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必慎其独也(32)
1年前 (2024-04-21)
君子必慎其独也(32)孝感天地 《大学》、《中庸》里“慎独”二字,播种读者心田,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慎独而行,严以律己,常思己过,无论学习、工作、生活、旅游等,无人监管情况下,依然认真、不懈努力、善待一切,独善其身。
众处守嘴,独处守心,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一日慎独而心安。
早年研读国学对“慎独”懵懵懂懂,经十五年不断的苦学与乐习,终于自悟其义。
《大学》第六章“君子必慎其独也”。
是曾子阐述“慎独”对于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小人闲居独处时总是心生恶念而行恶,懈怠懒惰、偷工减料、以假乱真、损人利己、违法乱纪,总以为别人看不见。
殊不知,人在做,天在看,头顶三尺有明,一举一动明看得清清楚楚丝毫不错。
恶贯满盈,纸包不住火,坏事总有暴露时,就要遭到社会舆论的遣责,害人最终也是害自己。
如是因,如是果。
君子应“慎其独”,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保持内心的真诚,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又像喜欢美丽的女人一样,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自居处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自觉地严以律己,按照道德规范行动,不做任何违背道德、礼义、法律之事。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慎独是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自律、一种坦荡,也是“入德之方”。
当今通信发达,为方便沟通,单一微群多500人,但总有个别人独处居室,在微群里发信息,未曾善言,鸡蛋里挑骨头,出言不逊,怨天尤人,自以为是,其实什么都不是。
殊不知微群人的眼睛也在注视着言论者,指斥着行为者。
正如曾子所言:“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也。
”一个人在众人眼睛的注视下,在众人指斥下,这是多么严厉可怕啊!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都于大众公认的礼义要求,不要乱发负面言论攻击他人的信息,而使自己的内心有所负疚。
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若见他人过,全是自己过。
为所欲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干,就怎么干,存在别人管不了的思想,孰不知人管不得、法律管不了,那时老天管,这样不好喔,还是慎独自律好。
慎独要求人们三思而后行,一切以理、法、情为准绳。
“独”不“慎”将祸及子孙喔,敬请慎记《周易》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的古训。
凡是人,皆须爱。
我爱别人,而别人却不亲近我,要反省自己的仁爱之心是否真诚;我管理别人,而别人却不服从,要反省自己是否以德服人;我以礼貌待人,而别人却不以礼貌回敬,要反省自己是否真心;我为集体办事,而别人却不称赞,要反省自己是否出于公心。
反求诸己,这是孔孟儒家很重视的一种内省功夫,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慎独精。
自我检查、自我批评,这是提高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立身处世之道。
故古人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为如果自己的言行,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与支持,就要反省自己、责备自己。
慎独重实质,不重形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
是孔子回答他的仲弓问什么为“仁”的话。
孔子认为仁者要有宽恕之心,要宽以待人,要尊重人,其表现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就不强加于人,因为别人也是不会喜欢的。
不强加于人,这是恕道。
努力克服那种极不尊重别人人格尊严的霸气和专制作风,这是修身之道,是慎独的最高境界。
历史上有很多“慎独”的生动例证,现整理四例供养读者。
一、《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上任路过昌邑的时候,过去他曾经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县令。
夜里,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呀?”王密说:“深夜没有人能知道的。
”杨震说:“天知,知,我知、子知。
怎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二、《诗·小雅·巷伯》毛传记载:在一个暴风雨之夜,邻居寡妇的房子被雨淋坏,到独处一室颜叔子这里避雨。
颜叔子让她进屋以后,一直让寡妇用烛火照明取暖,后来柴草烧完了,就把屋子上的柴草抽取下来照明,通宵以礼相待。
三、柳下惠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大夫(古代官职),他的故事流传于世,那就是说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柳下惠在一个破庙里睡觉,半夜中进来一个女子,冻得瑟瑟发抖,柳下惠不仅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女子,还让女子坐在自己的怀中为她暖身子,但却仅仅如此,二人一夜都没有其他逾越之举。
柳下惠对于女子的尊重,不乘人之危,被称赞为古代最正派的男人、正人君子,坐怀不乱的美谈因此相传今。
四、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
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
这时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他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
”他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 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
”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幅醒目的中堂,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条说到的就是“慎独”。
他说:“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自强之道,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 “慎独”以自省作为起点和基础,强调道德修养必须在“隐”和“微”上下功夫。
认为在最隐蔽的言行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在最微小的事情上能够显示一个人的品质;强调道德修养必须达到这种境界,即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也能严格按道德原则办事;强调在社会公利和个人私利的对抗中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始终保持“慎独”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慎独”是一代一代共产人的优秀品质之一。
徽于胸,心中有,警醒慎独。
无数革前辈,由于地下工作的需要,常常独立作战,正是靠这种高度自觉的慎独精,给后人留下了“清白于世,忠诚一身”的光辉典范。
习近平总曾指出,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
这就要求员干部必须做到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总而言之,正气和威信源于慎独。
慎独最诚实,身边无人更自律、学习更认真、工作更负责。
慎独者,如风行空,无诸障碍,天必佑之。
一切为了获得感和幸福感,此篇,出于尊师重道,倡导慎独精,自觉接受圣贤的教育“君子必慎其独也”。
作者:黄勇哲 2019年9月12日
慎独而行,严以律己,常思己过,无论学习、工作、生活、旅游等,无人监管情况下,依然认真、不懈努力、善待一切,独善其身。
众处守嘴,独处守心,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一日慎独而心安。
早年研读国学对“慎独”懵懵懂懂,经十五年不断的苦学与乐习,终于自悟其义。
《大学》第六章“君子必慎其独也”。
是曾子阐述“慎独”对于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小人闲居独处时总是心生恶念而行恶,懈怠懒惰、偷工减料、以假乱真、损人利己、违法乱纪,总以为别人看不见。
殊不知,人在做,天在看,头顶三尺有明,一举一动明看得清清楚楚丝毫不错。
恶贯满盈,纸包不住火,坏事总有暴露时,就要遭到社会舆论的遣责,害人最终也是害自己。
如是因,如是果。
君子应“慎其独”,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保持内心的真诚,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又像喜欢美丽的女人一样,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自居处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自觉地严以律己,按照道德规范行动,不做任何违背道德、礼义、法律之事。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慎独是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自律、一种坦荡,也是“入德之方”。
当今通信发达,为方便沟通,单一微群多500人,但总有个别人独处居室,在微群里发信息,未曾善言,鸡蛋里挑骨头,出言不逊,怨天尤人,自以为是,其实什么都不是。
殊不知微群人的眼睛也在注视着言论者,指斥着行为者。
正如曾子所言:“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也。
”一个人在众人眼睛的注视下,在众人指斥下,这是多么严厉可怕啊!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都于大众公认的礼义要求,不要乱发负面言论攻击他人的信息,而使自己的内心有所负疚。
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若见他人过,全是自己过。
为所欲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干,就怎么干,存在别人管不了的思想,孰不知人管不得、法律管不了,那时老天管,这样不好喔,还是慎独自律好。
慎独要求人们三思而后行,一切以理、法、情为准绳。
“独”不“慎”将祸及子孙喔,敬请慎记《周易》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的古训。
凡是人,皆须爱。
我爱别人,而别人却不亲近我,要反省自己的仁爱之心是否真诚;我管理别人,而别人却不服从,要反省自己是否以德服人;我以礼貌待人,而别人却不以礼貌回敬,要反省自己是否真心;我为集体办事,而别人却不称赞,要反省自己是否出于公心。
反求诸己,这是孔孟儒家很重视的一种内省功夫,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慎独精。
自我检查、自我批评,这是提高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立身处世之道。
故古人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为如果自己的言行,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与支持,就要反省自己、责备自己。
慎独重实质,不重形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
是孔子回答他的仲弓问什么为“仁”的话。
孔子认为仁者要有宽恕之心,要宽以待人,要尊重人,其表现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就不强加于人,因为别人也是不会喜欢的。
不强加于人,这是恕道。
努力克服那种极不尊重别人人格尊严的霸气和专制作风,这是修身之道,是慎独的最高境界。
历史上有很多“慎独”的生动例证,现整理四例供养读者。
一、《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上任路过昌邑的时候,过去他曾经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县令。
夜里,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呀?”王密说:“深夜没有人能知道的。
”杨震说:“天知,知,我知、子知。
怎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二、《诗·小雅·巷伯》毛传记载:在一个暴风雨之夜,邻居寡妇的房子被雨淋坏,到独处一室颜叔子这里避雨。
颜叔子让她进屋以后,一直让寡妇用烛火照明取暖,后来柴草烧完了,就把屋子上的柴草抽取下来照明,通宵以礼相待。
三、柳下惠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大夫(古代官职),他的故事流传于世,那就是说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柳下惠在一个破庙里睡觉,半夜中进来一个女子,冻得瑟瑟发抖,柳下惠不仅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女子,还让女子坐在自己的怀中为她暖身子,但却仅仅如此,二人一夜都没有其他逾越之举。
柳下惠对于女子的尊重,不乘人之危,被称赞为古代最正派的男人、正人君子,坐怀不乱的美谈因此相传今。
四、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
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
这时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他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
”他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 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
”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幅醒目的中堂,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条说到的就是“慎独”。
他说:“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自强之道,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 “慎独”以自省作为起点和基础,强调道德修养必须在“隐”和“微”上下功夫。
认为在最隐蔽的言行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在最微小的事情上能够显示一个人的品质;强调道德修养必须达到这种境界,即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也能严格按道德原则办事;强调在社会公利和个人私利的对抗中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始终保持“慎独”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慎独”是一代一代共产人的优秀品质之一。
徽于胸,心中有,警醒慎独。
无数革前辈,由于地下工作的需要,常常独立作战,正是靠这种高度自觉的慎独精,给后人留下了“清白于世,忠诚一身”的光辉典范。
习近平总曾指出,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
这就要求员干部必须做到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总而言之,正气和威信源于慎独。
慎独最诚实,身边无人更自律、学习更认真、工作更负责。
慎独者,如风行空,无诸障碍,天必佑之。
一切为了获得感和幸福感,此篇,出于尊师重道,倡导慎独精,自觉接受圣贤的教育“君子必慎其独也”。
作者:黄勇哲 2019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