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说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8个月前 (04-21)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说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投入东方玉 一位名师这样说:语文老师不仅要多积累知识,传授学生,还要做人家的人生导师。
西方人在课堂里学知识,在教堂里学精,中国把这两项任务都交给了语文老师,语文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看到这几句话,顿觉自己作为语文老师的责任之重大并自豪感爆棚。
  其实,从初一刚一开学,从节课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培养跟孩子们的情感。
或者因为喜欢语文而喜欢上我,更或者因为喜欢我从此喜欢上了语文这门课,都是我所希冀的。
  很早的时候,有一个代教老师是我的同事,他说,就是因为班主任冤枉了他,从此他就不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本来成绩不错,却因此厌恶了课堂,讨厌了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终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
  我们做老师的,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情感的付出,情感的培养,情感的教育,对于日常教学,无疑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好事,我们应该重视,并努力渗透在教学之中。
  要想让孩子爱上语文,先让孩子爱上语文老师吧!  班里的淘气蛋不止一个,课上课下没有好习惯。
你刚刚抛出一个话题,接茬儿的一呼百应,叽叽喳喳,马蜂窝被捅了一棍子似的,乱成一锅粥。
正儿八经地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又说不上个所以然来。
难免发火,批评一顿。
后来,接茬儿的少了,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一想,这不行,如果仅仅为课堂上的气氛整齐,也许就掐灭了孩子们的思想之火花,如果孩子们因为怕老师批评而循规蹈矩,也许就拉开了与老师的心灵距离,那一定是得不偿失的。
  管理就像手心里的沙,握得越紧,失去的越多。
即使严,也要以爱保驾护航。
每当提到留守儿童,便自然想到郭栋这孩子,因为好动好说,课上接茬他最积极,所以没少挨批评。
慢慢发现,课堂上,他接老师的话茬是少了,但也发现他仿佛没有了朝气,课堂上与老师对视的时候,眼总是飘忽不定,好像一副怕说错话做错事的样子。
课余,我就找他谈话,才了解到,他是一位留守儿童,爸爸妈妈远在外省做生意,爷爷奶奶在家陪他。
就多关心他,注意跟他说话的语气,有时还跟孩子开个玩笑,慢慢地,他愿意走近老师,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堂上回答问题不仅积极,而且抓住了要点,成绩稳定。
从郭栋的改变,也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根据教材内容,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比如有关“伯乐”和“人才”的话题;以“和”为贵的综性学习活动,干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讨、辩论。
让孩子们在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得到锻炼,碰撞思想的火花。
那天晚自习,我不无自恋的问孩子们: “喜欢老师吗?” “喜欢——” 听着孩子们响亮的回答、拉的长长的尾音儿以及不约而同的掌声,我“格格”地笑了。
“知道吗?孩子们,你们认真学习,不浪费时间,努力到感动自己,就是对老师的喜欢!” 作为一名老师,他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他们做人,成才。
在这一点上,语文老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要想让孩子们喜欢你,并通过你喜欢上你所教的这门课。
必须拥有一颗爱心,用这颗爱心去理解,宽容,赏识他们。
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找孩子们私下里谈话,鼓励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那份的爱,哪怕是一个关注的眼,哪怕是一个疼爱的“肩拍”,哪怕是一抹淡淡的微笑。
与孩子们情感的互动,从来不是无用功。
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堂,喜欢你的这门课是良性循环;是日积月累的渗透;是有意为之却“润物细无声”的点拨,是你喜欢他们而他们乐于走进你的过程。
教育从来都不是技术,而是一门艺术。
当你用你的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时候,当“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时候,你无疑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