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
据统计,今年行通济的人数多达74.36万,许多周边城市甚外省的游客也慕名前来参加。
这对佛山的交通、治安和活动安全无疑是一大考验。
令人欣喜的是,70多万人的活动,竟然如此安全有序,不得不要为佛山的民警和工作人员点个赞! 几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一个晚上!晚上12点多,终于到达通济牌坊了。
人们按耐不住兴奋的心情,欢呼声此起彼伏。
大家纷纷拍照留念,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
穿过牌坊,走过通济桥,来到新建的生菜池旁,翠绿的生菜雕像亭亭玉立在池中。
人们兴奋地把手中的生菜掷向生菜池,池中的生菜堆成了小山。
过去行通济的生菜是作为祭品敬奉观音或社公的。
拜祭过后,生菜等祭品有的留下继续供奉,有的带回家,但都不抛弃。
但如今,人们改变了这一仪式的文化内涵,似乎更在乎狂欢娱乐的气氛了。
一年一度的盛事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虽斗转星移,古桥无觅,但佛山人美好的心愿却世代延绵,长盛不衰。
愿我的家乡天更蓝,草更绿,明天更美好! 摄影: 梧桐文章: 部分摘自网络资料我的:
”土生土长的广东佛山人都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
“闭翳”传说是龙王的第四个儿子,经常干坏事,代表忧愁、衰气,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到通济桥上走一走,就能消除和烦恼,幸福安康,事事顺利,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正月十六行通济,在佛山以及珠三角地区已是家喻户晓的民俗活动。
自明末清初开始,每年正月十六,佛山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从凌晨到夜雾,举着风车、提着生菜香烛,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风雨不改。
拜祭完观音、社公后再绕道回家,祈求来年幸福安康,没有烦恼。
久而久之,行通济当日,通济桥附近便变成了买卖百家货的“通济墟”,就像北方人赶集一样,行通济也成为了热闹的集市。
上世纪80年代的“行通济”。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的“行通济”。
怀着同一个目的,走过同一座桥梁。
万人空巷,盛况,在全国可算是了。
(图片来自网络)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据记载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制人行桥,已超过450年历史。
后来木桥因朽腐致毁。
明朝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与天启五年(1625年)昌建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
民国初期的通济桥。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的通济桥。
(图片来自网络) 古代的通济桥,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表示"九出十三归"的意思,寓意“小本大利,财运亨通”。
如今在新桥上也得到体现:以防滑条取代台阶,在桥的北端安置9条,在桥的南端安置13条。
在通济桥的北面有一牌坊,牌坊上高高挂着"通济"的木碑扁,两旁有一副对联: 通七堡之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 济万人之来往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
对联所描述的就是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它生动地展现了原通济桥附近的风貌特色,不禁让人联想起古代通济桥兴旺发达的情景。
正月十五,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街上早已热闹非凡。
平时的机动车道,人们此刻却可以徜徉其中,轻松随意。
行通济的吉祥物——风车,当然是今晚的主角,人手必备。
当然还少不了生菜——“生财”嘛,谁会拒绝? 商贩们不失时机地做起了各种买卖。
人们在精心挑选着自己心仪的东西。
大家扶老携幼举家出行,喜悦之情洋溢于脸上。
各式各样的风车,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
据统计,今年行通济的人数多达74.36万,许多周边城市甚外省的游客也慕名前来参加。
这对佛山的交通、治安和活动安全无疑是一大考验。
令人欣喜的是,70多万人的活动,竟然如此安全有序,不得不要为佛山的民警和工作人员点个赞! 几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一个晚上!晚上12点多,终于到达通济牌坊了。
人们按耐不住兴奋的心情,欢呼声此起彼伏。
大家纷纷拍照留念,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
穿过牌坊,走过通济桥,来到新建的生菜池旁,翠绿的生菜雕像亭亭玉立在池中。
人们兴奋地把手中的生菜掷向生菜池,池中的生菜堆成了小山。
过去行通济的生菜是作为祭品敬奉观音或社公的。
拜祭过后,生菜等祭品有的留下继续供奉,有的带回家,但都不抛弃。
但如今,人们改变了这一仪式的文化内涵,似乎更在乎狂欢娱乐的气氛了。
一年一度的盛事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虽斗转星移,古桥无觅,但佛山人美好的心愿却世代延绵,长盛不衰。
愿我的家乡天更蓝,草更绿,明天更美好! 摄影: 梧桐文章: 部分摘自网络资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