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埭头天云洞
10个月前 (04-21)
莆田埭头天云洞快乐其实很简单 天云洞景区位于秀屿区埭头镇境内,面积5.26平方公里,处在闽东南旅游圈的中心位置,这里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是东南沿海难得的旅游观光 度假胜地。
天云洞旅游区所在的大蚶山,是典型的花岗岩石地貌和海蚀地貌构成的山体,最高海拔398米。
这里石奇峰秀,天云主峰天云洞所在的地段奇峰怪石林 立,象形石遍布,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观赏价值。
清朝名士李光荣曾标其景为“蚶山春树”,为莆田沿海十景之一。
拾级而登,来到半山亭。
往上石 级显得更窄些,只容两人一上一下而过。
山势虽宏大,但石径曲折,攀登“龙喉”处,巨石扼守此处,真如咽喉要道,山岩屡经风化,形成一个巨洞,这便是天云 洞了。
洞里十分幽深,刚才攀登时满身大汗,到此但觉浑身清凉,确为避暑胜地。
洞有一小径通向鳌峰岩,出得洞来,放眼四望,视野开阔,但见松涛起伏,山石嶙 峋,近处有观音亭、孔子殿、通明殿、仙公洞、同道寺诸亭台楼阁,飞檐重瓦,依山而建。
远处还有许多怪石,满眼青葱翠绿;再往下望,埭头一带的风光尽收眼 底。
莆田县埭头镇温李村,大蚶山就象一道大石屏,横亘在我们眼前。
其主峰天云巅,山高海拔398米,山巅有两块巨石,宛如两扇蚶贝,我想,这应该便是“大蚶山”山名的由来。
据说在东海浩渺的烟波上,此山也依稀可见。
时值初夏,天气阴雨,但见青山云涌,如波似浪,时而吞没了部分山峦,景色的确美丽。
难怪史载:清朝名士李光荣曾标其景为“蚶山春树”,为莆田沿海十景之一。
天云洞就在天云巅上。
我们拾级而登,来到半山亭。
这里建有戏台,今天已挂好帷幕,准备下午演出。
往上石级显得窄些,几只容两人一上一下而过。
山势虽宏大,但石径曲折,攀登“龙喉”处,巨石扼守此处,真如咽喉要道。
石上刻有今人所书“云海仙踪”四个大字,转向天云洞的一面有林井心先生所题石刻:“到眼海天成独秀,上心家国最堪思”。
山岩屡经风化,形成一个巨洞,这便是天云洞了。
洞里十分幽深,刚才攀登时满身大汗,到此但觉浑身清凉,确为避暑胜地。
洞有一小径通向鳌峰岩,出得洞来,放眼四望,视野开阔,但见松涛起伏,山石嶙峋,近处有观音亭、孔子殿、通明殿、仙公洞、同道寺诸亭台楼阁,飞檐重瓦,依山而建。
远处还有许多怪石,满眼青葱翠绿;再往下望,埭头一带的风光尽收眼底。
真是“天开红日苍松茂;云涌青山古洞幽”。
主人陪我游览了天云洞处的诸殿宇,只见孔子殿系旧迹,有保留完好的楹联石刻,其中如“海内文章臻化境;空中楼阁驻仙踪”和“书藏石室云封洞;仙在琼楼月满天”等堪称佳构。
通明殿即“上帝殿”,俗称“天帝殿”,“岩石巍峨环玉阙;天云瑞彩绕仙阶”等保存下来的旧楹联省去我描写此殿的许多文字。
殿有拓建,新刻今人林祖韩先生的“鹭峰屏照蚶山景;金闾宏开玉帝威”一联也颇切此殿。
仙公洞是莆、仙、融(福清)、惠(惠安)等地群众慕名前来乞梦的名洞,香火繁盛。
稍后面为佛寺同道寺,主人告诉我:这里盛传“仙佛斗法”的话故事,据说佛后来退居此处,满山还留下许多斗法的遗迹,形成“三十六碟”、“十八跳石”、“石鱼鼓”、“石磬”等景观,我想,应该是这些怪石使人遐想而编成的故事吧! 天云洞山青水也秀,晚唐著名诗人罗隐曾惊叹“满山皆秀”。
这里有“致雨龙池”,相传系南宋幼帝与丞相陆秀夫南奔过莆时所留遗迹。
新建有“天云”、“佛岭”、“东方”、“近天”四个水库,波光粼粼,俨若天池。
山水秀美,引得文人骚客纷纷前来,所以这里有罗隐居留处“隐洞”、清初邑陈恒山携妻带儿在此吟读课徒的“恒山草堂”等遗址。
天云洞风景区位于秀屿区埭头镇境内的大蚶山上,海拔398米,以峰奇、石怪、洞幽、林秀、径曲称奇于兴化大地,莆仙的四大祈梦胜地“春莆禧、夏天云、秋仙女、冬九鲤”,其中“夏天云”就是指天云洞。
春夏之交,云雾缭绕,岩峰隐约,亭榭依稀,山岚奇幻,人在云幔之中,俨若置身仙境。
唐朝诗人罗隐曾来此尽兴游玩,赞曰“满山皆秀”。
天云洞共有景点60多处,即九仙洞、观音亭、罗隐庙、恒山草堂、三十六石碟、山、淌水岩、致雨龙池等,还有风动石、骆驼石、覆船石、龟蛇石、双鳌石等尉为奇观,是一处令人忘返的游览胜地。
“天云石语”顾名思义,这里将成为莆田“观石”为特色的旅游胜地!这里的石头,浑朴刚正,孤高介节;石性沉静淡泊,不哗众取宠,不随波逐流——给人启迪、力量和信心。
十月金秋,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秋意盎然。
秋天,天气日趋温和,酷暑渐渐地消失,娇阳有所收敛,不再是炽热难当。
流动的空气也与盛夏有所不同,阵阵清风掠过,让人感受到一丝丝清凉。
美丽的大自然也在悄然变化中,绿色世界渐渐地泛出金,四周繁茂的野草渐渐披上了黄绿相间的迷彩服,随着秋风的吹拂,欢快地左右舞动着…… 风和日丽,蔚蓝的天空白云零星点缀,心情也变得格外欢快;一路上驱车前往埭头方向,行驶到东侨路段,被左前方山上的一座塔给迷住,难得的好时间好天气,于是稍作打算拐进山上,原来是“九龙山白云洞”。
新盖的九龙塔从去年5月份施工还未完工,估计还有1年的工程期,塔里布满很多刚卸下来的建筑钢管,横七竖八地安插在走道里,爬上9层塔,还真费了不少劲,中途上楼梯头顶被建筑网板顶一个小包;今天外面的风有点大,小心翼翼的翻来闯去往上逞,到达塔顶,功夫不负有心人,被眼前的美景深深的迷住。
庙里老人很是热情,盛情邀我喝杯茶水。
为了赶行程去天云洞,意游未尽离开了九龙山白云洞,又被右前方小山坡的一庄妈祖石雕像吸引住。
走进东峤汀坪村建妈祖文化主题生态公园石牌坊,有妈祖石雕像、妈祖大殿(天霞宫)及二十四孝群雕。
该村妈祖文化生态公园内的妈祖石雕像宏伟壮观,面朝湄洲祖庙,尤其是端庄慈祥态与祖庙山上妈祖石雕极为相似,屹立在龙霞山最高处。
妈祖石像台基高3.23米,象征妈祖的诞辰日;长与宽均为9.9米,寓意妈祖九月初九升天;像高10.55米,意为来年妈祖诞辰1055年举行开光典礼。
中午在埭头镇草率吃了点午饭垫垫肚子,就直奔石城方向。
到温李村,大蚶山就象一道大石屏,横亘在我眼前。
其主峰天云巅,山顶那一块块长相奇异,在阳光下金光灿灿的巨石,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寺庙就依照巨石形状建造在这一块块巨石之间。
在石头上一棵棵生力顽强的青松拔地而起,改变了巨石单调如一的米外表。
时值深秋,天气朗朗乾坤,但见青山石涌,如波似浪,景色的确美丽。
沿着盘山公路盘旋而上,站就是“天闻亭”和“别有洞天”。
放弃拾级而登,直接驱车不多久就到达山顶。
不是节假日旅游高峰期,天云洞的游客并不是太多;一路往下走到迎客石“龙喉”处,巨石扼守此处,真如咽喉要道。
石上刻有今人所书“云海仙踪”四个大字,转向天云洞的一面有林井心先生所题石刻:“到眼海天成独秀,上心家国最堪思”。
山岩屡经风化,形成一个巨洞,这便是天云洞了,石石相扣,洞洞相通。
洞里十分幽深,浑身有点冰凉,确为避暑胜地。
洞有一小径通向鳌峰岩,出得洞来,放眼四望,视野开阔,但见松涛起伏,山石嶙峋,近处有观音亭、孔子殿、通明殿、仙公洞、同道寺诸亭台楼阁,飞檐重瓦,依山而建。
远处还有许多怪石,满眼青葱翠绿;在山顶俯瞰山下一大片梯田的美感,俯视着山下碧绿的农田和错落有致的农房,让人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惬意。
远眺时依稀可见远方的风车群和海天相接的壮阔景色。
海风徐徐,捎来大海近在咫尺的问候。
极目向东南,平海湾安静地躺在大海的眉梢。
山和海,像是相约好了似的,彼此守望,沉默,永恒,依偎,相看两不厌。
如壁画一样的藤状植物,缠络在刀削一样的岩石上。
爬山虎,没有叶子,有壮硕的根,紫色的果实,它们,都和游人一样,爱上了天云洞的石。
于是攀在石上,生生成了石们肌肤上的褐色血管,成为一帧风景。
“仙佛斗法”美丽话故事的三十六碟,密集分布在方圆不到400平方米的巨岩怪石顶面上,错落风动石着似盘、碗、碟、汤匙等食具形状的积水窟窿,相映成趣,常年积水,水里长着一些水草,倒映着蓝天白云,让人留恋忘还。
三十六碟景区旁的奇石都是依峰傍石,逢崖就壁而立,有曲径相通,景致独幽。
夕阳下的仙碟岩更是有独特的视觉感,彷如千岛湖星罗棋布 天云洞是石的天堂。
走在石头阵中,你遇上刻着道光年间字眼的石,这些远古而来的石,带着时光密语,带着古老的传说,藏字符民俗,孔子问道,云海仙踪,狮子岩,龟寿石、帆船石,风动石、莲花石、鳄鱼石、绵羊石……你们驻足凝视,说着那是因为淘气尾巴被咬了的金鼠,还是耳朵紧贴的玉兔,它和它们,在聆听着些什么呢?松风阵阵,天籁渺远清凉。
奇石真的很多,还有像恐龙的,以及两个并排的石蛋, 故,可以石为友,以石寄情,以石悟道,寄情于幽寂,超然于物外。
最奇妙的是利洋水库,那湖水,蓝得发绿,绿得发蓝,天鹅蓝,孔雀绿,这个时候,你会羞愧于在鬼斧工的大自然面前,词语是如此微不足道。
湖水依旧是这样,美丽的安静,安静得醉人。
佛岭寺,一座有趣的寺庙。
前坪大石头上,有唐僧师徒4人的雕像。
两边山腰,分别是佛塔和达摩报恩塔。
山上,供奉有达摩祖师、武当真人。
少林武当聚首,非常有意思吧。
佛岭寺,亦称狮口岩、狮口洞,由一块数万吨重、形如狮头之岩石嵌就而成,远眺似雄狮开口,近看是个岩洞。
此寺借山势而建,依石岩而筑。
岩洞中央大厅为主殿,侍奉达摩祖师,香火鼎盛,每逢春夏间常见烟雾如吼狮吞云吐雾。
寺对面有一大堆怪石密布,似打击器“石鱼鼓”、“石馨”等,寺西北有十八块直竖的大岩石,如梅花椿,又似屏风,名十八跳。
大自然鬼斧工创造的景观,给佛岭寺蒙上奇面纱。
天云洞之奇,还在于,山上的树,都不高。
黑松居多,有些颇有黄山迎客松的造型,是微缩版的。
天云湖水库,波光粼粼,俨若天池。
是的,天云洞是这样奇,而又如此寂静。
又奇又寂静也是一种存在的方式,总是希望,美丽的景色,可以美丽更多的眼睛,以及你的心。
若是夏日里,沙滩,游泳,观石,看云,赏月,你在漫步中,不知是云在看你,还是你在看云。
你就容许自己,喝一些酒,最好是天云洞自酿的地瓜酒,倚在湖边的岩石上,让光阴从指尖走过,烟霞不省前生事,水木空疑梦后身,一起陶醉在这如画的景色之中。
天云洞旅游区所在的大蚶山,是典型的花岗岩石地貌和海蚀地貌构成的山体,最高海拔398米。
这里石奇峰秀,天云主峰天云洞所在的地段奇峰怪石林 立,象形石遍布,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观赏价值。
清朝名士李光荣曾标其景为“蚶山春树”,为莆田沿海十景之一。
拾级而登,来到半山亭。
往上石 级显得更窄些,只容两人一上一下而过。
山势虽宏大,但石径曲折,攀登“龙喉”处,巨石扼守此处,真如咽喉要道,山岩屡经风化,形成一个巨洞,这便是天云 洞了。
洞里十分幽深,刚才攀登时满身大汗,到此但觉浑身清凉,确为避暑胜地。
洞有一小径通向鳌峰岩,出得洞来,放眼四望,视野开阔,但见松涛起伏,山石嶙 峋,近处有观音亭、孔子殿、通明殿、仙公洞、同道寺诸亭台楼阁,飞檐重瓦,依山而建。
远处还有许多怪石,满眼青葱翠绿;再往下望,埭头一带的风光尽收眼 底。
莆田县埭头镇温李村,大蚶山就象一道大石屏,横亘在我们眼前。
其主峰天云巅,山高海拔398米,山巅有两块巨石,宛如两扇蚶贝,我想,这应该便是“大蚶山”山名的由来。
据说在东海浩渺的烟波上,此山也依稀可见。
时值初夏,天气阴雨,但见青山云涌,如波似浪,时而吞没了部分山峦,景色的确美丽。
难怪史载:清朝名士李光荣曾标其景为“蚶山春树”,为莆田沿海十景之一。
天云洞就在天云巅上。
我们拾级而登,来到半山亭。
这里建有戏台,今天已挂好帷幕,准备下午演出。
往上石级显得窄些,几只容两人一上一下而过。
山势虽宏大,但石径曲折,攀登“龙喉”处,巨石扼守此处,真如咽喉要道。
石上刻有今人所书“云海仙踪”四个大字,转向天云洞的一面有林井心先生所题石刻:“到眼海天成独秀,上心家国最堪思”。
山岩屡经风化,形成一个巨洞,这便是天云洞了。
洞里十分幽深,刚才攀登时满身大汗,到此但觉浑身清凉,确为避暑胜地。
洞有一小径通向鳌峰岩,出得洞来,放眼四望,视野开阔,但见松涛起伏,山石嶙峋,近处有观音亭、孔子殿、通明殿、仙公洞、同道寺诸亭台楼阁,飞檐重瓦,依山而建。
远处还有许多怪石,满眼青葱翠绿;再往下望,埭头一带的风光尽收眼底。
真是“天开红日苍松茂;云涌青山古洞幽”。
主人陪我游览了天云洞处的诸殿宇,只见孔子殿系旧迹,有保留完好的楹联石刻,其中如“海内文章臻化境;空中楼阁驻仙踪”和“书藏石室云封洞;仙在琼楼月满天”等堪称佳构。
通明殿即“上帝殿”,俗称“天帝殿”,“岩石巍峨环玉阙;天云瑞彩绕仙阶”等保存下来的旧楹联省去我描写此殿的许多文字。
殿有拓建,新刻今人林祖韩先生的“鹭峰屏照蚶山景;金闾宏开玉帝威”一联也颇切此殿。
仙公洞是莆、仙、融(福清)、惠(惠安)等地群众慕名前来乞梦的名洞,香火繁盛。
稍后面为佛寺同道寺,主人告诉我:这里盛传“仙佛斗法”的话故事,据说佛后来退居此处,满山还留下许多斗法的遗迹,形成“三十六碟”、“十八跳石”、“石鱼鼓”、“石磬”等景观,我想,应该是这些怪石使人遐想而编成的故事吧! 天云洞山青水也秀,晚唐著名诗人罗隐曾惊叹“满山皆秀”。
这里有“致雨龙池”,相传系南宋幼帝与丞相陆秀夫南奔过莆时所留遗迹。
新建有“天云”、“佛岭”、“东方”、“近天”四个水库,波光粼粼,俨若天池。
山水秀美,引得文人骚客纷纷前来,所以这里有罗隐居留处“隐洞”、清初邑陈恒山携妻带儿在此吟读课徒的“恒山草堂”等遗址。
天云洞风景区位于秀屿区埭头镇境内的大蚶山上,海拔398米,以峰奇、石怪、洞幽、林秀、径曲称奇于兴化大地,莆仙的四大祈梦胜地“春莆禧、夏天云、秋仙女、冬九鲤”,其中“夏天云”就是指天云洞。
春夏之交,云雾缭绕,岩峰隐约,亭榭依稀,山岚奇幻,人在云幔之中,俨若置身仙境。
唐朝诗人罗隐曾来此尽兴游玩,赞曰“满山皆秀”。
天云洞共有景点60多处,即九仙洞、观音亭、罗隐庙、恒山草堂、三十六石碟、山、淌水岩、致雨龙池等,还有风动石、骆驼石、覆船石、龟蛇石、双鳌石等尉为奇观,是一处令人忘返的游览胜地。
“天云石语”顾名思义,这里将成为莆田“观石”为特色的旅游胜地!这里的石头,浑朴刚正,孤高介节;石性沉静淡泊,不哗众取宠,不随波逐流——给人启迪、力量和信心。
十月金秋,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秋意盎然。
秋天,天气日趋温和,酷暑渐渐地消失,娇阳有所收敛,不再是炽热难当。
流动的空气也与盛夏有所不同,阵阵清风掠过,让人感受到一丝丝清凉。
美丽的大自然也在悄然变化中,绿色世界渐渐地泛出金,四周繁茂的野草渐渐披上了黄绿相间的迷彩服,随着秋风的吹拂,欢快地左右舞动着…… 风和日丽,蔚蓝的天空白云零星点缀,心情也变得格外欢快;一路上驱车前往埭头方向,行驶到东侨路段,被左前方山上的一座塔给迷住,难得的好时间好天气,于是稍作打算拐进山上,原来是“九龙山白云洞”。
新盖的九龙塔从去年5月份施工还未完工,估计还有1年的工程期,塔里布满很多刚卸下来的建筑钢管,横七竖八地安插在走道里,爬上9层塔,还真费了不少劲,中途上楼梯头顶被建筑网板顶一个小包;今天外面的风有点大,小心翼翼的翻来闯去往上逞,到达塔顶,功夫不负有心人,被眼前的美景深深的迷住。
庙里老人很是热情,盛情邀我喝杯茶水。
为了赶行程去天云洞,意游未尽离开了九龙山白云洞,又被右前方小山坡的一庄妈祖石雕像吸引住。
走进东峤汀坪村建妈祖文化主题生态公园石牌坊,有妈祖石雕像、妈祖大殿(天霞宫)及二十四孝群雕。
该村妈祖文化生态公园内的妈祖石雕像宏伟壮观,面朝湄洲祖庙,尤其是端庄慈祥态与祖庙山上妈祖石雕极为相似,屹立在龙霞山最高处。
妈祖石像台基高3.23米,象征妈祖的诞辰日;长与宽均为9.9米,寓意妈祖九月初九升天;像高10.55米,意为来年妈祖诞辰1055年举行开光典礼。
中午在埭头镇草率吃了点午饭垫垫肚子,就直奔石城方向。
到温李村,大蚶山就象一道大石屏,横亘在我眼前。
其主峰天云巅,山顶那一块块长相奇异,在阳光下金光灿灿的巨石,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寺庙就依照巨石形状建造在这一块块巨石之间。
在石头上一棵棵生力顽强的青松拔地而起,改变了巨石单调如一的米外表。
时值深秋,天气朗朗乾坤,但见青山石涌,如波似浪,景色的确美丽。
沿着盘山公路盘旋而上,站就是“天闻亭”和“别有洞天”。
放弃拾级而登,直接驱车不多久就到达山顶。
不是节假日旅游高峰期,天云洞的游客并不是太多;一路往下走到迎客石“龙喉”处,巨石扼守此处,真如咽喉要道。
石上刻有今人所书“云海仙踪”四个大字,转向天云洞的一面有林井心先生所题石刻:“到眼海天成独秀,上心家国最堪思”。
山岩屡经风化,形成一个巨洞,这便是天云洞了,石石相扣,洞洞相通。
洞里十分幽深,浑身有点冰凉,确为避暑胜地。
洞有一小径通向鳌峰岩,出得洞来,放眼四望,视野开阔,但见松涛起伏,山石嶙峋,近处有观音亭、孔子殿、通明殿、仙公洞、同道寺诸亭台楼阁,飞檐重瓦,依山而建。
远处还有许多怪石,满眼青葱翠绿;在山顶俯瞰山下一大片梯田的美感,俯视着山下碧绿的农田和错落有致的农房,让人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惬意。
远眺时依稀可见远方的风车群和海天相接的壮阔景色。
海风徐徐,捎来大海近在咫尺的问候。
极目向东南,平海湾安静地躺在大海的眉梢。
山和海,像是相约好了似的,彼此守望,沉默,永恒,依偎,相看两不厌。
如壁画一样的藤状植物,缠络在刀削一样的岩石上。
爬山虎,没有叶子,有壮硕的根,紫色的果实,它们,都和游人一样,爱上了天云洞的石。
于是攀在石上,生生成了石们肌肤上的褐色血管,成为一帧风景。
“仙佛斗法”美丽话故事的三十六碟,密集分布在方圆不到400平方米的巨岩怪石顶面上,错落风动石着似盘、碗、碟、汤匙等食具形状的积水窟窿,相映成趣,常年积水,水里长着一些水草,倒映着蓝天白云,让人留恋忘还。
三十六碟景区旁的奇石都是依峰傍石,逢崖就壁而立,有曲径相通,景致独幽。
夕阳下的仙碟岩更是有独特的视觉感,彷如千岛湖星罗棋布 天云洞是石的天堂。
走在石头阵中,你遇上刻着道光年间字眼的石,这些远古而来的石,带着时光密语,带着古老的传说,藏字符民俗,孔子问道,云海仙踪,狮子岩,龟寿石、帆船石,风动石、莲花石、鳄鱼石、绵羊石……你们驻足凝视,说着那是因为淘气尾巴被咬了的金鼠,还是耳朵紧贴的玉兔,它和它们,在聆听着些什么呢?松风阵阵,天籁渺远清凉。
奇石真的很多,还有像恐龙的,以及两个并排的石蛋, 故,可以石为友,以石寄情,以石悟道,寄情于幽寂,超然于物外。
最奇妙的是利洋水库,那湖水,蓝得发绿,绿得发蓝,天鹅蓝,孔雀绿,这个时候,你会羞愧于在鬼斧工的大自然面前,词语是如此微不足道。
湖水依旧是这样,美丽的安静,安静得醉人。
佛岭寺,一座有趣的寺庙。
前坪大石头上,有唐僧师徒4人的雕像。
两边山腰,分别是佛塔和达摩报恩塔。
山上,供奉有达摩祖师、武当真人。
少林武当聚首,非常有意思吧。
佛岭寺,亦称狮口岩、狮口洞,由一块数万吨重、形如狮头之岩石嵌就而成,远眺似雄狮开口,近看是个岩洞。
此寺借山势而建,依石岩而筑。
岩洞中央大厅为主殿,侍奉达摩祖师,香火鼎盛,每逢春夏间常见烟雾如吼狮吞云吐雾。
寺对面有一大堆怪石密布,似打击器“石鱼鼓”、“石馨”等,寺西北有十八块直竖的大岩石,如梅花椿,又似屏风,名十八跳。
大自然鬼斧工创造的景观,给佛岭寺蒙上奇面纱。
天云洞之奇,还在于,山上的树,都不高。
黑松居多,有些颇有黄山迎客松的造型,是微缩版的。
天云湖水库,波光粼粼,俨若天池。
是的,天云洞是这样奇,而又如此寂静。
又奇又寂静也是一种存在的方式,总是希望,美丽的景色,可以美丽更多的眼睛,以及你的心。
若是夏日里,沙滩,游泳,观石,看云,赏月,你在漫步中,不知是云在看你,还是你在看云。
你就容许自己,喝一些酒,最好是天云洞自酿的地瓜酒,倚在湖边的岩石上,让光阴从指尖走过,烟霞不省前生事,水木空疑梦后身,一起陶醉在这如画的景色之中。