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秘:黄埔一期为何成为传奇

1年前 (2024-04-21)
解秘:黄埔一期为何成为传奇观察 偏远小渔村,为何能名列世界四大军事名校?黄埔一期为何将星如云,遮盖了后期的所有光芒?湖南一师为何名家辈出,走出了一代伟人?今天,我们就来教育界一期的传奇…… 黄埔军校被称为“革摇篮”,短短不到10年时间,培养出无数军事英才,而被称为天子门生的黄埔一期,则更加传奇,将星如云,无论数量、质量还是成就,都是黄埔历届毕业生中最高的,在世界范围亦属罕见。
黄埔军校一期,1924年5月开学,毕业生645人,其中号称英才者少有上百人,其他几期根本无法媲美,只要能够活到解放战争期间,几乎人人都成为了将军。
天下将帅出黄埔 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战韩信之称的林彪,开国大将陈赓,牺牲于抗日战场的左权将军,国民西北王胡宗南,国民天下师74师张灵浦,国民陆军总司令关麟征,还有其他诸如杜聿明、陈明仁、宋希濂、郑洞国、李仙洲、李默庵、贺衷寒、许继慎、黄维、王尔琢、范汉杰、桂永清、宣侠父、俞济时、周士第、孙元良、刘戡等等,不胜枚举。
徐向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也是黄埔一期中后来成就的人,有“布衣元帅”之称。
陈赓,“黄埔三杰”之一,十大大将之一。
算是李云龙的老上级,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蒋介石说“五个胡宗南也不抵一个陈赓”。
左权,黄埔一期的饺饺者,抗战期间牺牲的最高将领,当时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
胡宗南,国民陆军一级上将,人称“西北王”,号称"天子门生人",黄埔学员中个担任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的人。
张灵浦,整编第74师师长,中将军衔。
74师,国民的王牌部队,五大主力之首,被誉为抗日铁军、天下师。
关麟征,抗日名将,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接替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
一个黄埔一期生23年后回到学校担任校长,也是黄埔人。
陈明仁,国共双料将军,“黄埔一期的一面旗帜”。
1955年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
既曾是国军中将,又是我军上将,这可是成的特殊荣誉。
湖南一师,也曾上演“黄埔一期”现象 东方红,太阳升,一师出了个毛泽东。
”是的,一师为毛泽东深厚的学问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好了基础。
一师是个好学校。
”毛泽东这样评价湖南一师。
湖南省师范学校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
早期的一师,能人辈出。
其中,和8人,新中国批学部委员3人。
晚清重臣曾国藩、左宗棠,湘中大儒王先谦、郭嵩焘,民主革家黄兴、陈天华,中共领袖毛泽东、蔡和森、任弼时,教育家杨昌济、徐特立、李达,都曾在此学习或工作。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说,“我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并称赞“一师是个好学校”。
什么铸造了一期传奇? 时来天地皆同力,在最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最恰当的地点。
本属于低级军官速成学堂的黄埔一期,产生众多名将;毛泽东评价一师“是个好学校”……学校教育的开创初期,总有一些力量无可比拟,无可超越。
开创初期的全情投入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军的骨干。
创立了革军,我们的革才能成功。
” 为达此目标,开创者全力以赴。
孙中山集聚了众多优势资源:蒋介石任校长,程潜和李济深任副校长,配备周恩来、廖仲恺、叶剑英等豪华师资力量,还有苏俄的巨额投资,德国的军事顾问。
整个的办学团队凝心聚力,众志成城,精诚团结,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革的气势和工作的斗志无可比拟。
办学团队倾心倾力打造革之师,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廖仲恺负责筹建黄埔军校,就在被害的前,仍在连夜筹备军费。
为了黄埔军校,廖仲恺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恽代英非常敬佩廖仲恺,认为:“组织革军和动员农工参加国民革这两种伟大事业的做成,大部分的功劳,要属之廖先生。
廖先生不愧是革军人的领袖!” 对学员成长无比用心 学校教育的初期,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没有黎锦熙对教育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对学生成长的无比用心,或许就没有后来毛泽东的伟大成就。
黎锦熙,湖南一师对毛主席影响的老师,毛主席曾在一封书信中说:“弟自得阁下,如婴儿之得慈母。
” 当时,毛主席正处于“为学无头序”时期,而在黎锦熙非常用心的教育指导下,治学可谓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说:“生平不见良师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请教。
”从1915年4月次见面,到1915年9月黎锦熙赴北京任职,毛主席只要一有时间就去找黎老师请教治学之道。
黎锦熙的日记,是最好的证明。
黎锦熙的日记 4月 4日,“毛泽东来。
阅其日记,告以读书方法”;4月 11日,“萧旭东、毛泽东、及熊光楚,讲读书法”;4月 25日,“毛泽东来,告以在校研究科学之术”;5月 2日,“与涤凡、泽东话学问事”;5月 9日,“毛泽东,稍话读书事”;7月 11日,“学生陈同毛来,问小学功夫做法”;7月 13日,“与毛、陈两生说读史法”;7月 15日,“与毛生说研究法”;7月 19日,“与毛、陈两生说读书自习法”;7月 21日,“与两生讲学,告以读《缮性》一篇,以自试其思考力及学识程度”;8月 8日,“与泽东谈学政,以易导为佳”;8月 11日,“与泽东久谈读书法,谓须与校课联贯”; 8月 15日,“一师泽东、章甫,为论读书法于焜甫处”;8月29日,“旭东、泽东,谈学颇久”。
短短四个月内,毛泽东先后拜访他二十多次。
如此频繁地请教、论学,可见黎锦熙、毛泽东这对师生之间,学生对老师敬重以及老师对好苗子的重视和关爱。
毛泽东寄给老师黎锦熙的明信片 青年毛泽东致恩师黎锦熙的信 每一个学员都可能成为将军 学校办学的期,每一个学生都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都能得到的关心和关注。
黄埔军校对体检非常重视,并把身高放在体检的位。
胡宗南不足1.60米,考官马上就要淘汰他。
胡宗南急了,先是哭,哭完了就大嗓门地闹,说:“孙中山先生的个子也就1.68米,廖仲恺先生就更矮了。
凭什么不让我考?”声音越来越大,被廖仲恺听到了,他不怒反笑,对胡宗南说:“好,我批准你参加考试了。
”并将一张纸条给胡宗南,上面写着:“国民革,急需大批人才。
只要成绩好,身体健康,个子矮一点也是应该录取的。
”凭着这张纸条,胡宗南顺利参加了各门考试,以优良的成绩过关。
后来,胡宗南成为一位有名的将领。
“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这是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先生所作的一副对联。
他平生的愿望就是培养出能够“柱长天”的国之栋梁。
他曾这样说的,如果说要能救中国的人,有两位,一位是毛泽东,一位是蔡和森。
毛泽东回忆:“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我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
那时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的那篇文章,他给了我一百分。
”教师的鼓励,对少年毛泽东,影响深远。
重视学生的淬炼成长 成功的教育,最关注的是学生的真正成长和长远发展。
从一开始,黄埔一期就铺垫了学生的实践成长之路。
毕业生并非个个天赋异禀,但关键在于他们赶上了“好时候”,因为名将是打出来,而不是养出来的。
在学校学习的六个月时间中,黄埔军校并没能给他们太过于骄人的军事能力,而是让他们先后置于大革、东征北伐、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火中历练,于战火中成长、于战火中辉煌,最终大多功成名就。
大量的战争实践让他们的军事才华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学习不是纸上谈,只有在真实战火的实践中淬炼,才能锋芒毕露!习而有得,方得教育真谛。
黄埔一期传奇、湖南一师现象的背后,其实有迹可循,那就是学校教育的期,学生发展前途无量,因为有着太多的因素无可比拟:办学团队全情投入的精状态不可比拟,对学生成长的用心程度无可比拟,对每一个学员的关心关注无可比拟,对学生成长淬炼的重视程度无可比拟…… 传奇的背后,诸多因素可资借鉴。
黄埔一期如此,湖南一师如此,我们的学校教育,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