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涛老师《每日论语》
1年前 (2024-04-21)
马涛老师《每日论语》自强国学高端幼儿园 尊敬的诸位学长,大家早上好! 《论语 里仁第四》 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wù)也。
" 我们常常苦恼,"为何我经常会遇到不喜欢的人,不如意的事?",好像走到哪里都躲不开。
孔老夫子教给我们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开这个难题。
"苟",诚也。
"志",志向,志气,心之所向。
诚然能志于仁者,便无所憎恶之人。
虽然嫌弃一个人,或是厌恶一件事,肯定有一个理由。
说的话不中听,生活习惯不好,没有礼貌,动作粗俗,没有品位,不会办事,… … ,等等。
自己的心中一定也很不痛快,甚是很生气。
有时见到这个人就很烦,听到这个人讲话就不想听。
如果以后不再见面了,可能会好一点。
可惜天天还是要见面,天天还是要打交道,天天还是要生活在一起。
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更难过。
为什么?传统文化教导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有恭敬心,要有真诚心。
明明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厌恶心是不对的,《大学》中告诉我们,"有所好乐(yào),则不得其正",可是偏偏会起厌恶的心。
明明内心是很讨厌这个人,见了面还是要微笑点头。
有时自己也劝自己,要看到人的优点,不要看人的缺点;要看到人的付出,不要看人的过失。
偶尔好一点,过几天,又是看到人的缺点,看到人的过失,心里满是嫌弃之情。
或者不看这个人的缺点了,有会看那个人没做好的地方,又开始讨厌那个人了。
可能这个人有没做好的地方,而谁又是的呢? 为什么会这样?没有爱心,没有仁爱之心。
讲得更深刻一点,没有孝心。
"怎么会没有孝心?我很孝敬我的父母,我很爱我的家人。
"这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内心深处对父母,对家人一定有厌恶、嫌弃之心。
看上去的孝敬,或是爱护,可能只是做给人看的。
或是还没有利害冲突,没有显现出来。
《孝经》中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子曰:爱亲者,不敢恶(wù)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慢,轻慢,瞧不起人)"如果还有恶于人,慢于人,还爱亲敬亲吗? "孝",会意字。
上半部是一个"老"字,代表上一代,代表父母祖宗。
下半部是一个"子"字,代表下一代,代表儿女后代。
成一个字"孝",说明我跟父母祖宗,跟儿女后代,是一体,是一个生共同体。
小宝宝刚刚出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作为父母,您嫌弃他吗?您厌恶他吗?不会,一点儿这样的念头都没有。
小宝贝儿,哭了,闹了,饿了,拉屎了,尿了,病了,您不厌其烦的无微不的爱护照顾他,没有怨言。
为什么?您跟小宝宝是一体。
所以用夫子的话讲,就是"无恶(wù)也"。
难吗?您明白了原来是一体,就不难了。
我们对别人有厌恶的心,原因就是不知道我和别人的关系是什么?虽然上课听老师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还是不能理解,不能接受。
必须要深入学跟习,才能契入"万物一体谓之仁"的境界。
有志想成为仁者,不认真修学,不努力践行,还是空愿,空志。
所以"苟志于仁矣",一定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工作中,不断的求解,不断的求证。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
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 学习的效果从哪里看?当我们厌恶人的心越来越少,越来越淡时,我们的仁爱心一定恢复的越多。
您还是会看到别人身上的各种缺点、过失,但是您不会像以前一样嫌弃他了。
您会很自然的接受他,包容他,帮助他,爱护他。
"此心常看的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的宽平,天下自无险测之人情。
" 祝大家不嫌弃人,不厌恶人!🌻 🌻 🌷 🌷 马涛 十敬上[微笑]🙏2018年04月20日星期五
" 我们常常苦恼,"为何我经常会遇到不喜欢的人,不如意的事?",好像走到哪里都躲不开。
孔老夫子教给我们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开这个难题。
"苟",诚也。
"志",志向,志气,心之所向。
诚然能志于仁者,便无所憎恶之人。
虽然嫌弃一个人,或是厌恶一件事,肯定有一个理由。
说的话不中听,生活习惯不好,没有礼貌,动作粗俗,没有品位,不会办事,… … ,等等。
自己的心中一定也很不痛快,甚是很生气。
有时见到这个人就很烦,听到这个人讲话就不想听。
如果以后不再见面了,可能会好一点。
可惜天天还是要见面,天天还是要打交道,天天还是要生活在一起。
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更难过。
为什么?传统文化教导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有恭敬心,要有真诚心。
明明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厌恶心是不对的,《大学》中告诉我们,"有所好乐(yào),则不得其正",可是偏偏会起厌恶的心。
明明内心是很讨厌这个人,见了面还是要微笑点头。
有时自己也劝自己,要看到人的优点,不要看人的缺点;要看到人的付出,不要看人的过失。
偶尔好一点,过几天,又是看到人的缺点,看到人的过失,心里满是嫌弃之情。
或者不看这个人的缺点了,有会看那个人没做好的地方,又开始讨厌那个人了。
可能这个人有没做好的地方,而谁又是的呢? 为什么会这样?没有爱心,没有仁爱之心。
讲得更深刻一点,没有孝心。
"怎么会没有孝心?我很孝敬我的父母,我很爱我的家人。
"这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内心深处对父母,对家人一定有厌恶、嫌弃之心。
看上去的孝敬,或是爱护,可能只是做给人看的。
或是还没有利害冲突,没有显现出来。
《孝经》中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子曰:爱亲者,不敢恶(wù)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慢,轻慢,瞧不起人)"如果还有恶于人,慢于人,还爱亲敬亲吗? "孝",会意字。
上半部是一个"老"字,代表上一代,代表父母祖宗。
下半部是一个"子"字,代表下一代,代表儿女后代。
成一个字"孝",说明我跟父母祖宗,跟儿女后代,是一体,是一个生共同体。
小宝宝刚刚出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作为父母,您嫌弃他吗?您厌恶他吗?不会,一点儿这样的念头都没有。
小宝贝儿,哭了,闹了,饿了,拉屎了,尿了,病了,您不厌其烦的无微不的爱护照顾他,没有怨言。
为什么?您跟小宝宝是一体。
所以用夫子的话讲,就是"无恶(wù)也"。
难吗?您明白了原来是一体,就不难了。
我们对别人有厌恶的心,原因就是不知道我和别人的关系是什么?虽然上课听老师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还是不能理解,不能接受。
必须要深入学跟习,才能契入"万物一体谓之仁"的境界。
有志想成为仁者,不认真修学,不努力践行,还是空愿,空志。
所以"苟志于仁矣",一定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工作中,不断的求解,不断的求证。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
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 学习的效果从哪里看?当我们厌恶人的心越来越少,越来越淡时,我们的仁爱心一定恢复的越多。
您还是会看到别人身上的各种缺点、过失,但是您不会像以前一样嫌弃他了。
您会很自然的接受他,包容他,帮助他,爱护他。
"此心常看的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的宽平,天下自无险测之人情。
" 祝大家不嫌弃人,不厌恶人!🌻 🌻 🌷 🌷 马涛 十敬上[微笑]🙏2018年04月20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